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党课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h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上海推出许多红色文艺作品,如沪剧《一号机密》、杂技剧《战上海》、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等。就在这种态势下,如何加强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创演力度,成了上海曲艺人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曲艺是最能反映时代、离百姓最近的艺术形式,而红色题材曲艺作品就应该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首选。丰富多彩的曲艺形式,生动活泼的曲艺表演,能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领悟到红色文化的真谛。上海曲艺人在尊重红色历史的基础上,经过几年探索,创作了不少红色题材的曲艺作品,而以《陈云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曲艺党课,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一、曲艺党课形成于探索实践之中


  2014年,上海曲协组织创作人员赴陈云纪念馆参观。返程路上,车厢内的气氛十分热烈。一辆红旗牌公务车、一只用了几十年的皮箱、一张家庭公约“三不准”……陈云同志留下的物件就如一个个无声的讲解员,讲述着他清廉自守、克己奉公的故事。大家一致认为,要趁热打铁,着手创作一批讲述陈云故事的曲艺作品,并将之作为党课纳入党性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中。该建议得到了上海曲协和陈云纪念馆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曲艺作者的大力支持。很快,该专题创演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为确保作品能不打折、不走样地塑造出陈云同志的光辉形象,上海曲协主席团又多次组织会员赴陈云纪念馆进行创作采风。通过参观、座谈、交流等方式,创作者们进一步了解了陈云同志的工作和生活,感受到了他为民、务实、清廉的高尚品德。中国曲协也很重视该专题创作,并鼓励正在潜心创作的曲艺家们,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将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價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与艺术的力量有机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短短两三个月时间里,上海说唱《两辆红旗车》《壮志凌云》、评话《回家》、故事《一封求助信》、快板书《陈云雨夜出枫泾》等13个曲艺作品诞生了。这些原创曲艺作品组成的曲艺党课《陈云的故事》在高等院校、社区、农村商圈等地铺开,开创了别开生面的党课巡演。
  2014年6月4日,由陈云纪念馆、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办的“《故乡云,中国梦——陈云的故事》曲艺党课进高校”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首演,也拉开了曲艺党课进高校系列活动的序幕。当时,学校礼堂内落针可闻,500多位师生党员认真观聆了节目。
  本场演出中,曲艺工作者们用弹词、上海说唱、快板书、评话、故事等曲艺形式,生动讲述了陈云同志谦冲自抑、清廉自守的道德风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工作作风,鼓励同学们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为指引,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繁荣发展相结合,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演出结束后,一位学生会干部抹着眼泪说,“以前总以为看曲艺演出一定要笑,一定会乐,但今天,我们接受了曲艺的另一种功能,那就是正能量的集聚。”
  首演结束后长久的掌声说明了同学们对曲艺党课的认同和欢迎,也证实了曲艺党课的可操作性。而在“《故乡云,中国梦——陈云的故事》曲艺党课进高校”专题座谈会上,来自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等7所上海高校的师生代表们表示,此次党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又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使大家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心灵洗涤和生动的党性教育。而一些到上海读书的外埠学生则表示,评弹、上海说唱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曲艺形式,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上海的地域文化,能尽快融入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中。
