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春 当视野从个体转向社会之后,我才开始真正地成长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受访者提供

  成为歌手的第14个夏天,李宇春尚未完全学会与被比赛赋予声名的另一个自己和谐相处。在细枝末节上,李宇春会冒出一些“幼稚的小叛逆”。比如在宣传新歌《作为怪物》的微博中,提到过去,她写“参加工作以来”,“出道就出道,参加什么工作啊?但实际上那是我内在的一种小坚持。”
  上了舞台,两个她相安无事,甚至相互助力。她热爱舞台,认为现场表演是“一次性的艺术”。从初二第一次上台表演开始,她的状态从未变过:上台前,紧张到手心手背都是汗,下台后,亢奋到睡不着。台上的李宇春享受且自如。“舞台上和舞台下的我完全是两个人。”她口中的另一个李宇春成为大部分时间面向观众的形象,从《超级女声》比赛时开始,她就凭借出众的舞台表现力吸引了众多歌迷。
  音乐让这两个形象有了统一的可能性。李宇春认为自己的音乐有明显的阶段性:翻唱别人的歌,唱别人写给李宇春的歌,自己写歌。后者也有明显的划分:开始创作,有了完整的专辑概念,开始依托更广阔的世界进行创作、思考深一些的问题。
  参加工作的前十年,她执着于问自己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这个疑问以一年一度的“WhyMe”演唱会作为表达形式。自我是她当时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命题,这被解读为她对抗外界质疑的一种方式。而她现在回想,在这样一个大主题下往前走,“想要去证明为什么是我,但那个证明是非常个人世界的举证。”
  围绕在大主题下,她发散了许多疑问:为什么歌手的第一张专辑一定要叫同名专辑?为什么第一张专辑的封套一定要用个大头?为什么第一张自己大量参与创作的专辑,大家会觉得从垃圾桶里找出来的《下个,路口,见》demo是最好听的?为什么一直顶着“舞台皇后”的称号但没有一首跳舞的歌?……
  有些疑问得到了解答,她的第一张专辑叫“皇后与梦想”。她创作了《会跳舞的文艺青年》,加上接下来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和《1987我不知道会遇见你》,“开启专辑企划的思维模式,这三张专辑历练了我。”
  有些疑问留存,第一张专辑封面本是蓝天白云,版权公司依然要求必须有一张她的照片。最后封套放上了一个大头照,和里面甚至不配套。《下个,路口,见》改了14版后,成为至今演出方仍希望她演唱的歌曲。
  时尚帮助开阔了李宇春的认知。2012年,她与高缇耶合作,看到了艺术团队幕后工作的状态,“原来世上不只是穿衣服、卖衣服这样简单的逻辑,很多设计背后的创作,与音乐创作有相通之处。它也有一些东西来自于哲学、历史,很吸引我。”当时她很少涉猎历史和人类的书,觉得“被提到了新阶段”。她也开始看艺术展,去了很多国家旅行。音乐外的领域撞击着她沉浸了十年的问题的壳。
  终于,她想清楚一件事:10年之后,李宇春拥有了在音乐上完整的语言和系统,不是风格上的,而是更本质的,不断成长和蜕变的——她要走出原本某种程度的封闭,跟世界有越来越多互动和感知,更多打开自己,再赋予表达。
  在2015年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她说,“对很多人来说,10年了,他们看到一样的李宇春。10年前,好的、不好的标签都贴在我身上,不是我主动的。然后真实的你被覆盖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更别提你做了什么音乐。时间会让这些东西慢慢脱落,一点儿一点儿脱落,本身的样子才会显露出来。”
WhyMe十年演唱会

