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后短T1信号强度演变及其病理机制

来源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短T1信号强度演变规律并揭示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6只不同缺血-再通时间组的大鼠模型,于不同时间点观察短T1信号强度的演变,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短T1信号以皮质区多见,并且出现时间早于基底节区.短T1信号强度在各MR检查时间点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746,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出血、脂质沉积和蛋白质变性、髓鞘破坏等;皮质区短T1信号主要与出血有关,基底节区则主要与脂质沉积有关.结论:不同时间、部位出现的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机制不同;出血是影响短T1信号强度演变规律的主要因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不同测量者用不同大小的兴趣区测量正常人脑组织不同解剖部位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60例MR检查正常的健康自愿者行弥散加权成像.两个测量者
目的:总结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表现,探讨伽玛刀的治疗作用。方法:1999年9月-2005年9月,18例(24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以40%~50%等剂量曲线包绕肿
目的: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直接标记Octreotide;评价甲状腺突眼患者临床受体影像。方法:标记是通过对半胱氨酸桥还原后提供的巯基与^99mTc螯合后完成的。新华I号纸层析测定标记
目的: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囊性坏死性肿瘤与脓肿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或临床复查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12例、单发转移瘤10例、脑脓肿9例。行常规MR平扫和增强、扩散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人脑汉字与英文字形辨认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男5例,女7例)母语为汉语且裸眼视力正常的大学生参加实验.设备为GE Signa 1.5T M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和相对脑血流量(rCBF)在评估脑胶质瘤组织病理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对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的患者(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23例)行MR灌
目的:评价MRI扩散张量成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转移瘤及脑脓肿共46例.行常规MRI扫描、扩散张量成像(D
目的:验证脑解剖功能区的自动提取法在^99Tc—ECD脑显像中提取位置准确性,并初步探讨63个功能区药物相对摄取分布。方法:采用图像配准和图像形变方法,将^99mTc—ECD脑SPECT图像标
目的:探讨成人颞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对正常30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1耳行螺旋CT检查,把扫描所得的容积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最小密度投影法(Mi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少量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认识及正确诊断.方法:30例头部外伤患者于伤后24小时内行头部CT检查,多于治疗后3天~2周复查头部CT,并分析其不典型CT征象.结果: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