古桥文化遗产中的保护模式和发展趋势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桥作为常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了许多历史的记忆,它们身上留下了时间的伤痕,本文对常熟古桥现有的保护模式进行分类阐述,继而对常熟古桥文化遗产发展趋势进行建议假设,一方面是保护范围的外延,另一方面是将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互利共赢的间接经济。
  关键词 常熟古桥 文化遗产 保护模式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74
  Protection Pattern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Ancient Bridg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ridge in Changshu as an example
  ZHANG Shuyan, ZHOU Ya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ese Department of the Humanities College,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As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angshu, ancient bridge bears many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they leave the scar of time.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existing protection patterns of ancient bridge in Changshu,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angshu ancient bridg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one hand, it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and the other is to combine economic value with cultural value and create an indirect economy with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situation.
  Keywords Changshu ancient bridg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ode; development trend
  古桥文化遗产是常熟地区“水乡记忆”的重要符号,体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见证了一个个时代的演变发展。近年来,常熟的现代城市化建设持续发展,与之相对的文化遗产保护也遇到了巨大挑战。保护古桥文化遗产是否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是值得迫不及待去思考的问题。
  1常熟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改造,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为了既能够保持城市发展,又能推进古桥遗产保护,常熟地区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古桥的保护力度,形成了原貌修缮,异地移建,和“移建古桥,开辟新桥”这三种适宜的保护模式。
  原貌修缮。按原貌修缮是一种普遍运用于古桥遗产的保护模式,其中以下斜桥最具代表性,下斜桥即照山桥,位于古城西南朱泾村,跨元和村下斜泾,桥西堍有照山庵。今存桥系东西走向,单孔拱桥。用13节花岗石拱板构成,中宽3米,矢高3.65米,全长20米,两侧明柱上均镌“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楹联,[1]其东北侧是明代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之墓,因此下斜桥是常熟地区少数具有文人特色的文化历史古桥代表之一。2007年6月,常熟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
  《常熟县志》记载:“下斜桥,崇祯间国子监祭酒许士柔建。”下斜桥建于清代,是古时西南乡民进入琴川古城的必经之道。后经抗日战争的拆毁,幸而得以保留。自新世纪以来古桥只有两岸村民通行之用,河道无船只往来,桥底龙门石图案双龙戏珠清晰可辨,桥身保存相对完好,可即便如此,现今的下斜桥已无拱枕石,桥栏缺失,两侧楹联模糊不清,周边杂草丛生,失去原有的风貌。2014年5月,常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下斜桥进行桥面加固修复。此次修缮利用钢筋混凝土重新铺设桥面,同时,以保留历史文化为前提,将原本遗失的部分,模仿古代一一用相似的石材和雕刻方法补全,在恢复古桥往日风采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古桥的安全稳定性,便利了两岸村民的往来。这一保护模式将古桥和百姓的精神物质生活融为一体,实现了古桥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运用相同保护模式的古桥还有塘桥西资桥、张桥永兴桥等。
  异地移建。《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3]古桥遗产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之一,看似往往不变,而时代是发展的,古桥在不知不觉中变化。当周围环境面目全非,文物状态岌岌可危之时,可以考虑由原地保护改变为异地保护,这种保护模式已经正式投入实施,运用于冶塘张墓桥,它被异地保护在常熟虞山尚湖风景区中。
  冶塘张墓桥是常熟市现存少有的农村古桥,由张氏始建于明嘉靖间,于清朝经多次重修。是一座长20米的三孔平石条桥,南北走向横跨于泄水村与平巷村交界处的张墓塘上,独具宝塔形桥墩特色。原是市级文物控保单位,现正申请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周围人烟稀少,桥身脆弱,不适应现今发达的交通。于是,有关文物部门结合桥区现状,决定将保护方案与环境整治方案融合,最終于2009年6月将整桥集中迁至常熟尚湖风景区内。整个异地移建过程,只用石条对桥墩进行略加工,其余部分仍按古桥的构件——金山石料进行原貌修缮。此外,这一保护措施是以恢复农村古桥的自然朴素为前提,让张墓桥更好地融入风景区,让旅客在游览景点的同时领略琴川古桥的地域风采。   异地移建的保护模式为像古桥这样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指明了一项有效的措施,既符合了《文物法》的精神,又延续了古桥的风貌,还提升了古桥的开发利用空间,促进了常熟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采用相同保护模式的古桥还有唐市革命造反桥和赵市涌金中桥,唐市革命造反桥已在1967年东迁移,赵市涌金中桥在2014年5月拆除等待选址异地重建。
  移建古桥,开辟新桥。这种模式与上文第二种模式比较,两者存同求异。一致的是,都是古桥移建别处保护,区别的是,这种模式会在原桥址处新建一座供行人与交通工具通行的现代钢筋混泥土桥。目前在常熟大市范围内最先且唯一采用这种保护模式的古桥——钓渚渡桥。