  这个10年以2016年发行的歌曲《西门少年》作为总结,在歌里她写:扬帆远航乘风破浪要去惊讶天下,生命的意义就是要纵情燃烧不怕留疤。“我无比坚定地认为,我是不会被裹挟的,我一定会不畏流血、不惧流言奔跑下去。”
  到了做《流行》时期,这个想法发生了变化。她发现以前的同学生命路径各自分岔,有的甚至开始面临死亡。但很多生活都不是他们的本意。她受到了冲击,开始思考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存在好的选择和坏的选择,但是生活会让你变成各种各样,答案也不再是简单的对错和好坏,开始会有一些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也第一次感受到被时代洪流席卷的时候,究竟是更加倔强地去反抗,还是会被推着走,或者是被裹挟掉,或者就失去自己了,就失去了?”
  以此为界,下一个10年的思考主题有了雏形。2017年发行的《流行》宣告着它的开始。而今过半,她的新专辑也即将发行。
  过去14年,李宇春最耗心力的部分是音乐——这也是她一直希望从事的行业。她思路清晰,思考内容越发水到渠成。但这样的思考也许可以更早到来。早早被一场盛大的比赛改变了人生,某种程度上被卷进时代洪流,她在自己的问题上似乎消耗了很长时间。10年后才开始考虑时代洪流与人的关系,她觉得,“我的一切都来得有点晚。”

经常说“不”


  人物周刊:你的创作会更多地和自己看到的世界有关系,而不是去体悟感情?
  李宇春:我觉得两个都有,就是,嗯,也会有一些作品其实是你可能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创作,比如说《淹死的鱼》什么的,它没有那么现实题材的,比如《下个,路口,见》肯定我觉得是有想象空间的,因为我并没有站在那个下个路口。
  但是我最近写的很多东西会比较现实。《流行》这张就比较明显一些。
  人物周刊:为什么到了这个阶段,你突然就有更多的表达意愿?
  李宇春:自己关注的东西有所改变。大概“WhyMe”十年做完之后,我整个人的转变挺大。自己关注的点一下子就不再只是音乐技术层面,好像突然打开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有很多以前可能没有太关注的事情,甚至是新闻类的事情,好像现在就会有一些痛感。它不是说突然的,一點一点积累。   人物周刊:痛感指的是什么呢?
  李宇春:比如《焰火》,灵感来自曼彻斯特爆炸案。那是一个有很多年轻人参加的流行音乐演唱会,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去看,看到新闻报道中他们父母的反应和现场的画面,我觉得和别的恐怖袭击的案件比,刺痛是不同的。
  人物周刊: 2015年之前,如果你看到类似的案件(心中)波澜不会那么的大?
  李宇春:可能表面上是这样的,但是它有没有在你心里留下些什么东西,我没有办法回答。很多东西不是一刀切,不可能一夜之间你就变了一个人,或者是你突然很关注这个事情。也许那个东西它其实在之前有所积累,只是你自己没有发现而已。然后只是到了这个时间,它好像才显现。
  人物周刊:“WhyMe”那十年,量和质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李宇春:那十年,重点会在个人的关注上。其他东西有所积累,但并没有显现出来。我所在的职业其实对我造成的影响,我觉得是大的,否则我不会从21岁开始,就问“为什么是我”这件事情。
  一方面我确实也很好奇。第二个,这也是会去激励自己不断往前的一句话。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2015年之后,做完“WhyMe”十周年的演唱会之后,我就不再纠结这件事情了,我关注的点不再只是在个人的世界里面。我并没有得到答案,我可以继续去寻找这个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是会推动我不断往前。反而有的时候没有答案,其实我觉得是件挺好的事情。

  比赛的过程中,我并不知道这个比赛意味着什么,比赛结束了,好像有点回不去了。我那个时候还在大学三年级,并不知道那意味着我接下来的十几年会在北京生活。这些问题一定是当那个喧嚣结束之后,才会静下来想。
  我那个时候有很多问号。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说,为什么要接受访问,为什么要去一个活动,为什么今天要飞这里,明天要飞那里,但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在我脑子里存在的。我不是一个什么都会问的人,我就会自己去观察或者体会。
  人物周刊:你当时的体会是什么?
  李宇春: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一直到做第一张专辑《皇后与梦想》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状态不行。我之前想象做音乐,每天都恨不得跟制作人住在棚里面,但现实是,我要不停飞来飞去的。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去见我的经纪公司的老板,跟他说我无法专注做音乐,我做不了经纪公司安排的这些工作。那时候是我第一次说“不”。在那之前,其实你并不知道你可以说“不”。然后那次不就成功了嘛,成功了之后,我就经常说“不”了。

