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回归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ProD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所有的诗歌中,田园诗和隐逸诗是最具有“诗性”的类型,因为这种诗歌是更趋向于内心的、更追求本真与自我的诗歌。对于这类诗文的教学,教师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字词句教学、主题思想的引导外,还要注重其诗性的回归。
  关键词:高中语文;隐逸诗;诗性;本真;情怀
  所谓隐逸诗,是指归隐田园或以归隐田园为理想的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描写清闲安逸生活的诗歌,这类诗歌更具诗性的美感,在我国诗坛之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对后世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一些隐逸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隐逸诗的艺术特色,回归诗性,回归本真,回归情怀,使学生真正从隐逸诗中看到隐士的与世无争,体会到诗人的回归意识。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隐逸诗概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涉及一些隐逸诗,虽然篇目不多,其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
  1.隐逸诗篇目
  高中语文人教版的隐逸诗数量并不多,主要是有第二册第五单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第三册第一单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第三册第二单元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但是高考是一个综合性考查,所以对于初中阶段所学习的隐逸诗,学生也应有所把握。
  2.隐逸诗地位
  隐逸文化是一种非常特殊且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隐逸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隐逸诗文质清新,笔墨洒脱,更注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所以隐逸诗的诗歌成就往往是比较高的,在后世上的地位更是难以逾越的。
  二、隐逸诗教学的回归
  隐逸诗是诗人回归自然的渴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隐逸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回归诗性,回归本真,回归情怀,使学生通过隐逸诗的学习来获取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1.回归诗性
  隐逸诗首先是诗,而且是更具诗性的诗。比如,辞体抒情诗《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走向隐逸的宣言。《归去来兮辞》分为“序”和“辞”两节,“序”交代了作者出仕与辞官的背景和原因,“辞”则抒发了作者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心情。诗文语言精美,六字句为主,并兼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且喜用叠音词,读来十分具有韵律感,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读来朗朗上口。此外,《归去来兮辞》的对偶句也比较多,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等,独具魅力。所以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这些都充分地展现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艺术成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诗性更多的关注,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魅力。
  2.回归本真
  隐逸诗表面看来是归隐山林,归隐田园,实则是诗人归隐内心,归隐本真。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此加以强调。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笼中的鸟儿恋着曾经自由飞翔的树林,水池中的鱼儿念着曾经纵情遨游的水潭,以此比喻作者就像牢笼中的鸟儿和水池中的鱼儿,渴望着找寻到自己安放内心的净洁之地,这便是作者回归本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渴望。隐逸诗都有这样一种回归本真的渴望,不仅是魏晋隐逸诗,元曲中也有部分隐逸诗。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滕宾就擅长写隐逸诗,《全元散曲》存其小令15首,多写归隐生活,风格苍凉。其中《中吕·普天乐》共十一首,皆以“归去来兮”结尾,表明了作者“归去来”回归本真的强烈意愿。
  3.回归情怀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都有一种“居庙堂之高”的“入仕”思想,但是封建社会的文人往往仕途多舛,加之同时受到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影响,文人墨客又会有一种“处江湖之远”的隐逸情怀。因此,古代很多诗人都是一方面积极考取功名,一方面在诗文中诉说着自己的回归情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正确解读,真正理解诗人这种回归的情怀。
  三、隐逸诗的文化内涵
  隐逸诗是诗人归隐田园的一种渴望,也是其作为文人与仕人的理想。归隐田园的现象几乎漫延了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中国的上层文化人与社会统治阶段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暂且不说其是否消极避世,这种“隐逸”只是封建时代的一个现象与独特的文化,但这种归隐的现象与文化,不仅成就了陶渊明,还成就了一批隐逸诗人,成就了一种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
  参考文献:
  [1]张承承.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反思[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郭宗敏.试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2012(6).
  [3]马福兰.仙游与隐逸的契合——也论魏晋游仙诗中的隐逸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其他文献
一、背景分析  讲文明、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展文明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落实《济南市中小学开展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济南市博文小学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了一本见证成长的《文明学生能量手册》,扎实地开展文明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案例描述  下课铃响了,小崔活动了一下写作文写得酸痛的手臂,走到窗边呼吸新鲜
期刊
职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又有偷懒意识。每次布置的作文,大多数学生都敷衍了事,写出的文章往往内容贫乏,缺少文采,没有文雅凝练的语言,没有生动有趣的描写。记叙文中细节的刻画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将所描写的人事传神入境,也最能给人以真实感。好的细节描写,摹形摹声摹色,至美至纤至悉,具有极大的表现力。生活因细节而精彩,文章因细节而亮丽。因此,我在写作指导中专门进行了“细节描写”的训练课,在作文中点亮细节,力图
期刊
摘 要: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发思考,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实现从教师教转向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本文就自主学习法在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预习、练习、纠错、知识整合等环节中的应用,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实施成效。
期刊
在中国文学史上,在逆境中活得乐观潇洒且文学上成绩斐然的人实属不多,苏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帮助苏轼成功突围的就是佛禅思想。  北宋,禅宗思想盛行,受其影响的文人很多,苏轼也是其中的一个。他吸收并达到了禅宗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即淡泊于世事,又能以平常心去对待日常的生活。这使他一生都能保持雄健、乐观的思想,无论多么坎坷依然旷达洒脱,既不完全地出世避世,也不执著地入世媚世,获得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下
期刊
摘 要:在当今形势下,鼓励中职生自主创业,对于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谈了创业的社会需要及时代背景,在分析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存在不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见解。  关键词:创业教育;中职生;中职教育;创新精神  创业教育是近几年中职学校新加入的教育内容,与学生品德教育、文化课知识、专业知识教育一样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
期刊
摘 要:学校借助区域数字化课题、翻转课堂研究的引领,利用电子书、微课录课笔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以“翻转”理念下基于问题的课堂翻转为研究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学校借力市南区教育指导中心的专家为教师做专题培训;语、数、英学科教研员亲临课堂听课、评课,为教师直面指导、答疑解惑,为翻转课堂的研究指明前行的方向。经历了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摸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将“解决问题”融入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笔者结合新教材的编排意图,从“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材;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创新意识。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意义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从音乐之于人的本质方面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阐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中有关“道法自然”的自然教学。日常音乐课堂的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因人定教,追求一种“不教而教”的自然教学法,传递一种“音乐即生活,生活是音乐”的艺术理解。  关键词:返璞归真;音乐教学;道法自然  当前,我国农村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两者的变
期刊
摘 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这不仅是聋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终极目标,也是每一位特教数学教师教学的最高标准。教师要了解聋生的数学掌握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让他们徜徉在神奇广阔的数学天地中沟通合作,通过多维互动、点面结合达成最终教学目标。  关键词:多维互动;点面结合;教学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
期刊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浙江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参加第一次高考时间缩短,教学任务紧张,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课堂提问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越来越为教师所重视。可以说,若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中,给教学双方留下适当的合作交流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看,教师课堂提问较多,而有效的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