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业是国之根本,在当前“供给侧改革”中,最关键的改革要素在“人”,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他们必须要满足观念、文化层次、素质、技能和创新等多项要求。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分析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的路径,期望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 F 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6-0262-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ZHANG Wen-ting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In the current “supply-side reform”, the most critical element of reform is “peopl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ew types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have emerg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y must meet many requirements such as the concept and culture level, quality, skills and innovation.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for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proposes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t will 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upply-side reform;New professional farmers;Quality;Improvement
为缓解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供需矛盾,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实现要素配置优化,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这一关系国内经济结构改革的重大措施。农业结构改革是国家经济结构实现“精准供给,有效供给”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实现的核心和首要问题就是“人才”问题。通过调整农业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的提质增效,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既可以提高他们对于土地的管理水平,进行高效的生产并合理地节约资源,从而确保国家的农业粮食安全有效的发展[1];还可以有助于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素质和农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这个名称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成为专家学者青睞的研究热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美国人类学家 Wolf[2]认为,“传统农民”是一种与“市民”相对应的身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强调等级次序。王秀华[3]指出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专门的职业素质技能、现代农业的经营能力和高效率的管理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能。朱启臻[4]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除具有农民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市场主体、高度的稳定性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等特征。赵帮宏等[5]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机结合,具备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的特征。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土地的经营管理能力,并将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主要职业的现代农业工作人员。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是将农业技术与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新工作。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型农民更具有专业性,要求也更高,农业技能的掌握更熟练,收入也更高。
2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夫农者,国之本也,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但在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如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等新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6]的一号文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主要是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那么,农业供给侧改革到底改什么呢,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已经给出了答案。 2.1 改革农业结构
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具体分为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供给主体结构。首先,生产要素结构改革,就是要从过去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升,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益,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和利用。其次,产业结构改革,根据2017年度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就是要调整种植结构,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和品质;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计划,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打造特色品牌;科学合理规划农业区域布局;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质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利用“一带一路”平台,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树口碑。第三,供给主体结构改革,就是真正地由市场来进行引导,从而使农产品的供给能够满足高品质、多样化的需求和变化。
2.2 改革农业发展方式
此项改革的关键是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和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发展绿色农业、加快农业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新型农业发展方式。
2.3 强化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创新”是“供给侧改革”中绕不开的一个词,农业供给侧改革同样离不开创新,因此,我国农业的转方式和调结构,必须通过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技术开发等方式实现,逐步建立起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
2.4 改革农业人力资源结构
任何改革的实施,始终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作为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始终是农业改革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为反映当今我国农村现象的代名词,多数农村农业呈现的是“老弱妇孺农业”。因此,解决好农业人力资源匮乏是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2012年度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度的中央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文件要求:“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因此,要搞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为职业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
3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3.1 观念要求
我国千百年来,传统意义上对“农民”的定义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是辛苦的代名词,更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贫困”的代名词,基于历史的缘故,80后90后等新生代的“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毫无兴趣,并且离开农业、离开农村的意愿十分强烈。根据农业部的调查,76%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不愿意回乡务农,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2013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进行,首先需要的是转变观念,要明确现代农业体系下,农民不再是“灰头土脸”的“贫二代”“贫三代”“贫N代”的象征,而应该是与其他任何行業职业一样,拥有经营收益、稳定收入的体面的职业。
3.2 文化层次要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社会的高文化层次人群比例很小,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山区。调查表明,我国农业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比例占51.5%,初中人口比例41.5%,高中6%,中专0.8%,大专0.2%,本科0.02%,研究生0.001%。高文化层次农村人才缺口巨大。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中专及以上文化层次的提升是完成这一战略转型的必备。
3.3 素质要求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农业和农村的转型,都要以农民的转型为前提,新型现代化农业,不再单纯需要过去仅依靠经验进行生产的传统农民,而是需要一大批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食品安全负有一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掌握现代科技,熟练运用现代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更有甚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农民。