  曲艺党课发挥出了曲艺的“轻骑兵”优势,将开展党务活动与传承上海文化相结合,拓展了平台,丰富了载体,并以“讲故事”的方式柔化了事迹报告会的严肃与刻板,生动形象地将老一辈革命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是对党建工作的有益尝试。

二、曲艺党课成功于创演观念的融合之中


  创演曲艺党课的最大难点就是要保证对红色题材的诠释无偏颇、不走样。为此,作者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上海说唱《两辆红旗车》讲述了陈云同志不准家属搭乘国家配给的红旗牌公务汽车,而他的夫人于若木同志则积极响应陈云的“三不准”家规(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骑红旗牌自行车上下班的感人故事。陈云同志住所和工作单位的距离有多远?不让坐公务车,孩子有什么想法?看着妻子骑车消失在瓢泼大雨中,陈云有何感想?面对这许多具体问题,两位作者进行了许多次的讨论,最终雕琢出了一个有人情味但自律甚严的陈云同志。说唱表演艺术家龚伯康在表演作品时,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出效果,与曲艺音乐人曹哲维反复沟通,并先期到社区文化中心进行试演,在听取观众的反馈后对作品进行多次修改,终于在正式演出中取得成功。龚伯康说,陈云同志对家人的严格要求,展现了他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一面镜子。
  许如忠创作的快板书《陈云雨夜出枫泾》讲述了枫泾暴动失败后,面对敌人的大规模武装搜捕,陈云不顾危险,机智与敌人周旋,营救被捕同志,最终从容安全走出枫泾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青年快板书演员李国靖接到任务后,根据快板书的特点进行了二度创作,将陈云同志对敌斗争的无畏机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上海曲协主席吴新伯创作的短篇评话《回家》则是以陈云纪念馆从杭州移栽陈云当年栽种的香樟树的事情为线索,把陈云同志几次回家的经历穿插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练塘乡亲对陈云同志的深情厚谊。每次演出,吴新伯总能做到“融情”——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观众。他说,这就是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魅力所在,“家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宿,动真感情的作品才能拨动观众的心弦”。
  在故事《一封求助信》中,陈云的小学老师张行恭写信给他,想让他帮忙将其儿子调回上海工作。尽管尊重老师,但陈云还是不徇私情,反而建议张行恭通过组织程序,走正常流程。该故事充分表现了陈云同志大公无私的精神。该作的演绎者、曲艺家张红玉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采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述,句句入心。每次演出结束,总有不少观众感叹,假如人人像陈云同志这样自律,那社会风气一定会更好。   故事虽已久远,但从当代人的视角去触及那些真实的、感人的红色故事,仍然是有意义的。而将之转化为艺术作品,让更多人能咂摸出个中三昧,更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有些年轻人看到作品后发出“这是真的吗”疑问时,我们更觉得,这样的党课、这样的教育不可或缺。
  在一次上海高校的艺术比赛上,上海曲协推出了由武警战士表演的情景故事《这是真的吗?》,其中有这样几段台词:
  “我的眼前是一只不大的旧皮箱,表面已被磨破,有多处被修补的痕迹,环绕皮箱的两根皮带也已经断了。这只购买于1933年的皮箱,跟着它的主人走过了62个春秋,无论是在江浙沪一带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还是转战解放全中国的各个战场,无论是中南海的办公室里,还是去全国各地调研的路上……皮箱见证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呕心沥血的一生。皮箱的主人为什么不去更换一个与共和国大掌柜身份相符的皮箱呢?拎着LV、拿着苹果7的当代青年心生疑惑,这是真的吗?”
  “这是两张不同时期缴纳党费的收据,一张落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机关委员会组织处,1982年9月25日’。另一张落款是‘中央办公厅机关党委,1995年4月10日’。前一张所交的党费是《陈云文稿选编》的全部稿费,后一张是陈云同志在逝世当日弥留之际所交的最后一笔党费。陈云同志不仅把一生所得的稿费或上交为党费,或捐赠给了希望工程;还原封不动地退回了有关单位请他题字题词的全部报酬。这劳动所得为什么不拿呢?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年轻人心生疑惑,这是真的吗?”
  “这是一套灰呢面料的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同志在各個公开场合都会穿上这身中山装,平时穿的却都是布衣、布鞋。中山装受到了陈云的特别‘保护’,每次活动一结束,回到家就会脱下这套中山装,宝贝似的把它挂进了衣橱。几十年过去了,衣服旧了,好几处出现了磨损,工作人员建议做一套新的,陈云却说,‘补一补还可以穿’。就这样,这套中山装被它的主人、共和国的大掌柜穿到了80年代。习惯于穿着选款式、挑牌子的年轻人还是心生疑惑,这是真的吗?”
