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者事务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效应普遍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普遍存在于各种场合。它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所以,本文以3个心理效应为例,阐述了作为教师应如何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巧妙利用心理效应,来提高教育管理的艺术。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管理
一、“一个也不能丢下”杜绝马太效应
罗伯特·默顿首次提出了马太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显然对那些没有出名的科学家是不公平的。
马太效应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在学校中更是随处可见。比如老师上公开课,只选择好学生参加,那些所谓的“差生”甚至被隔离在课堂之外;教师对成绩的好的学生骄纵放任,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则是异常“严厉”,这正是: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十足的马太效应。而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同时把很多有潜力的孩子扼杀在了摇篮中。
马太效应给我们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心态放公平。作为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尽可能给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拿心理健康课来说,我认为在这门课面前就更加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一说了,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我曾经在课堂上对一位女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大加赞赏,而她其实是个成绩的不好的“差生”,然而却恰恰因为我的那次表扬,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从而变得积极和自信。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我们要公平的对待每一名学生,无论他们成绩好差,都应该尊重他们,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
二、“选用学生的最爱做奖励”巧用普雷马克效应
普雷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率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也就是说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可能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烦恼,我们有时候付出了很多金钱,提供了很多东西来强化孩子,但却收效甚微,其中的原因就可能是强化物选取不恰当,也就说你给他们奖励的并不是他们最想要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仍然缺乏动力。那么根据普雷马克原理,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先观察学生,看他们有哪些喜欢活动或者事务,最好给这些活动和事务排个顺序,看看学生在有机会选择的情况下会如何做出选择,然后用这些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他们的学习行为,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当然人的观点和信念是不断变化的,学生们的喜好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定期观察学生,对他们的喜好进行重新排序,以便进行更好的强化。除了观察,我们教师也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以便获取学生喜好的第一手资料。
三、“表扬多了也烦人” 善用边际递减效应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没有鞋穿的人意外得到一双鞋,让他给这双鞋来评分,不管它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合适,他立刻给这双雪中送炭的鞋子高分。接下来,惊喜不断,他有机会不断得到鞋子,但是他继续给后来的鞋子评分时,分数却越来越低。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法则。这个效应提示我们: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物品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得到的满足程度来主观体验的。这个效应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熟悉的地方没有美景。
边际递减效应在教育中也例外。比如班级里有一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开始老师对他的批评和惩罚还有作用,但是到了第三次、第四次……我们会明显觉得这个作用在减小甚至已经消失殆尽,往往这个时候很多老师就会一声叹息,觉得这个孩子没救了,怎么批评都不起作用了。实际上也许是我们自己亲手把批评的作用耗尽,我们此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对学生的批评是不是太猛烈了一些,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眼神和手势来表达对学生的批评,因为惜言如金有时候反而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同样对于表扬也是如此,赏识也是有“边界”的。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听惯了批评,老师对他们某些闪光点偶尔表扬,可能就成为了改造他们的绝好契机。但是当表扬一再重复,学生反而会觉得老师是不是哄我?是不是话里有话?那么当学生一听到表扬就大为恼火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我们都要用的恰到好处,需要选取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变换刺激,寻找新的闪光点是保鲜的重要手段,死守以前管用的招数,只能适得其反。这个一点上其实和普雷马克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要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即学生的需要去变化刺激物或者刺激方式,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感悟、摸索和创造,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我们教师要积极学习与研究心理效应,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心理效应与教育管理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管理
一、“一个也不能丢下”杜绝马太效应
罗伯特·默顿首次提出了马太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显然对那些没有出名的科学家是不公平的。
马太效应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在学校中更是随处可见。比如老师上公开课,只选择好学生参加,那些所谓的“差生”甚至被隔离在课堂之外;教师对成绩的好的学生骄纵放任,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则是异常“严厉”,这正是: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十足的马太效应。而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同时把很多有潜力的孩子扼杀在了摇篮中。
马太效应给我们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心态放公平。作为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尽可能给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就拿心理健康课来说,我认为在这门课面前就更加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一说了,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我曾经在课堂上对一位女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大加赞赏,而她其实是个成绩的不好的“差生”,然而却恰恰因为我的那次表扬,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从而变得积极和自信。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我们要公平的对待每一名学生,无论他们成绩好差,都应该尊重他们,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
二、“选用学生的最爱做奖励”巧用普雷马克效应
普雷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率活动的发生,这一原理被称为普雷马克原理。也就是说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的事情,然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可能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烦恼,我们有时候付出了很多金钱,提供了很多东西来强化孩子,但却收效甚微,其中的原因就可能是强化物选取不恰当,也就说你给他们奖励的并不是他们最想要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仍然缺乏动力。那么根据普雷马克原理,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先观察学生,看他们有哪些喜欢活动或者事务,最好给这些活动和事务排个顺序,看看学生在有机会选择的情况下会如何做出选择,然后用这些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他们的学习行为,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当然人的观点和信念是不断变化的,学生们的喜好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定期观察学生,对他们的喜好进行重新排序,以便进行更好的强化。除了观察,我们教师也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以便获取学生喜好的第一手资料。
三、“表扬多了也烦人” 善用边际递减效应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没有鞋穿的人意外得到一双鞋,让他给这双鞋来评分,不管它是否赶得上潮流,是否合适,他立刻给这双雪中送炭的鞋子高分。接下来,惊喜不断,他有机会不断得到鞋子,但是他继续给后来的鞋子评分时,分数却越来越低。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法则。这个效应提示我们: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物品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得到的满足程度来主观体验的。这个效应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熟悉的地方没有美景。
边际递减效应在教育中也例外。比如班级里有一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开始老师对他的批评和惩罚还有作用,但是到了第三次、第四次……我们会明显觉得这个作用在减小甚至已经消失殆尽,往往这个时候很多老师就会一声叹息,觉得这个孩子没救了,怎么批评都不起作用了。实际上也许是我们自己亲手把批评的作用耗尽,我们此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对学生的批评是不是太猛烈了一些,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眼神和手势来表达对学生的批评,因为惜言如金有时候反而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同样对于表扬也是如此,赏识也是有“边界”的。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听惯了批评,老师对他们某些闪光点偶尔表扬,可能就成为了改造他们的绝好契机。但是当表扬一再重复,学生反而会觉得老师是不是哄我?是不是话里有话?那么当学生一听到表扬就大为恼火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我们都要用的恰到好处,需要选取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变换刺激,寻找新的闪光点是保鲜的重要手段,死守以前管用的招数,只能适得其反。这个一点上其实和普雷马克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要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即学生的需要去变化刺激物或者刺激方式,才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感悟、摸索和创造,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因此,我们教师要积极学习与研究心理效应,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心理效应与教育管理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