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来,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提升越来越被重视,各地教育部门、各高校组织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亦如火如荼。与此同时,这背后也衍生出一个潜在的问题,即对工作技能甚至技巧的偏重催生了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趋势。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具体之下有着厚实的人文素养支撑需求,辅导员个体的人文情怀、心性涵养对工作开展起着基础的隐性作用,泛技能化的潜在倾向将会淡化辅导员对人文素养的长期自我培植,这一点需要引起前瞻性重视。
[关键词] 辅导员;泛技能化;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43-03
一 开门见山:如何理解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
目前,理论界对辅导员工作或学生工作的泛技能化研究还不多(为规范方便,统一称为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还没有一种明确的对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概念的界定。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技能化已经有端倪出现,值得我们研究。
(一)概念界定
辅导员是高校一支特殊的教师干部队伍,中央对辅导员的工作定位、职责要求、期待都是非常高的,近些年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提升专业化建设,促成专家化生成这样一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路径已经在教育部门、学界和高校凝聚了相当的共识。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实际操作措施,规范并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首先受到关注并作为主要举措。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举办全国性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各省、各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开展的也是如火如荼。在这种背景下,有一种潜在的倾向不容忽视——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即在辅导员工作环境和各种社会支持系统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依据工作技能对辅导员进行分层分类,以某一领域工作技能的养成带动辅导员个人专业化提升,促进整个群体的职业化发展,产生了一种负面倾向,使得相关技能领域归属和提升变成了个体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方向追求,并且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的推动下变成一种显性的普遍化,甚至出现了技巧化的趋势,我们把这种潜在趋势称作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
(二)表现形式
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在现实工作中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工作对象客体化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工作客体是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任务等。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的情况下,把原本同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客体化对待。作为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对自己学生的客观遭遇和主观诉求缺乏感同身受的共情心理,做起工作来即便严谨、程序合法,但流于例行公事。如个别专门以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打品牌甚至作为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一般心理咨询时容易以职业要求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而忽视了自己的政治辅导员身份,缺乏对学生的感性关爱或思想引导。
2 工作技能绝对化
这一表现形式也可称作工作方法技术化,即夸大具体技能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或是过度追捧新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忽视了传统的、耐心的谈心谈话、面对面交流、深度介入、真情投入。如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各类网络平台的博兴,网络思政被作为理论界和实践中一个重要关注领域。一般认为,网络思政“是一种以官方意识形态为统领,以网络为基础阵地,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资源和方式方法(包括网络舆情监管、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素养教育等),以价值传递和思想引导为主要目标的观念教育活动。”[1]工作技能的绝对化将导致对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工作盲目崇信和依赖,重视线上与学生的沟通,忽略线下与学生真情互动。
3 工作态度浅层化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立场摇摆、态度含糊,不在原则问题上“亮剑”,不在事情定性上果断表明态度。如辅导员工作要求作为教师的辅导员对学生热情关爱,要学会与新时代大学生拉近距离,熟悉“90后”甚至“00后”的交际语言、交流方式、情景嵌入等,于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辅导员也学会了通过卖萌、耍乖等刻意与学生接近或融入,而在关键时刻放弃了教育的严肃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 拨开迷雾: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的发生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工作职业发展困境原因深度解析
对高校辅导员来说,落地为实的日常工作繁杂琐碎却又重任在肩,工作地位低,经济待遇差,职称评定难,工作流动性强,荣誉感弱,其职业发展的困境集中表现在职业化特征模糊、专业性不强、个人发展遇阻等方面。若谈及原因,操作层面的不胜数,如辅导员的准入退出机制问题、队伍建设机制问题、职级评聘问题等,笔者认为这些属于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客观存在,它属于“果”,不是“因”。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症结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且带有某种历史和现实必然性,且述如下:
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主流价值选择的决定性影响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需求来看,高校的主要任务还处在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阶段。学生报考大学,专业选择是王道,基于专业的未来就业、职业发展是学生和家庭的主要考虑因素。这反映在高校的整体工作部署上理所应当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教学是中心。作为边界模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辅导员工作起到的是保驾护航的作用,自然不能喧宾夺主。
2 工作地位的高低,某种程度上是由服务对象决定的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学业、安全、发展等展开,工作职业化特征模糊、专业性不强,这充分地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彰显,暴露了在实践中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理念还有待提升。如中国古代的“师傅”社会地位高,所谓的“太师太傅”、“少师少傅”既是王公贵族老师,也是政府官员,参与朝政,之所以地位高,恐怕就在于其服务的对象地位高。现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困境是与高校学生主体地位问题相生相伴的。 3 高等教育竞争的大环境促使高校做出的选择是最现实的
