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小河旁的幽深巷弄里,深谙传统苏绣手艺的绣娘们,将晨昏与记忆一针针绣在绢布上,每一帧的绽放,都凝固着指尖的温度与宁静岁月的美好。
一河相隔的小镇工坊中,缂丝师傅将繁复的花纹幻化成脑海中千丝万缕的丝线肌理,透过古旧的织布机器,在经纬交织间渐渐还原出遥远朝代的繁华和体面。
两三年期的壮竹经过数道工序之后被削成细如发丝的篾丝,与洁白如玉的白瓷相遇,在成都旧城区的老工匠手中,被编织成名扬四海的竹编瓷胎。
而在上海市中心紧挨着“爱马仕之家”的一栋红砖老房子里,「上下」品牌创始人蒋琼耳正和设计师们一起端详着这些沉淀着岁月与文化精髓的老物件,思索着该如何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与功用。在这个以飞速发展为荣的城市里,传统与隽永,显得越发弥足珍贵,车水马龙丝毫打扰不了门内安静而专注的蒋琼耳,她已看遍世间浮华,因而内心的安然与执着便显得越发地坚定,深秋的稀薄阳光落在落地玻璃上,她望着那斑驳的光影,端起桌上的清茶呷了一口,落在桌上的杯垫露出来的“太湖石麒麟”,正迎着日光熠熠生辉。
文化之种,处处根生
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条来时的路,而关于蒋琼耳的这条路,是从一个艺术世家开始的。外祖父蒋玄怡是最早留学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也是最早将西方油画引入中国的贡献者之一,父亲是建筑设计师,蒋琼耳童年的记忆中,经常随着父母外出写生,看遍名山大川,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出生于这样的艺术世家,走上艺术之路对她而言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六岁起蒋琼耳开始跟随大师学艺,国画师从程十发,书法师从韩天衡,后来进入同济大学正式开始学艺,再到放弃美国求学之路,凭借一腔激情踏上法国,一切的经历在别人眼中可谓传奇,在蒋琼耳眼中却是自然而然的,仿佛命定。“在法国的学习使我明白艺术是生活和生命的表达,也是从那时候,我明白了中式生活美学正是源于中国的传统,经历时代变迁而保留下来的,隽永的美学,不仅根植在中国人血液中,更融入了生活中。”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与热爱给了蒋琼耳源源不断的力量,身处异国的她忽然发现,原来传统的东方美学早已经如大树之种,渐渐生根渗入她的艺术设计中。“后来,我有幸接触到许多深藏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人,我被那些累积了时间和文化的技艺深深打动,希望透过创新的技术,再结合当代的设计,让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美再回归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让一桌一椅,一香一饮都变成一种享受,让年轻人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品味中国古典之美。”一段求学之旅,使她坚定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方向,国度的万里之遥成就了文化的咫尺之近,一如儿时那个看遍山川美景的她,终于明白归家之路才是最美的景色。
跨越时间 焕发新生
古往今来,可以称之为“匠”者,皆是值得尊敬的,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蕴含着专注、执着、精巧、出众等等附加的气质。手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让历史与文化具有温度。在当今中国,谈及“匠人”二字,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是日本与德国,前者对匠人精神的敬畏,后者在科技精工方面的严苛,皆为世界所闻名,但匠人精神的源头,其实就在中国。
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榫卯结构,既满足了传统的东方美学,又精确地利用了每个木料的承受力,它使得中国的传统家具达到了技艺上的巅峰;春秋时期的鲁班,在原始的生产实践中发明出了曲尺、墨斗等手工工具,两千多年来依旧被一代代木匠使用着;唐代的工匠从马鞍上获得灵感,制作出了犀皮漆,色泽亮丽,光滑异常,或如流云,或如霞光,或如湖上微漪,或如树身浅纹……数不清的发明与瑰宝背后,正是隐含着中国传统工匠的精神与技艺。或许是时代前行中文化的断层造成了传承的丢失,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那些傳统的精髓却渐渐地成为一个不确定的符号,一个模糊的线条,最终被一代代年轻人遗忘,于是我们只能从一个个正在消失的手艺人的故事中,惋惜那些与手艺一同消失的厚重的文化,这种种现象,令蒋琼耳感到十分可惜。
