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在青联里幸福了许多年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87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冰 CCTV-7《每日农经》节目主持人,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
  
  虽然从李冰的脸上无法看出“岁月无情的变迁”,然而,这位“七套一姐”作为优秀的央视主持人的代表已经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
  对于青联活动,她说自己“从来都是义不容辞”,“即使有一天因为年龄的原因离开青联,我也会很感激这段岁月。我感受过这个团队的温暖,青联很多优秀的朋友很值得我学习,他们让我更有进取精神。能待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团体里是种幸福,而我恰恰已经幸福了许多年。”
  
  从扶贫演出中领悟人生
  
  无论从外表还是骨子里都很时尚、文艺范儿的李冰因机缘巧合,走进了人们印象中“土得掉渣”的农业节目。曾就读于浙江省艺术学校,主修钢琴的她经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而她会淡定地微笑着回答,“人的第一步路就像是在冥冥中决定了的。”
  1999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与招生办的老师到浙江广播学院招生时,特意到浙江电视台找一位主持人——李冰。下班后,为避嫌,李冰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好友去见校长。校长说明来意,鼓励李冰参加北广专升本的考试,到北京读书。校长劝说了李冰一会儿后又开始游说与她同去的两个好友,“你们如果是李冰真正的好友,那就一定要劝她到北京,她是很有前途的主持人。我作为师长一定要把这个话带到,你们作为她的朋友一定要鼓励她这么做!”
  非常“随遇而安”的李冰从没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那样远,那时的她还未想过离开杭州到北京生活。性格开朗的她是个“连失恋都不会失眠的人”,然而,因为纠结于“是否到北京”这个问题,她连着失眠了3天。最后,她决定顺从这次上天的安排与自己的心意,考入北京广播学院。
  2000年,CCTV-7开始筹备首个大型综艺节目——《乡村大世界》。机缘巧合,尚在读本科的李冰认识了其主创人员,并被邀请做该节目的主持人。那时的李冰“想过进中央台,但从没想过是中央七台”。一直喜爱主持大型晚会的她决定试一试。
  当时,CCTV-7并没有做娱乐节目的经验,曾有过娱乐节目主持经验的李冰只有主动挑起重擔,积极与各方面沟通,让节目流程更加顺畅,最终与男搭档一起成功主持完首场晚会。
  此后,CCTV-7的大型晚会上几乎每次都能看到李冰的身影,她也被观众称为“七套一姐”。那时经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李冰经常被同班同学投以“崇拜”、“羡慕”的目光。
  然而,在李冰的心里,她还有一个进入央视主流频道的理想。央视二套曾有个时尚类节目让她试镜,制片人告诉她:“你想过来的话现在就可以过来,但是我不能保证你什么时候能够上镜,你得先从实习生开始做起。”“如果刚从学校里出来我就可以,可是当我已经做过一段时间的主持人了,而且做得很好,就不想要再从最底层摸爬滚打。”就是这“有些懒散”的性格让李冰在农业节目的主持道路一直走到如今。
  李冰在《乡村大世界》做了5年主持人,也就是在这期间,多次被评为“最受欢迎主持人”的她走进全国青联的大家庭,并连任三届全国青联委员。
  李冰第一次参加青联活动就让她印象深刻,在山西灵丘异常寒冷的天气中,走过漫长颠簸的山路才到达演出地点。身穿皮夹克、毛衣,戴着围巾的李冰感觉“都快冻僵了”。“主持了一会儿就得去车里取点暖,不然手都冻得哆嗦。不过,在台下和观众一起看节目的领导们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连着坐在那儿两个小时,直至节目结束,挺让我们敬佩的。”
  然而,这类的演出即使比较艰苦,李冰也发自内心地乐于参与,并且比平时更加认真投入。“那些偏远地区很难得能看到冯巩、姜昆这样的大艺术家的现场表演,离演出还有两个多小时就有人拿着小板凳去演出现场占座。所以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节目演出中。”
  “我既在电视战线工作,又是为农业、农民服务,所以,类似这种扶贫演出,只要我没有公务在身,一定去。”
  每次参加完青联组织的扶贫演出活动,李冰都会深有感悟。“与老乡聊天后会更懂得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因为无论你的生活有多么优渥,你总会有许多没有得到或想要追求的事物。尤其是在青联这个大家庭,优秀杰出的人太多了。我做了十年央视主持人,同样也做了许多工作,但没人认识我,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平衡心态。多做些扶贫演出的工作,对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有很大帮助。”
  
