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指纹计算程序简述及性能分析

来源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o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指纹比对的基本概念和GPU计算的发展趋势;讨论了传统的指纹计算面临的计算效率问题和采用GPU进行指纹计算的优势;分别按不同档案库规模和不同现场特征点数量,进行了指纹CPU计算程序与GPU计算程序的时间加速比测试。使用Profiler工具分析了GPU动态库的运行效率和时间分布;综合分析了GPU计算存在的瓶颈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
其他文献
9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关于自治区测绘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2011年9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成立视察组先后前往巴州、阿克苏等地对自治区测绘工作进行了视察,并形成《关于自治区测绘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转交自治区
期刊
"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是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及"当代数字中国电子地图"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手段,所建立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除了作为互联网信息应用工具外,也扮演信息整合平台作用。不同学科的学者利用这个平台,可以非常方便地开发出各种各学科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文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史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史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个平台已经广泛为国际研究机构应用于中国历史
期刊
2011年12月16日,第28次南极科考内陆考察队浩浩荡荡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的昆仑站进发,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科考队员和物资随队出发,这是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第五次参加南极内陆天文科考。本次南极内陆科考共有4名天文队员参加,分别是来自国家天文台的胡义及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杜福嘉、张毅和李正阳。在此之前的四次南极内陆科考队伍中,每次参与的天文队员都仅有1~2位。
期刊
2012年6月,北极陆地上被冰雪覆盖的面积不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五分之一,冻土层也在缩小。北极大陆之外的外来物种正在朝北迁徙,黑线鳕等物种开始在北极露面,而北极一些物种则面临着灭绝。现在正值北极的夏天,整个北极生机勃勃。浮游生物在海水中繁殖,鱼类、鸟类以及鲸开始贪婪地捕食,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栖息繁衍。而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来到这里,开始他们新的考察。从现在到次年的9月初,北极的浮冰面积将会达到最小
期刊
本文简述了GPU并行计算技术在天文学中已开展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描述了利用GPU技术加速太阳物理领域科学计算的应用前景。文章分别对太阳数据采集和处理、太阳大气磁场反演、太阳日冕磁场外推、太阳背面黑子日震学重建、太阳磁流体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数值模拟、太阳磁螺度数值模拟推算等方面的GPU并行计算应用作了具体介绍和展望。太阳观测设备的进一步更新和发展,太阳物理
期刊
中国气象局目前共有两套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其一是于2004年引进的IBM Cluster 1600;其二是于2009年引进的国产神威4000A系统。本文从系统的业务目标、系统架构、系统的软件环境、系统运行情况、系统维护等方面进行介绍,总结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业务、科研的使用上情况及运行维护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新一代计算机的引进提供良好的基础。
期刊
等密度图是由一系列密度相同的点所构成的面,它在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基于高性能计算化学系统(SCChem)的GridMol程序中等密度图显示功能的实现。应用Marching Cubes算法实现,并采用法向量均值的方法进行优化,在SCChem应用系统中进行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测试结果。
期刊
指纹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侦查部门查找和认定犯罪人的最直接、最可靠、最快捷的途径,其在破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指纹识别系统所面临的现状是: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员多,并处于社会重大快速转型时期,跨区域犯罪、流窜犯罪、系列案件有所上升;其次,我国现有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来自国内外六个不同厂家,由于不同的厂家在采集指纹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导致各系统采集的指纹数据不能及时共享,很多线索或指纹信
期刊
平面波赝势密度泛函方法是材料科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其CPU代码计算时间长并且扩展性差,限制了其在超级计算机上的绝对速度。本文综述了使用图形处理器加速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的发展,讨论了VASP(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Quantum Espresso,PEtot使用的不同的加速策略,提出了众核平台上平面波赝势方法并行机制的改进,最后展望了使用图形
期刊
提供开放式的社区,使用户面向应用、价值实现,从本地到互联网成为可能,这些将开启全新物体互联与家庭自动化的世界。对于"物联网"的英文译解,与其称之为"Internet of Things",还不如"Internet ON Things"。别看这仅仅是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将云放到成为可连接添加到设备与物体可能性的新宇宙中心。看看各种有关IoT的研讨会、市场活动或讨论文章,每个人好像都认为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