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宁夏各级党组织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注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把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十二五”时期,全区贫困人口从101.5万减少到58万,贫困发生率由25.6%下降到14.5%,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海固农民人均收入从3964元提高到6500元,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宁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区各级党委把脱贫攻坚作为非常之事、采取非常之策,举全区之力打好这场硬仗。坚持科学决策,确定符合实际的脱贫攻坚目标思路。“十二五”时期集中力量实施了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整村推进两大工程,解决了42万人的脱贫问题。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自治区党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克服工作一般化、信心不足、盲目乐观的倾向;在政策支持上先后召开五次固原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西海固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近10年来自治区拿出300多亿元支持西海固地区发展,占全区所有县区支持资金的一半;在目标任务上明确提出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力争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措施上实施“五个一批”,通过教育、卫生、光伏、金融扶贫以及央企帮扶、闽宁对口协作等,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法律保障上以人大立法形式,出台《宁夏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依法开展脱贫攻坚。增强为民意识,推动脱贫攻坚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结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亲民爱民的宗旨意识,自觉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三个一”学习制度,每月举办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每半年举办一次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并组织干部到京津沪浙等发达省市及陕甘蒙周边省区学习,举办县委书记、县长培训班和全区领导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培训班,提高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的能力。树立鲜明导向,把扶贫开发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风向标。注重配强一把手,对扶贫开发任务最重、工作最难的固原市,先后安排2名自治区党委常委担任市委书记;对西海固9县区党政正职,在全区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注重优化市县班子结构,对贫困县班子成员配备,有的从川区择优选拔,有的从中央和发达省区挂职干部中选派。注重增强乡镇班子活力,既注重从优秀选调生、机关干部、村干部中选拔充实班子成员,也注重从乡镇班子中提拔使用干部。建立责任体系,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建立自治区负总责、地市抓推进、县级抓落实、乡镇抓实施的责任机制,自治区与5个地级市、9个贫困县,各贫困县与乡镇党政一把手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贫困县乡党政班子原则上三年不动、不脱贫不离位。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制度,确定9名自治区党政领导一对一联系9个贫困县,安排厅级干部联系126个贫困乡镇,安排处级干部联系800个重点贫困村,安排3.2万市县党员干部包户,不脱贫不脱钩。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取消对贫困县GDP考核,将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由7%提高到45%,对未完成减贫任务的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约谈问责,以责任倒逼落实。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我们以开展星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精准施策,加大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把评星定级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突出党建助力脱贫攻坚的要求,一年一评定,并建立成绩、问题、任务、责任“四个清单”。对“三星级”以上的先进村,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对“零星级”村,一村一策,集中整顿。把党建贯穿于生态移民全过程,坚持建新村与建支部同步,139个移民新村都有一个活动场所、一个好支部班子、一套管用的制度。精准选育,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统筹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通过储备一批、新选一批、撤换一批,做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养和选配工作。对有潜力、有能力的党员,建立“带头人”储备库,有重点地培养锻炼;对符合条件、各方认可的,打破城乡、地域、行业、身份等界限,直接选为支部书记;对不会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及时撤换;对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全部安排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同时,建立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村干部任职补贴普遍高于农民人均收入2倍,將43名村干部招录为公务员,让贫困村支部书记有干头、有盼头。精准服务,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方面,在西部地区率先建立村级党组织为民服务资金,根据村组规模、评星等级给予5万—10万元补助,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探索股权投资模式,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空壳村”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把惠民生、促脱贫、帮致富的实事交给基层组织,组织负责实施特色产业、水电路房建设、科教文卫、金扶工程、技能培训等项目,带领群众一起搞规划、抓落实。整合建设村民议事、便民服务、信息交流、文化娱乐等“六个中心”,尽可能让村民办事不出村,贫困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有了很大提升,群众有困难首先去找党组织。
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的实际,从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抓起,建立传帮带机制,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贫困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通过加强培训、让党员“富脑袋”,带动贫困群众解放思想。坚持每年分级分批对5%的农村党员集中示范培训,每年开展不少于5天的冬训、春训,组织党员到发达省市考察学习,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三会一课”、民主议政日等开展日常学习教育,让党员解放思想、掌握政策。探索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锻炼机制,搭建微信、短信、QQ等信息发布平台,组织党员办农家学校、庄稼医院、田间课堂,在信教群众中开展“既念教义经、又念致富经”教育,引导群众更新观念、了解政策、掌握技能。通过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坚持双向发力,一方面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设立农村党员“双带”发展基金,无息发放、滚动使用,累计发放1.09亿元,惠及党员1万多名,其中80%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另一方面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注重从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退军人中发展党员。目前,西海固地区致富能手型党员占农村党员30%以上。通过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增强党员队伍战斗力,带领贫困群众攻坚克难。认真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先后开展“学党章守纪律” “讲纪律守规矩” “转作风抓发展”等活动,引导党员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评星定格”制度,量化考评、分级管理,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试点,将311名不合格党员清理出队伍,占全区党员的0.7‰。重视党员日常管理,对有职党员强化监督管理措施,严格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开展查处套取挪用侵占涉农扶贫资金案件专项行动,严惩小官小贪,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对无职党员设置社会治安、矛盾化解、便民服务等岗位,促其发挥作用。