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极端灾难之下展现出的动物本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电影《1942》将宏观的国家命运与现实的民众灾难结合在一起讲述,不但有国家层面的各级领导人的出现,而且以范东家为主的灾民群体为刻画对象。在此,影片能将十八个主角和众多人物融合到一起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并且极具整体感,其关键在于两个人:一个是美国记者白修德;一个是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白修德的出现,将河南省的灾荒置放在蒋介石的面前,同时他的‘美国记者’身份,使得饥荒又被置于‘国际舆论’的目光之下,所以蒋介石才会倍感压力。李培基在蒋介石面前是不够正义凛然的,他充分理解‘总裁’的难处,所以欲言又止,所以隐瞒实情,但是最终蒋介石还是知道了。正是通过白修德和李培基,普通灾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被并置在了一起,并显现出某种动人心魄的纠结。这种纠结的高潮,其实是体现在蒋鼎文与李培基对于粮食的争夺上:一个是替军人争粮食;一个是替灾民争粮食。国家民族的命运与普通灾民的命运,由于战争和饥荒,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冲突,而这种冲突,看起来似乎无法解决。这正是故事悲剧的地方,而所谓的悲剧,就是你明知道结局却无力解决。从影片主题来讲,正是通过关键人物的串联,宏观与微观,国家与灾民,被置放到了一起,人的存亡与国家的存亡,无法回避地纠结在了一起,从而引起我们反思:到底是国家重要?还是人重要?这些问题是政治哲学的最高命题,影片将这些血淋淋的冲突剥开了给我们看。
  在我重温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才看到了这部电影表面下的真实:那就是灾荒当中,人性如何一步步降格为动物性的。
  从影片一开始,在栓柱喂驴之前,老东家老范对于自己不争气的儿子想侵犯瞎鹿的老婆的行为,骂出了“牲口”,就开始揭示着每一个人的原始动物本能。在灾难面前,农民们开始为了生计,不惜自己的生命去抢夺地主家的粮食,原本是一个无奈之举,东家老范以为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那些饿极了的农民竟然为了一些食物而放下平日里对自己的尊重,刀兵相向。
  在这样的一场灾难过后,一个平日里富足的地主家也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安宁,粮食被抢、老宅被焚毁,无奈之下,地主老范只能加入到逃荒之中,但在逃荒路上,老范依然有着自己属于富人的一面。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凭借自己的财富,仍然让自己保持着一个体面的人的身份。
  在与此同时,第一战区的长官蒋鼎文非但对自己看到的逃难场面视而不见,而且还对河南政府主席李培基继续进行压榨,强行索要军粮,一句“国都亡了,这些灾民更不可能活下去”这一句话让李培基哑口无言,也证明了这场灾难无疑是对这一场本来就处于劣势的战争是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来自于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也进入到了灾区,他一进灾区就震惊了,身上拥有饼干的他永远无法想到人们可以为了食物作出这样的事情----卖妻子儿女、甚至人吃人。而地主老范也在丢失了自己的一切财富之后,放下了自己的尊严,暴露出了自己的动物本性,在这个时候,一切的尊严在灾民眼中还不如一口吃的,长工栓柱甚至能用两块饼干去换得他平日里无法换得的东西——女人的贞操。在生死的考验之下,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
  故事的最后,栓柱为了寻找花枝留给自己的儿女而跳下了火车,也为保持自己的尊严,不愿意给日本军官那个瞎鹿做的玩具,从而丢失了自己的生命。他虽然死在了日本人的刀下,但是他在临死前,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保留了下来,而老范也因为亲手闷死了自己的孙子而心灰意冷,他在故事的最后也并没有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动物,在回去的时候收养了路边的小女孩,并把她抚养成人,而不是选择去把小女孩卖掉换取食物,这样也保留了他作为人类的最后一份尊严。
  比起《1942》这个名字来,我更愿意称这部影片为《动物世界》,因为这部影片当中,把每个人类属于动物本能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的描写出了一幅鲁迅先生笔下“人吃人”的画卷,这部影片的每个主人公身上多多少少的都激发出了他们属于动物的本能,瞎鹿与老范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变成了一个动物,为了食物而不择手段的去争抢,眼里只有食物,甚至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忠与孝、礼义与廉耻,这样的行为,与那些他们口中的“牲口”已经毫无区别。
  这部片子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灾难的历史片,他警示我们在极端的环境之下,所有看起来道貌岸然的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都会放下他们几千年来进化出来的一切不属于灾难中的东西。一些平时看起来非常体面的人,无比的注重自己的修养、面子、尊嚴的人,竟然也会为了食物去干出卖儿卖女卖老婆的事情,只为了换取一些让自己活下来的机会,这与动物又有何异?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日军的侵华入侵、突如其来的大旱、长年战争下国库空虚而无力救治、统治阶级对于下层民众的忽视等等原因综合起来才会导致这样的局面。我们看到的所有平日里无法想象的事,在这种极端的灾难之下都发生了,这样的局面就好像几千年的进化都毫无作用了一样。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来讲,已经褪去了一些原始的本能,但是在极度的贫困与饥饿的状态之下,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为了食物去抢夺这一原始的求生本能还是会爆发出来。而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不仅仅是需要和平,更需要的是社会的持续发展,让每个人的生存得到保证,让每个人活的都有尊严,有体面,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才会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王沂孙所作咏物词,大多咏物与抒情言志两相并重。