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多年前,一位英俊青年因有绘画特长而荣幸地戴上了令人羡慕的佩着两条飘带的海军无檐帽。30多年后,他不仅在共和国的海军队伍里成长成一位优秀的高级军官,同时在中国的丹青园中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军旅书画家。他就是高正石。
高正石因绘画特长而从戎入伍,由士兵到军官,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从未放弃过他所深爱的书画艺术并终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属难能可贵。初到部队,和所有新兵一样到连队当战士,只有在出黑板报、布置橱窗、画宣传画的时候发挥一下特长,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与高正石初始想当画家的愿望相差太远,总是心有不甘,但每有“发挥特长”的机会时他都认认真真做得有板有眼,虽然有些“大材小用”,但无论出黑板报,还是布置橱窗都弄得确实漂亮。战士们爱看,领导也很赏识,就这样时过不久,高正石被当做文艺骨干抽到连队当文书,开始经常代表连队参加部队的各种活动,需要抄抄写写的地方也多了,写一笔好字就显得特别重要。
起初只是想把字练好,以便在部队能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也没想过能成什么书法家。当时在部队比较多见的是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这两本字帖,高正石爱不释手地刻苦临习好一阵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在军内较有名气的著名书法家余明海到部队视察,发现高正石这小伙子不仅人长得英俊帅气,如此年轻竟然能写一手好字,甚是兴奋,便兴致勃勃地给他讲起了书法艺术。高正石第一次领悟到书法不仅仅是写好字,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光临习现代人的帖子是不够的,要想吃透书法艺术的精髓,还必须从源头学起”。正是余明海这位当时的启蒙老师,后来的共和国将军“慧眼识才”和热心的引导,将高正石领进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有了余明海的指点,商正石想方设法找来传统的古碑名帖,如《张迁碑》、《石门颂》等,开始系统地埋头苦练。那时当战士,津贴很少,成天练字,光纸和墨的消耗就难以承受。好在部队报纸多,墨怎么办呢,只有多多加水,把墨调得很稀很稀,甚至有战友打趣说:“高正石练字墨汁厂没增产,咱们的海平面可是见低了。”这样痴迷苦练一坚持就是1 0多年,由此奠定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并逐渐领悟到了书法艺术的章法和内涵。这期间高正石总是寻找一切机会向当代的书法名家讨教、交流、切磋,还先后向张道兴、丁振来等军旅书法家学习,也曾得到刘炳森、刘艺、白煦等书法名家的亲自指教。自上世纪9 0年代初期开始,高正石的书法作品就不断见诸军内外各大报刊,还曾应邀为中央电视台春节音乐晚会题字。
书法技艺有了长足进步,字体的厚重、雄浑、规矩都有了,但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和长期临习古碑帖,使其在笔法上显得有点僵化,整体上看也过于刚硬,笔画的连带也不够丰富,加上隶书和碑体字型上还是方体,带有偏锋,缺少点圆润和柔美的东西。高正石又开始刻苦研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和王铎的行书,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灵动和秀美的感觉。
高正石书法技艺的飞跃是在调到海军机关以后。主要得益于参加军内外的书画笔会及展览等活动频繁了,接触名家“大腕”的机会多了,学习的面广了,视野也随之开阔了,认识的层面自然就不一样了。尽管临池20多年,学习、模仿,笔力、法度都有了,但回过头一看自己写的还是别人的字,没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正所谓艺无止境,最根本的是要创新,书法如果仅限于临习古人名帖,驻足于古人章法,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写字匠”。自己的书法作品无数次地参加军内外乃至全国的各种展览和大赛,得了很多奖,赢得评委和书法专家的众多好评,但却没能赢得广大普通观众的太多喝彩。这引起了高正石的反思:参赛作品大多在传统上做足了功夫,雅到了极致,而少了点现代气息和现实情趣。书法艺术应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表达内心情感,二就是表现时代精神,所以说“笔墨当随时代”。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除了扎实的笔墨功底之外,还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唯有如此,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书法应该怎么学,自己该怎样调整,走什么样的路,高正石有了自己的深入思考 继承传统、着力创新、博采众长、独书己风,走一条刚柔相济、雅俗共赏的路子。
高正石在总结几十年书法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对雕“拙”现象的一些思考》一文。该文从理论到实践,探寻新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新思路,当时作为全军唯一的一篇书法论文而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论文集》,受到专家们的广泛好评,同时也为自己在书艺上的进一步发展理清了思路,找到了突破口。思路渐渐清晰了,方向日趋明确了。“驽马十驾,终成骐骥一跃”。高正石又从一个新的起点在书海再次扬帆起航了。他的书风确实又有了明显转变,从过去一味地追求高雅、刚硬终于过渡到“雅不出群、刚柔相济”的风格。翻开2008年再版的《高正石书法作品集》,看高正石的近期作品,除了让人感到军旅书家那种浓浓的阳刚和雄厚的气息外,还能让你清晰地领略到书者在一些笔画的处理上明显的刚中见柔、柔中带刚的面貌,以及整体风格的朴实无华和清秀自然的韵味。正所谓雄浑中蕴涵灵动,道劲中显露飘逸。在社会书家中他以颇具个性的军旅书家显得格外耀眼,在军旅书家中他又以碑帖结合,刚柔并济的风貌而独树一帜。