贫困地区党员的纪律性和战斗力明显增强,许多难做的工作党员主动打头阵、当先锋,为群众做出了榜样。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宁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区各级党委把脱贫攻坚作为非常之事、采取非常之策,举全区之力打好这场硬仗。坚持科学决策,确定符合实际的脱贫攻坚目标思路。“十二五”时期集中力量实施了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整村推进两大工程,解决了42万人的脱贫问题。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自治区党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克服工作一般化、信心不足、盲目乐观的倾向;在政策支持上先后召开五次固原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西海固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近10年来自治区拿出300多亿元支持西海固地区发展,占全区所有县区支持资金的一半;在目标任务上明确提出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力争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措施上实施“五个一批”,通过教育、卫生、光伏、金融扶贫以及央企帮扶、闽宁对口协作等,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法律保障上以人大立法形式,出台《宁夏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依法开展脱贫攻坚。增强为民意识,推动脱贫攻坚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结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亲民爱民的宗旨意识,自觉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坚持“三个一”学习制度,每月举办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每半年举办一次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并组织干部到京津沪浙等发达省市及陕甘蒙周边省区学习,举办县委书记、县长培训班和全区领导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培训班,提高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的能力。树立鲜明导向,把扶贫开发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风向标。注重配强一把手,对扶贫开发任务最重、工作最难的固原市,先后安排2名自治区党委常委担任市委书记;对西海固9县区党政正职,在全区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注重优化市县班子结构,对贫困县班子成员配备,有的从川区择优选拔,有的从中央和发达省区挂职干部中选派。注重增强乡镇班子活力,既注重从优秀选调生、机关干部、村干部中选拔充实班子成员,也注重从乡镇班子中提拔使用干部。建立责任体系,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建立自治区负总责、地市抓推进、县级抓落实、乡镇抓实施的责任机制,自治区与5个地级市、9个贫困县,各贫困县与乡镇党政一把手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贫困县乡党政班子原则上三年不动、不脱贫不离位。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制度,确定9名自治区党政领导一对一联系9个贫困县,安排厅级干部联系126个贫困乡镇,安排处级干部联系800个重点贫困村,安排3.2万市县党员干部包户,不脱贫不脱钩。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取消对贫困县GDP考核,将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由7%提高到45%,对未完成减贫任务的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约谈问责,以责任倒逼落实。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我们以开展星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精准施策,加大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力度。把评星定级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突出党建助力脱贫攻坚的要求,一年一评定,并建立成绩、问题、任务、责任“四个清单”。对“三星级”以上的先进村,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对“零星级”村,一村一策,集中整顿。把党建贯穿于生态移民全过程,坚持建新村与建支部同步,139个移民新村都有一个活动场所、一个好支部班子、一套管用的制度。精准选育,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统筹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通过储备一批、新选一批、撤换一批,做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养和选配工作。对有潜力、有能力的党员,建立“带头人”储备库,有重点地培养锻炼;对符合条件、各方认可的,打破城乡、地域、行业、身份等界限,直接选为支部书记;对不会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及时撤换;对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全部安排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同时,建立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村干部任职补贴普遍高于农民人均收入2倍,將43名村干部招录为公务员,让贫困村支部书记有干头、有盼头。精准服务,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一方面,在西部地区率先建立村级党组织为民服务资金,根据村组规模、评星等级给予5万—10万元补助,并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探索股权投资模式,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空壳村”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把惠民生、促脱贫、帮致富的实事交给基层组织,组织负责实施特色产业、水电路房建设、科教文卫、金扶工程、技能培训等项目,带领群众一起搞规划、抓落实。整合建设村民议事、便民服务、信息交流、文化娱乐等“六个中心”,尽可能让村民办事不出村,贫困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有了很大提升,群众有困难首先去找党组织。
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的实际,从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抓起,建立传帮带机制,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贫困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员就在身边。通过加强培训、让党员“富脑袋”,带动贫困群众解放思想。坚持每年分级分批对5%的农村党员集中示范培训,每年开展不少于5天的冬训、春训,组织党员到发达省市考察学习,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三会一课”、民主议政日等开展日常学习教育,让党员解放思想、掌握政策。探索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锻炼机制,搭建微信、短信、QQ等信息发布平台,组织党员办农家学校、庄稼医院、田间课堂,在信教群众中开展“既念教义经、又念致富经”教育,引导群众更新观念、了解政策、掌握技能。通过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坚持双向发力,一方面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设立农村党员“双带”发展基金,无息发放、滚动使用,累计发放1.09亿元,惠及党员1万多名,其中80%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另一方面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注重从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退军人中发展党员。目前,西海固地区致富能手型党员占农村党员30%以上。通过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增强党员队伍战斗力,带领贫困群众攻坚克难。认真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先后开展“学党章守纪律” “讲纪律守规矩” “转作风抓发展”等活动,引导党员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评星定格”制度,量化考评、分级管理,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试点,将311名不合格党员清理出队伍,占全区党员的0.7‰。重视党员日常管理,对有职党员强化监督管理措施,严格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开展查处套取挪用侵占涉农扶贫资金案件专项行动,严惩小官小贪,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对无职党员设置社会治安、矛盾化解、便民服务等岗位,促其发挥作用。贫困地区党员的纪律性和战斗力明显增强,许多难做的工作党员主动打头阵、当先锋,为群众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