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一次伟大出征。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四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终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儿时的梦想成了现实。
从此,他尽情地飞翔在蓝天。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他说:“航天员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自己特别希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初检通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我当时心里特别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护士还和我开玩笑说:‘你也太积极了吧!’”杨利伟回忆说:“我当时太想加入这个队伍了!”
然而,加入这个队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
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医学监视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
事后,这位老专家向记者说,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惟独没有他自己。这不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那还是1992年的夏天。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
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他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做出一系列动作,进行妥善处置。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稳稳降落在跑道上……
飞船起飞了。飞向了太空。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这时,大家想起了一个故事。发射前,杨利伟参加飞船模拟发射演练。按照飞行程序,飞船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可以看见舷窗外的天空。但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像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专家们惊讶地问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他还能不知道?!”
为了这个“都知道”,杨利伟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巨大的努力。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飞船模拟器”成了杨利伟的“家”。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于是,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放来看。
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后来,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取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正因为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在21小时23分钟的飞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在飞行。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的美丽家园。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他于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二
“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说出的肺腑之言。
因此,在太空飞行中,他的心和战友们一直紧紧相连。按照预定的太空飞行计划,杨利伟在太空有5小时的休息时间。但他只睡了半小时。他说,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我要尽可能地体验太空飞行,为战友们将来上太空做准备。
回来后,杨利伟成为了公众人物,有许多活动需要他参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战友们在一起,交流太空飞行心得。回来后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航天员例行的体能训练。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己在太空的情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位老教员感叹地说:“难得啊,难得。能在巨大荣耀面前,保持如此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是的,面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犹如平时,淡然置之。
他的亲人成为了新闻人物,甚至儿子小宁康也被众多媒体包围,他要求媒体不要宣传,一再希望以平常人对待。
他在空军时的战友还记得,1997年,当杨利伟通过体检,回到部队等待通知的那一年里,他仍然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飞行训练中。那年他飞了150多小时,大大超过当时部队规定的飞行时间。尽管体检耽误了许多时间,但在这一年的考评中,杨利伟的飞行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记者曾问杨利伟,你对航天员的职业怎么看?他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生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
11月7日,当祖国和人民给予航天英雄杨利伟以最高荣誉时,杨利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时刻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杨利伟在第三十六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的一场报告会上说:“航天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同时也是让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的工作。”
中国航天员在地面离心机的训练中,身体要承受相当于自身体重8倍的重力。每次训练结束后,航天员的面部会扭曲变形,眼泪会不由自主夺眶而出。杨利伟说,自1998年中国航天员队伍组建以来,从来没有一位航天员摁响过报警器,停止训练。
航天员的艰苦训练是确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现有的航天员都是从空军战斗机飞行员中优中选优而产生的,这些航天员已在北京北郊的航天城训练了8年。
杨利伟说:“航天环境非常恶劣,但航天员经过长期训练后,经过努力奋斗,在上面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杨利伟说,航天员训练分为4个阶段:与航天有关的基础理论学习、飞船等专业技术学习、飞船操作特殊技术训练、进入发射场执行任务。在整个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航天员还要进行一些体能训练和特殊训练。“太空生活给人体带来的最主要影响就是超重和失重。我们在地面通过离心机,给人体加载、过载,这对航天员来说是负荷非常大的训练。”
杨利伟说:“我们之所以永不放弃,是本着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对人类共同事业的追求,愿意为民族、为国家的千年飞天梦想做出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校杨利伟是地球上第413位进入太空的人。从小就向往飞行、梦想成为空军飞行员的杨利伟参军后驾驶了15年战斗机,飞行了1350个小时。他历经两年多的严格选拔,最终成为一名航天员。
杨利伟还提到了中国航天员交流到俄罗斯进行培训的情况。他们在北极零下52摄氏度的严酷条件下进行生存训练,三天三夜,教官只允许他们带有限的口粮。可这两位航天员还在自己的口粮中节约了一天的量。“为什么?他们要把它带回来,供科研人员研究。”
“三天的训练下来之后,航天员几公斤的体重就没有了。为什么?就是为了这项事业。”杨利伟说。
记者向杨利伟提出一位网友问的问题:“我刚有了小宝宝,每天换三四次‘尿不湿’,小屁屁还是破了,露出了红肉,看了非常心疼。请问您当时有没有这种情况?”
“我飞行的时候穿了一个‘尿不湿’上去,不单单是我,后来的航天员也是这样。”杨利伟说。
他说:“飞船上有个人卫生装置,但在最初阶段航天员是不能去的,必须要等飞船变轨后,打开轨道舱舱盖,才能处理个人卫生。在这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有需求,可以在‘尿不湿’上处理。不过,航天员尽可能不用,因为不光婴儿使用‘尿不湿’时会觉得不舒服,谁都会感到不舒服。我们基本上都没有用,所以这种体验目前还没有。”
记者问:当您进入太空时,您心里是怎么想的?