  “这是一张已经泛黄了的赔款单,上面写着‘台灯罩,5元。’1991年7月的一天,已经86岁高龄的陈云同志因病住院期间,不慎打碎了一只台灯罩,出院时,陈老坚持照价赔偿5元钱。一个堂堂的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对一只小小的台灯罩如此认真呢?对于无动于大事,无措于小事的好多当代年轻人来说,依然心生疑惑,这是真的吗?”
  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一串串问号考量着当代青年人对历史的知晓度,更体现出他们面对真正的信仰时的迷茫。所以我们要用作品告诉他们,“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遵守纪律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要与党内一切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但尤贵于与自己破坏党纪的倾向作斗争。”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陈云同志的旧皮箱、特殊党费、红旗车、中山装、赔款单……这一切,都是真的!我们要用作品将红色的力量和信仰传递给年轻人。

三、曲艺党课作用于创作观念的改变之中


  曲艺党课的作品创作,是上海曲艺人转变创作观念的一次试炼。大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高校、党校、社区、园区、商业区进行调研、实践、演出,从2014年起至今的6年里,曲艺党课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与主线,积极反映祖国强盛给上海带来的美好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已成功举办了20余期。
  小品《调查研究》以及由沪苏两地曲艺名家联袂演绎的新版本《两辆红旗车》等多个曲艺作品,让上海的红色题材曲艺创作的步子走得更加坚实。用曲艺作品再现革命、建设时期的一个个历史情境,以红色力量激励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时刻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是当代曲艺人的责任与使命所在。
  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成功使上海曲艺人找到了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展现道德模范风采的说唱剧《当家女人》,阐述先进环保理念、推行垃圾分类的曲艺剧《垃圾千金》,中篇弹词《初心》,曲艺联唱《初心曲》,上海说唱《一面镜子照天下》《中国梦》,少儿说唱《创世英雄赞》《生命的种子》《两元钱》等一大批曲艺作品不断涌现出来。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凝聚了上海曲协众多曲艺家心血的上海说唱《逆行天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创作完成,擂响了上海曲艺界抗“疫”的“战鼓”。随后,弹词《秀发》《逆行百合花》、弹词开篇《儿子的微信》《我是一月之后认识他》《我等你》、上海说唱《最美守门人》《战疫情》《同命同运同根生》《我为小区守门岗》《迟到的微信》《妈妈逆行上征程》、锣鼓书开篇《补烧年夜饭》、浦东说书《情暖上海》、独脚戏《祝君健康》《关关弄点懂》《考验》、数来宝《看电视》、快板《送饭》《心心相印》《最美逆行者》、相声《万众一心》《不“疫”而飞》、故事《双黄连》《救了一只猫》等近百个曲艺作品,汇成涤荡新冠肺炎病毒的浩浩洪流,为中国抗“疫”注入了上海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红色题材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曲艺党课《陈云的故事》只是上海曲艺人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实践。从红色题材到当代题材,让曲艺作品富有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能显著作用于群众的精神领域中,成为了上海曲艺人的创作追求。我们要持之以恒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创作红色题材作品,以勇于创造的精神来推动文化创新,引领社会风尚。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量出现的曲艺社团有效拓展了曲艺的发展环境,培养了相当规模的受众群体,为构建新时代曲艺生态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文化资源丰富、曲艺元素富集的山西省,曲艺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实际的小剧场发展路径。  喜善汇文艺社成立于2019年11月28日,在创立时就定下依托三晋文脉扎曲艺之根、寻曲艺之本的理念,在推动相声、莲花落、太平歌词、相声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协同发展基础上,相对提升相声的优先级,把相
期刊