目前高正石在书画界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被邀参加各种活动、笔会、展览、拍义卖、媒体采访等,已是应接不暇。衷心期望他不会因此而被羁绊,能一如继往、永不停歇地探索,期盼有新的更高境界的书法作品呈献给广大读者。
高正石因绘画特长而从戎入伍,由士兵到军官,3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从未放弃过他所深爱的书画艺术并终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属难能可贵。初到部队,和所有新兵一样到连队当战士,只有在出黑板报、布置橱窗、画宣传画的时候发挥一下特长,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与高正石初始想当画家的愿望相差太远,总是心有不甘,但每有“发挥特长”的机会时他都认认真真做得有板有眼,虽然有些“大材小用”,但无论出黑板报,还是布置橱窗都弄得确实漂亮。战士们爱看,领导也很赏识,就这样时过不久,高正石被当做文艺骨干抽到连队当文书,开始经常代表连队参加部队的各种活动,需要抄抄写写的地方也多了,写一笔好字就显得特别重要。
起初只是想把字练好,以便在部队能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也没想过能成什么书法家。当时在部队比较多见的是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这两本字帖,高正石爱不释手地刻苦临习好一阵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在军内较有名气的著名书法家余明海到部队视察,发现高正石这小伙子不仅人长得英俊帅气,如此年轻竟然能写一手好字,甚是兴奋,便兴致勃勃地给他讲起了书法艺术。高正石第一次领悟到书法不仅仅是写好字,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光临习现代人的帖子是不够的,要想吃透书法艺术的精髓,还必须从源头学起”。正是余明海这位当时的启蒙老师,后来的共和国将军“慧眼识才”和热心的引导,将高正石领进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有了余明海的指点,商正石想方设法找来传统的古碑名帖,如《张迁碑》、《石门颂》等,开始系统地埋头苦练。那时当战士,津贴很少,成天练字,光纸和墨的消耗就难以承受。好在部队报纸多,墨怎么办呢,只有多多加水,把墨调得很稀很稀,甚至有战友打趣说:“高正石练字墨汁厂没增产,咱们的海平面可是见低了。”这样痴迷苦练一坚持就是1 0多年,由此奠定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并逐渐领悟到了书法艺术的章法和内涵。这期间高正石总是寻找一切机会向当代的书法名家讨教、交流、切磋,还先后向张道兴、丁振来等军旅书法家学习,也曾得到刘炳森、刘艺、白煦等书法名家的亲自指教。自上世纪9 0年代初期开始,高正石的书法作品就不断见诸军内外各大报刊,还曾应邀为中央电视台春节音乐晚会题字。
书法技艺有了长足进步,字体的厚重、雄浑、规矩都有了,但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和长期临习古碑帖,使其在笔法上显得有点僵化,整体上看也过于刚硬,笔画的连带也不够丰富,加上隶书和碑体字型上还是方体,带有偏锋,缺少点圆润和柔美的东西。高正石又开始刻苦研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和王铎的行书,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灵动和秀美的感觉。
高正石书法技艺的飞跃是在调到海军机关以后。主要得益于参加军内外的书画笔会及展览等活动频繁了,接触名家“大腕”的机会多了,学习的面广了,视野也随之开阔了,认识的层面自然就不一样了。尽管临池20多年,学习、模仿,笔力、法度都有了,但回过头一看自己写的还是别人的字,没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正所谓艺无止境,最根本的是要创新,书法如果仅限于临习古人名帖,驻足于古人章法,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写字匠”。自己的书法作品无数次地参加军内外乃至全国的各种展览和大赛,得了很多奖,赢得评委和书法专家的众多好评,但却没能赢得广大普通观众的太多喝彩。这引起了高正石的反思:参赛作品大多在传统上做足了功夫,雅到了极致,而少了点现代气息和现实情趣。书法艺术应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表达内心情感,二就是表现时代精神,所以说“笔墨当随时代”。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除了扎实的笔墨功底之外,还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唯有如此,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书法应该怎么学,自己该怎样调整,走什么样的路,高正石有了自己的深入思考 继承传统、着力创新、博采众长、独书己风,走一条刚柔相济、雅俗共赏的路子。
高正石在总结几十年书法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对雕“拙”现象的一些思考》一文。该文从理论到实践,探寻新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新思路,当时作为全军唯一的一篇书法论文而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论文集》,受到专家们的广泛好评,同时也为自己在书艺上的进一步发展理清了思路,找到了突破口。思路渐渐清晰了,方向日趋明确了。“驽马十驾,终成骐骥一跃”。高正石又从一个新的起点在书海再次扬帆起航了。他的书风确实又有了明显转变,从过去一味地追求高雅、刚硬终于过渡到“雅不出群、刚柔相济”的风格。翻开2008年再版的《高正石书法作品集》,看高正石的近期作品,除了让人感到军旅书家那种浓浓的阳刚和雄厚的气息外,还能让你清晰地领略到书者在一些笔画的处理上明显的刚中见柔、柔中带刚的面貌,以及整体风格的朴实无华和清秀自然的韵味。正所谓雄浑中蕴涵灵动,道劲中显露飘逸。在社会书家中他以颇具个性的军旅书家显得格外耀眼,在军旅书家中他又以碑帖结合,刚柔并济的风貌而独树一帜。
目前高正石在书画界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被邀参加各种活动、笔会、展览、拍义卖、媒体采访等,已是应接不暇。衷心期望他不会因此而被羁绊,能一如继往、永不停歇地探索,期盼有新的更高境界的书法作品呈献给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