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瓷器概观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1644-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统治长达267年之久。在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一批清代瓷器,时代自康熙延至宣统,以晚清瓷居多。在这一批瓷器中,颇有一些淡雅精美之作,是研究晚清官窑瓷器的极好资料。此批瓷器造型上以盘、碗居多,亦有杯、碟、瓶、罐等,其他还有缸、炉、笔筒、烛台、盖豆、茶托、爵、觚、尊等等。釉色品种方面有青花、单色釉和各种彩瓷。
  现将吉林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各朝瓷器择要罗列,与读者共赏。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图1)
  
  此瓶高46.5厘米,口径21.8厘米,底径15厘米,腹径19.5厘米。1959年上海文管会调拨。花觚亦称凤尾尊,器高从一二十厘米到两米不等。此件花觚为康熙花觚中的中型器,属中晚期造型,挺拔俊秀。外口沿饰两道弦纹,间饰极细云纹。颈部及腹部各绘山水,用青料渲染出层层叠叠的山峦,山间有小小的茅屋、小桥、流水、行人,天上飞燕、水面泊船,充满了诗情画意。胎质细密坚实,釉面青亮,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外底足为白釉双蓝圈,无款。青花呈色稳定,青翠靓丽,描绘山水极有层次,画面具有立体感。这种花觚在晚清光绪时曾被大量仿制,但仿品的胎、釉及绘画的笔法都无法与真品相比。康熙青花素有“宝石蓝”、“翠毛蓝”之美誉,从色谱上看那是最鲜艳美丽的蓝色,而且描绘山水、花草,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兼之胎骨似玉,釉汁青亮,确实是“独步本朝”,许多器物甚至可以与明青花的上品相媲美。
  
  清康熙五彩鱼藻纹盘(图2)
  
  口径15.5厘米,高3.1厘米,底径9厘米。圆形浅腹,平底圈足,胎质细密,造型匀称,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
  该盘彩绘之五彩的特点是色彩丰富繁多,效果浓艳热烈。据文献记载,五彩始于明宣德时期,嘉靖、万历两朝五彩器十分精致,至清康熙时期,五彩器型较多,图案画面生动活泼,题材丰富多样,有许多装饰图案的构思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表达了人们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祝福,这件五彩鱼藻纹盘,即为富含吉祥寓意之代表作。盘内外均饰青花五彩鱼藻纹,外壁绘五组水草、浮萍纹,间绘五尾彩鱼,呈追逐之势。内壁亦绘五组水草、浮萍,或漂浮或摇曳,增加了水的动感,充分发挥了五彩绘画的特点。所绘五条游鱼具有体态肥腴之美感,其姿态各异,寓意“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特别是盘中心一鲤鱼由水中一跃而起,可能还有向往飞黄腾达之意,所以此盘也叫康熙五彩“金玉满堂”鱼藻盘。
  
  清康熙青花文字笔筒(图3)
  
  笔筒为古代文房用具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常见的有玉、竹、木、铜、瓷等质地,其中尤以瓷笔筒应用最为广泛。瓷笔筒始见于宋,流行于清,以康熙时所制最佳。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中的这件康熙青花文字笔筒,通高14.7厘米。笔筒呈圆口直筒状,玉璧式底,外壁书有41竖行青花楷书《滕王阁序》诗文,底有青花楷书四字双竖行“文章山斗”款,此款是康熙时景德镇吉语款。
  在瓷器纹样中没有花、鸟、草、虫、鱼、人物等绘画内容,完全用文字进行装饰的装饰手法在康熙朝达到极盛时期。康熙朝用整首辞赋写满器身作为装饰大部分集中于笔筒之上,从带有确切纪年款的器物分析,集中出现于康熙中期,有康熙二十五年青花《滕王阁序》、康熙二十八年青花前后《赤壁赋》等笔筒,也有取材于唐代诗句的,字体有篆、隶、楷、行等。中国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在瓷制笔筒上得到充分运用,形成了清代瓷器装饰不同于任何时期的特征。
  
  清雍正冬青釉八宝纹碗(图4)
  