记 忆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夜不能寐,浮想联翩”。“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这个史无前例“送瘟神”的喜讯,正在拨开和驱散中国历史天空曾经被“小虫”肆虐近两千年的沉沉乌云。为此。毛泽东“欣然命笔”,用他那气势磅礴、震撼山河的壮美诗行《七律二首?送瘟神》,放情地书写了中国人民“感天地,泣鬼神”伟大斗争的光辉篇章。  毛泽东说过:“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期刊
红色文化是在我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特色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蕴含红色文化的经典文艺作品大量涌现,人们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曲艺作品亦不在少数,如快板书《劫刑车》、京韵大鼓《韩英见娘》等。在今天的曲艺创演中,红色题材也是长盛不衰的表现对象。令人忧虑的是,在充斥著古装剧、宫斗剧,明星八卦娱乐至上的当下,具有真正的革命情怀、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红色题材文
期刊
地方文化馆扎根于一方水土中,在发挥培育艺术人才、创作艺术新品、丰富群众文娱生活的功能时,应该充分重视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利用。这不但能进一步“锚定”文化馆的职责,更能推动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形成“文化发掘——文艺转化——作品传播——地方知名度提升”良性循环机制。因此,当前地方文化馆应当在发挥地域特色、符合当地审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三方面着手,为自己铸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有趣灵魂”。一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党史中,最值得铭记的当属伟大的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穿越15个省区,在与自然搏斗的同时更要与反动派军队进行殊死斗争。两年、400多场战斗、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战斗,这一个个数字不是墨写的,而是红军英烈的鲜血凝结成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渡江之前有8万多人,而渡江之后锐减至3万多人,牺牲战士多是14岁至18岁的青少年。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
期刊
门前有棵老梧桐,  冬去春来郁葱葱。  去年老树添新景,  住上了一对“黑不愣登”。  (白)什么?您问这“黑不愣登”是什么鸟儿?别  急,一会儿您就知道了!  这“黑不愣登”,  鸟窝搭在树杈上,  一天到晚叫不停。  声音别提多悦耳,  让人总有好心情。  今年春天真扫兴,  好心情一去影无踪,  天天要从门前过,  衣服上鸟粪洗不清。  却原来,  “黑不愣登”孵了小鸟儿,  一家子“黑不愣
期刊
粤曲是流传于珠三角、港澳地区及海外粤语华侨聚居地的说唱表演艺术。谐趣曲也叫谐曲,是具有逗乐色彩的粤曲说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粤曲歌坛。说唱谐趣曲《通台老倌》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鬼马歌王”张月儿的首本名曲。“鬼马”是粤语,为谐趣、生动、活泼和惹笑的意思。张月儿音域宽广,擅唱班本曲,一人唱平、子、老、大等多种歌喉,并转换得天衣无缝,唱腔庄谐并重。《通台老倌》讲述的是丈夫在外闯荡多年后归家,向妻
期刊
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余杭赛区)成功举办  6月22日至24日,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余杭赛区)成功举办。为落实疫情防控相关部署,余杭赛区采取现场比赛和网络直播、线上线下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赛全程不安排观众。经过两天的角逐,余杭赛区共产生节目奖提名7个,表演奖提名8人,文学奖提名4个,新人奖提名5人。(曲讯)“战疫情促发展主题巡演千里行”首场巡演活动走进余杭社区  
期刊
由中国曲协、辽宁科技大学组织编写,孙立生编著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以下简称《术语》)于今年5月付梓出版了。自2019年6月份拿到这本书的初稿那一刻起,我就非常高兴。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有价值了。一、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
期刊
香港楼价高得离谱,贵得惊人,普通市民几乎把买楼置业当成一辈子的梦想。对老李来说,32年前只身移民来香港,身无分文,没有高薪工作,没有偏财鸿运,两手空空,两眼一抹黑,港岛的一套房子硬是靠他走街串巷四处奔波给挣出来了。他一堂一堂地教普通话,一节课一节课地收费。  30年前,我在欧洲留学时,也曾兼职教过普通话。当时除了教老外一口湖南腔的普通话, 更多是陪伴欧洲老年人度过孤寂的晚年时光。同时,我也可以趁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