   “比农民工辛苦一百倍”
  
  对于在央视七套工作这件事,李冰说她很懂得何谓“自得其乐”。“我已经敲开了一扇门,是一套景观房,窗口望去或许没有大海,但有个池塘,里面还有几条鱼,我就会很开心。相比推窗只能看到一片土坡而言,我觉得至少也有美丽景色可供欣赏。”
  然而,通往美丽景色的道路上也会布满荆棘。
  某次,录制节目的前一天,李冰重感冒,嗓子根本无法发声。“那时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只有我一个,我就对制片人说,‘没事儿!车到山前必有路。’”李冰马上联系了一个医生朋友,向他求教:“我发烧都没事,只要到主持台上整个人会自动来精神的,就是嗓子该怎么才能正常发声啊?”后来,李冰每天彩排完,晚上8点多赶到社区医院打针,“激素、封闭等好几种针一块儿打”。这样坚持了3天,“像行尸走肉”般完成了工作。“那时候累到很想停下来找个角落去大哭一场。但是我不能下来,节目是必须要继续的,我不能对不起这个栏目,也不能对不起自己。只要不是我腿部受伤,无法站在主持台上,我一定要上去。”
  还有一年冬季,李冰到某地体育馆主持一场公益活动。活动开始前,组织方告诉他们空调坏了。于是,在零下12度的低温里,身着礼服裙的李冰“冻得指甲发紫”地坚持了七八个小时把两场节目录制完毕。当膝盖已经僵硬的她步履蹒跚地走下舞台时,一名赞助商对她说:“李冰啊,你们主持人的工作真不好做啊,比我们这儿的农民工都要辛苦一百倍。”这段话让李冰差点落泪,“农业节目的主持人不见得有多风光,但是辛苦的时候真的就是跟农民工一样。”
  李冰说,她在央视七套当主持人就是服务性的工作,节目会被观众认可,可是主持人就不要期望“谁都认识你”。“我们出去做大型晚会,也是几万人的现场,会收到许多鲜花掌声。但是与中央台几个当红的节目相比,农业节目是‘弱势群体’,会有落差。”
  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李冰“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直到去北广读书才第一次自己动手洗衣服。一直一帆风顺的李冰认真思索,并总结说也许这就是她“缺乏野心”的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嘛!”仅仅微皱眉头一秒钟后,她又“没心没肺”地开怀大笑。“我喜欢舞台,站在农业节目的舞台上,我也能拥有鲜花掌声,有工作的成就感,我不需要生活中有观众认得我。我知足了。”
  对于“一姐”这个称号,李冰淡然处之,“我不可能永远是‘七套一姐’。我不会为难自己,也不会做高难度动作,我在央视七套做农业节目很开心,现在唯一要考虑的事就是如何尽全力把节目做好。”
  从开始做农业节目主持人时,不好意思介绍自己的工作,到现在的坦然面对,李冰说自己的心态已经修炼得很好。“农业节目的主持人也可以很时尚,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朋友,农业节目才应该是主流媒体,你不看农业节目才是你的损失。农民朋友也有审美需求,也喜欢看漂亮时尚的主持人。”李冰说这是“十年修炼”的结果,“这十年,农业节目主持人这份工作培养了我的自信和对工作的热爱。”
   “即便没有清香过手的鲜花,你也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俯下身去,会有回报的。” 这是李冰十年来最大的感触。“虽然荣耀来得并不明显,但我们经常会收到农民朋友的来信,他们真诚的感谢是发自肺腑的,感谢我们的帮助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给了他们致富的信息。其实,这种感动比其他东西更有分量。”
  责任编辑 陈晰
其他文献
很多年以后,卢小飞仍然能回想起当年她从西藏的山顶上往下看,那一排排土坯房的洋铁皮屋顶,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明晃晃的光,大片大片的直晃人的眼睛。  在西藏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卢小飞像一株迎战风雪和严寒的格桑花,在辽远的雪域高原挥洒了十一年的青春时光。  在一批批援藏工作者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现任中国妇女报总编辑的卢小飞却没有这种感觉。她说起西藏的经历,全然是一副壮怀激烈的
期刊
90多年前,中国青年在内忧外患的国家危机时刻奋然扛起了“五四”旗帜,“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了一代中国青年的奋斗主题。90多年之后,中国当代青年依然秉承“五四”精神行走在振兴国家的道路上。  一批又一批的杰出青年人以自己的行动站在了青春的最前沿,或许成长经历有所不同,或许教育背景有所不同,或许工作职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他们用汗水、用智慧、用信仰渲染青年人的先锋底色。  2
期刊
前两天,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冯玮在新浪微博曝光高考招生“内幕”,我一直在冷眼旁观。按我的理解,这些内幕并不足以成其为内幕,而是圈内众所周知,圈外亦不乏人知的事实,冯教授也许考虑到了这一点,故在“内幕”名上加了引号。我觉得称之为“潜规则”毋宁更为合适。  所谓“内幕”,即在每年高考招生之际,地方政府、中学出于政绩、校绩等考量,强令高分考生填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此竟不惜采取没收手机、软禁、恐吓等卑