杨利伟回答:“当时我在想,有将近8吨重的东西在300多公里高的空间飞行,这时候是什么感觉?感觉到人的伟大!同时,当你看到深邃空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作为一个个体来讲,你真的是微不足道。这样的飞行会使人变得心胸更加宽广,而且会变得更加大度。”
三
巍峨的燕山余脉下,清澈而又宽阔的六股河畔,有一个美丽的小城,这个小城,就是杨利伟的家乡,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1965年6月,绥中县西关街215号,一座普通的老宅院,一个三十八年后极不普通的孩子降生了。那个孩子响亮地啼哭几声之后,就不爱哭了,小手小脚动起来没完,生他的那位年轻的女教师,抱起这个孩子,怜爱不已,虽然她已经有个女儿了,这孩子毕竟是她的长子。这个孩子,就是三十八年后,成为航天英雄的杨利伟;那个年轻的女教师,就是英雄的母亲魏桂兰。
“文革”批斗的高潮过去了,“批林批孔”的高潮又来了,双职工的家庭,父母都被单位留下,没日没夜地搞大批判。街巷里,到处奔跑着没人管束的孩子。
在大人的眼里,孩子们都是成帮成伙地奔跑、玩耍、淘气,偶尔会恶作剧地祸害一下街两旁的人家。有一个淘气小子和别的孩子的淘气法截然不同,他的身旁只有为数不多的小朋友,他们从不高声吵嚷,从不因为争强好胜打得头破血流,捉迷藏也好,捉坏蛋也罢,他们的游戏总能玩出些新花样。玩耍的时候,他像一只活泼的小鹿,倏地从街巷中穿过,转眼就不见踪影了。那些闲在家里的大人,观看孩子们玩耍,留下了一片议论的声音。
“谁家的孩子,跑得这么快,一阵风似的,一眨眼就没影了。”“这孩子,看起来挺普通,不多言也不多语,细品品,不简单,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活泼又认真,既好动又好奇,手脚不闲着,总是琢磨点事儿。”“这孩子,身体真棒,大冬天穿这么点衣服,没见他伤风感冒过。”“这孩子,仁义着呢,别看身强体壮,从不欺负人。”“谁家的孩子,这么好?”“不知道吗?他是西街老杨家的,这孩子叫杨利伟,他爸叫杨德元,在土产公司上班,他妈叫魏桂兰,三中的语文老师。”“怪不得,人家是书香门第。”
那时候,杨利伟的名字还不是胜利的利字,1983年参军的时候,他自作主张,把立字改成了现在的利,希望自己的军旅生涯成就一番胜利而又伟大的事业。七八岁的小利伟,还没有后来的远大抱负,孩提时不经意间的贪玩,练就了他超强的体质和超乎寻常的机敏,为他后来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夏季,几乎是孩子们的狂欢节日,县城北宽阔的六股河,是辽西最清澈、水产资源最丰富的河流,这条河里到处都是红鳞鱼、小白鱼、黑胖头、小青虾、毛脚蟹,还有河鲤、草梭、白鲢以及让日本人都馋得慌的鼋鱼。每天傍晚,小利伟都要跑到河边,畅游一圈儿之后,就去逮鱼抓虾摸河蟹。鱼呀虾呀,被孩子们捉精了,见到人影就跑,孩子们的手再快,也没有鱼虾们跑得快呀。小利伟望着河水,琢磨开了,他先是观察出了鱼儿的游动规律,又用柳条编织出喇叭形状的憋鱼篓。每天每天,小利伟的收获,总是比别人的多。
秋风刮过来,河水凉了,再也不能游泳捉鱼了,小利伟的目光盯在了郊区广阔的原野,他在那里奔跑、跳跃,他把整个原野当成了摹仿武林高手的广阔天地,幼小的心灵充满了英雄气概。有一次去姑姑家,小利伟还没有从武林英雄的角色中走出来,居然用自制的大刀,将姑姑家快要成熟的蓖麻全部砍光。父亲生气了,小利伟一转身,跑得无影无踪。姑姑却原谅了侄儿的淘气,把侄儿找回家中。若干年之后,全家人聚集在一起,谈论起杨利伟儿时的事情,这大概是他犯过的惟一“错误”。
寒冷的冬天并不寂寞,利伟家后边的北大坑有一片偌大的冰面,那里是孩子们的天堂,滑冰车、打雪仗、抽冰猴不一而足,而最具刺激性的还是冰上捉人。玩这种游戏的孩子,滑的不是简单的冰车,而是单腿滑行,另一条腿做冰板的动力,需要很强的平衡性和灵活性。冰板下的冰刀做得不直,或者镶嵌得有一点点松动,本事再强也免不了当别人的俘虏。小利伟天性就是要强的,他怎肯当别人的俘虏。论机灵,小利伟没的说,可他的冰板,却不是孩子们中最好的,没有大孩子的滑得快,虽然很少当俘虏,可捉别人当俘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回到家,小利伟动起了脑筋,背着父母,他东拼西凑地弄来了几块红松木头,做了一个前头高高翘起,俨然如战船般的小冰车。可是拿什么做冰刀呢,铁丝太宽,铁片太软,都做不成最好的冰刀。