2007年,蒋琼耳开始与爱马仕合作,爱马仕关于工艺与工艺当代化的梦想触动了她,于是中国文化和西方品牌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诞生了「上下」,它以“家”为原点,将中国的传统手艺融入到一器一物之间,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中国的文化精髓中最让我心动的其实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有些美学是历久弥新的,比如汉代的服饰,宋代的器物,明代的家具等等。而「上下」的价值观就是时间和情感,‘时间’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情感’就是爱。我们怀着对传统美学的敬畏,创作一个杯子也好,一张桌子也好,一个花器也好,都是承载着情感的。同样,顾客将这件作品摆在家中,不停地赏玩,越看越喜欢,‘情由物生’,美学就是这样传承下去,在当代环境下就会焕发新的生命,新的连接,新的传承与创新。”
以心为匠 寄情于物
文化就如同一枚双面镜,一面是传统文化、民间手艺等等古旧文化的固执与僵化,透过它们,照出了一个曾经繁华却也渐次没落的旧时代;另一面是潮流文化、快餐文化的虚浮与浅薄,透过它们,照出了一个无心沉淀的时代剪影。如何将它们融合,是蒋琼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不愿意做出一些美丽而无用的物件,更不希望器物除了实用之外毫无美感。
“我认为传承与创新是缺一不可的,‘传承’是基础,中国古代的精髓不只是体现在我们绚烂的文化上面,还有中国传统艺术生活及哲学思想。这些珍贵的东西应该被带入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中,为我们的生活所用,成为当代艺术作品,这就是‘传承’。而其实最好的‘传承’就是‘创新’, 「上下」将传统手工艺变成21世纪的日常器物,让人们可以把玩,可以欣赏,可以与它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为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每一件器物具有真正可以为生活所用的功能,赋予传统工艺新的可能性。”
「上下」引以为傲的竹丝扣瓷工艺,是一种很古老的手工技艺,蒋琼耳考察的时候看到竹编老师这几十年都在用0.15到0.5毫米的细竹丝编一个比人还大的大象、熊猫,或是精巧的小虾、小虫,这对他们来说是工艺的体现,但是今天的生活里,没有人需要一个竹编的大象。于是,蒋琼耳和工艺师一起研究,设计,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磨合,最后决定把竹编和白瓷这两种工艺结合在一起做成茶具,并将这套茶具命名为“桥”。手与心之桥,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这项设计获得了很多奖项,同时也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这个作品同样得到了顾客的喜爱,一度到了供不应求的阶段,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传承”与“创新”的例子,更可贵的是,这项工艺从研发到现在将近八年时间,而手工艺老师的作坊两年多前开始招到了新的年轻的手工艺人,这就表示它在发展,它被传承。“最好的发展不是金钱的馈赠,而是给传统手艺一个新的市场,通过当代设计提高它的附加值,这样传统文化才有走下去的决心,我们的坚持也才有了意义。”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必须通过多种方式的体验,才能打开你的感官世界。从手到心,手工艺人运用自己高超的手工艺技巧,与设计师一起,赋予器物生命力,通过器物传达情感,这就是蒋琼耳口中所说的“寄情于物”。“有两句我特别喜欢的话,也是我一直希望做到的,就是‘爱生爱,美生美’。不断地创作和设计,就是在用创意的方式,去分享和传播爱,让爱传承。「上下」的手工艺作品每年都是限量生产,与机器制作相比,我们更着重于产品品质本身多过于配合市场需求而去量化生产。例如我们的羊绒毡是完全不用一针一线,全手工搓制而成,长时间使用会根据人的身材、廓形发生变化。揽月包也是如此,使用者会慢慢与作品之间产生联系,我们的手工艺作品会越来越有使用者的个人特色,这正是手工艺赋予器物的独一无二的情感价值。”
静心造物 不惧流年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必须是安静的、安定的,如此才能止得住诱惑,守得住初心,你离喧嚣的世界越远,与文化的距离便越近。蒋琼耳认为匠心首先是虚心,造物的动人之处,便是可以与物对话,与生命交谈,而只有保持谦虚的心态,才能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發现艺术,理解艺术。匠心其次是恒心,不管是设计,还是经营品牌,开头的时候人们都会信心十足,动力充沛,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失败的打击会不断地蚕食人们的精力,恰恰是这种时候,你须得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才能走出眼前的困境。匠心更是不断追求的执著心,即便匠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形式会有所改变,要与时俱进,但是你的初心不能忘。
