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创新实践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yg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高校与行业企业的有效互动。上海电机学院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共赢”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技术人才;人才培养;上海电机学院
  作者简介:杨若凡,女,上海电机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教育;王莹,女,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教育;刘军,男,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机智能控制、微机控制技术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2-0070-04
  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如何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共赢,是高校和企业双方持续关注和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互动也应与时俱进,创新模式,注入新的内容。
  一、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
  (一)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急需大量应用技术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科技革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与特征。德国“工业4.0”战略的提出,促使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建设和强化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1]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志宏表示,“机器、人工智能会虽然会减少一些工作,但也会派生出新的领域。社会的就业岗位需求是多层次、金字塔型的,但永远需要应用型人才。”[2]通过走访调研智能制造行业企业发现,在工业4.0背景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广泛应用,工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日趋向扁平化、分散化转变,结构的变化不仅没有弱化人的因素,反而将人才置于更重要的地位,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需要更加从容的实现广泛的人机合作和协同。企业的现实需求需要通过与高校深层次、制度化的沟通与合作才能得以满足。
  (二)就业难困境下高校急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超越2016年的76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急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际劳工组织(ILO)将就业竞争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應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3]虽然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受产业结构、区域差异、教育体制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与科技与社会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作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上未能真正为“应用型”服务,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急需加强校企互动与协作,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以上背景,为了更好地满足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上海电机学院紧紧抓住位于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所在地——上海临港这一地域优势,以“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共赢”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路径。
  二、上海电机学院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实践路径
  上海电机学院基于六十余年的办学实践,依托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深厚的行业背景,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办学,形成了产学研共建共享的柔性机制。
  (一)校企对接共赢,共建二级学院
  互惠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从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角度来看,当前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机制仍不健全,高校和企业由于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价值偏倚,还未形成融合的态势。一方面,企业追求利益、价值,更倾向于人才的直接使用,相对轻视人才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为了解决高校与行业企业在合作中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上海电机学院从校企合作机制入手进行顶层设计,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二级学院,与行业企业组成共同体,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出发来培养人才,以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共赢。
  首先,确立学校与企业集团顶层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上海电机学院与上海最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签订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成立“上海电气集团与上海电机学院战略联盟委员会”,电气集团总裁和电机学院院长分任战略联盟委员主任。[4]其次,在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下,双方分别选择下属优势二级学院与产业集团深入开展共建二级学院。经协商,双方共同成立了“校企共建上海电机学院二级学院管理委员会”,其中企业人员占50%以上。双方确定第一批选择上海电机学院的电气学院与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机械学院与上海电气重工集团开展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工作。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总工程师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原二级学院院长任执行副院长,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管理委员会”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就二级学院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方案、企业关键技术难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及教学过程的安排等展开讨论与决策,其运行机制见图1。
  (二)立足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人工智能进入了2.0时代,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制造业的智能化、智能工厂的兴起使得制造业企业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规格提出新的要求。为了应对制造业升级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学校秉承“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紧抓地处上海临港的地域优势,面向上海高端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立足于产业集团的实际需求,在共建中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例如,电气学院与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共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智能电器”学科,其中“风力发电技术”和“新型节能电机”为主攻方向;共建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以及“电机电器智能化”等,由企业技术主管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共同担任专业建设的“双负责人”,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团队。企业科技专家进入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委员会,与学院教师一同制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为了准确把握对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最新要求,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能够有效衔接,学校组织专业负责人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合作企业对应用技术人才的用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职业能力分析。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利用他们对工作任务的描述,来了解不同工作任务及其相应工作行为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职业能力。专业教师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明确学生毕业时所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5]。   (三)遵循OBE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学校在OBE理念的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标国际同类一流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OBE即成果导向教育的简称,是一种“以学生为本”、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应用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突出“以生为本”,致力于提高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适应度。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途径,根据企业反馈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绘制出了课程地图,实施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实现了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由“少数学生主动学”向“全体学生主动学”、由“单向教授”向“互动教学”的三大转变,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四)以核心能力为主线,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影响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行业结构变化影响着课程的设计,而行业的需要又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动。