细心的小利伟,想到了钢锯条,钢锯条刃薄、笔直,还很坚硬,做冰刀肯定好。他央求在工厂工作的叔叔伯伯们,把用过的钢锯条送给他。叔叔伯伯们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他捧着几根旧锯条,高高兴兴地跑回家,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在冰板下刻了一条又细又直、深浅适中的线,用力地将钢锯条塞进去,刚好镶嵌进三分之二,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冰车做成了。小利伟将冰刀磨得锃亮,飞奔到孩子们的冰上乐园,放下冰板滑起来,果然又快又稳,小利伟快活地滑着一个又一个内圈和外圈,甚至跳起来在冰上旋转,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电影里那些滑冰的花样。那一天,许多孩子不是被小利伟追得连滚带爬,就是乖乖地当了小利伟的俘虏。
如果非得要给杨利伟找一个最早的飞天梦想,恐怕就是春天放风筝了。很小很小的时候,大概只有四五岁吧,小利伟就爱放风筝,开始是父亲带着他,慢慢地,他开始自己做风筝,自己跑到原野里放风筝。他做过蝴蝶,做过蜻蜓,做过飞机,做过好多种形态各异的风筝。一向活泼好动的小利伟,在放风筝的时候,是那样的沉静,他总是能让自己的风筝飞得最高,飞得最好。湛蓝的天空中,那架小利伟亲手制作的飞机越飞越小了,只有风筝的细线,捏在手中,牵扯着他的心。那副专注的样子,谁都能感受得出,小利伟的心沿着风筝的细线,飞向了高高的蓝天。
杨利伟的家是一个百年老宅,老宅是条石根基,青砖砌墙,粗梁圆柱,房檐下还有雕刻的装饰。这个老院子,和和美美地生活着好几户人家。与杨利伟的家紧挨着的是赵大娘的家,夫妇俩都是抗日老英雄。每天放学回来,小利伟总是带着一群同学,蹦蹦跳跳地去赵大娘的家,缠着老两口给他们讲抗日的故事。老两口坐在炕头上,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当年他们如何跟日本鬼子周旋,如何端鬼子的炮楼,如何机智地消灭鬼子,如何清除叛徒特务和汉奸。每一次听完故事,小利伟总是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成为抗日的英雄。
听完故事,小利伟来了情绪,要把抗日的故事演习演习。他带着小伙伴们,一路奔向六股河畔。他们选择了宽阔的沙滩,分好了哪一伙扮演八路军,哪一扮伙演日本鬼子。别看小利伟淘气调皮,却不愿意和别人争吵打架,可是,让他扮演日本鬼子,他绝对不干,每一次他准是扮演英勇的八路军。小利伟聪明,点子多,伙伴们都不愿意日本鬼子胜,所以,小利伟当八路军,总不会有太多的争议。
他们在沙滩上堆起碉堡,扮演日本鬼子的伙伴们顽强地守着炮楼,小利伟带着自己的伙伴们拼力进攻,虽然对方的小伙伴们注定要失败,可是真的拿下对方,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有一天,扮演日本鬼子的小伙伴们坚决不投降,游戏便玩得很晚了,晚得天上的星星都挤进了他们的游戏中。荒郊野外,伙伴们迷失了方向,小利伟却不慌不忙,辨别着远方的灯光,判断着回家的路。
路已经不成为路了,除了远方的灯光,几乎伸手不见五指,伙伴们经常被石头树藤绊倒。勇敢的小利伟挺身而出,走在最前面,在黑暗中给伙伴们探路。慢慢的他们摸上了大路,摸准了回家的方向,这时,小利伟已经滚成了泥人。
这副样子回家,父母准生气,家里虽然不算太困难,但买件新衣服,父母还得掂量掂量,那个年代,家家户户过的都是节衣缩食的日子。懂事的小利伟不想让父母生气,他没有回自己的家,而是去了赵大娘的家,把衣服洗净,然后烤干。即使在这个时候,小利伟依然对没能拿下“日本鬼子”的碉堡耿耿于怀。边烤衣服,他边嘀咕:“纸飞机不行,拿不下碉堡,等我长大了,开真飞机,一炮就能把日本鬼子的碉堡炸飞。”从此,开真飞机,就成了小利伟梦寐以求的事情。
那天晚上,家里可急坏了,爸爸、妈妈、姐姐找遍了县城,也没找到小利伟的身影,直到赵大娘将小利伟送回家,一家人悬着的心才算安定下来。父亲批评他:“你知不知道自己犯了错,害得大人满街找你?”小利伟自知理亏,甘愿受罚。杨家惩罚孩子的方式很特别,不像有的人家除了打就是骂,而是让孩子蹲下来,不断地用手掌拍地。小利伟把一双小手都拍红了,父亲依然不饶,赵大娘禁不住上去说情:“这么懂事的孩子,偶尔犯点小错,原谅他吧。”小利伟却不求饶,也不顶撞,把父亲对他的惩罚当成了游戏,权当自己在那儿开飞机呢。
