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蝉

来源 :第二课堂(校外活动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yjmhcaihio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五年,有着“民间全学者”之称的邰勇夫(右),不停地走进长株潭、娄底各市区县的中小学、社区、家庭,举办“邰勇夫作文育人亲子大课堂”,指导孩子们写出上万篇优秀作文。
  11岁的五年级小学生彭洛嘉来上作文课了,问我:“老师,今天写什么?”我说:“这应该先问你自己,脑袋长在你自己的身上,而不是长在老师的身上、家长的身上。写什么,先问你自己:我今天想写什么?要写什么?给自己任务。”彭洛嘉不知所措,一副当下中小学生处于此情此景时的尴尬。当下的孩子们,刷题、补课、分数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学习的全部。不过,彭洛嘉是在我这里留下文字最多的小朋友,也是优秀学生之一。
  外边响起一片蝉鸣,我问:“你听到了吗?”
  孩子满脸狐疑:“什么?”“外面什么在叫?”
  孩子侧耳听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了欣喜:“是知了在叫。”
  “你看到过知了吗?”
  “在书上看到过,学名蝉,生活在温带至热带地区,雄蝉会叫,雌蝉不能发声,所以雌蝉是哑巴蝉。真的知了,我没见过。”
  “那你今天就去探索一下蟬,今天给你的作文题目,就是‘循声找知了’。去门外树林里面找知了吧!”
  孩子欢快地出去了!15分钟后,孩子兴冲冲地跑了回来,进了门就喊:“邰老师,我终于看到蝉了!”
  “怎么没捉一只回来?”
  “没时间了。马上要去小升初集训,连续上17个上午,还要去补奥数、补英语、补……”
  我问:“刚才都有什么发现?”
  “蝉的颜色跟树皮、土的颜色相近,蝉的鸣叫,是有规律的,它们像约好了一样,一块叫,叫起来一大片。”
  “祝贺你!”
  彭洛嘉小朋友人生第一次看到了蝉。此前这孩子只听到过夏天的蝉鸣声,从来没有产生过循声去发现蝉、寻找蝉、捕捉一只蝉的想法。我为能够让孩子在百忙中抽出这15分钟,听听这个美丽夏天的蝉鸣,并去树林里寻找一次蝉而备感欣慰,我相信,这15分钟会成为孩子童年美好的记忆,会永远润泽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的作文课,再一次完成了作文课应该完成的育人使命。
  作文课,寻找夏日蝉鸣 彭洛嘉
  你听过知了的叫声吗?你有过随着知了的叫声寻找到它的经历吗?上邰老师的作文课,让我有了一次寻找知了的经历。
  作文课上,邰老师问我想写什么作文。我说不知道。这时,从窗外小区绿化带里的大树上传来了一片蝉鸣声。
  邰老师马上让我去小区绿化带寻找知了。
  我想:这也是作文课?邰老师的作文课太好玩了!
  我走进树林,知了的叫声突然消失了,等了半天也没有再叫。我急了,这么多茂盛的大树,没了声音的引导,要找到一只知了,那可是人海捞针啊!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丝微弱的蝉鸣响了起来,紧接着,蝉鸣声变得很大,响成了一片。我一边认真听蝉鸣,一边跑向蝉鸣声发出的地方。钻进树林深处,我觉得周围的四棵大树上都有蝉在叫。仔细倾听,我发现只有一棵树上的蝉鸣声最大。
  蝉,就在这棵树上!我认认真真地听着、搜寻着,终于发现了一只蝉攀附在一根树枝上。开始我还以为是树枝上的一块泥土,后来发现它在动,发出了鸣唱!我拨动树枝,蝉振动双翼,飞走了,飞得好高!
  我第一次看到了蝉,看到了正在呜叫的蝉,看到了蝉展翅飞向天空的情景!我兴高采烈地跑回教室,告诉邰老师我人生第一次见到了蝉。
  邰老师说:“仅见到不够,你还要去认真观察,看蝉是怎么叫的。”
  我又跑回树林,认真观察,这次我发现,原来树上攀附着好多的蝉,它们一动也不动,好像在等待乐队总指挥的命令。那个人类难以发现的蝉鸣总指挥一声令下,它们终于再次呜叫起来了。好响亮!它们呜叫时下半身不停地上下抖动,就发出了“知知知……”的夏日蝉鸣。我激动极了,原来蝉的生活这么有趣!