各高校都在努力跻身先进,社会对高校的认可标准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人才师资和科研成果上,尤其在目前社会对高校量化排名的推波助澜下,科研成果是衡量一个学校社会地位的极重要指标。中央文件要求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要同等看待、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视,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现实选择和具体做法必定会有取舍。
(二)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是在困境突围时产生的一种偏差选择
辅导员工作要想走出一条职业化特征明显、专业性强、专家型辅导员自然性产生的道路,突出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和专业的特殊性自然是突破口,而锁定在工作技能上做文章被作为应然的路径选择亦属必然。在这种情况下,提升辅导员技能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并通过各种专门化的培训和比赛予以推进。实践中,辅导员个体以某种技能获取和相应领域的工作开展设定为个体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咨询或创新创业比赛指导等具体领域的工作为自己的主业。这样的模式已经有些趋近于西方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指导老师,偏离了我国辅导员“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这一特殊定位和要求。笔者赞成辅导员提升具体方面的工作技能或技巧,这是实践工作需求,但是过犹不及,工作泛技能化是这一职业在发展过程中于所面临困境进行突围时产生的一种偏差,对辅导员个体来说是一种病急乱投医的畸形选择。
三 正本清源:泛技能化是对辅导员工作职业特性和精神实质的偏离
(一)辅导员工作职业特性和精神实质
辅导员是教师,又不是一般的教师,辅乃是辅助扶持之意,导乃是以道牵引之意。中央、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对辅导员的作用地位、工作内容和要求、职业发展等都给予了关注和说明,定位很高。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006年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确认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中央和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工作定性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它指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争当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为此,16号文件强调辅导员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二)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衍生问题分析
辅导员提升专门工作技能本身不是问题,强化工作技能是辅导员增强实操能力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实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工作团队,如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团队、心理咨询团队、就业创业指导团队、职业规划师团队等。这在将辅导员工作引向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一定是正向力,但泛技能化带来的衍生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
一是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辅导员人文素养、心性涵养等核心工作素质磨练的时空资源和舆论引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功能发生去核心化倾向。如上述,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思想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不能忘记初心和目的地,否则不利于从根本上指导学生。《论语》中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一章中严词批评冉有: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2]我们辅导员就是学生的“相”,以强大的精神魅力感召学生、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学生、以博远的见识引领学生,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方向、成长成才,这是辅导员的根本工作内容。仅热衷于某一项具体事务是非常不利于工作的,如网络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航道,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当然必须学会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掌握网络用语、熟知网络技术,但是通过博客、微信等网络形式与学生在线上交流的不亦乐乎,花样翻新,却没有启迪人的精神内核,终究对学生是一盒甜点,不是正餐。
二是不利于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提升,最终不利于专家型辅导员的脱颖而出。泛技能化会促使个体的辅导员以主要从事某一方面甚至狭窄领域的具体工作为主,如果路径顺畅则表现为群体的辅导员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实质上基础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学习被忽略了,作为这一职业群体最高阶段代表的专家型辅导员甚至教育家型辅导员的培养将失去泉源之水,成为无本之木。
由上,辅导员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向是学生的灵魂塑造,固然,这样的工作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创业辅导、学业指导、奖贷助困工作、活动开展等各种具体工作平台和实践方式得以展开,但思想引领始终处于“本”的位置,本末自然不能倒置,“本立而道生”。[3]技能化的发展趋向是对这一职业特性和精神内核的偏离。
四 寻道务本:提升个体人文修养,拓展群体职业空间
辅导员承担着特殊的育人工作,工作开展不能陷入泛技能化层面,不能依靠雕虫小技、花拳绣腿。大教育家先师孔子主张“君子不器”,虽然礼、乐、射、御、书、数是他的主要教授课程,但贯穿始终的是对弟子人生之道的传授,并不拘泥于一种专门知识或技能。如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稼穑和种菜,孔子直接回答不知道。他认为樊迟的问题是小人之问,君子真正该学习的是道,具体的技能传授不是自己的授业领域。[4]辅导员工作有似于此,重心应该主要在“传道”上,这个“道”就应该是正确的理想、信念,化为时代的具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症结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操作性的技能,更需要有厚实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思想开解与导引能力,这个层次的素养和能力并不是所有辅导员从业者都能够具备的,但它却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5]辅导员开展思想工作必须紧跟时代,保持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发现力、坚定的价值判别力、透彻的政策解析力、深刻的决断力、有效的导引力,在面对新生事物时始终站在前沿引导学生。这些能力的生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持续不断、主动地扎实理论基础、构建人文情怀、提升学识修养、内化自身素养、累积人格力量、扩展认知胸怀。辅导员必须以成为教育家的职业追求来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这类层次的辅导员工作不仅是要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提升认知、实现自身挖潜、渐步趋近人生目标,这才是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导师的必然要求。因此,辅导员必须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厚德养性,载寝载兴,在具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专门工作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人文修养的提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将之凝练为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血液,由此开展工作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发乎真心,出于真情!