在男孩子面前,小利伟绝对是个“英雄”,可是在同桌的女同学面前,他却是个小绵羊,经常遭到同桌的女同学高丽丽的“欺负”。淘气而又聪明的孩子,往往爱犯一种错误,那就是有时上课不爱听讲。也许,杨利伟天生就有飞天的缘分,他最爱画的画就是月亮。有时,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在下面没完没了地画,上弦月、下弦月、弯月牙儿、圆月亮,大大小小的纸上布满了小利伟的月亮。同桌的高丽丽对小利伟不满了,管起了小利伟,让他注意听讲,小利伟的心沉在了月亮里,不听高丽丽的批评。高丽丽生气了,在桌上画出一道线,警告利伟,过了线就属于“侵略”,侵略必须挨打。小利伟画得太专注了,不知不觉中过了“国境线”,胳膊没少挨高丽丽的文具盒。
可是,劳动的时候,身薄体弱的高丽丽就没咒念了。那一次,全班同学到城外的羊奶山植树,山上的土只是薄薄的一小层,下面全是石头。小利伟身体棒,分给他的十个树坑,没费多大劲儿就挖完了。可是,高丽丽却愁眉不展了,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一个坑都挖不下去,另外四个树坑还在等着她呢,要强的高丽丽眼泪都急出来了。
小利伟“不计前嫌”,立刻支援同桌,没多久就让同桌的苦脸变成笑脸了。心细的小利伟知道,劳动之后肯定要口渴,特意从家里背来特大号的军用水壶,装了满满一壶水,除了饭盒里装了他正常带的饭菜,衣兜里还揣了十几个鸡蛋,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全分给了同学们。
羊奶山是辽沈战役时的旧战场,山上有好几座碉堡。吃完饭,精力过剩的小利伟,摘下高丽丽的红纱巾,充当解放军的红旗,带头向碉堡“冲锋”,不顾碉堡里还有浅浅积水,一跃而起冲进去,把红纱巾从射击孔中扬出来,冲着山下大声喊:“我胜利了!”这一天,同学们边走边玩,玩到了一家工厂旁。那是家钢铁加工企业,院内是成品钢材,废钢烂铁没处放,都挤到了工厂的院子外。有几位同学张罗着拿几块,送废品公司卖了。小利伟纠正道:“这不是拿,是偷盗,老师讲过,不许偷盗。”听了利伟这句话,有的同学放下了拿到手里的废铁,有的还在犹豫,有的同学坚持道:“拿了,大伙都不说,谁也不知道。”小利伟说:“越是没人知道,越是不能拿,缺零花钱,我跟我妈要。”
听着小利伟这么说,同学们远远地离开了废铁,到别处玩去了。
班里有个同学,叫马全利,是个回族孩子,长得又瘦又小,却爱动手动脚。听说杨利伟练武术,找茬和利伟比试比试。利伟说:“我练武术是锻炼身体,不是为了打架欺负人。”
趁着利伟不注意,马全利突然伸过拳头,打在了利伟的眼睛上,一下子把他眼睛打肿了。好朋友顾大伟不干了,训斥道,你含过利伟的糖块,吃过利伟的鸡蛋,他对你这么好,你还出手伤人?上去对着马全利就一顿拳脚。小利伟一边捂着眼睛,一边劝顾大伟:“算了,别打了,他不是故意的。”
回到家,母亲看着儿子红肿的眼睛,心疼了,想去讨个说法。小利伟安慰着母亲:“别去找,他们家可穷呢,我没事儿,上点眼药就好了。你去了,掏不掏医疗费,不是让人家犯难吗,就当没这么回事儿。”母亲在儿子的再三恳求下,答应了下来。可是,母亲为了验证孩子说的是不是真话,还是悄悄地去了马全利的家,进门一看,真的是家徒四壁。
善良的小利伟,没有计较这件事儿,和从前一样,有好吃的照样分给马全利一份儿,更不允许小伙伴们欺负或者孤立马全利。
四
杨利伟的那位从幼儿园时就在一起的同学高丽丽,在不经意间,道出了小利伟想当飞行员的最早愿望。那一年,他们刚刚六岁,上幼儿园的大班。那时的幼儿园是地主家的大院,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院子也很宽敞。幼儿园的老师挑选了10名男孩和10名女孩,穿着飞行服,戴着飞行帽,还有“咔咔”响的小皮靴,表演舞蹈“我们是勇敢的小空军”。小利伟没有被老师选中,别的孩子没被选中,不是哭就是闹,或者干脆放弃了。小利伟偏不,他说:“我就是勇敢的小空军,我非参加演出不可。”小利伟边说边做着舞蹈动作。没有人教,也没和小朋友们一块排练,举手投足就有模有样,老师一看,就被这聪明的小家伙感动了,于是,演出的队伍就多出了一个小男孩。没多久,孩子们到绥中郊外的海军航空兵的机场慰问演出。那是小利伟第一次看到飞机,他的目光被一架架战鹰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他便和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是小利伟的性格,想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成。他在院子里种下了一棵樱桃树,他望着蓝天说:“等这棵樱桃树长大了,我也能开飞机了。”
