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和人文素养的园地。她应该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然而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语文课堂变得黯然失色、毫无生机。“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一现状未能彻底改变。面对这一局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教师应确立学生主体观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在备课、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三方面树立学生主体观。
1.备课
应该首先确定本课语言积累(生难字的音形义、成语解释及运用、名家名言的哲理性)、文化积累(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及文化常识)和用语文的方法(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语言常识、文体知识、阅读常识)准确解读本课文本问题的目标。其次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再次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
2.课堂提问
一位教师讲授朱自清《背影》,在分析了“我”的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后,提问道:“父亲如此面面俱到的关怀,为什么在临走前还要去为‘我’买橘子呢?”问题一出,一些学生便把注意力放在“橘子”上,心里在想:父亲为什么买的是橘子而不是苹果、香蕉等水果。因此有一学生回答:“橘子最解渴,父亲怕我在火车上口干,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非常细腻。”这样让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产生了偏差,课堂效果就不明显。因此,课堂提问最关键的是所提问题的质量。问题能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很重要的。优质的问题不仅具备含金量,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如果上面那位老师能从学生角度进行问题设计,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3.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基本环节之一。它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我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脍炙人口的诗词时,因为有这首歌曲,所以先让学生学唱这首歌。学生非常感兴趣,毫不费力地就背诵了这首词,增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如适合朗读的演讲词之类文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讲,并以比赛形式让学生评价谁感情处理恰当,语气能体现感情。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并积极参与。这样,熟悉了文章内容,领悟了作者情感,了解了演讲词的特点,达到了学习目标,课堂效果非常明显。
二、教师要树立民主教育观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充满个性的,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应该用热爱、平等、尊重的民主教育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
1.让学生从边缘到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权威目的是有效的教学,而不是强制高压让学生服从。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反馈意见,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学习者从外在的束缚和权威下摆脱出来,做自己意志和行动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高的实现。
2.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
学生是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有时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可能在课外交往中互相了解而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必须谨慎并保持适当距离,不能因为这些而影响了有效的正常教学。
3.激励学生的进步
每个学生现阶段的点滴进步都是他未来人生发展的积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适当给予肯定,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表扬、激励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都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今天的一小步,可能是明天的一大步。
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的均衡、和谐发展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必须服务这一宗旨。对学生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但是很多教师与学生总是把成绩看做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在以考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那些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无法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应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且在批评时力求对事不对人,还要注意选择好的方式和时机,要努力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批评和表扬都是出于真诚,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正确看待学生的言与行,其中还要特别重视与暂时后进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对待违纪的学生,教师也要热爱、尊重,时刻想到他们还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从而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错误和改正缺点,对待他们要灵活机动讲究策略,切不可简单粗暴。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并不是以“分”取人,师生之间才会和谐融洽。
(责编 覃亮生)
一、教师应确立学生主体观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围绕课堂教学,在备课、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三方面树立学生主体观。
1.备课
应该首先确定本课语言积累(生难字的音形义、成语解释及运用、名家名言的哲理性)、文化积累(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及文化常识)和用语文的方法(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语言常识、文体知识、阅读常识)准确解读本课文本问题的目标。其次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再次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
2.课堂提问
一位教师讲授朱自清《背影》,在分析了“我”的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后,提问道:“父亲如此面面俱到的关怀,为什么在临走前还要去为‘我’买橘子呢?”问题一出,一些学生便把注意力放在“橘子”上,心里在想:父亲为什么买的是橘子而不是苹果、香蕉等水果。因此有一学生回答:“橘子最解渴,父亲怕我在火车上口干,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非常细腻。”这样让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产生了偏差,课堂效果就不明显。因此,课堂提问最关键的是所提问题的质量。问题能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很重要的。优质的问题不仅具备含金量,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如果上面那位老师能从学生角度进行问题设计,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3.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基本环节之一。它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我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脍炙人口的诗词时,因为有这首歌曲,所以先让学生学唱这首歌。学生非常感兴趣,毫不费力地就背诵了这首词,增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如适合朗读的演讲词之类文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讲,并以比赛形式让学生评价谁感情处理恰当,语气能体现感情。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并积极参与。这样,熟悉了文章内容,领悟了作者情感,了解了演讲词的特点,达到了学习目标,课堂效果非常明显。
二、教师要树立民主教育观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充满个性的,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应该用热爱、平等、尊重的民主教育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
1.让学生从边缘到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权威目的是有效的教学,而不是强制高压让学生服从。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反馈意见,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学习者从外在的束缚和权威下摆脱出来,做自己意志和行动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高的实现。
2.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
学生是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有时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可能在课外交往中互相了解而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必须谨慎并保持适当距离,不能因为这些而影响了有效的正常教学。
3.激励学生的进步
每个学生现阶段的点滴进步都是他未来人生发展的积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适当给予肯定,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表扬、激励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都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今天的一小步,可能是明天的一大步。
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的均衡、和谐发展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必须服务这一宗旨。对学生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但是很多教师与学生总是把成绩看做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在以考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那些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无法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应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且在批评时力求对事不对人,还要注意选择好的方式和时机,要努力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批评和表扬都是出于真诚,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正确看待学生的言与行,其中还要特别重视与暂时后进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对待违纪的学生,教师也要热爱、尊重,时刻想到他们还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从而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错误和改正缺点,对待他们要灵活机动讲究策略,切不可简单粗暴。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并不是以“分”取人,师生之间才会和谐融洽。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