  高8.5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9.4厘米。侈口,弧腹,圈足。器内外施豆青色釉,色彩柔和。器外壁饰有凸起八宝纹。器底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三行楷书款,外围双圈。
  此碗造型规整,胎体细密,釉面平整光润,光洁平静。青釉瓷器是清代非常流行的瓷器品种,由于颜色深浅不同,又有粉青、冬青、豆青三种不同的色调。颜色浅者为粉青,较深者为冬青,更深者为豆青。其中粉青釉色淡,釉面细润;冬青釉色匀净苍翠,釉面平整光润,豆青釉色深且浓,釉面肥腴。
  以微量铁为呈色剂的青釉,是我国最古老的色釉。但如果从工艺技术上看,青釉器要到清代雍正才算成熟。因为,只有在雍正时才能达到相同器物其色泽能保持一致的高成品率。
  
  清雍正黄釉暗花盘(图5)
  
  口径15.7厘米,底径9.9厘米。传世品。
  盘撇口,里外均施黄釉,釉色肥厚莹润。外壁暗刻缠枝花卉纹,盘底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据《国朝宫史》记载,清代后宫的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嫔妃、常在,所用的瓷器数量、花纹以及釉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件雍正官窑黄釉盘正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个例证。
  
  清乾隆粉彩攒盘(图6)
  
  《说文解字》曰:“攒,聚也。”所以,攒盘是以分割成数件的盘相攒组合为一个整体,是由多个盛装物品的盘子组合起来的礼器。此种组套式攒盘,始于明代万历晚期,流行于康乾,并延续至晚清。攒盘自明代晚期出现以来,至康熙时发展为各式各样,其组成少则五个,多者达二十多个,大多由内外两层或三层组合成不同的形状,有圆形和四方、六方、八方形,还有叶形、牡丹花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式样。攒盘以块数而论,旧有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之说,技法上雕、刻、画、绘均有,色彩上有青花、粉彩、三彩、五彩、色地轧道、斗彩、贴花、印花等。纹饰有四时花鸟、人物、山水、吉祥话语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等内容,是康熙时期富有时代风格的器物。
  攒盘工艺成型较难,由于每组分别由几十块组成,需有极其严格的设计,并准确地把握各部分的尺寸,才能使烧成的个体组合严密、不留缝隙。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的这组“清乾隆粉彩攒盘”,高2.3厘米,由内外两层共9块组合成圆形,里心一块,外围8块,称为“九子攒盘”。第一层为主盘,八方形,第二层为副盘,都呈如意肩形。器壁浅坦,口沿外折,唇边,盘面平整。足为随形线平足。主盘纹饰为紫红色轧花边和山水树木,副盘盘沿绘红彩几何菱形花纹,每块里心分别彩绘白地菊花、绿地月季花、黄地牡丹花、酱褐色地金彩描花卉、蓝地绘荷花和缠枝花纹饰、粉地兰草花、蓝地球状形及五彩花卉等纹样,整体纹饰连贯流畅,用笔匀净,起落有致,内外两层纹饰相互呼应,俗中藏雅。外壁白釉,绘红、黑彩。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釉面细润,柔和,富有层次感。盘底施釉,无款,胎釉结合较密。
  
  清乾隆茶叶末釉瓶(图7)
  
  高31.8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14.8厘米。传世品。
  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底刻六字三行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器物通体饰茶叶末色釉,古朴清雅。茶叶末釉是我国传统结晶釉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属高温釉,在清代典籍中称为厂官釉,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茶叶末釉最早是从唐代黑釉烧制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明代景德镇也有烧制,但传世品极少。清代茶叶末釉制品盛烧年代为雍乾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的茶叶末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为乾隆官窑名贵之品。此瓶器形端庄俊秀,胎壁厚薄适度,釉面平整光润,色泽深沉静穆,均显露出乾隆朝精美雅致、绚丽多姿的制瓷艺术特征,为乾隆时期代表作。
  
  清嘉庆胭脂紫釉粉彩花卉海棠式花盆(图8)
  