樱桃树一年一年地生长,小利伟开飞机的愿望,在心里一天一天地膨胀,樱桃树长得再快,也没有小利伟的心思长得快。樱桃树结果了,小利伟心里却在想,樱桃树啊,你快点长啊。
绥中郊外,有一个海军航空兵的机场,那是个专门训练飞行员的地方,天气好的时候,总会有一架接一架的战鹰飞上蓝天,轰鸣着,掠过县城的上空。这时,小利伟的脚步准会停下来,眼不错珠地盯着飞机,追随着飞机的飞翔与起落,他心中的欲望像鼓满风的帆,他特别特别想亲自摸一摸飞机,坐进驾驶舱里,感受一番当飞行员的骄傲。
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好伙伴陈绥新听,约他一块钻进机场,坐进飞机,过一把当飞行员的瘾。说做就做,两个小伙伴步行十五六里,围绕着机场开始了侦察,他俩装成满不在乎的样子,在机场外的围墙和铁丝网前转悠了好几天。可是,“军事禁区”的大牌子,威严的岗哨,将他们牢牢地挡在了外面。
停机坪上一排排银灰色的飞机,在太阳下闪动着熠熠的光芒,深深地诱惑着小利伟的眼睛。小利伟天生就不服输,尽管战机旁戒备森严,可是飞机近在眼前了,不亲手摸一下,他决不会罢休。
顺着墙角,小哥俩摸下去,摸到了一个地方。那地方,草木丛生,两个孩子学着侦察英雄的样子,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草丛完全淹没了他俩的身子。慢慢地,他俩接近了铁丝网。插进木棍,用力一挑,铁丝网被挑开了一个洞,洞虽然不大,钻进他们两个身材瘦小的孩子不成问题。钻进去,匍匐了一阵,躲过了哨兵的视线,小利伟撒开小腿,一阵风似的跑到了飞机旁,陈绥新也跟随着跑了过去。
终于摸到飞机了,小利伟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爱不释手地摸来摸去。可惜的是他个子太矮,于是,他蹬着小伙伴陈绥新的肩膀,爬上飞机的翅膀,再去驾驶舱看个究竟。正当小利伟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哨兵发现了他们,跑过来,用枪逼住了他们。哨兵喝道:“不许碰飞机。”陈绥新吓坏了,别看平时玩的时候,又是枪呀又是炮,可哨兵的真家伙对准他们的时候,他已经不知所措了,以为摸飞机就是塌天大罪。可是小利伟却一点也不害怕,面对着枪口,挺起了小胸脯。哨兵又喝道:“这是军事禁区,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小利伟从容不迫地解释道:“我们不是搞破坏的,只是想看看飞机,等我们长大了,也像你一样,保卫祖国的蓝天。”一番话把哨兵说笑了,哨兵没有继续责怪他们,一边将他们送出机场,一边告诉他们,想保卫祖国的蓝天,必须现在就要学好知识,锻炼好身体。
没有坐进飞机的驾驶舱,始终是小利伟的一件憾事儿。后来,班里转来一名从长春来的同学,就是那个帮过他的顾大伟,也是个既聪明又淘气的孩子。顾大伟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参加过抗美援朝,被调到绥中机场当首长。小利伟可以跟随顾大伟自由地出入飞机场了。
两个淘气的孩子,一拍即合。此后,小利伟不时地跑到机场,看飞行员每天怎样生活,看他们如何做体能训练,看飞行员在单杠双杠的动作怎么做,怎么在空中旋转身体,怎样跑步,怎样游泳,怎样练摔跤,又有怎样的起居习惯。小利伟把这一切都牢牢地记在心中,在学校的单杠和双杠上,他没完没了地练习着从飞行员那里学来的动作,直到练得像模像样。哪怕在家里,他也不忘训练自己,他曾细心地数过,飞行员们做引体向上每次都能达到三十几个,他就把自家的门楼当单杠,不停歇地练,让自己也能做出三十几个引体向上。每天早晨天刚亮,也像飞行员那样,出去长跑。没多久,飞行员们做的鹞子翻身、大回转、直体倒立等动作,小利伟已经模仿得惟妙惟肖了。