3.4 技能要求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还不高,掌握多项科技技能的现代农民比例过小,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掌握粮食和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等关键行业技术,还需要掌握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产品检验检疫设备的操作使用,针对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种植和养殖大户、立志农业创业的大学生们,还需要掌握电子商务运作和经营销售等专项技能。
3.5 创新要求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维创新,将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进行全覆盖,充分利用现有的微博、微信、手机APP等互联网技术,未来甚至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包装、销售等;二是理念创新,要坚持农业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化、有机化,注重农业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农业生产环境的和谐性;三是营销方式创新,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善于吸引消费群体,打开高端农产品消费渠道,增强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度和目标客户的忠诚度;四是组织方式创新,打破农业生产、销售、发展的组织形式的单一化模式,强化跨地区、跨区域合作,实现农业发展的“共赢”。
4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的路径
4.1 巩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当地农民的素质,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脱贫攻坚,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相较于城镇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地方政府要持续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强化农民受教育的理念[7],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推进农业职业教育
农业职业教育是保障农民掌握一技之能的重要保障,是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职业教育,让农村学生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为农民职业选择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还要在农村以不同渠道和方式频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让农民尽快掌握用技术提高生产力和以科技致富的本领[8]。
4.3 健全农民思政教育
通过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健全农民思想教育。依托网络平台,使农民方便地利用网络获取自身所需的各种优质资源,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建设基层服务平台,畅通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表达政治诉求的互联网渠道,鼓励农民参加乡村政治活动,使政治情感更加深入人心,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村民政治素质的稳步跃升[9],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10]。
4.4 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较传统农民最大的区别就是要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能管理好一个民宿、一个产业、一个团体。因此,要将他们从传统的纯体力劳动力的角度中解放出来,提升农业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的意识,掌握更多的企业运营和产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学会以思想的改变和技术的掌握来优化产供销方式,为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雅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8):98.
[2] WOLF E R.Peasants,foundations of modern anthropology series[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66.
[3] 王秀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管理世界,2012(4):179-180.
[4]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57-159.
[5]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2017-02-05)[2020-11-0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05/content_5165626.htm.
[7] 崔绍冬.农村新教育与新型农民[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9(1):22-24.
[8] 张梦睿.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7(10):19-20.
[9] 洪佳婧.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7):363-364.
[10] 刘涛,王祥峰,李明辉,等.论山东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的培养[J].科学与管理,2007,27(4):91-92.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 F 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6-0262-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ZHANG Wen-ting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In the current “supply-side reform”, the most critical element of reform is “peopl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ew types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have emerg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y must meet many requirements such as the concept and culture level, quality, skills and innovation.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for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proposes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t will 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upply-side reform;New professional farmers;Quality;Improvement
为缓解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供需矛盾,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实现要素配置优化,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这一关系国内经济结构改革的重大措施。农业结构改革是国家经济结构实现“精准供给,有效供给”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实现的核心和首要问题就是“人才”问题。通过调整农业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的提质增效,从根本上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既可以提高他们对于土地的管理水平,进行高效的生产并合理地节约资源,从而确保国家的农业粮食安全有效的发展[1];还可以有助于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素质和农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这个名称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成为专家学者青睞的研究热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美国人类学家 Wolf[2]认为,“传统农民”是一种与“市民”相对应的身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强调等级次序。王秀华[3]指出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专门的职业素质技能、现代农业的经营能力和高效率的管理能力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能。朱启臻[4]认为新型职业农民除具有农民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市场主体、高度的稳定性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等特征。赵帮宏等[5]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机结合,具备新型农民与职业农民的特征。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土地的经营管理能力,并将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主要职业的现代农业工作人员。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是将农业技术与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新工作。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型农民更具有专业性,要求也更高,农业技能的掌握更熟练,收入也更高。
2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夫农者,国之本也,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但在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如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业人力资源匮乏等新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6]的一号文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主要是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那么,农业供给侧改革到底改什么呢,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已经给出了答案。 2.1 改革农业结构