  我再次跑回来,邰老师又告诉我——
  蝉为什么喜欢激昂高歌,扯着“嗓门”大喊大叫呢?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百思不得其解。他活了90多岁,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昆虫学的研究上,写下了100多万字的研究论文集——《昆虫记》。他曾对蝉进行了多年的观察研究,并做了极其生动而细致的描述。对蝉的呜叫他是这样描写的:“蝉的翼后的空腔里,带着一种像钹一般的乐器。”法布尔为了弄清蝉究竟为什么要那样没完没了地拍着“肚皮”的钹,起劲地唱歌,是不是它根本就没有听到自己的大“嗓门”,怕别人也和自己一样还没有听到,才故意提高“嗓门”呢?于是,他进行了实验,来验证一下雄蝉究竟能不能听见声音。法布尔站在雄蝉的背后,在距离很近的地方大声讲话,使劲吹哨子,拍巴掌,用石头与石头撞击……使用种种响声来吓唬蝉。可是蝉满不在乎地继续唱歌。法布尔找来两支火枪,里面装满火药,在蝉的旁边连连发射,声如霹雳,可是“歌手们”照样悠闲自得地唱着。于是法布尔得出结论:雄蝉是没有听觉的,它听不见周围发出的任何声音,甚至连自己声嘶力竭的呜叫也完全听不到,蝉是个地道的“聋子”。
  我心里甜蜜地笑着,一段找蝉的快乐和好奇就这样流泻于纸上。
其他文献
脸颊绯红,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幸福得冒泡,感觉自己这一辈子有了依靠,自己的苦自己的痛,从今以后都不用一个人担了,一个厚实的肩膀已经靠了过来,机会难得,还犹豫什么?女人正是被这种虚构的幸福冲昏了头脑才说出那句完全失去自我的话的——“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人了。”就这样把自己交代了,从头到尾把自己打包,囫囵个儿地就找了个当家做主的人。想想,这句“我就是你的人了”包含的具体内容吧,那是相当可怕啊。但在对待爱
女孩郭又又生性胆小怕羞,一说话就脸红,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这让生为知名主持人的妈妈周婷头痛不已。为了把孩子培养成“郭大胆”,成为独当一面的小能手,周婷决定为其筹办“又又之家春节晚会”。从2010年至今,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家庭春晚便会隆重登场,又又身兼主持人、演员于一身,她的任务就是负责把全家人逗乐。七年下来,“又又之家春节晚会”不仅成了周家每个成员之间的黏合剂,更彻底改变了郭又又的性子,在妈妈
同学们,气压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吸管吸饮料、热气球升空、染色液体泵抽染色液体等现象都有大气压的参与。  气压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通过以下小实验,我们一起来探秘大气压蕴藏的威力吧!  吸管取液  一、材料  細直吸管(透明笔管)一根,玻璃杯两个,染色液体一杯。  二、操作  用拇指和中指捏住细直吸管,一端插入染色液体中,用食指堵住吸管的另一端,轻轻取出吸管完成液体转移。  
那日,白雪皑皑,冷风瑟瑟,因为等红色信号灯,我的车在十字路口停下了。刺骨的北风肆无忌惮地敲打着车窗,好像不满车里的人正尽享着暖气的舒适。透过车窗,我忽然注意到一个年轻的女人站在路旁,裸露的双手冻得通红,不停地相互搓擦着,还不时地跳着脚取暖。她身旁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有一个孩子,没有食物”。在凛冽寒风中,她的眼泪不自觉地流出来,在脸上留下了条条痕迹。  在许多大城市,无家可归者和失业者流落街头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曹雯    【策划缘起】  今年4月,有报道称,张曼玉等明星为了保持容颜不老,不惜以58万元的单价注射“不老针”,而巩俐也被曝在脸部种植过“黄金丝”,由此引发轩然大波。确实,女性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尤其是身处“奔四”年龄段的女性,眼瞅着身边的小美眉越来越灿烂越来越虎视眈眈,而自己“今朝的容颜总老于昨晚”,于是便选择孤注一掷,一“针”见血地去留住青春的尾巴或丈夫渐渐摇摆游离
那一年家里特别困难,父亲因为过度劳累,病倒在床。我和弟弟的学费,学校催了又催。母亲将所有认识的人都求遍了,最终有位在商场上班的亲戚问她愿不愿意去做家电销售的“托儿”。她答应先试做几天。  母亲上班第一天,对这份工作竟充满了高涨的热情。回来后,她不仅详细描述了工作环境,同事的敬业,而且用诱人的薪水将我们一家人对于生活的热望瞬间哔哔啪啪地燃到最旺。此后的每天早晨,母亲都会打扮一番,再去商场上班。  我
在上上期《冬天的小侦探》中,其实有一个不能算小的“遗珠”一关于冬季的植物探究,怎么能没有“岁寒无改色”(隋李德林《咏松树》)的松树呢?但是,那篇本已够庞杂的小文又怎么能容得下如此丰富的松树及其家族的内容呢?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本文是《冬天的小侦探》的姊妹篇。  源远流长的松文化  松树终年常绿,在四季分明的古中原地区很是引人注目。早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称赞“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此开启了中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制作简单的果蔬电池,初步尝试画简单的电路图。  2.知道果蔬电池的组成。  3.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步骤  1.材料准备  先准备1个苹果、1个梨、1根香蕉和1个土豆,接着用小刀把以上4样东西,分别切成大小差不多的4份。  2.连接銅片和锌片  拿出3块铜片和3块锌片,再拿出3根导线,然后在3根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1块铜片和1块锌片,铜片为正
真鸟会点头,这没有疑问,如果制作一只假鸟,也让它不停地点头,这就让人难以置信了。不过开动脑筋想想办法,这也是可以实现的哦!  銅等氧化物制成的超导材料小圆片一片,磁铁一块,橡皮泥一块,纸杯一个,小木棒一根,小木片一片,液态氮一瓶,以及杯子、剪子、锤子、铁丝、钢丝和钉子。  1. 在木棒一端钉上一片小木片,并用橡皮泥粘上超导小圆片,当作“鸟头”。再在木棒尾部钻两个小洞,插入钢丝。然后在木棒中部合适的
我到外地工作并结婚定居之后,和父母相聚的机会很少。虽然他们永远是我至亲至爱的人,但大多数时候是靠电话联络着感情,和父母之间总像有某种缺失难以弥补。  2006年10月,我带着女儿回长沙和父母小住。父母张罗着各种好吃的招待我们,足见得他们的欢喜。而我也很想像以前一样,赖在母亲身边撒撒娇,帮父亲剪剪指甲什么的,但总觉得有一点点“疏离”横在中间,让我止步不前。倒是四岁的女儿,见到外公外婆便马上伸出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