飞行员的各种训练动作,小利伟差不多都尝试了,惟一让他难以理解的是,飞行员怎么练摔跤呢,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飞行员从机场的院里走出来,小利伟观摩飞行员体能训练时间长了,也就认识了这位飞行员,他忍不往追上前问个究竟。飞行员回答道,这是磨练意志。听罢这句话,小利伟点了点头,回到学校,找来同学中最能摔跤的籍强,他要和籍强一块“磨练意志”。两个人在课余时间,时常没完没了地摔,放学后,两个人经常较量一两个小时,互相憋着劲儿,谁也不服谁。摔跤不像其他的体育运动,弄不好会撕坏衣服,每逢这时,小利伟就用一块胶布细心地将撕开的缝子粘好,粘得尽量看不出痕迹。第二天,小利伟又把这件洗得发白的衣服穿了出来,在操场上,人们看到的依然是爱干净的小利伟。
顶拐这个游戏,最能锻炼人的平衡能力。只要小利伟把一条腿抱起来,单腿立好,摆出顶拐的架势,和他个子一般高的同学们,便主动放弃比赛,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小利伟的对手,只有比小利伟高出半个头的高年级同学,才能和小利伟比试。利伟个子矮,顶拐时很容易吃亏,小利伟总是避其锋芒,找出高个子同学的弱点,出其不意地让高个子同学失去平衡。
有人不经意地说过,当飞行员,飞机在天上转多少圈也不迷糊,咱们让人悠两圈就完蛋了,谁也当不了飞行员。小利伟记住了这句话,想起了儿时的游戏“迷乐歌”,让别人抱上自己,悠上几圈,扔在地上不许动,马上指出眼前的人是谁。课余的时候,小利伟捡起了这个游戏,他让同学们悠他。时间久了,他能同时承受三个同学悠他,悠得三个同学全都迷倒了,好半天也摆脱不了天旋地转,可是小利伟呢,被扔到地上时,还能稳稳地站立,连珠炮似的指出身旁几位同学的名字,东南西北方向,辨认得丝毫不差。谁也不知道,这是小利伟在有意地锻炼自己,因为他梦寐以求地想当飞行员。有个孩子,不怀好意地嘲笑小利伟:“这么多人悠你都没事儿,明儿你磨豆腐吧。”绥中的水豆腐在关里关外是非常有名的,家家户户都有拉豆腐的习惯,可是在磨盘前一圈一圈拉豆腐的都是毛驴,那个孩子有意骂小利伟是驴呢。
小利伟生长在有修养的家庭,绝不会粗野地和人家对骂,他不动声色地离开了那个粗野的孩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小利伟不想和人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继续让同学们悠他。后来,杨利伟让人们称奇的抗旋转能力,和他年少时的锻炼不无关系。
五
杨利伟的好朋友陈绥新,讲述起他们少年时的一件往事,对杨利伟当年的沉着冷静倍加赞赏。那是个夏日的下午,小伙伴们在一块打蜻蜓,打着打着,他们不由自主地打到了城西的黄泥坑,因为那里水草多,蜻蜓也多。平日里,大人们不愿意让孩子们去那里,那个水坑又大又深,哪一年都有冒失的孩子淹死在里边。可是,孩子们打蜻蜓打上了瘾,哪里还记得大人们的忠告。
蜻蜓真是太多了,每挥舞几下手里的树枝,准会有一只蜻蜓被击落。正在得意忘形之际,陈绥新一个不小心,滑到了坑里。水坑足有两米深,不会游泳的小绥新一下子就沉入了水底,等他挣扎着浮出水面,一句“救命”说了半截,又沉到水下,越是挣扎,小绥新越是远离岸边。小伙伴们傻了眼,有的呆愣在那里,有的撒腿就跑,有的不知所措地乱转,有的孩子对小利伟说:“你会游泳,跳下去救他呀。”小利伟的眼睛机灵地转动着,他看到路旁有一根长长的木棍,迅速地跑过去,抓在手中,回到水坑旁,将木棍递向水中挣扎的小绥新,嘴里说着:“别怕,别怕,抓住木棍,啥事都没有了。”
水中的小绥新,几乎快呛懵了,恍惚中,他感觉到小利伟救他来了,求生的本能让胡乱挣扎的小绥新抓住了木棍。小绥新被拖上了岸,小利伟从容不迫地让小绥新趴在地上,捶打着小绥新的背,让小绥新吐出呛到肺里和灌进肚子里的水。经过一番折腾,小绥新没事儿了,小伙伴们一同返回县城。他们手中没有打蜻蜓用的树枝,身旁的蜻蜓飞得再多,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伙伴们手牵着手往回走,他们决定保守住这个秘密,永远不和大人说。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压在他们的心底,一直压了将近三十年,直到杨利伟飞天成功,面对着蜂拥而来的记者,陈绥新才道出了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杨利伟从小养成的求真精神,也是他能成长为航天员的重要因素。无论做什么,小利伟非做明白不可,决不中途放弃。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孩子们除了在大自然中疯玩,在家中享受玩具车的孩子,寥寥无几。小利伟是个节俭的孩子,别说是买玩具,就是爸爸给他一毛钱,让他买两根冰棍,他也只买一根,剩下的五分钱,舍不得花,攥出汗来,送给母亲,让母亲给弟弟也买一根。有一天,有个孩子拿出个木车玩具来炫耀,比小利伟小六岁的弟弟俊伟也要玩这种玩具。