  钓渚渡桥亦名云庆桥,原位于张桥镇卫浜村,跨羊尖塘、宛山荡、嘉菱荡相交汇处,是一座由青石夹花岗石砌筑的三孔石拱桥,为分节纵联并列式,跨度长远,气势宏伟。1982年11月17日,常熟政府将其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4]由于水上交通工具的弱化,桥下航道封闭,桥身受损严重,坍塌事故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古桥修建亟需提上日程。2010年3月常熟航道文管部门根据专家多次考证,考虑到在原址上修缮钓渚桥并不利于交通的通畅和环境协调,所以结合桥区现状决定启动钓渚渡桥移建沙家浜风景区的工程,在移建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古桥原有构件造成损坏,工程师们对古桥进行全面测绘复核,统计残损现况,编号旧石板,拆卸结束后,用柔性材料包裹并集中运输到景区内。技术人员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方法,用雕刻古朴的质感将新增石板做旧,尽力保持古桥的原貌。同年11月,古桥竣工验收。脱离了水路和陆路方面的原始作用,变成一座步行游景桥。碧水悠悠,芦苇荡荡,古建筑林立,钓渚渡桥逐渐融入其中,成为沙家浜风景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曾赞扬这种保护模式:“古越多名桥,然时代进步,不变有碍于与时俱进,今迁而存之,既保护文物,又类聚群分,以清脉络。子孙永宝,岂不快哉。[5]”虽然古桥的迁移有诸多好处,但却给古桥原址的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交通的不便,因此为了解决当地的陆路交通压力,在钓渚渡桥原址处已新建一座等高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使人们的日常通行变得比之前更加方便快捷。新桥的建立一方面便利了现代交通工具的通行,加强了桥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标志着这种独特的保护模式——“移建古桥,开辟新桥”的形成。虽然这种保护模式才初步投入实施,但却与时代发展十分契合,这种新型的保护模式使常熟古桥文化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常熟古桥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现有的三种主要保护模式格局将发生改变。
  其中,“移建古桥,开辟新桥”这种保护模式,很有可能将成为未来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模式,因为异地移建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古桥的原貌,即其文化价值,开辟新桥又可以使得桥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二者共同发展。
  以上的保护模式是从技术层面对古桥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使其尽可能地保留外观的完整性,但是古桥文化遗产作为不可移动遗产,其生存与保护面临的危机不只是自然损耗,自然损耗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人为损耗。
  黑龙江省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面临着相似的危机。《黑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提到“多年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由于没有‘身份标识’而被视为不重要,甚至被任意破坏,其中不乏价值珍贵者”。[6]古桥遗产的文化价值并未被大众熟悉,并且文化遗产专门保护单位对于一般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古桥)的保护重视并不够。
  因而古桥文化遗产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保护范围的外延。
  据陈颖、张军于2015年所出版的《常熟古桥》所载,常熟列入文物保护的古桥有25座,而目前整个常熟地区(包括乡镇)大大小小的桥有142座,古桥116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只在少数,因而对于古桥文化遗产的未来保护,除去技术上的进一步改善,在意识层面,需要引起当地公众、政府以及相关保护单位的重视,三者通力合作才能尽最大可能地使古桥文化遗产长久地保留下去。
  古桥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通常以其实用价值以及文化价值闻名,因而古桥文化遗产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对于其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使其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人们如何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直接影响着该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7]郑宇翔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价值研究》提到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种间接经济价值,这种间接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互相关联,并且是通过无竞争的方式获取的,也就是说在一部分获得它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并不会损害另一部分人同时获得它的文化价值,因此“间接经济价值具有极高的兼容性,能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8]这种间接经济价值的获取可以作为古桥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目标,也是古桥文化遗产的一个发展趋势。
  简单来说,将古桥文化遗产量身打造为一系列相关的旅游景点,利用历史文化价值吸引外部人流,人流的流入带来资金的流入,资金的流入一方面给当地政府与企业带来收益。比如:首先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直接收入,比如有古桥风景区的门票收入,另一方面带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部分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间接收益,包括了诸多元素,比如围绕古桥文化遗产景点或者景区所建设的设施,如酒店、饮食、购物设施等,这些增加了城市市民的就业机会,为本地社会发展带来了福利。
  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的代表,相当著名的比如说北京的天安门,故宫,敦煌的莫高窟,西藏的布达拉宫等,就本地来说,常熟的虞山以及沙家浜景区,古桥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就是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走出一条带有常熟特色的古桥文化遗产景点路线。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间接经济价值的投入成本,古桥文化遗产在被消费的同时存在潜在的人为破坏损害可能,与此同时还有环境消耗成本与社会综合成本(包括人力消耗与机械消耗),因此在计算古桥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时必须将这些负面消耗也考虑进来。
  常熟古桥是这座城市发展的文化缩影之一,深刻地牵动着未来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不可(下转第166页)(上接第162页)移动的文化遗产,古桥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无论现代化车轮如何前进都不可被取代。总而言之,只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两者并重,才能促进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好更快发展。
  (指导老师:曹逸梅)
  项目来源:本文为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名称:古桥文化遗产中的保护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常熟古桥保护为例
  参考文献
  [1][2][5] 陈颖,张军编著.常熟古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99,193.
