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ong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核心素质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主体发展意识,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一、通过日常化、人性化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校长必须亲自建立起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为了使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倡导成立以名师、骨干教师为龙头的教科研中心。
  坚持校本教研常态化,将校本教研融入教学全过程,渗透在教学、教研、科研工作的每个细节中,使学校处处是研究之地,教师时时是研究之人。
  二、通过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有“四环节”模式,即“发现问题——学习研讨——实践检验——总结反思”。发现问题:教师或组织者发现教育现场的问题;学习研讨:组织相关的教师就发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法,最终形成的解决办法不仅为参与的教师所有,也和学校的其他教师共享;实践检验:教师将研讨的成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实践,在教学中研究办法的可行性;总结反思:教师以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最终形成文字资料。
  (二)主题沙龙
  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基本单位,不定期开展沙龙活动,学校的教科研中心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成为沙龙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每次研讨的主题,或是近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研讨的途径是话题研究与文本研究相结合。以“沙龙”的形式开展主题研究,使教师有一种轻松感、自主感,更会有反思的内涵、观念的碰撞、行为的研究、思想的交流,从而形成共识。
  (三)“诊断”课堂活动
  “诊断”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层面的听课调研来实施,形式有随堂听课、同年级听课、跨年级跨学科听课等。
  1. 随堂听课,也叫推门听课。接受随堂听课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采用的模式可以是“听、议、进、落”,即听课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课后反思,针对该教师的教学特点、某个教学细节进行分析。对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师可以由教科研中心指定一位成员对其进行传、帮、带。学校教科研中心也可以在推门听课中找到校本教研的落脚点,建立校本教研的问题库,充分开辟校本教研的“对话场”,搭建起校本教研的“互联网”。
  2. 年级听课。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评出优质课。此类听课目的在于给每位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也从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发展自我。
  3. 跨年级跨学科听课。教师跨年级、跨学科听课,尤其是跨学科听课,促使教师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实现知识的整合,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多形式研讨
  通过多形式研讨实现同伴互助,加快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教师具备与新课程标准相符的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如:座谈式研讨,即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提出问题,群策群力;互动式研讨,即教师提问,请上课的教师或教科研中心的成员解答,讨论通常不带有评价色彩,更多的是充分的交流切磋,使听课教师从观众变为主角,气氛民主、和谐,学习效果明显;集体学习研讨,即观看优秀课例,集体讨论;点评式研讨,即由教科研中心就某个问题做点评;自查研讨,即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查、反思。
  (五)专业引领
  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等“请”到教师中间,播放他们的经典课例、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亲眼目睹大师们的风采,揣摩大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与大师对话,向大师学习。同时,请各层次的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的专家、学者介入校本教研工作,帮助教师提炼、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分析,设计改进的策略,验证教学研究的成果。主要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个点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进行文本细读的切入点、深入文本的发力点,是学生体味全文产生情感、思维的兴奋点,同时也是连结文本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纽带。笔者在小学语文高效细读的研究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文眼、背景、主题、感悟四个方面着手,以细读文本的“点”到文本折射出语文素养的“面”为核心,展开了对文本细微之声的倾听。  〓〓一、“扣”文
〓〓思想品德(政治)小课题研究的范围是以教师熟悉的思想品德(政治)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科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直接服务于思想品德(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应用性课题研究,属于思想品德(政治)校本教研范畴,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短期内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采用适宜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品德(政治)实践改进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近来年,我们积极利用学科教研机构进行小课题引领,充分发挥
《秋天的怀念》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叙事的形式,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让双腿瘫痪的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肝癌晚期的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直到猝然离世。赞扬了伟大的母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感人肺腑,字里行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母爱,是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情感的一篇优秀范文。  那么如何让这优秀的课文在教学时焕发出人文色彩呢?下面具体谈谈我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活动广受学生欢迎。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既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又不影响课标的达成呢?  一、抓住人物“对话”点,先读后演  小学语文课文中,许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的。教学时,找准人物对话的“点”让同桌之间借助拼音互评互读,然后,老师指导学生想象对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用笔简要写在对话旁边。最后进行小组表演或班级表演展示。  例如,在《要下
为促进智障儿童生存能力发展,奠定其学习基础及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开发具有本土特色、建立在本校生源结构特点的语文校本教材,成为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下面以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分享我校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策略。  一、开展有效评估,为教材编写奠定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评估,明确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目标及拓展目标,以此确定课程目标。我们着重针对简单应答、语言模仿、语言理解、图物配
文言文俗称“古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爱读“古文”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做到激“情”激“趣”,在“巧”字上下功夫,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讲文言知识转移到指导学生多诵读上来,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熟读成诵,从许多优秀古诗文学习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以“读”导“学”,引导学生爱背“古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的优先权就属于作文的本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根据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作文的批改方式应该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作文互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手中一支笔,圈圈点点,通篇殷红。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付出了艰苦的劳动,然而,学生并不领情,往往
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儿童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如果只给学生传授抽象的道理,就像杜威所说,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教儿童游泳。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生活中完成。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品德课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一、活用教材,启动生活  现行品德教材的内容虽说是精挑细选,为我们品德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教材
学科教研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参与的工作,除了课题研究之外,许多教师都在探讨教材教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互相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是教研工作的一般形式,学校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的课时不少于48节,提出“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但要有深厚的基本功,而且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学科水平。  教师在参与学科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应通过教研活动的促进作用、课程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天生爱美的学生,而语文学科本身渗透着美,蕴含着美,因此,在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提倡和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去。  一、加强美文教学,接受美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创设一些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审美境界,引发学生产生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