  高7.7厘米,口径最宽处19.4厘米,底径12.2厘米。传世品。
  花瓣式口折沿,瓜棱式直腹,花瓣式平底,底有四个如意形板状立足,底中部有一流水通气孔。内壁松石绿釉,口沿饰黄底粉彩唐草纹,口沿边为蓝彩卷草纹,腹部饰胭脂紫釉粉彩花卉,足绘如意纹,口沿描金。花盆造型规整,胎质细腻厚重,釉彩艳丽明快。胭脂色釉也称金红釉,康熙年间从欧洲传入我国,故又称洋红,到雍正、乾隆时开始成为名贵的单色釉品种。它是一种低温釉,在烧成的白瓷上用吹釉工艺将含金的红釉吹上去,然后再在800度左右的低温中烧制成功。由于含金量的多寡,形成呈色的浓淡,含金量越高,胭脂色越浓。故有胭脂水、胭脂红、胭脂紫之分,胭脂紫颜色最浓郁深沉,仅乾隆、嘉庆两朝才有。
  
  清道光粉彩桃花春燕纹碗(图9)
  
  口径12.3厘米,底径5.2厘米,高7.3厘米。传世品。
  此碗为典型墩式造型,釉质洁白,器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外壁白釉上以粉彩画桃花春燕图案,色彩柔和,生动自然。粉彩是一种深受珐琅彩影响而出现的彩饰技术,又称软彩,因为在彩料中加入了铅而更富有表现力,属于二次烧成的釉上彩。粉彩自康熙时期烧成,并成为清代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工艺,尤其以雍正时期成就最高。这种墩式粉彩碗是道光时期常见的品种。
  
  清同治款黄釉地粉彩喜鹊登梅图大盘(图10)
  
  口径28.2厘米,底径16.9厘米,高5.8厘米。大盘内壁黄釉为地,满饰喜鹊梅花图案,寓“喜上眉梢”之意。外壁白釉,饰三组粉彩花卉。此盘造型规整,胎质坚细洁白,色彩浓厚鲜亮。器底白釉,足底有“同治年制”双行四字款。
  同治七年,江西巡抚景福为宫廷烧瓷器120桶计7294件,作为皇帝大婚时用品,多为成套餐具和日用品,这件盘即是其中之一。此盘造型稳重大方,釉色鲜润明亮,尤其黄釉色地非常凝重,极具皇家气派,为民国及以后仿制者所不可企及。此盘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调拨我馆。
  
  清光绪粉彩百碟瓶(图11)
  
  此瓶通高38.4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12.6厘米。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底有六字双行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胎质细密,造型匀称。以亮白釉为地,口沿饰一周粉彩如意云头边饰,肩部一周粉彩缠枝花卉“寿”字纹饰,底部一周莲瓣纹,颈与腹部绘翩翩起舞的彩蝶,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我国早在五代时期,越窑即已有刻划有对蝶纹饰的青釉瓷器,宋人绘画中出现了猫蝶牡丹的图案,猫、蝶谐“耄耋”之音,牡丹取富贵之意,表达人们祈求“富贵长寿”的愿望。
  光绪时,慈禧掌握政权,为满足奢欲,令景德镇烧制成批瓷器,其数量之多为晚清各朝之最,长期不景气的景德镇制瓷业也有所恢复。此时烧制的官窑瓷器不仅包括前朝的各个品种,而且有所创新。光绪官窑粉彩瓷器,在晚清瓷器粗制滥造之际,可谓鹤立鸡群,独具清雅之风。此瓶整体和谐美观、色泽柔和、精致典雅、构图别致有序,是一件难得的光绪瓷之精品。
  
  清光绪青花红彩蝙蝠流云纹尊(图12)
  
  口径7.5厘米,高23.1厘米,腹径25.6厘米。传世品。
  尊圆口、直径、溜肩、鼓腹、圈足。白地,口沿描金。外壁主题纹饰由青花祥云纹和矾红彩蝙蝠纹组成,近足处饰海水纹辅以缠枝花纹。底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光绪瓷器多以仿效前朝的器型而闻名,但在陶瓷工艺制作上已经逐渐有所发展,手工绘制水平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特色,华丽生动的纹饰更趋于完美庄重。云蝠纹是清代瓷器装饰中吉祥纹样之一,以飞舞的蝙蝠和流云组合在一起,构图上有很大的随意性,绘画方法多以写实为主,雍正时开始盛行,基本上贯穿整个清代。该瓶整体造型和谐美观,精致典雅,构图别致有序,是一件难得的光绪瓷之精品。
  
