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笔者以为,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目标单项性的校本课程,另一类是目标综合性的校本课程。以下所述的“校本课程”均指“综合性校本课程”。
一、课程内容的独特性
1 校本课程应具有地域色彩
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充分吸纳学校所在的社区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本身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地区总有地区的差异,乡镇总有乡镇的个性,即使是农村,每一个村落也会有不同的村落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如果体现了这样的地域色彩,也就会体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来。
2 校本课程应基于校本特色
从“校本”的字面理解来看,我们更主张挖掘“校本特色”。地域特征不等于校本特征,笔者曾看到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雏形,其课程内容的框架是几近相同的。课程内容在结构上的雷同化似乎无法避免。其实。只要我们更加注重学校本身的特色,那么。学校的一景一楼、一石一园都可以成为校本课程的资源。
3 校本课程应依托教师特长
校本课程要彰显独特性,还应充分依托各校教师的特长,发挥教师的个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解放。
二、课程实施的体验性
“体验”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词,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简单告诉”必须被“引导体验”所取代。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获得某种体验,这是校本课程评价中最重要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 难忘的经历
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可以说就是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知道了什么,比经历了什么更重要的,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做出来的课程。
2 得失的经验
经验常常从失败中获得,没有刻骨铭心的得失,也就没有深刻的经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追求告诉了学生多少,而在于能促进学生在收获与教训中积累了多少经验。
3 丰富的体验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是校本课程的追求。有学校校园里有很多名帖的碑刻,如果按照纯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请有研究专长的教师将各种碑刻的出处、特点、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相关书法家的经历等编写成导读材料供学生学习。但我们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并不走这样的线路,而是以介绍某一帖碑刻的欣赏方法为例,组织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去了解、研究其他的碑帖,得出相关的结论。
三、课程资源的整合性
1 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两个内涵交叉的概念。它们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指定领域与一些非指定领域,四大指定领域指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活动,我们以为,在这四大领域中,“研究性学习”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内部整合的基础。
2 与特色学校建设的整合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选择。而与校本课程开发相整合是特色学校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学校特色取向,让学校办学特色因为课程化取向而走向常态。
3 与学校日常工作的整合
校本课程建设还应与学校日常工作进行整合,特别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社区活动、家长工作。其实,校本课程开发从来就不是一件孤立于学校日常工作的孤岛,它是在教学中的,它是在社区中的,有很多的时候,甚至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才能使课程得以实施。
四、建设过程的生长性
1 课程要素的不断完善
就某一门课程而言,其基本的课程一般会涉及这些因素: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内容和结果的评价等。但在学校实际的课程开发中。却会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进行。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适当地调整课程的目标与标准,而调整后的目标与标准,也会引导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2 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就学校的整个校本课程体系而言,也是处于不断生长之中的。理想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也许是先有一个整体框架,而后一步步实施的。而事实上,学校往往没有这样的课程开发能力,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需要经历一种开发的过程。所以。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是这样形成的:由点向面。首先做好一两门,这对于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校本课程的体系是一个不断生长的体系。
3 课程实施的不断完善
无论是某一门课程,还是整个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也处在不断完善的生长之中。没有人有现成的经验,没有人能“给出”一种方法,唯有在实践中去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不断地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地提升,才能使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实施更加有效。
一、课程内容的独特性
1 校本课程应具有地域色彩
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充分吸纳学校所在的社区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本身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地区总有地区的差异,乡镇总有乡镇的个性,即使是农村,每一个村落也会有不同的村落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如果体现了这样的地域色彩,也就会体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来。
2 校本课程应基于校本特色
从“校本”的字面理解来看,我们更主张挖掘“校本特色”。地域特征不等于校本特征,笔者曾看到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雏形,其课程内容的框架是几近相同的。课程内容在结构上的雷同化似乎无法避免。其实。只要我们更加注重学校本身的特色,那么。学校的一景一楼、一石一园都可以成为校本课程的资源。
3 校本课程应依托教师特长
校本课程要彰显独特性,还应充分依托各校教师的特长,发挥教师的个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解放。
二、课程实施的体验性
“体验”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词,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简单告诉”必须被“引导体验”所取代。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获得某种体验,这是校本课程评价中最重要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 难忘的经历
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可以说就是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知道了什么,比经历了什么更重要的,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做出来的课程。
2 得失的经验
经验常常从失败中获得,没有刻骨铭心的得失,也就没有深刻的经验。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追求告诉了学生多少,而在于能促进学生在收获与教训中积累了多少经验。
3 丰富的体验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是校本课程的追求。有学校校园里有很多名帖的碑刻,如果按照纯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请有研究专长的教师将各种碑刻的出处、特点、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相关书法家的经历等编写成导读材料供学生学习。但我们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并不走这样的线路,而是以介绍某一帖碑刻的欣赏方法为例,组织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去了解、研究其他的碑帖,得出相关的结论。
三、课程资源的整合性
1 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两个内涵交叉的概念。它们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指定领域与一些非指定领域,四大指定领域指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活动,我们以为,在这四大领域中,“研究性学习”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内部整合的基础。
2 与特色学校建设的整合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策略选择。而与校本课程开发相整合是特色学校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我们坚持学校特色取向,让学校办学特色因为课程化取向而走向常态。
3 与学校日常工作的整合
校本课程建设还应与学校日常工作进行整合,特别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社区活动、家长工作。其实,校本课程开发从来就不是一件孤立于学校日常工作的孤岛,它是在教学中的,它是在社区中的,有很多的时候,甚至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才能使课程得以实施。
四、建设过程的生长性
1 课程要素的不断完善
就某一门课程而言,其基本的课程一般会涉及这些因素: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内容和结果的评价等。但在学校实际的课程开发中。却会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进行。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适当地调整课程的目标与标准,而调整后的目标与标准,也会引导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2 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就学校的整个校本课程体系而言,也是处于不断生长之中的。理想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也许是先有一个整体框架,而后一步步实施的。而事实上,学校往往没有这样的课程开发能力,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需要经历一种开发的过程。所以。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是这样形成的:由点向面。首先做好一两门,这对于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校本课程的体系是一个不断生长的体系。
3 课程实施的不断完善
无论是某一门课程,还是整个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也处在不断完善的生长之中。没有人有现成的经验,没有人能“给出”一种方法,唯有在实践中去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不断地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地提升,才能使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实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