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萨蒂音乐作品与其音乐观的诠释性分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ling0699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章通过埃里克·萨蒂3首《Sonnefies de la Rose+Croix》(来自蔷薇十字架的钟声)的个案研究来探讨其人的音乐作品分析。作者结合个人的聆听经验与谱面分析,综合作者写作风格、特点及历史背景来描述、解剖和分析埃里克·萨蒂这部钢琴作品。
  [关键词]萨蒂钢琴作品;诠释性
  引言
  在音乐历史长河里,埃里克·萨蒂(1866.5.17-1925.7.1)20世纪的“船坞”中是一位没有被重视的作曲家,甚至被作为怪诞的、奇异的二三流作曲家,因此才会忽视他对新古典主义与现代音乐的开拓以及给予后人的启示,因为埃里克·萨蒂的存在,20世纪中下叶才会出现如过江之鲫般的现代作曲家。
  身处多时间段、多风格的埃里克·萨蒂具有达达主义、简约派风格、宗教性、神秘主义、数理逻辑等属性,并且其作品的标题极富想象力:《烦人的高贵圆舞曲》《梨形曲三段》(法语“poke”即愚笨、容易被骗的意思)《消瘦的雏形》等等百思不解、不明所以的乐曲名。使人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而是一名艺术家。
  一部音乐作品是有其历史相对性与文化局限性的(卓菲娅·丽萨《论音乐作品的本质》),本文尝试以音乐作品的历史深度与文化上广域的开采及探求一种现今“萧疏”的音乐分析方法,以致使音乐作品“活性化”,赋予其血肉与魂魄,以诠释性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萨蒂3首《Sonnefies de la Rose+Croix》钢琴作品,通过文字性的阐释与解析来获取一部音乐作品涟漪般的内涵。
  一、诠释性分析
  分析萨蒂3首《Sonnefies de la Rose+Croix》首先要考据其音乐观念的形成。自幼丧母的萨蒂接受了天主教洗礼,十岁的时候在翁佛勒尔的圣凯瑟琳教堂中跟从名管风琴师学习了钢琴的演奏与教会调式技法。1878年12岁时,萨蒂的父亲与一名年轻的钢琴师再婚,由于萨蒂不喜欢他的继母,导致了他对音乐与音乐学院等事物也抱有抵触的情绪,尤其是他在后来进入巴黎音乐学院的时期。尽管萨蒂天赋异禀,但也是一个天生的叛逆者。他很讨厌学院式的教学方式,成绩过低被迫从学校退学,正是他的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与敢于与传统、框架对峙的无畏影响了以后创作的风格与理念。
  图1所示为3首《Sonneries de la Rose+Croix》的第一首“Air del’ordre”的一段,其典型柱式和弦的大量运用能够看出萨蒂年轻时对神秘宗教、格里高利圣咏等兴趣,无调式无调号无小节线是他对格里高利圣咏的致敬,F-C-A-B-B-F好比是格里高利圣咏的单旋律圣咏,与钟声般肃穆的柱式和弦。
  玫瑰十字沙龙是象征主义小说家佩拉丹发起的,萨蒂应邀加入了这个充斥着深不可测与神秘、在中世纪就存在的教团。尽管萨蒂创作这部作品时是玫瑰十字沙龙的“御用”作曲家,但他并没有于这个教会有信仰可谈,这部作品只表现出萨蒂自身美学的观念,其音乐具有一种“氛围”的性质、一种操纵中世纪风格“和谐”元素,予以奇妙幻觉的精神状态,对文本内容完全不予理睬。
  在萨蒂3首《Sonnefies de la Rose+Croix》中大量运用到重复手法来创建音乐织体与乐思,向上八度或是向下八度的手段来重复乐段,循环往复,仿佛呈现一种“呆滞”的感觉,但又像是挖掘着听者的潜意识来寻找它的“神秘”。
  二、“数理逻辑”与“曲式分析”
  萨蒂的3首《Sonneries de la Rose+Croix》中有较强的数理思维,如对称、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等。20世纪以来,运用数理逻辑的作曲技法较为常见,同样它也是萨蒂创作音乐的理念——数的美学。
  第一首“Airdel’ordre”的曲式结构为:
  黄金分割点分割前后两段,89/144约为0.618,可见萨蒂运用黄金分割的手法。除此之外,萨蒂还在《体育与娱乐》《三首旋律》等作品中运用到了黄金分割。
  第二首“Air du grand maitre”的曲式结构为:
  如图所示,第二首的曲式结构类似一种镜像结构,乐段B为引子的高八度的变化再现,乐段呈ABA的形态:乐段A为柱状和弦结构,依然表现了庄严的钟声,而中间的B乐段以及B的变化乐段如同大主教传道般融入互为呼应的钟声之中,同时也能够得知萨蒂对玫瑰十字沙龙发起人——佩拉丹的尊重。每个乐段都由49个四分音符时值构成,和声的处理也由暗到亮。
  第三首“Air du grand Prieur”曲式分析图如下:
  同样是类似镜像对称的曲式结构和八度的静止再现。
  3首《Sonneries de la Rose+Croix》中萨蒂不吝惜的运用他挚爱的数理逻辑创作理念,而这部作品完全不像是浪漫晚期的作品。大礼帽、眼镜与数字仿佛是萨蒂的全部,现如今对萨蒂的评价依然褒贬不一,其作品依然毁誉参半,梅西安评价萨蒂:“我认为他的音乐毫无价值,索然无味。”而萨蒂的简单、戏谑甚至不正经也的确与梅西安的理念与追求相矛盾。
  三、结语
  萨蒂,一个有反骨精神和开拓精神的音乐家,具有自我美学追求与哲学素养的艺术家,后世被称为“3S”之一的作曲家,可惜薩蒂自己却不知道后世对他的评价。
  就像毕加索说的那样:“绘画的技巧成分越少,艺术成分就越高。”法国评论家雷(Anne Rey)的形容是:“他之前,无人这么谱曲,他之后,也不会有。”世界上只有一个萨蒂,但他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值得我们去学习,尤其是他敢于反抗传统的束缚和创新的精神,永远鞭策着我们。
其他文献
[摘要]吐鲁番维吾尔族的传统婚礼套曲具有传达婚礼进程的信息作用,套曲中每首曲目的程式性作用离不开纳格拉所演奏的吐鲁番独特的节奏型。本文将例举婚礼套曲中具有代表性曲目的鼓点节奏型予以分析,阐明吐鲁番婚礼套曲及纳格拉鼓在维吾尔族音乐文化中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维吾尔婚礼套曲;吐鲁番纳格拉;节奏型  众所周知,婚礼习俗是能够反映出民族文化的重要礼仪仪式,维吾尔族的婚礼更是其众多文化风俗仪式中具有代表
期刊