参考文献
[1]蒋广学,张勇.强化“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
[2][3][4]论语.
[5]王习胜.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论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6).
[关键词] 辅导员;泛技能化;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43-03
一 开门见山:如何理解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
目前,理论界对辅导员工作或学生工作的泛技能化研究还不多(为规范方便,统一称为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还没有一种明确的对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概念的界定。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技能化已经有端倪出现,值得我们研究。
(一)概念界定
辅导员是高校一支特殊的教师干部队伍,中央对辅导员的工作定位、职责要求、期待都是非常高的,近些年推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提升专业化建设,促成专家化生成这样一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路径已经在教育部门、学界和高校凝聚了相当的共识。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实际操作措施,规范并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首先受到关注并作为主要举措。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举办全国性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各省、各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开展的也是如火如荼。在这种背景下,有一种潜在的倾向不容忽视——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即在辅导员工作环境和各种社会支持系统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依据工作技能对辅导员进行分层分类,以某一领域工作技能的养成带动辅导员个人专业化提升,促进整个群体的职业化发展,产生了一种负面倾向,使得相关技能领域归属和提升变成了个体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方向追求,并且在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的推动下变成一种显性的普遍化,甚至出现了技巧化的趋势,我们把这种潜在趋势称作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
(二)表现形式
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在现实工作中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工作对象客体化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工作客体是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任务等。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的情况下,把原本同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客体化对待。作为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对自己学生的客观遭遇和主观诉求缺乏感同身受的共情心理,做起工作来即便严谨、程序合法,但流于例行公事。如个别专门以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打品牌甚至作为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辅导员,在面对学生的一般心理咨询时容易以职业要求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而忽视了自己的政治辅导员身份,缺乏对学生的感性关爱或思想引导。
2 工作技能绝对化
这一表现形式也可称作工作方法技术化,即夸大具体技能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或是过度追捧新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忽视了传统的、耐心的谈心谈话、面对面交流、深度介入、真情投入。如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各类网络平台的博兴,网络思政被作为理论界和实践中一个重要关注领域。一般认为,网络思政“是一种以官方意识形态为统领,以网络为基础阵地,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资源和方式方法(包括网络舆情监管、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素养教育等),以价值传递和思想引导为主要目标的观念教育活动。”[1]工作技能的绝对化将导致对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工作盲目崇信和依赖,重视线上与学生的沟通,忽略线下与学生真情互动。
3 工作态度浅层化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立场摇摆、态度含糊,不在原则问题上“亮剑”,不在事情定性上果断表明态度。如辅导员工作要求作为教师的辅导员对学生热情关爱,要学会与新时代大学生拉近距离,熟悉“90后”甚至“00后”的交际语言、交流方式、情景嵌入等,于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辅导员也学会了通过卖萌、耍乖等刻意与学生接近或融入,而在关键时刻放弃了教育的严肃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 拨开迷雾: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的发生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工作职业发展困境原因深度解析
对高校辅导员来说,落地为实的日常工作繁杂琐碎却又重任在肩,工作地位低,经济待遇差,职称评定难,工作流动性强,荣誉感弱,其职业发展的困境集中表现在职业化特征模糊、专业性不强、个人发展遇阻等方面。若谈及原因,操作层面的不胜数,如辅导员的准入退出机制问题、队伍建设机制问题、职级评聘问题等,笔者认为这些属于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客观存在,它属于“果”,不是“因”。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症结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且带有某种历史和现实必然性,且述如下:
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主流价值选择的决定性影响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需求来看,高校的主要任务还处在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阶段。学生报考大学,专业选择是王道,基于专业的未来就业、职业发展是学生和家庭的主要考虑因素。这反映在高校的整体工作部署上理所应当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教学是中心。作为边界模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辅导员工作起到的是保驾护航的作用,自然不能喧宾夺主。
2 工作地位的高低,某种程度上是由服务对象决定的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围绕学生的生活、学业、安全、发展等展开,工作职业化特征模糊、专业性不强,这充分地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彰显,暴露了在实践中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理念还有待提升。如中国古代的“师傅”社会地位高,所谓的“太师太傅”、“少师少傅”既是王公贵族老师,也是政府官员,参与朝政,之所以地位高,恐怕就在于其服务的对象地位高。现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困境是与高校学生主体地位问题相生相伴的。 3 高等教育竞争的大环境促使高校做出的选择是最现实的
各高校都在努力跻身先进,社会对高校的认可标准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人才师资和科研成果上,尤其在目前社会对高校量化排名的推波助澜下,科研成果是衡量一个学校社会地位的极重要指标。中央文件要求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要同等看待、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视,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现实选择和具体做法必定会有取舍。