其《眉妩·新月》一词较有代表性,此词读来沉郁凄婉,感情真挚。词人善于使用含蓄寄托的写作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他对故国沉沦的忧虑与无奈。  关键词:《眉妩·新月》;比兴寄托;沉郁凄婉  作者简介:罗婷(1990.8-),女,四川省广安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石舒清是一位宁夏回族作家,作为在西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他,小说语言深深地打上了西海固回族文化的烙印。他小说的语言讲究锤炼和张力,自觉地、创造性地把西海固方言引入到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带来陌生、奇特的审美效果。本论文试图从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入手,来探讨、分析这些词汇对展现地域、民族特色和西海固民众心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方言;单音节;双音节;地域;心理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欧洲中世纪文学思潮的兴起是因为出现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因为如此,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且愈演愈烈,得不到控制。当下的社会风气低迷,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逐渐凌驾于国王的权力之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从而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都是欧洲中世纪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东西方文化吸收各自的优点,相互杂糅,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从而有了中世纪文学。除此之外,还有与当地其他
摘 要:对于存在与荒诞的思考展现了加缪作为存在主义作家的担当,萨义德却提出,加缪的文学作品也是法国帝国主义的一部分。《反叛者》是短篇小说集《流亡与独立王国》中的一篇。本文以《反叛者》为例,通过分析文本中存在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体系,试图证明加缪与法国帝国主义之间的同一性。  关键词:加缪;后殖民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反叛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腐蚀》在茅盾抗战时期的作品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作者没有理性分析,用宏大构思和繁琐结构勾勒一幅社会的全景图,而用日记体,既让赵慧明在国统特务的环境中体验五味杂陈的心灵焦灼,又附着一层政治寓意。这说明茅盾“完全可以运用往日的情感体验,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并不一定非要走从抽象命题出发的路。”[1]可以从中窥见一个对人生有着特殊敏感把握的艺术家的身影。  关键词:赵慧明;身份;个人;政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学院资助项目——“水浒传藏译本的风格保留与遗失研究”,阶段性成果,基金编号:XYZB16011。  摘 要:风格的翻译标准就是能否再现的风格是翻译的标准,但是由于原文与译文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从语言和内容上很难达到和原文的高度一致,因此在符合原文内容的原则下,创造性的再现原文风格是翻译不可缺沙盘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文学风格;创造性;水浒传;藏译本  [中图分类号]:I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2  日本平安时代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丰富,是日本历史上的王朝时期。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经常举办或大或小,或公或私的集会,参加者可根据当日氛围及集会主题或即兴赋诗,或吟咏其他诗人的名章秀句,是为“朗咏”。将参加者朗咏的诗歌结成集子,是为“朗咏集”。《和汉朗咏集》就是日本平安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朗
作者简介:武博,女,河北省承德市人,1983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日语教育;刘文静,女,河北省承德市人,1983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日语翻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201
阳光轻轻碰了一下  冬天的心就开始暖了  雪地像欢快的羊群  在腳步旁四散奔跑  阳光围住的雪  开始层层绽放晶莹如玉  像佛前静静的莲  如禅语般在清净的空气里飞天  无根而生  无形而谢  那是一窗风景  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缘分  还是一生一世的故事  其实  我就是一片温暖了的雪花
在人工智能已经深入生活的今天,社会上不乏“人工智能威胁论”,担忧机器人会“反噬”人类。  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博士日前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观点”(Opinion)栏目发表专栏文章《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The Real Threa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解讀了上述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