期刊
1921年7月31日,浙江嘉兴南湖,一艘古色古香的画舫在幽静的湖面上荡漾。船上,十几位西装革履的外地“游客”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边饮茶,边交谈,显得悠闲自得。船头,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女子警觉地环视四周。  而今,这些游客的身份早已为我们所知。这里正在举行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是,这个眉清目秀,警觉放哨的窈窕女子是谁,以及她与中共一大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却始终
期刊
好象是男人就要关心足球。而男人与足球的关系,是女人永远都不会明白的,但女作家池莉则语出惊人“我看足球,其实是在看踢足球的男人”。  说起足球和男人,让我想起了黄健翔的书《像男人那样去战斗》。“像男人”这句话其实暗喻着“有很多男人不像男人”之意。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男人徒具男性特征,但其言行却没有一点男人味,令人生厌。我身边有个哥们,办起事来慢慢吞吞拖拖拉拉,比较娘,我就会开玩笑甚至当着朋友们
期刊
原輝,男,36岁,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工商管理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师、会计师,中国粮油学会营销分会副会长。卫辉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卫辉市第九届工商联副会长,卫辉市首届优秀民营企业家,现任河南龙升面业集团董事长。    2004年,原辉协助市政府改制原卫辉市面粉厂。刚到面粉厂时,员工200多人,人浮于事,因为制度的问题使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当地重点粮食加工骨干企业瘫痪。  
期刊
状元都不是一天炼成的。  作为1996年辽宁省文科高考状元田锋慧的父母,吴银实与田承国的陪考经历在绝大多数家长看来无疑是平静如常,波澜不惊,甚至成了一个充满无限期待的幸福过程。  时隔多年,再次回味多年后的那段历程,吴银实夫妻二人还是津津乐道,比回忆自己的昔日辉煌更兴奋。    吴银实:12年中只给孩子开过最后一次家长会    田锋慧的母亲吴银实,是沈阳市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特级英语教师,后任校长助
期刊
一场高考就是一场严酷的战争!  没有经历过高三的学生不会知道什么是辛苦,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残酷,而没有做过高三学生家长的人,也许对什么是忧心如焚,什么是焦虑不安,什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体会如此之深。如果仅仅光是辛苦,到也罢了,那操心、担心、揪心、烦心、堵心、闹心……总而言之一个字:累。让家长们个个觉得身心俱疲,身体累,心更累。  有人将高三称为人生的“炼狱”。其实,对于高三学生的家长来说,没有谁能
期刊
张继荣在大学里工作。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务处副处长,多年来,他对大学的环境和氛围习以为常——覆盖着半壁爬墙虎的苏式建筑四平八稳,背着书包提着水杯的学生来来往往,去教室、图书馆,听课、读书、求知。  大学对于中国的学生和家庭,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多年前,“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大学一道围墙,成了“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分水岭;近些年,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但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却丝毫没有减轻——在社
期刊
福建南安市石井镇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这里与台湾隔海相望,泉金航线将两岸连接在一起。驻守在这里的福建边防总队石井边防工作站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主动服务两岸交流,服务台胞,在当地传为佳话。  “边防官兵功不可没!”  个头不高、为人和善的王世哲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如今他投资开发的福建闽台农产品市场,已成为大陆对台农贸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闽台农产品市场的建立,成就了两岸农业“优势互补,共创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