(二)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是在困境突围时产生的一种偏差选择
辅导员工作要想走出一条职业化特征明显、专业性强、专家型辅导员自然性产生的道路,突出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和专业的特殊性自然是突破口,而锁定在工作技能上做文章被作为应然的路径选择亦属必然。在这种情况下,提升辅导员技能被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并通过各种专门化的培训和比赛予以推进。实践中,辅导员个体以某种技能获取和相应领域的工作开展设定为个体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咨询或创新创业比赛指导等具体领域的工作为自己的主业。这样的模式已经有些趋近于西方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指导老师,偏离了我国辅导员“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这一特殊定位和要求。笔者赞成辅导员提升具体方面的工作技能或技巧,这是实践工作需求,但是过犹不及,工作泛技能化是这一职业在发展过程中于所面临困境进行突围时产生的一种偏差,对辅导员个体来说是一种病急乱投医的畸形选择。
三 正本清源:泛技能化是对辅导员工作职业特性和精神实质的偏离
(一)辅导员工作职业特性和精神实质
辅导员是教师,又不是一般的教师,辅乃是辅助扶持之意,导乃是以道牵引之意。中央、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对辅导员的作用地位、工作内容和要求、职业发展等都给予了关注和说明,定位很高。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006年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确认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中央和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工作定性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重在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它指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争当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为此,16号文件强调辅导员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二)辅导员工作泛技能化衍生问题分析
辅导员提升专门工作技能本身不是问题,强化工作技能是辅导员增强实操能力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实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工作团队,如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团队、心理咨询团队、就业创业指导团队、职业规划师团队等。这在将辅导员工作引向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一定是正向力,但泛技能化带来的衍生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
一是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辅导员人文素养、心性涵养等核心工作素质磨练的时空资源和舆论引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功能发生去核心化倾向。如上述,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思想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不能忘记初心和目的地,否则不利于从根本上指导学生。《论语》中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一章中严词批评冉有: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2]我们辅导员就是学生的“相”,以强大的精神魅力感召学生、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学生、以博远的见识引领学生,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方向、成长成才,这是辅导员的根本工作内容。仅热衷于某一项具体事务是非常不利于工作的,如网络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航道,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当然必须学会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掌握网络用语、熟知网络技术,但是通过博客、微信等网络形式与学生在线上交流的不亦乐乎,花样翻新,却没有启迪人的精神内核,终究对学生是一盒甜点,不是正餐。
二是不利于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提升,最终不利于专家型辅导员的脱颖而出。泛技能化会促使个体的辅导员以主要从事某一方面甚至狭窄领域的具体工作为主,如果路径顺畅则表现为群体的辅导员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实质上基础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学习被忽略了,作为这一职业群体最高阶段代表的专家型辅导员甚至教育家型辅导员的培养将失去泉源之水,成为无本之木。
由上,辅导员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向是学生的灵魂塑造,固然,这样的工作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创业辅导、学业指导、奖贷助困工作、活动开展等各种具体工作平台和实践方式得以展开,但思想引领始终处于“本”的位置,本末自然不能倒置,“本立而道生”。[3]技能化的发展趋向是对这一职业特性和精神内核的偏离。
四 寻道务本:提升个体人文修养,拓展群体职业空间
辅导员承担着特殊的育人工作,工作开展不能陷入泛技能化层面,不能依靠雕虫小技、花拳绣腿。大教育家先师孔子主张“君子不器”,虽然礼、乐、射、御、书、数是他的主要教授课程,但贯穿始终的是对弟子人生之道的传授,并不拘泥于一种专门知识或技能。如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稼穑和种菜,孔子直接回答不知道。他认为樊迟的问题是小人之问,君子真正该学习的是道,具体的技能传授不是自己的授业领域。[4]辅导员工作有似于此,重心应该主要在“传道”上,这个“道”就应该是正确的理想、信念,化为时代的具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症结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操作性的技能,更需要有厚实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思想开解与导引能力,这个层次的素养和能力并不是所有辅导员从业者都能够具备的,但它却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5]辅导员开展思想工作必须紧跟时代,保持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发现力、坚定的价值判别力、透彻的政策解析力、深刻的决断力、有效的导引力,在面对新生事物时始终站在前沿引导学生。这些能力的生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持续不断、主动地扎实理论基础、构建人文情怀、提升学识修养、内化自身素养、累积人格力量、扩展认知胸怀。辅导员必须以成为教育家的职业追求来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这类层次的辅导员工作不仅是要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迷茫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提升认知、实现自身挖潜、渐步趋近人生目标,这才是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导师的必然要求。因此,辅导员必须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厚德养性,载寝载兴,在具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各专门工作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人文修养的提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将之凝练为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血液,由此开展工作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发乎真心,出于真情!
参考文献
[1]蒋广学,张勇.强化“全环境育人理念”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
[2][3][4]论语.
[5]王习胜.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论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