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具体分为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供给主体结构。首先,生产要素结构改革,就是要从过去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升,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益,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和利用。其次,产业结构改革,根据2017年度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就是要调整种植结构,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和品质;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计划,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打造特色品牌;科学合理规划农业区域布局;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质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利用“一带一路”平台,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树口碑。第三,供给主体结构改革,就是真正地由市场来进行引导,从而使农产品的供给能够满足高品质、多样化的需求和变化。
2.2 改革农业发展方式
此项改革的关键是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和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发展绿色农业、加快农业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新型农业发展方式。
2.3 强化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创新”是“供给侧改革”中绕不开的一个词,农业供给侧改革同样离不开创新,因此,我国农业的转方式和调结构,必须通过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研技术开发等方式实现,逐步建立起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
2.4 改革农业人力资源结构
任何改革的实施,始终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作为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始终是农业改革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为反映当今我国农村现象的代名词,多数农村农业呈现的是“老弱妇孺农业”。因此,解决好农业人力资源匮乏是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2012年度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度的中央1号文件中再次强调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文件要求:“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因此,要搞好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为职业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
3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3.1 观念要求
我国千百年来,传统意义上对“农民”的定义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是辛苦的代名词,更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贫困”的代名词,基于历史的缘故,80后90后等新生代的“农民”对从事农业生产毫无兴趣,并且离开农业、离开农村的意愿十分强烈。根据农业部的调查,76%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不愿意回乡务农,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2013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进行,首先需要的是转变观念,要明确现代农业体系下,农民不再是“灰头土脸”的“贫二代”“贫三代”“贫N代”的象征,而应该是与其他任何行業职业一样,拥有经营收益、稳定收入的体面的职业。
3.2 文化层次要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社会的高文化层次人群比例很小,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山区。调查表明,我国农业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比例占51.5%,初中人口比例41.5%,高中6%,中专0.8%,大专0.2%,本科0.02%,研究生0.001%。高文化层次农村人才缺口巨大。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中专及以上文化层次的提升是完成这一战略转型的必备。
3.3 素质要求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农业和农村的转型,都要以农民的转型为前提,新型现代化农业,不再单纯需要过去仅依靠经验进行生产的传统农民,而是需要一大批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食品安全负有一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掌握现代科技,熟练运用现代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更有甚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农民。
3.4 技能要求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还不高,掌握多项科技技能的现代农民比例过小,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掌握粮食和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等关键行业技术,还需要掌握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和农产品检验检疫设备的操作使用,针对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种植和养殖大户、立志农业创业的大学生们,还需要掌握电子商务运作和经营销售等专项技能。
3.5 创新要求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维创新,将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进行全覆盖,充分利用现有的微博、微信、手机APP等互联网技术,未来甚至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包装、销售等;二是理念创新,要坚持农业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化、有机化,注重农业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农业生产环境的和谐性;三是营销方式创新,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善于吸引消费群体,打开高端农产品消费渠道,增强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度和目标客户的忠诚度;四是组织方式创新,打破农业生产、销售、发展的组织形式的单一化模式,强化跨地区、跨区域合作,实现农业发展的“共赢”。
4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的路径
4.1 巩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当地农民的素质,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脱贫攻坚,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相较于城镇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地方政府要持续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强化农民受教育的理念[7],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推进农业职业教育
农业职业教育是保障农民掌握一技之能的重要保障,是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职业教育,让农村学生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为农民职业选择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还要在农村以不同渠道和方式频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让农民尽快掌握用技术提高生产力和以科技致富的本领[8]。
4.3 健全农民思政教育
通过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健全农民思想教育。依托网络平台,使农民方便地利用网络获取自身所需的各种优质资源,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建设基层服务平台,畅通新型职业农民群体表达政治诉求的互联网渠道,鼓励农民参加乡村政治活动,使政治情感更加深入人心,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村民政治素质的稳步跃升[9],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10]。
4.4 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较传统农民最大的区别就是要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能管理好一个民宿、一个产业、一个团体。因此,要将他们从传统的纯体力劳动力的角度中解放出来,提升农业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的意识,掌握更多的企业运营和产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学会以思想的改变和技术的掌握来优化产供销方式,为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雅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8):98.
[2] WOLF E R.Peasants,foundations of modern anthropology series[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66.
[3] 王秀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管理世界,2012(4):179-180.
[4]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57-159.
[5]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2017-02-05)[2020-11-0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05/content_5165626.htm.
[7] 崔绍冬.农村新教育与新型农民[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9(1):22-24.
[8] 张梦睿.欠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7(10):19-20.
[9] 洪佳婧.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7):363-364.
[10] 刘涛,王祥峰,李明辉,等.论山东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的培养[J].科学与管理,2007,27(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