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是中人之上。”
观察力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种基本的和普遍的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幼儿观察力的提高不仅对于科学学习有益,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
一、激发幼儿参与观察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孩子对活动内容有兴趣,他才会去参与、探索、发现。我们都知道观察的前提是“注意”,但幼儿期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集中,即观察往往受兴趣支配。因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
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洋洋穿着绒线衣在草地上打了个滚,结果许多小草粘在了衣服上。磊磊看见了奇怪的问老师:“怎么我的衣服上没有小草,洋洋的衣服上却有小草呢?”“看一看你穿的是什么衣服,洋洋是什么衣服?”老师说。旁边的俊俊看了看,高兴得说:“因为洋洋穿的是绒线衣,你穿的外套,所以没有小草粘在身上。”“可是我也是穿的外套,也有小草啊?”诚诚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又引导小朋友观察他们穿的外套,整个活动老师始终让幼儿在自己的兴趣中观察,发现,最终找到了衣服粘小草的原因。因此,日常活动中我们要懂得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进行观察
敏锐的观察力来自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如在“我的好朋友”活动中,我们首先提出要求,让幼儿试一试,哪些东西能够产生影子?每一样东西的影子一样吗?小朋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经过实验、操作,知道了每种东西产生的影子是不一样的。由于幼儿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的限制,他们观察了解事物是比较粗浅的、表层化的,而且观察的兴趣保持时间短。我适时向幼儿提出问题,使幼儿继续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观察:为什么站在走廊里、大树下影子就没有了呢?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引导都主动地观察,最后在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发现只有站在太阳底下才有影子。在整个观察活动中,通过教师的适时提问、引导幼儿转换观察的目标,不仅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把观察活动引向比较深的层次,延续了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时间,加强
了观察的持续性,从而使幼儿愉快地了解了影子的特点,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创造鼓励幼儿观察的良好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鼓励幼儿观察的良好氛围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保障。《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物质方面,我们应该为孩子的观察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要为幼儿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以及游戏的时间,使幼儿能够经常与周围环境接触,有充分的观察机会与条件。根据幼儿观察活动的需要,为幼儿提供场所、材料,使幼儿在参观、游戏、玩耍等活动中接触自然和社会,不断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此外,在精神方面,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气氛,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能自由地观察、思索、想象、选择,甚至作出决定。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行为,应该因鼓励为主,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供幼儿参考。根据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情况,组织幼儿开展一些观察竞赛,创造竞争的气氛,切忌一味压制和批评,以免压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信心。
四、教会幼儿进行观察的多种方法
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获得的。幼儿年龄小,对周围的事物与变化充满了好奇,但由于缺乏经验,在观察活动中常常是无目的、无顺序、无系统地进行观察。在观察活动中,他们常常先看最感兴趣的那些部分,把布置的观察任务丢在脑后。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要注意让幼儿明确观察目标,引导他们去观察所要求观察事物的主要方面。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有比较地进行观察,比较观察的方法能使幼儿把握各种事物的异同、现象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观察乌龟与甲鱼时,通过比较观察,就能发现乌龟与甲鱼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从而促进了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观察中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并加以经常性的训练,可使幼儿的观察逐步全面深入,思维活动趋于有序性和系统性,使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观察只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活动中的灵魂。所以在生活中注重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观察,了解科学的奥秘;通过观察,知道环境对人类的重要。让我们的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关爱这个世界。
观察力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种基本的和普遍的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幼儿观察力的提高不仅对于科学学习有益,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
一、激发幼儿参与观察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孩子对活动内容有兴趣,他才会去参与、探索、发现。我们都知道观察的前提是“注意”,但幼儿期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只有对某事某物产生浓厚兴趣才会集中,即观察往往受兴趣支配。因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
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洋洋穿着绒线衣在草地上打了个滚,结果许多小草粘在了衣服上。磊磊看见了奇怪的问老师:“怎么我的衣服上没有小草,洋洋的衣服上却有小草呢?”“看一看你穿的是什么衣服,洋洋是什么衣服?”老师说。旁边的俊俊看了看,高兴得说:“因为洋洋穿的是绒线衣,你穿的外套,所以没有小草粘在身上。”“可是我也是穿的外套,也有小草啊?”诚诚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又引导小朋友观察他们穿的外套,整个活动老师始终让幼儿在自己的兴趣中观察,发现,最终找到了衣服粘小草的原因。因此,日常活动中我们要懂得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进行观察
敏锐的观察力来自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如在“我的好朋友”活动中,我们首先提出要求,让幼儿试一试,哪些东西能够产生影子?每一样东西的影子一样吗?小朋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经过实验、操作,知道了每种东西产生的影子是不一样的。由于幼儿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的限制,他们观察了解事物是比较粗浅的、表层化的,而且观察的兴趣保持时间短。我适时向幼儿提出问题,使幼儿继续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观察:为什么站在走廊里、大树下影子就没有了呢?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引导都主动地观察,最后在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发现只有站在太阳底下才有影子。在整个观察活动中,通过教师的适时提问、引导幼儿转换观察的目标,不仅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把观察活动引向比较深的层次,延续了幼儿对事物的观察时间,加强
了观察的持续性,从而使幼儿愉快地了解了影子的特点,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创造鼓励幼儿观察的良好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鼓励幼儿观察的良好氛围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重要保障。《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物质方面,我们应该为孩子的观察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要为幼儿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以及游戏的时间,使幼儿能够经常与周围环境接触,有充分的观察机会与条件。根据幼儿观察活动的需要,为幼儿提供场所、材料,使幼儿在参观、游戏、玩耍等活动中接触自然和社会,不断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此外,在精神方面,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气氛,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能自由地观察、思索、想象、选择,甚至作出决定。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行为,应该因鼓励为主,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供幼儿参考。根据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情况,组织幼儿开展一些观察竞赛,创造竞争的气氛,切忌一味压制和批评,以免压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信心。
四、教会幼儿进行观察的多种方法
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获得的。幼儿年龄小,对周围的事物与变化充满了好奇,但由于缺乏经验,在观察活动中常常是无目的、无顺序、无系统地进行观察。在观察活动中,他们常常先看最感兴趣的那些部分,把布置的观察任务丢在脑后。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要注意让幼儿明确观察目标,引导他们去观察所要求观察事物的主要方面。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有比较地进行观察,比较观察的方法能使幼儿把握各种事物的异同、现象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观察乌龟与甲鱼时,通过比较观察,就能发现乌龟与甲鱼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从而促进了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观察中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并加以经常性的训练,可使幼儿的观察逐步全面深入,思维活动趋于有序性和系统性,使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观察只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活动中的灵魂。所以在生活中注重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观察,了解科学的奥秘;通过观察,知道环境对人类的重要。让我们的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关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