保留自己的视角


  人物周刊:印象中,创作歌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宇春:其实我小时候也自己老哼东西,但不知道就是原创,也没记录过,哼过就过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2009年,写词、写曲,然后包括整张专辑的概念都是自己来提出。其实第三张专辑《少年中国》我有提,但在形式上它是迷你专辑,不是完整的专辑。另外,我之所以做那一张,是因为2008年奥运会,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唱奥运的歌曲,就大家都会参与到里面。我觉得做一张《少年中国》也代表着我的情绪吧。
  很多人问你写歌,或者是你做专辑的时候,这个故事怎么来?其实东西都是在平时,也许很早之前就积累完了。我的备忘录上面可能有上百个,肯定有超过一百个,还没有写的主题,是我平时的积累。
  人物周刊:這种主题会是什么?
  李宇春: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也有很多在后来看觉得毫无价值,我就把它删了。但我现在尽量不删,说不定过了多久你又有感觉或怎么样。
  比如说《流行》,新专辑也有。比如《耳机》,那首歌曲看起来写的一个爱情故事,跟耳机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耳机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耳机是我之前的一副耳机,一个朋友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有一天坏了,我就很想去修它,我就去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别人都告诉我说,你还不如买一副新的。这个事情会对我造成很大的冲击。我修的是这个耳机吗?我要的是这个感情,是跟我的朋友之间的一种情感的维系,你知道吗?怎么就说还不如把它扔掉买一副新的?为什么这个时代所有东西都是换一个新的?这根本就不是一副耳机的问题。于是后来我就写了《耳机》这首歌。但那个歌很多人说为什么叫《耳机》?你写的不是感情的逝去吗?我觉得我就有点解释不清楚。最后也没修好啊,只能收起来,没有人修这个东西。
  人物周刊:会有保存很多类似的东西吗?
  李宇春:我有一些很旧的衣服。留的时候没有想过有多么深刻的意义,但可能就只是想单纯留下来。但是有的时候,可能突然在清理衣柜的时候,看到它,就会有很多当年的画面。
  人物周刊:我们听《耳机》,还是觉得它写的是爱情。
  李宇春:我觉得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未必是爱情,但是这种东西不太能够跟别人说得这么具体,因为有的人其实感受不到,他会觉得会不会有点矫情。
  人物周刊:但是你作为一个创作者,把自己的东西写得更明晰、更能被听众感知是不是一个目标?
  李宇春:我有想过,可能会用一种更共情的方式去传递。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那我那种可能很特别的视角是不是就没有了?我也很想保留那部分。所以我就觉得,有一些作品可能相对还是会比较私人一点,或者是个人表达一点,就让它这样吧,我不想去改变它。包括创作《无花果》的时候,那个作品就很小众,但我个人又很喜欢它。大家不明白也没办法。我还是放进去了。