回归到「上下」这个品牌名字上,结构简单的两个字,却寓意着承载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将东西文化贯通,跨越时间的维度将历史与未来贯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未来传统手工艺会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只有当产品真正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所用,你穿着它,你坐着它,你用它喝茶,将它作为礼物馈赠好友,什么东西都是和它有关,这个时候才叫文化的复兴和传承。这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我们的团队以及无数与我们有着共同梦想、支持我们的人一起在努力做的事业。”
最近,「上下」的“犀皮漆天地盖盒”入驻了大英博物馆。在过去的很多年间大英博物馆已经收藏了许多来自于中国古代御用的精品,也一直在寻找今天的中国可以收藏的作品,找到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的令人赞叹的工艺,探索最讲究的生活、最上层品质的器物在当代是怎样去体现的。最后他们寻找到了「上下」,找到了值得的东西。而中国这些美好的东西——令人惊叹的工艺也好,生活方式也好,在21世纪可以延续,也让蒋琼耳感到十分自豪。
文化不仅要传承过去,更应该表达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将文化的哲思融化到产品和设计之中,使得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器一物之中品读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蒋琼耳却让我们相信,这种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美好与哲学,必定是不惧流年的,它会像每一件经过岁月打磨而成的手工艺品一样,在时光的沉淀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与动人的色彩。
一河相隔的小镇工坊中,缂丝师傅将繁复的花纹幻化成脑海中千丝万缕的丝线肌理,透过古旧的织布机器,在经纬交织间渐渐还原出遥远朝代的繁华和体面。
两三年期的壮竹经过数道工序之后被削成细如发丝的篾丝,与洁白如玉的白瓷相遇,在成都旧城区的老工匠手中,被编织成名扬四海的竹编瓷胎。
而在上海市中心紧挨着“爱马仕之家”的一栋红砖老房子里,「上下」品牌创始人蒋琼耳正和设计师们一起端详着这些沉淀着岁月与文化精髓的老物件,思索着该如何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与功用。在这个以飞速发展为荣的城市里,传统与隽永,显得越发弥足珍贵,车水马龙丝毫打扰不了门内安静而专注的蒋琼耳,她已看遍世间浮华,因而内心的安然与执着便显得越发地坚定,深秋的稀薄阳光落在落地玻璃上,她望着那斑驳的光影,端起桌上的清茶呷了一口,落在桌上的杯垫露出来的“太湖石麒麟”,正迎着日光熠熠生辉。
文化之种,处处根生
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条来时的路,而关于蒋琼耳的这条路,是从一个艺术世家开始的。外祖父蒋玄怡是最早留学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也是最早将西方油画引入中国的贡献者之一,父亲是建筑设计师,蒋琼耳童年的记忆中,经常随着父母外出写生,看遍名山大川,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出生于这样的艺术世家,走上艺术之路对她而言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六岁起蒋琼耳开始跟随大师学艺,国画师从程十发,书法师从韩天衡,后来进入同济大学正式开始学艺,再到放弃美国求学之路,凭借一腔激情踏上法国,一切的经历在别人眼中可谓传奇,在蒋琼耳眼中却是自然而然的,仿佛命定。“在法国的学习使我明白艺术是生活和生命的表达,也是从那时候,我明白了中式生活美学正是源于中国的传统,经历时代变迁而保留下来的,隽永的美学,不仅根植在中国人血液中,更融入了生活中。”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与热爱给了蒋琼耳源源不断的力量,身处异国的她忽然发现,原来传统的东方美学早已经如大树之种,渐渐生根渗入她的艺术设计中。