  [3]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文本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10.
  [4] 严波,张勇.苏南城市规划中古桥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以常州古橋遗产保护为例[J].江苏地方志,2016(4):4-9,8.
  [6] 魏笑雨,吴疆,刘瑜.黑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6):61-67.
  [7][8] 郑宇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价值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7(6):62-64.
其他文献
摘 要 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基于CSSCI(2003-2017)数据库中有关课程领导的期刊论文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新课改以来课程领导的研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研究主体多元化,但比例失调;研究方法以理论思辨为主,实证研究偏少;研究内容广泛,但层次结构单一。因此,我国课程领导的研究应构建比例协调的研究群体;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的层次更加立体。  关键词 课程领导 研究主体 研究方法 研究
期刊
摘 要 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教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对高职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行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及现状,对建筑类行业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师资队伍等内容。  关键词 高职行业英语 核心素养 建筑类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临床技能培养等方面浅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27  
期刊
摘 要 美国近现代陶行知研究主流范式,主要经历了由费正清为代表的冲击——回应模式到以巴雷基南、布朗为代表的中国中心范式的转变。通过从预设突破、中心边缘、协作还原视角切入,发现费正清和孔飞力的研究框架没有突破冲击——回应模式,布朗和巴雷基南的研究已经突破冲击——回应框架;美国近现代陶行知研究的中心边缘危险倾向以及其多学科协作研究思维。  关键词 美国近现代 陶行知研究 冲击——回应 中国中心  中图
期刊
摘 要 济南市长清区年度专利大集以独特的魅力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和不断,丰富了春节文化,拓展了科普宣传的新视角。专利年度大集以政府政策引导、本地区科学技术成果展示、商业技术成果推广介绍、学校师生团队科普宣传、与群众大众面对面对话、发明爱好者个人作品展示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半官方半民间一种合作和自发参与的科普教育活动形式。专利年度大集正在进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打造与尝试,成为公众参与科普宣传的新形式。 
期刊
摘 要 当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集中在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多方面,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提出可以借助校内外学生的网络互动来改善教学效果。并就校内外学生网络互动平台选择及其不足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 校内外学生 网络互动 国际贸易实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5.058  Resea
期刊
摘 要 蚂蚁森林作为互联网+模式的新兴公益方式,具有即时性与高效性。青年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开放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且接受度高的特性,易于与蚂蚁森林发生化合反应。针对这种文化现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数据分析角度来剖析线上公益的方式对青年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 蚂蚁森林 调查法 环保意识 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
期刊
摘 要 中篇小说《美食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其对于苏州历史风物、历史变革、人物关系的描写和记录,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更具有民俗学意义。陆文夫以他独到的“宏观着眼,微观落笔”的小说描写笔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生动的苏州市民图。读这部小说虽着力于苏州美食的描写,但我们仍能从陆文夫幽默诙谐的语气中,感受到历史余味留下的苦涩和深沉。  关键词 陆文夫 美食家 民俗 故乡食物 历史  
期刊
摘 要 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高等教育是影响国家在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各国纷纷实施符合国情的高等教育改革。本文提出在高等教育供给侧层面进行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课堂教学改革的设计思想,并论述了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供给侧 课堂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期刊
摘 要 当前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合格评估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结合某地方高校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实践,介绍了开展此项工作程序并讨论了高校开展此项工作可能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同时根据某地方高校实践经验,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合格评估 自我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