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怪物


  人物周刊:《作为怪物》好像是个很另类的词,但其实也很有共鸣。
  李宇春:是……它的重点不在于怪物本身,而是说大千世界里,别人对你的认知。当时在问我的那个问题里面说,你觉得你是怪物吗?我的回答是,我不是,我从来没有认为我自己是怪物,这些东西都是你们赋予我的,于是我才有了一种格格不入。
  但我觉得这个东西不是今天放到李宇春身上才有的,放在任何人身上,可能都会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时刻。
  人物周刊:但你的格格不入好像比别人更多一些。
  李宇春:啊,对。但我其实自己真的不认为,我真的不认为自己是怪物的。格格不入,也确实蛮格格不入的。有的时候,比如说大家在做一个举动,我会先问为什么,为什么都这样做呢?为什么没有别的?比如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突然讲出来的一条路径,可能不是大家想到的,那个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有点怪。
  最近我不是发了一个微博吗,就是说“参加工作以来……”参加工作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有深刻意义。有的人会认为你说参加工作,而不是说出道,你在搞笑,你在耍宝。但是我觉得用“参加工作”而不是用“出道”,是因为我认为就是参加工作。行业中,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明星,是一个superstar。但对我来说,那个认知是不清晰的。这只是你参加的这个工作让你成为了这个角色。私底下其实大家就是一样的普通人。所以“参加工作”跟“出道”对我来讲,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想表达的那个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2012年的李宇春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周刊:你的superstar的感觉只留在舞台上?
  李宇春:那是音乐赋予我的。今天这个音乐是悲伤的,或者是开心的,甚至是性感的,赋予了我感知和能量,我用我对它的理解诠释出来。
  人物周刊:你刚才讲了舞台上的你和现实生活中的你是两个你,那创作时候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李宇春:相对安静。最开始的时候,我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写东西基本都在晚上,自己在家的时候。但我现在已经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了,有的时候是在聊天中,我可能突然想到什么东西,就自己在一边写了。但是有一个东西还是没有太改变,在车上、在飞机上,在这种移动物体中、移动的过程当中,我好像思绪会特别多。
  人物周刊:因为那是你难得独处的时候吗?
  李宇春:嗯,也许吧,我不知道。反正在这种移动物体当中好像想的东西特别特别多。就比如刚飞回来这一趟,长途飞行,我改了一个编曲,还改了一首歌词,然后我突然想到整张专辑的结尾,我不想这样结了,换一个方式。然后我就会听很多音乐去找感觉。所以我经常都是把自己之前做的东西推翻掉。
  人物周刊:什么会让你有新的想法?
  李宇春:看到东西,可能会。另外,我不断地在进行自我梳理。这张专辑从企划开始,我就会不断地去梳理,所以大家听到的音乐,我每天要听很多遍,不停循环,甚至是不断地移动它的排序。让它像电影一样有一个完整性。
  人物周刊:那到了哪一步你才会觉得可以了?
  李宇春:可以做到天荒地老。