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反映行业的走势与企业需求,并兼顾学生发展的特色。为了进一步实现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学校通过调研与访谈,了解行业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规格,并将企业提供的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进行梳理和归并,形成若干专业能力模块。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各专业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不同能力模块的课程群;并以成果为导向制定课程标准,将每门课程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衔接起来。同时,将职业能力的重要程度作为增减课程的主要依据。利用企业专家问卷调查结果来确定职业能力的使用频率和重要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来扩增、删减专业科目,调整必修与选修科目。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还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来决定各科目数量及其学分,具体运行逻辑如图2所示。经过课程的重组、整合和优化,实现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三分之一”计划,即三分之一全新课程、三分之一重组课程、三分之一改造课程。与此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学校还适度降低必修课程的学分、丰富选修课程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五)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根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建设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把握前沿动态,学校将行业企业专家请进课堂,开展实践教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力求与企业接轨,从实验室建设方案的确定、实验内容的开发和实验过程的实施,均由共建二级学院教师与合作企业开发人员协同设计,做到了课程与实验的统一。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应用的机会和实践的场地”,学校与企业也积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车间、实验中心、研发中心等为实践基地,全方位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例如,机械学院与上海电气重工集团共建“上海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数控技术服务中心”、“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所”;电气学院与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上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方面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学生在完成了阶段性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在校企“双导师”的安排下,进入企业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参与企业项目,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六)人才资源互兼互聘,打造“双结构型”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師资队伍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始终坚持“队伍强校战略”,通过校企“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双结构型”教学团队。如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联手在企业建设“产学研教师践习培养基地”,加大选派博士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站开展博士后合作项目研究的力度,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制度,挂职教师也兼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学校也采用特聘、全职聘用等方式遴选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与二级学院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学生讲课、开设讲座或进行实验课程辅导等,直接参与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 273-2 284.
  [2] 王峰.大学应届毕业生月薪连增5年 信息类专业“领跑”就业榜[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6-13(01).
  [3] 李正卫,傅剑,裘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35.
  [4] 夏建国,杨若凡,李晓军.新建本科院校产学合作的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08-113.
  [5] 胡晟. 校企合作:从磨合走向融合的过程[N].文汇报,2017-3-10(10).
  [责任编辑 张栋梁]
其他文献
摘 要:“六步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阐释了“六步教学法”的内涵,探讨了如何运用“六步教学法”,并给出了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六步教学法  基金项目: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汉语言表达与沟通’”;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汉语言表达与沟通”  作者简介:陆妙琴,女,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期刊
摘 要: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的角度出发,借鉴银行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学分银行的建设策略,尝试构建协同环境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行“学分银行”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学分银行;协同理论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学分制
期刊
摘 要:混合式教学改革是激发高职英语课堂活力、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支持,开展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理论成果已在20个班级试验运行,先后进行了多轮教学实践。2013年以前主要实施“三化一体”的自主学习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2013以来,引入移动终端和WIFI技术,着力推进了数字化学习向移动学习教学模
期刊
摘 要:社区教育支持联盟联动机制是为实现社区教育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推进而探索和推动的一种社区教育运行方式。常州社区大学分校“一校(院)一品”社区教育项目建设是促进社区教育支持联盟联动机制建设的重要平台与抓手。该系列项目在前期设计开发与探索实施的过程中,凸显出了一些问题。要紧紧围绕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共享机制,具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强化运行机制的建设,从而为当地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提供
期刊
摘 要:阐述了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发省级法律事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项目的情况。提出专业技能抽查促进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建设和改革,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建设;专业技能抽查;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技
期刊
摘 要:“153时控导学”是课题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提炼出的一套新的教学模式。用“5分钟”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分配到课堂的三个阶段。其中,“知识梳理”1个单位,“课堂探究”5个单位,“巩固拓展”3个单位。通过时间上的控制,引导师生精准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构建了健康可持续的课堂生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关键词:中职;153时控导学;分段教学;教学模
期刊
摘 要: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是激发员工成长、实现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途径。在阐述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概念和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建设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相关经验与举措,以期为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企业发展战略  作者简介:程竹华,男,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素有“百业之王”之称的餐饮业在常州市发展迅速,但整个行业面临规模化程度低、资源整合度差、同质化竞争明显、创新度弱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办学旨归的职业院校,理应积极参与其中,提供人才、科研、咨询等方面服务,助力问题的化解。  关键词:职业院校;餐饮专业;地方产业  作者简介:施燕丹,女,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王小平,男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中职工科类专业已有成熟的实践经验,通过调研,分析了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在开展电子商务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同时,进行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着重阐述了始业教育拓眼界、模块化实操课程识岗位、企业现场实践教学长技能的“三段式”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归纳总结了该教学模式为学生、教师、企业、学校四方所带来的成效。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未来社会需要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人,而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内涵是什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实施的策略有哪些?从四个方面就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