【摘要】当代作曲家谭盾是中国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为电影《卧虎藏龙》、《英雄》以及《夜宴》所创作的电影音乐已经家喻户晓,但其标志性的创作却是糅合了中国风格的现代主义作品,带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诸多差异与碰撞,他的音乐作品在经历了各种怀疑与反对之后俨然已经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80年代末期,谭盾提出了“有机音乐”的概念,其内涵不仅是“取自然之声”,还包括了“外自然与内心灵的
期刊
[摘要]陕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它承载着汉中镇巴人民一代代的文化记忆,是镇巴人民生活与智慧的结晶,研究汉中镇巴苗乡民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以生态旅游文化为桥梁,以旅游文化发展为契机,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对于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陕南苗族民歌;音乐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陕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
期刊
[摘要]我国音樂发展有很长的历史,传统的音乐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并且成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当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传统音乐艺术的经典元素。我国民族声乐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添加了时代元素,使民族声乐艺术和现代化的技术相结合,让不同地区的独特民族风格音乐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展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民族声乐,被更多人学习。喜欢。本文针对传统音乐元素这个话题,重点研究
期刊
[摘要]社火是我国民间节假日期间欢庆的集体表演的一种娱乐活动,它融入了秧歌、戏曲、歌舞等民间表演艺术,并参杂了以竹杂、裱糊、剪纸等制作工艺,主要以民族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作为伴奏的综合性艺术。本文以通渭县平襄镇民间乡村“黑社火”为研究对象,从社火的类型、形式及音乐特色、社火功能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关键词]通渭社火;民间音乐;社火表演;黑社火  社火是我国民间节假日期间欢庆的集体表演的一种娱乐活
期刊
[摘要]萨克斯管是一种色彩性很强的乐器,它兼有木管乐器的优美音色和铜管乐器的浑厚力度,其丰富多彩的音色和灵巧变化的演奏技巧得到众多音乐爱好者的青睐。萨克斯管的音色具有完美的“表现性”和“歌唱性”,萨克斯管的音色特点结合其演奏技巧非常适合演奏流行歌曲,能很好的展现和发挥其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尽显艺术魅力,将流行歌曲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流行歌曲充满魅力。  [关键词]萨克斯;演奏技巧;流行歌曲;情
期刊
[摘要]艺术来源于自然,也回归于现实,而声乐表演艺术则是通过歌者这个二度创作的角色得以更好更完美的把艺术再现于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尊重原作,扮演好自身角色,发掘二度创作的潜在能量与表演艺术之美,是每一个声乐研习者对表演艺术追求的原则和动力的源泉。  [关键词]艺术歌曲;角色;二度创作  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听觉艺术,以人类表现自己所处的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为目的而创造的一系列按照特定的规律
期刊
[摘要]电影《阮玲玉》是1992年由关锦鹏导演执导,张曼玉、秦汉等演员出演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配乐表现出简单曲折的音乐形式和婉转凄美的旋律线条,推动了电影的剧情发展,为剧情本身增添色彩,具有鲜明的视听效果,同时也反映出阮玲玉的心理变化、她与当时社会环境的矛盾,继而衬托出阮玲玉“人言可畏”的悲情人生。  [关键词]电影配乐;阮玲玉;剧情发展  前言  《阮玲玉》这部电影是一部故事片和记录片的合体,
期刊
[摘要]联觉(synesthesia),即为“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它体现的是人的感受能力。音强,指发音体振动的幅度特征,即为音的强弱。人们会在音乐作品中感受音强的变化从而产生联觉对应关系。在正文中将以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为例来分析音强与事物的能量之间的联觉关系,音强与情态体验强度之间的联觉关系,音强与物理属性之间的联觉关系,音强与空间知觉距离之间的联觉关系。  [关键词]联觉关系;
期刊
[摘要]作为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作品代表作之一的《第四交响曲》无疑是一部悲壮的音乐史诗,这是他为最亲密的朋友梅克夫人创作的,代表着他们之间纯洁的友谊。本文将通过《第四交响曲》来探析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深厚情谊。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梅克夫人;第四交响曲  俄国著名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ehTchaikovsky,1840-1893年)是世界近代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