流行与洪流


  人物周刊:创作初期,作為一个新手,怎么训练自己的表达?
  李宇春:有一个难以表达的阶段,还挺长的。2009年,我觉得很难收到满意的歌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跟那个时候的音乐环境也有一定关系,那些歌曲真的不喜欢。身边的制作人开始鼓励我,要不要自己写写看。我会觉得你这开什么玩笑啊?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但是,你说没有动这个心啊,好像又有一点点,那就自己会试试。我就记得第一次交那个小的、短的,还不是完整的demo,跟唱片公司的人、制作人一起听,一分多钟,我就觉得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当时听了好几首,唯独没有给他们听《下个,路口,见》。听完之后,他们都觉得不错。但是我习惯性地觉得大家只是不太好说不好的话。因为大家面对面嘛,我就觉得肯定没有那么好。反正一直就是这种状态呗。
  后来他们就会问,还有没有啊?我说就还有一首歌被我丢了,真的是从垃圾箱里面给拽出来,给他们听了一段《下个,路口,见》。他们就觉得这首最好。我觉得不可能,这都是被我扔掉的东西。我当时的情绪很复杂,一方面你没有那么相信,但另外一方面呢,确实因为你对音乐很喜爱,还是会有一种欣喜的状态。
  人物周刊:现在你更希望创作偏向人文方向?
  李宇春:有一些些。当然我觉得歌曲很多东西都是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但是怎么样去讲到个体,情感也好,身份认同也好,这个其实可能不同的人,理解的程度会不一样。但对于我来说,我肯定不只想再去很浅地去表达爱情,或者是一个情感。
  就像《流行》,实际上我写在备忘录上面的“流行”想表达的是:推动我们往前的洪流。可能《一趟》更能承载这个意义。但是说到“流行”这两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还是八卦、流行歌等等,可能很难去理解说,这是一个洪流。
  人物周刊:其实你没有特别喜欢《流行》那首歌的歌词。
  李宇春:如果是我个人,我当然不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因为我觉得它没有文学性。但是那个歌,如果用非常沉重的一种方法,或者是更加严肃的一种方法,又没有戏谑感。所以其实我在进棚的时候还拿着三版歌词。其实有我想写的真正的流行,但跟曲配不上。《流行》的歌词我写过七八版。有一版的歌词能更加清晰地让你感知到我们处在一个叫作“流行”的城市,我们到底是被它推着往前,还是被它裹挟?能更加明显感觉到浪潮,那个流行代表一种浪潮,而不是那个“流行”。
  人物周刊:你觉得你是被推着走的,还是被裹挟?
  李宇春:做《流行》这张专辑,我第一次有这个疑问。之前《西门少年》,我无比坚定地认为,我是不会被裹挟的,我一定会不畏流血、不惧流言奔跑下去。但是在做《流行》时,我觉得是我成长到现在,人生第一次开始有疑问,尤其是在《年轻气盛》跟《一趟》的时候,我究竟会不会被生活裹挟?好像这个东西突然就出现在你眼前,第一次要开始思考了。
  人物周刊:你在2005年就在现在我们看来有时代意义的一个选秀里面拿到冠军了,其实你是最有机会去想时代对你的意义的人,但是你直到做《流行》这张专辑的时候,才真正有这个疑问。
  李宇春:对啊。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成长带给我的。我的身份只是外界看到的,但实际上我身在其中,看到的东西很细微,我其实感知不到所谓的时代会对我造成影响。我还是没有跳出来看。那个时候讲了很多东西,他们为什么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討或者严肃的事情呢?我那个时候并不这样认为。我只是认为它是一个成功的比赛,就像当年我上了《时代》周刊封面一样,我觉得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应该是那个节目。我那个时候都没有想什么形象符号。
  人物周刊:现在会想吗?
  李宇春:现在会不由自主地去想到这样的一些东西。就像之前看《大卫》,我观赏那个作品的时候,我会联想到我自己作为一个流行符号的部分,我与周围的关系,就开始会去想这些东西。
  人物周刊:你会不会觉得开始得有点晚?
  李宇春:有点晚的,我觉得我的一切都来得有点晚。但是我跟现在身边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聊,我觉得他们也未必在这个时候就想清楚,或者是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是我个体的“晚”吗?还是跟每个人的成长阶段有关系?或者说当你将视野从个体转向社会之后,才开始真正地成长。
其他文献
韩国新手编剧李秀妍在一鸣惊人的作品《秘密森林》之后,几乎无缝对接推出了医疗主题剧《life》,仍然是由有“整容般演技”的曹承佑担纲主演之一,文素丽、刘在明等一干实力演员也都演技在线,但因为各种原因,这部剧的声响,无论收视情况还是讨论度,比起《秘密森林》都差得很远。  医疗题材并不新鲜,多角度多领域,你能想到的环节应该都有涉及。在职业剧这个门类里,警匪剧、医疗剧都是容易制造戏剧冲突的题材,有生有死有