“后来,我有幸接触到许多深藏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人,我被那些累积了时间和文化的技艺深深打动,希望透过创新的技术,再结合当代的设计,让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美再回归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让一桌一椅,一香一饮都变成一种享受,让年轻人在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品味中国古典之美。”一段求学之旅,使她坚定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方向,国度的万里之遥成就了文化的咫尺之近,一如儿时那个看遍山川美景的她,终于明白归家之路才是最美的景色。
跨越时间 焕发新生
古往今来,可以称之为“匠”者,皆是值得尊敬的,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蕴含着专注、执着、精巧、出众等等附加的气质。手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让历史与文化具有温度。在当今中国,谈及“匠人”二字,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是日本与德国,前者对匠人精神的敬畏,后者在科技精工方面的严苛,皆为世界所闻名,但匠人精神的源头,其实就在中国。
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的榫卯结构,既满足了传统的东方美学,又精确地利用了每个木料的承受力,它使得中国的传统家具达到了技艺上的巅峰;春秋时期的鲁班,在原始的生产实践中发明出了曲尺、墨斗等手工工具,两千多年来依旧被一代代木匠使用着;唐代的工匠从马鞍上获得灵感,制作出了犀皮漆,色泽亮丽,光滑异常,或如流云,或如霞光,或如湖上微漪,或如树身浅纹……数不清的发明与瑰宝背后,正是隐含着中国传统工匠的精神与技艺。或许是时代前行中文化的断层造成了传承的丢失,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那些傳统的精髓却渐渐地成为一个不确定的符号,一个模糊的线条,最终被一代代年轻人遗忘,于是我们只能从一个个正在消失的手艺人的故事中,惋惜那些与手艺一同消失的厚重的文化,这种种现象,令蒋琼耳感到十分可惜。
2007年,蒋琼耳开始与爱马仕合作,爱马仕关于工艺与工艺当代化的梦想触动了她,于是中国文化和西方品牌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诞生了「上下」,它以“家”为原点,将中国的传统手艺融入到一器一物之间,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中国的文化精髓中最让我心动的其实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有些美学是历久弥新的,比如汉代的服饰,宋代的器物,明代的家具等等。而「上下」的价值观就是时间和情感,‘时间’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情感’就是爱。我们怀着对传统美学的敬畏,创作一个杯子也好,一张桌子也好,一个花器也好,都是承载着情感的。同样,顾客将这件作品摆在家中,不停地赏玩,越看越喜欢,‘情由物生’,美学就是这样传承下去,在当代环境下就会焕发新的生命,新的连接,新的传承与创新。”
以心为匠 寄情于物
文化就如同一枚双面镜,一面是传统文化、民间手艺等等古旧文化的固执与僵化,透过它们,照出了一个曾经繁华却也渐次没落的旧时代;另一面是潮流文化、快餐文化的虚浮与浅薄,透过它们,照出了一个无心沉淀的时代剪影。如何将它们融合,是蒋琼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不愿意做出一些美丽而无用的物件,更不希望器物除了实用之外毫无美感。
“我认为传承与创新是缺一不可的,‘传承’是基础,中国古代的精髓不只是体现在我们绚烂的文化上面,还有中国传统艺术生活及哲学思想。这些珍贵的东西应该被带入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中,为我们的生活所用,成为当代艺术作品,这就是‘传承’。而其实最好的‘传承’就是‘创新’, 「上下」将传统手工艺变成21世纪的日常器物,让人们可以把玩,可以欣赏,可以与它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为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每一件器物具有真正可以为生活所用的功能,赋予传统工艺新的可能性。”
