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步伐的加快,内蒙古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集中力量推名人、创名作、塑名剧,打造一批文艺演出精品项目,不断走向国内国际文艺演出市场。同时不断积极引进和发展文艺演出中介机构,逐步建立现代演艺演出业运营机制,切实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和经济效益,使得自治区在海外演出和展览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演出和展览在增加数量的同时,质量和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水平最高的表演团体,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曾出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艺术表演团体。下设歌舞团、蒙古剧团、交响乐团、蒙古民族乐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影视剧中心、演出中心、舞美公司、附属艺术专修学院等12个职能机构。包括老中青艺术家近600人。现有国家一级演员41人、国家二级演员121人。拥有500多万元资产的灯光音响舞美制作中心和一支专业性很强的演出营销队伍,主要任务是从事民族歌舞和蒙古剧的创作演出,促进民族交响乐、蒙古族合唱艺术及以马头琴为代表的蒙古民族器乐创作演出等各类民族艺术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作为一家以生产制作民族歌舞剧目为主要任务的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多年来围绕品牌建设,努力开拓市场,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自2005年以来,以宝力道为院长的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针对歌舞剧院如何立足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搞活演出市场,在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制定出台了《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业务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05年~2007年)》。该规划对剧院下属的5个艺术表演团明确了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打造品牌节目。也就是说,3年中除完成自治区政府交办的各项演出任务外,每个团都必须拿出一台能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品牌晚会。
到目前为止,剧团打造的演出品牌包括:蒙古剧团完成了蒙古族经典风情歌舞剧《蒙古婚礼》创排,该剧已和印象草原文化公司签约在呼和浩特市演出110场,目前已演出58场;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完成了《白云飘落的故乡》专场晚会的创排。该晚会应文化部邀请于2005年10月在美国参加中国文化节演出,并于2006年2月在北京演出。2005年12月完成了民族音乐会《天籁之声》的创排,2006年7月完成民族交响音乐会《多彩的草原》的创排,同时,剧院邀请我国著名指挥家姜金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作曲),旅美歌唱家孙禹(文学执笔)共同创作交响合唱《成吉思汗》(暂定名)。该项目计划2007年5月完成,由剧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共同完成;2005年9月完成大型歌舞《我从草原来》的创作,并巡回演出;与著名舞蹈家康少辉、音乐人乌兰托嘎合作创作写意音画《母亲的牧歌》(2006年12月完成),以及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歌舞乐《天堂草原》的排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展演期间,在首都隆重展演了3场,并获得了表演大奖。
为了拓宽演出市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005年起,剧院请到北京市对外演出公司做演出代理。这样等于剧院多了一条腿,所有编创的东西都可以由演出商往市场上推,进入庞大的演出网络,使得节目一排出来就可以很快地推销出去。将来完全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比如,《天堂草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与英国演出商签订了演出合同。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近几年来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使之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成就的杰出代表。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内蒙古代表团就五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推介。其中在蒙古族系列歌舞乐商演的四个项目中,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排演的剧目就占了三部,包括民族歌舞乐《天堂草原》、蒙古族经典风情歌舞剧《蒙古婚礼》、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的无伴奏合唱《白云飘落的故乡》。
经过几年的实践,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认识到:剧院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管理者的新观念、新思路,必须用新的理念找准艺术产品的定位,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统筹和开发艺术品牌,并通过品牌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演艺产业链,逐步实现由产品品牌向剧院品牌的过渡,最终做大做强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品牌,从而为广大观众提供一个更广泛的有关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空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内蒙古地域广袤,幅员辽阔,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草原文化。内蒙古更是“歌海舞乡”,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丰厚的艺术资源。这些应该让全国人民都能够看到,让世界人民都能够享受到,让草原文化以歌舞的形式波及到各地。作为文艺团体,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立足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搞活演出市场。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坚持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坚持用市场的手段做强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在演出行业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并且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蜚声海内外。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水平最高的表演团体,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曾出访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艺术表演团体。下设歌舞团、蒙古剧团、交响乐团、蒙古民族乐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影视剧中心、演出中心、舞美公司、附属艺术专修学院等12个职能机构。包括老中青艺术家近600人。现有国家一级演员41人、国家二级演员121人。拥有500多万元资产的灯光音响舞美制作中心和一支专业性很强的演出营销队伍,主要任务是从事民族歌舞和蒙古剧的创作演出,促进民族交响乐、蒙古族合唱艺术及以马头琴为代表的蒙古民族器乐创作演出等各类民族艺术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作为一家以生产制作民族歌舞剧目为主要任务的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多年来围绕品牌建设,努力开拓市场,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自2005年以来,以宝力道为院长的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针对歌舞剧院如何立足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搞活演出市场,在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制定出台了《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业务建设三年发展规划(2005年~2007年)》。该规划对剧院下属的5个艺术表演团明确了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打造品牌节目。也就是说,3年中除完成自治区政府交办的各项演出任务外,每个团都必须拿出一台能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品牌晚会。
到目前为止,剧团打造的演出品牌包括:蒙古剧团完成了蒙古族经典风情歌舞剧《蒙古婚礼》创排,该剧已和印象草原文化公司签约在呼和浩特市演出110场,目前已演出58场;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完成了《白云飘落的故乡》专场晚会的创排。该晚会应文化部邀请于2005年10月在美国参加中国文化节演出,并于2006年2月在北京演出。2005年12月完成了民族音乐会《天籁之声》的创排,2006年7月完成民族交响音乐会《多彩的草原》的创排,同时,剧院邀请我国著名指挥家姜金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作曲),旅美歌唱家孙禹(文学执笔)共同创作交响合唱《成吉思汗》(暂定名)。该项目计划2007年5月完成,由剧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共同完成;2005年9月完成大型歌舞《我从草原来》的创作,并巡回演出;与著名舞蹈家康少辉、音乐人乌兰托嘎合作创作写意音画《母亲的牧歌》(2006年12月完成),以及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歌舞乐《天堂草原》的排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展演期间,在首都隆重展演了3场,并获得了表演大奖。
为了拓宽演出市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005年起,剧院请到北京市对外演出公司做演出代理。这样等于剧院多了一条腿,所有编创的东西都可以由演出商往市场上推,进入庞大的演出网络,使得节目一排出来就可以很快地推销出去。将来完全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比如,《天堂草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与英国演出商签订了演出合同。
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近几年来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使之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成就的杰出代表。2006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内蒙古代表团就五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推介。其中在蒙古族系列歌舞乐商演的四个项目中,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排演的剧目就占了三部,包括民族歌舞乐《天堂草原》、蒙古族经典风情歌舞剧《蒙古婚礼》、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的无伴奏合唱《白云飘落的故乡》。
经过几年的实践,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认识到:剧院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管理者的新观念、新思路,必须用新的理念找准艺术产品的定位,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统筹和开发艺术品牌,并通过品牌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演艺产业链,逐步实现由产品品牌向剧院品牌的过渡,最终做大做强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品牌,从而为广大观众提供一个更广泛的有关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空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内蒙古地域广袤,幅员辽阔,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草原文化。内蒙古更是“歌海舞乡”,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丰厚的艺术资源。这些应该让全国人民都能够看到,让世界人民都能够享受到,让草原文化以歌舞的形式波及到各地。作为文艺团体,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立足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搞活演出市场。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坚持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坚持用市场的手段做强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在演出行业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并且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