小利伟蹲在玩具旁,观察了好一阵,弄明白了原理。回到家,他自己埋头做起了玩具,一次不行,再一次还不行,小利伟足足憋了两个星期,连看的人都失去耐心了,可小利伟依然孜孜不倦,反复琢磨,反复掂量,反复试验齿轮之间怎样咬合才能提高玩具车的动力,渐渐地,玩具车有模有样了。当把最后一个部件组装好的时候,小利伟的嘴角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终于做成半米多高能自动奔跑的木车,而且还带个刹车,玩的时候,控制不住,一拉刹车,立刻停下。小伙伴看了之后,羡慕极了,围着小利伟做成的玩具车跑来跑去。那个最早拥有玩具车的孩子不再骄傲了,因为利伟的玩具车比他的高大好几倍,功能也比他的玩具车全,而且利伟的玩具车能让伙伴们一块玩,和小利伟的木车比,他的玩具简直是小人国的级别。
弟弟俊伟为拥有这样的玩具车乐不可支,推着玩具车,走在街头,他觉得特牛气。那时,杨利伟和陈绥新、顾大伟在一个学习小组,老师让每个学习小组做一项科学实验。三个小伙伴琢磨开了,搞什么实验好呢?顾大伟的父亲有一本书叫《激光在军事当中的应用》,三个小伙伴异想天开地想制造激光。他们仅仅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有的同学嘲笑他们,说你们的实验比登天还难。小利伟不服气,登天有啥难的,别看我们激光做不了,我们肯定做成一件让你们吃惊的实验。
三个伙伴动开了脑筋,小利伟突然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灵感,诸葛亮制造的灯能发送信号,能进攻敌人,他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他说:“我们制造孔明灯,飞一把天,让他们看看,到底谁有真本领。”说做就做,三个伙伴开始分工,劈竹条,扎灯笼,糊外壳,忙了小半天,终于做成了。他们在孔明灯下的盘子上点燃了蜡烛,希望飞起来,可是几只蜡烛快要点完了,孔明灯还是纹丝不动。三个伙伴挠着脑袋,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究竟错在了哪儿。最终他们一致下了定论,肯定是火力不够,孔明灯飞不动。
用什么办法增加燃烧的强度呢?小利伟想起了火药的配比,把主意打在了硫磺上。他找来一堆废弃的电瓷瓶,砸开包裹在外边的瓷,取出了里面的硫磺,碾成碎末,又把松香面掺在了里面。
本来应该第二天拿到学校,给老师看实验的结果,三个小伙伴等不得了,当天晚上,他们抱着孔明灯,去了北大坑。在那里玩耍的同学们见到了他们,都新奇地围过来。他们把燃着的火柴丢进灯下的盘子,一股烈焰訇然而起,热浪在灯笼内翻滚着,升腾起一股上升的力量。孔明灯成功了,携带着他们的努力和他们的希望,扶摇直上,夜空里,那盏灯是那样的明亮。许多年后,当“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起飞的那一刻,两位儿时的小伙伴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孔明灯飞入夜空时的情景。
陈绥新还记得,小利伟曾跟他争论过火车的一节车厢长还是汽车长的问题。两个孩子争得面红耳赤,都说自己的对,谁也不让谁。小利伟觉得,这样争论下去,没有意义,不如亲自比量一下。到中午吃饭的时候,谁也找不到小利伟,原来他一口气跑了六七里路,到火车站亲自比量到底是火车的车厢长还是汽车长。结果小利伟舒了一口气,事实证明,他坚持的没有错,火车的车厢比汽车长。类似这样较真的事儿,在杨利伟身上经常发生。
有一年的大年初五,杨利伟和两个小伙伴看到远方的山上有个小圆顶,他们为那个小圆顶是什么争论开了,有的说是烽火台,有的说是山尖。相持不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亲眼看看,才能知道到底是什么。三个孩子为了寻个究竟,沿着六股河向上游走去。那山看起来不是很远,可是他们忘了望山跑死马,真的走起来,五六十里依然没到脚下,其他两个伙伴打了好几次退堂鼓,小利伟说:“已经走了这么远,离目标越来越近了,回去多么可惜,不管干啥事,都应该干到底。”
