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聚苯胺纳米纤维吸附性能的探究

来源 :化学试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m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有机酸、粉煤灰磁珠为掺杂剂,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氧化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磁性聚苯胺纳米纤维,对合成的磁性聚苯胺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振动磁强计(VSM)、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揭示了其形貌、结构、成分和磁性能,并使用磁性聚苯胺作吸附剂对铜离子溶液以及刚果红溶液进行吸附-脱附研究,发现一次吸附率均在95%以上.通过吸附动力学对吸附机理进行探究,得出聚苯胺吸附铜离子及刚果红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
其他文献
采用个案研究法,挖掘和收集学生在化学模拟考试视频中作答跳转模式的序列数据,结合访谈和实物资料,发现反映学生考场心态的作答顺序、时间分配、审题习惯和用笔习惯等具体行为表现,以提高学生对自己作答状态的元认知水平.通过改善具体行为而有效改善考场心态,促进高考成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考试测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借助红外热成像仪与智能手机观察并拍摄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以及钠与水反应过程中的位点温度和热量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煤油对钠的氧化速率的影响.分析与展望探究实验的结果(结论)在“钠的性质”的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在高中化学教学辅导书中,时常出现一些判断物质熔沸点的规律或判断熔沸点高低的题目.在分析、解决这类题目时,常常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抑或运用大学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没有准确地定位教学的内容和难度.针对这种现象,在分析文献、课程标准、教材和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提出定位物质熔沸点教学内容及难度的重要性的建议.
芳香族羧酸脱羧-偶联反应能够有效构建C—C或C-杂原子键,在天然活性物质、药物中间体以及特殊材料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区域选择性、原子经济性及环境友好性等特点.近年来以芳香羧酸为基本原料的脱羧-偶联反应得到深入研究,新颖催化剂不断涌现,反应条件不断完善,为该类反应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偶联反应的类型、机理、不同过渡金属催化剂等方面展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并开发该类反应提供参考.
学历案与教案、学案不同,它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行为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学历案中更多记录的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在让学生明确要学会什么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解决如何让学生学会、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以及如何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会等问题.学历案由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和学后反思等要素组成.
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因其斯托克斯位移大、寿命长、毒性小、制备成本低等优势,在防伪、生物成像、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磷光体系的构建上,不仅要引入溴、碘重原子或羰基等基团促进系间窜越过程,还要采用主-客体相互作用、聚合、掺杂、卤键、氢键、π-π堆积相互作用等方法为磷光体提供良好的刚性环境以抑制非辐射跃迁.同时,其它超分子相互作用的引入也给磷光体系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刺激响应性能.介绍了固态和溶液态等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合成及丰富的发光性能,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基于对2020年江苏省高考化学第14题命题科学性问题的分析,从教学角度和命题角度反思当前关于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教学和评价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内容调整,提出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的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入手,引导学生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中提升证据推理素养,并建议与之相关的评价性试题的命制要从抽象情境向真实情境转变,测试宗旨从考察浅表知识向渗透知识内在价值转变.
以“高铁建设中金属材料的选择”为真实情境,通过选择铁路轨道金属、选择高铁轨道合金、选择高铁车体合金、设想未来高铁材料、为学校设计自行车车棚五个学习任务,理解金属材料、合金等学科概念,培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学科观念,发展实验探究、证据推理、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2019年新修订的昆士兰州高中化学课程大纲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从课程标准组成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表达形式和评价体系四个角度对昆士兰州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昆士兰州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不仅较好地反映了教学与评价相结合,还注重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导向的表现性评价.对推动我国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与促进作用.
膦保护金纳米团簇的研究可追溯到1969年,“RP-Au-PR”(R为烷基)结构在膦保护的金纳米团簇上目前还未见报道,而相似的“RS-Au-SR”结构在硫醇保护金纳米团簇中经常被发现,其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增强团簇发光).本工作以双膦作为配体成功合成出原予层次单分布的金银纳米团簇[Au10Ag4(Dppp)5Cl4]Cl2 (Au10Ag4 NC,Dppp为1,3-双(二苯基膦)丙烷),首次发现它具有“RP-Au-PR”结构.有趣的是,当二氯甲烷作为溶剂时,该结构可在Au10Ag4 NC中白行消失,生成[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