  清宣统白釉红彩双龙纹杯(图13)
  
  口径5.7厘米,底径2.5厘米,高4.8厘米。撇口,直腹微内敛,底有圈足。里外白釉,外壁绘红彩双龙纹,红彩明艳清晰。胎体虽然极薄,但十分细腻、坚致,概因此时制瓷业正处于由手工作坊向机械化生产发展的过渡阶段,瓷器已具有某些现代瓷的特征。这一时期红彩器只是少量生产,数量远不如青花和粉彩器多,因此显得格外珍贵。
  
  清宣统珊瑚红釉留白花竹纹碗(图14)
  
  高8.7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8厘米。传世品。
  碗侈口、深腹、弧壁、圈足。碗内壁和底施白釉,外壁施珊瑚红釉,并于腹部绘留白竹子图案,构图严谨,虚实相宜,雅致清爽。足底部有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款。宣统一朝存在的时间只有三年,此时虽然封建王朝已经接近灭亡,但景德镇窑厂仍然拥有质量优良的瓷土,所生产的瓷器胎质细腻,“加上千百年来工艺积累的深厚基础,艺术上虽无创造,但瓷器造型仍然十分规整。”宣统朝由于存在时间极短,所制瓷器数量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前朝,工艺技法还有所提高。”珊瑚红釉留白竹纹碗体现了这些特点,是宣统朝的典型器物。(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篮子:你好!我儿子自从进入初中后交了不少新朋友。有一天,他带了一个朋友回家,可我觉得这个孩子缺乏头脑,没有教养,怕自己的孩子被他带坏。但我也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很难对付,
1984年吉林省对工业企业实行了以实现和上交税利为内容的目标管理,多数企业采用企业内部目标管理制度,以保证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的完成.但是,目标管理工作除了有其优越性外,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对学校生活逐步了解了,最初的那种新鲜感渐渐淡漠,一些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最普遍、最突出的就是不爱上学,不爱读书。什么原因呢?一个是孩子对从幼儿园到
适逢扬州重建清代阮元故居及家庙和隋文选楼快要竣工时日,幸见扬州陆女士家藏端砚一方,砚呈长方形制,老坑玫瑰紫,砚的额头阴刻篆书“隋文选楼子孙永宝用之”。砚底有铭文:“
本文主要利用大量田野考古资料,就山东地区史前时期出土的玉器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将玉器分为饰品类、礼器类和象征性工具或武器类三种,并将其与周边地区玉器作了对比
本文用正交设计法试验了C80级高强混凝土,对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水灰比、水泥用量、减水剂掺量等三因素进行了分析,研发出了实用性C80级高强混凝土的经济、合理的配合比。其研究
“信息报告10分钟”大、中、小队都可以开展,内容基本上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来自我们中间的信息,主要报告队的重要动态、校园要闻、新人新事、评比揭晓等,这类信息
《时文英华》是《中学生阅读》(高中版·读写)的名牌栏目,每期围绕鲜明的主题精心选辑时文佳作。现面向广大教师征稿,要求如下:1.每期围绕一个主题精选一组时文,总字教不超过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开国功臣们的桑梓故乡、大汉皇朝的龙飞之地。秦末大地,风起云涌,雷霆激荡,布衣刘邦提三尺长剑,聚集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一批同乡英豪,起兵丰沛
2011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中国科技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携国内外青铜器研究专家和工艺制造专家对陈璋壶的修复和复原研究保护工作项目正式启动。  陈璋壶是藏南京博物院,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窖藏的三件国家级文物之一,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能体现泥范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现存青铜器,堪称国之瑰宝。    风格独具的酒壶    陈璋壶的形制并无特别之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