李建群(1957-2020)湖北,服装设计师、演员  李建群给自己的微博起名“叶珠-松柏-森林”,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她在微博上记录了自己抗癌的历程,言辞平静温柔,对痛苦一语带过,大半文字都用来感谢医护人员。  李建群一生谦逊低调,她曾说,不求观众记住自己的名字,只愿大家喜欢她演出的角色。在她的演艺生涯中,曾塑造过诸多经典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如《汉宫飞燕》中的班婕妤、《唐明皇》中的武惠妃、《贺兰
《理想国》以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交谈开篇,克法洛斯说自己对肉体的享受已淡然,爱上了机智的清淡,要做个好人,做个正义的人。苏格拉底说,你不像是自己挣钱的人: “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多半不贪财;亲手挣钱的才有了一文想两文。像诗人爱自己的诗篇,赚钱者爱自己的钱财。”在雅典人看来,自食其力对品格是有伤害的。  换到顾湘这里。她辞去了工作,用写作和翻译的收入生活,她持续写作,却不抱有任何明确或者说宏伟的目标
一个年轻人忧郁的眼神透过小酒馆的玻璃窗,叠印出恰纳卡莱这座土耳其西部港口城市令人心旌摇曳的活泼景色。他即将踏上回乡之旅,怀揣一本等待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名字叫《野梨树》——那也是他家乡遍地生长的一种树木……  努里·比格·锡兰这部甜蜜而苦涩、有时略带喜剧的新片仿佛是对他早期作品《五月碧云天》的改写。这一次,回乡的电影导演角色被初出茅庐的作家替代。他架着一副外八字腿儿,嘴角斜撇,吊儿郎当,愤世嫉俗,逢
刚刚入夜,王垸村一户村民就捞起来不少小龙虾,晚饭后出来聊天的村民迅速聚到一起来看虾的质量,讨论行情。受疫情影响,往年这个时候几乎只剩老人和孩子的村庄,现在年轻人却大多留守家中  5月的夜晚在蛙鸣的伴奏中姗姗来迟。晚餐之后,湖北省监利县王垸村的长堤上,昏黄的路灯笼罩着一群年轻的身影,二三十岁的男青年们蹲在路边,一边抽烟,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年轻的女人则带着孩子们在旁边玩耍。  往年,这样的场景可
图/任勇蓄力  “我想你们是最后来采访的,以后我可能不会再接受采访了,因为我已是一个高龄和高残的人了。”8月,在武汉大学的一栋教授楼里, 86岁的刘道玉在采访结束后,望着一旁正在搭灯光架的攝影记者时对我说。  立秋这天,武汉仍在溽暑中,珞珈山上的植物被傍晚的暴雨洗得翠碧。作为中国备受瞩目的教育改革者、武汉大学最有名望的校长,刘道玉从66岁搬进这栋教授楼后,在这儿接待了一拨又一拨从各地来拜访的学生、
12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 《自然》发布了2018年年度科学人物——该期刊每年都会选出十位对科学界影响重大的人,22岁的中国人曹原因位居榜首而引发大众关注。《自然》称:“物理学家曹原协助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該研究成果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自然》是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之一。2018年3月5日,《自然》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重磅论文。第一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以调节的
琼库什台,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牧场阳光下翻晒湿漉的毡毯阳光下翻晒湿漉的毡毯牧民为越过冬季的羊群剪毛换装科技推廣,牧草收割机已配备到每个牧民家庭  天山琼库什台村坐落于雪山之下,因山体陡峭崎岖,交通不便,村子保持着难得的原生态,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静谧村落。  尽管距离县城只有90公里,但在这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90公里标志着三四个小时的车程。人迹罕至之处往往隐藏着令人惊艳的美景,峡谷、河流、蓝天白云,
【德】《明镜》4月13日  来自遥远银河系的黑洞的第一张照片是科学的胜利,它使深入认识宇宙本质成为可能,是揭示万有理论特性的一把钥匙。当托马斯·克里希鲍姆第一次在他电脑上看到黑洞照片时简直难以置信,这位波恩的天文学家数月来一次次检查分析照片,最终确认这是黑洞的图像。八台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射电望远镜同时对准室女座,持续两年,捕捉到了这些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椭圆形的射电星系M87*的中心黑洞
创建神经外科  在日本进修时,导师告诉朴浩哲,做神经外科手术得对人的大脑有足够的敬重。“应该说大脑是最复杂的,也是最神秘的。在显微镜下看,人的大脑非常美丽,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没看过的人是不会感知的。”朴浩哲说。  采访当天上午,朴浩哲做了一例“中等偏简单”的转移癌手术。患者同时患有乳腺癌、宫颈癌,已经开过刀,手术有一些风险。这样慕名而来希望他做手术的患者有很多。即便很愿意做手术,朴浩哲也没精力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