看到小利伟如此坚决,两个小伙伴也不退却了,歇了歇脚,跟随着小利伟走了下去,一直走到山下,爬上山顶,认证了那真是一座古代放狼烟的烽火台。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了,等他们走到山底,天色一片漆黑。前面的路,看不见了,他们沿着六股河的水声,顺流而下,走了大半夜,才摸到离县城不太远的滚水坝。“轰隆隆”的水声,在夜深的时候格外响亮,他们知道,家,离他们不太远了。进了家门,时钟指向了后半夜,小利伟过年新买的棉鞋都跑掉了底。
淘归淘,玩归玩,却没有影响小利伟的学习成绩,用利伟小学班主任的话来说,这孩子精力过剩,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淘气也淘得聪明,淘得可爱,淘得不声不响,淘得有创造性。
1978年升初中考试时,杨利伟的作文题目是“周总理接见了我”,作文中绘声绘色地描写周总理如何在百忙中接见“我”,如何鼓励“我”好好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判卷的老师边看边笑,说这孩子真会瞎说,有鼻子有眼的,真的一样,当看到文章结尾的时候,老师忽然间拍案叫绝,原来小利伟在结尾处笔锋一转,道明了这是一个梦。
判卷的老师们纷纷传看这篇作文。当时,利伟的母亲也是判卷老师之一,她拿过来一看,认出来了:“这不是我儿子的破字儿吗?”小学时的杨利伟,字写得确实不好,流利的钢笔字,是后来练出来的。老师们不信魏老师的淘儿子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共同犯了规,撬开了装订线,果然,歪歪扭扭地写着“杨立伟”。
假如苍天有眼,让周总理活到现在,肯定会为这位中华民族的航天骄子杨利伟感到骄傲。值得欣慰的是,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不仅亲自接见了他,飞天的时候,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着他。成为航天英雄之后,很多媒体记者问他成功的感受,他总是铿锵有力地说:“感谢党,感谢人民对我的培养。”
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声音。
那一年,杨利伟考上了县城惟一的重点中学,绥中县第一初级中学,按成绩,他又被分进了尖子班——初一(1)班。
那时候,“文革”结束刚刚两年,恢复高考刚刚一年多,全国各地重新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小利伟是个从不示弱的孩子,他在全校体育出类拔萃,他是班里的唱歌骨干,图画他回回是优,学习上他更不肯让别人拉下,他要做尖子班的尖子生。一次考试,利伟的一道几何题丢了12分,名次因此拉了下来,回到家,他一声不吭地进了自己的屋。姐姐安慰着他:“没关系,还有下一次呢,先吃饭吧,吃完饭再做题。”利伟说:“这次难题没做出来,下次再有难题该怎么办呢,学习知识是不能欠债的,债欠多了,就不想还了。”见弟弟这么坚定,姐姐没有再催弟弟。利伟拿着笔,在几何图形上比来比去,直到找到了正确答案。尽管吃饭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利伟觉得,这样的饭吃得才香呢。没多久,全县举行了一次数学竞赛,杨利伟代表学校参加了竞赛,还拿了奖。
六
由于杨利伟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嘉奖和表彰。
2003年10月15日,晋升上校军衔。
2004年春节前后,晋升大校军衔。
2004年12月9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小行星21064是以杨利伟来命名的。
2005年,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副主任。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2008年7月22日,晋升少将军衔。
2008年8月6日,奥运火炬开始在北京传递,杨利伟跑首棒。
航天英雄杨利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了个好头,敬礼!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