「上下」引以为傲的竹丝扣瓷工艺,是一种很古老的手工技艺,蒋琼耳考察的时候看到竹编老师这几十年都在用0.15到0.5毫米的细竹丝编一个比人还大的大象、熊猫,或是精巧的小虾、小虫,这对他们来说是工艺的体现,但是今天的生活里,没有人需要一个竹编的大象。于是,蒋琼耳和工艺师一起研究,设计,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磨合,最后决定把竹编和白瓷这两种工艺结合在一起做成茶具,并将这套茶具命名为“桥”。手与心之桥,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这项设计获得了很多奖项,同时也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这个作品同样得到了顾客的喜爱,一度到了供不应求的阶段,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传承”与“创新”的例子,更可贵的是,这项工艺从研发到现在将近八年时间,而手工艺老师的作坊两年多前开始招到了新的年轻的手工艺人,这就表示它在发展,它被传承。“最好的发展不是金钱的馈赠,而是给传统手艺一个新的市场,通过当代设计提高它的附加值,这样传统文化才有走下去的决心,我们的坚持也才有了意义。”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必须通过多种方式的体验,才能打开你的感官世界。从手到心,手工艺人运用自己高超的手工艺技巧,与设计师一起,赋予器物生命力,通过器物传达情感,这就是蒋琼耳口中所说的“寄情于物”。“有两句我特别喜欢的话,也是我一直希望做到的,就是‘爱生爱,美生美’。不断地创作和设计,就是在用创意的方式,去分享和传播爱,让爱传承。「上下」的手工艺作品每年都是限量生产,与机器制作相比,我们更着重于产品品质本身多过于配合市场需求而去量化生产。例如我们的羊绒毡是完全不用一针一线,全手工搓制而成,长时间使用会根据人的身材、廓形发生变化。揽月包也是如此,使用者会慢慢与作品之间产生联系,我们的手工艺作品会越来越有使用者的个人特色,这正是手工艺赋予器物的独一无二的情感价值。”
静心造物 不惧流年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必须是安静的、安定的,如此才能止得住诱惑,守得住初心,你离喧嚣的世界越远,与文化的距离便越近。蒋琼耳认为匠心首先是虚心,造物的动人之处,便是可以与物对话,与生命交谈,而只有保持谦虚的心态,才能有足够的心理空间去發现艺术,理解艺术。匠心其次是恒心,不管是设计,还是经营品牌,开头的时候人们都会信心十足,动力充沛,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失败的打击会不断地蚕食人们的精力,恰恰是这种时候,你须得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才能走出眼前的困境。匠心更是不断追求的执著心,即便匠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形式会有所改变,要与时俱进,但是你的初心不能忘。
回归到「上下」这个品牌名字上,结构简单的两个字,却寓意着承载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将东西文化贯通,跨越时间的维度将历史与未来贯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未来传统手工艺会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只有当产品真正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所用,你穿着它,你坐着它,你用它喝茶,将它作为礼物馈赠好友,什么东西都是和它有关,这个时候才叫文化的复兴和传承。这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我们的团队以及无数与我们有着共同梦想、支持我们的人一起在努力做的事业。”
最近,「上下」的“犀皮漆天地盖盒”入驻了大英博物馆。在过去的很多年间大英博物馆已经收藏了许多来自于中国古代御用的精品,也一直在寻找今天的中国可以收藏的作品,找到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的令人赞叹的工艺,探索最讲究的生活、最上层品质的器物在当代是怎样去体现的。最后他们寻找到了「上下」,找到了值得的东西。而中国这些美好的东西——令人惊叹的工艺也好,生活方式也好,在21世纪可以延续,也让蒋琼耳感到十分自豪。
文化不仅要传承过去,更应该表达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将文化的哲思融化到产品和设计之中,使得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器一物之中品读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蒋琼耳却让我们相信,这种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美好与哲学,必定是不惧流年的,它会像每一件经过岁月打磨而成的手工艺品一样,在时光的沉淀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与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