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一个不该被遗忘的人物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花源记》原本是《桃花源诗》前面的一个小序。前人论述,大多认为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采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正因为这样,所以对《桃花源记》主题的认识产生了一个信息差。
  虽然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有归隐的情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桃花源记》为何出自陶渊明之手而不是别的作家?这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必然,但也不能忽视了时代和历史的或然性。从陶渊明既写了《桃花源诗》,又为诗歌作序这一偶然性,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一种猜测,至少在陶渊明的眼里或心中,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只是这故事是来自别人的讲述,非陶渊明亲历,因为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序用了客观记叙的方法。由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叙的是一件离奇而又神秘的事件,加上在陶渊明留下的文字里,找不到这神秘故事来自别人讲述的蛛丝马迹,所以人们就把这传奇说成是出自陶渊明向壁虚构。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仙游诗和遇仙文章盛行的时期,但陶渊明没有把之写得和当时流行的风格相似,这既是陶渊明比别的文人高明的地方,也是他对别人讲述的事实的尊重。根据文本的叙述,桃花源不是仙境,而是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再现。我们不敢十分肯定,陶渊明在叙述这则故事时,是否加进了自己一定的想象成分,但从《桃花源记》这篇文本看,作者是想尽量使之能保持作者之前的讲述者的原汁原貌,这从文本叙述的简洁可以得到证实。
  以此为前提,我们再避开与《桃花源记》文本有关的——如作者和背景之类的信息,仅仅从文本入手,解读文本所传达的信息:
  时间:晋太元中,时间信息比较模糊。
  地点:武陵县。
  人物:一个捕渔为业的武陵人。
  事件: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神秘的绝境到最后神秘消失。
  具体情况:
  ①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渔人进入桃源后见到的自然环境和里面的人们的生活情景。
  ③渔人受到桃源人的热情款待。
  ④渔人从桃源内出来报告太守并再去找寻,没有找到。
  附记事件:
  南阳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计划前往,还未去成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说起。
  这是文本向读者传达的基本情况,是本事件的粗略表现。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不管怎么说,渔人不仅仅是本事件的见证人,他更是本事件发生的唯一的亲历者。可是,我们以前对文本的解读,仅仅把渔人当作了一个神秘事件的见证人,因此,总是把渔人当成可有可无的人而有意忽略掉。所以,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个渔人作适当分析,而不是仅仅把他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存在。
  首先,在故事里,当桃源人问渔人“今是何世”时,渔人对桃源人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感到惊讶,证明渔人了解从秦到汉到魏再到晋的朝代更替和历史变迁,这样的话,渔人一定是个读过书的人,而且还读得不少,否则渔人便无法向桃源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而且渔人的讲述让桃源人“皆叹惋”,说明渔人讲得精彩又生动,如果不是对历史有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做到的。
  其次,既然渔人不是平常目不识丁的一介渔民,而是一个读过书的人,那么,他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乃是一种刻意的寻访。从屈原楚辞中的《渔父》,到家喻户晓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埃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及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翁、渔父或渔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渔民。渔翁或渔人实际上都只是文人刻意追寻的隐士式的一种存在方式。寻仙访神并最终成为其中的一员,是他们普遍的一种理想追求。
  第三,既然渔人是一个有隐士情怀的人士,那么就得遵守一定的操守。桃源中人之所以热情款待进入的渔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具有隐士操守的隐士的尊重,所以才不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而且还给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贵宾待遇。即使在现代社会里,这也是一个非常隆重的礼节。如果不是极其要好的至交,是肯定享受不到如此高规格的隆重款待的。可惜渔人报答他们的却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背叛。虽然文本中没有交代“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后,渔人是如何承诺的,但可想而知,他肯定作过一番许诺的,否则,他们也许就不会让他出来了。然而,他出来之后的所作所为,明显地违约失信,背信弃义,最后无法再找到美丽的桃源,也就是一种必然。
  第四,至于渔人由于失信,是否受到了惩罚?既然文本没有交代,我们也就不敢肯定。但后文附记中提到了作为“高尚士”的刘子骥都落得“未果,寻病终”的结局,渔人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以古代的律法论,最起码也可以处以一项叫“欺官”的罪名。所以文本的结句“后遂无问津者”,看似轻巧的,其中蕴含的深意,却总是被我们为了所谓的主题思想所曲解。其实,在这句话里,是否应该包含有对那些想寻找桃花源,从而亵渎了圣洁的人,将会得到惩罚下场的一种禁忌呢?
  这样,我们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文本中有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但根据我国古代“诗言志”说,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更多地体现在《桃花源诗》中。而作为序言的《桃花源记》则主要是对事实的叙述。如果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附记就像是画蛇添足。根据卒章显志原则,如果作者是要表现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那么《桃花源诗》中结尾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也就没有必要,因为,这诗句里作者向往的是和他一样的志同道合的人。作为“诗言志”的《桃花源诗》尚且是说“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更不必说作为序言的《桃花源记》所要展示的主题了。
  作者痛感在“贤者”“云逝”以后,逐名追利,已经成为一种隐士的终生追求。真正的“贤者”已经只能成为一种追忆,诚信不再被尊重,像废物一样被人弃置如蔽,渔人和刘子骥就是这类人的代表。这是作者最最心疼的,所以让他们受到了惩罚。如果我们能从对文学作品的先验社会学的读解理论和方法中解放出来,多给人一点关心,那么我们就不会总是如此热衷于现在和过去的社会种种对比,从而得出现在好于过去的结论。
  其实,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从《桃花源记》里更应该得出“重诺”“守信”等的做人的起码准则。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剔除其中的一些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其中合理的部分,我们应该加以继承,而不总是对文本中进行先验的社会学方式的曲解。
  (王荣欣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中学 董水龙 浙江省绍兴安昌中学)
其他文献
作为首批“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甘露寺小学探索出了“五位一体”心育模式,培育学生的珍爱、友爱、博爱等心理自助能力,丰盈学生心灵,构筑起了爱的港湾。
文章论述了如何在基层医院开展心脏康复管理,较详细地介绍了在基层医院开展心脏康复管理的理念、模式、流程、组织架构和心内科常见疾病的具体康复方法;同时提出了在基层医院
作为班主任,与学生交流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时是老师找学生谈话,有时是学生主动找老师倾诉。老师和学生谈话时,或闲话家常,或推心置腹,或雷霆万钧,或和风细雨。不
期刊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性。方法检索建库至2016年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期刊(CBM)、维普(VIP)、中国知
<正> (一)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因。为什么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体系不合理→盈利水平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供求不相一致→资源浪费或不能
<正>由宋平同志提写书名,中共中央 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金冲及作序,刘春秀 撰写的《周恩来和邓颖超》一书(陕西 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以丰富 的内容和翔实的材料,讴歌了周
"红船精神"是我党先进性之源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创新、奋斗、奉献。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小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目的 探讨2015-201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结果和药物敏感性及其变迁,以便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5-2019年住院患者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用VITEK细菌鉴定及药
目的总结心肌肌钙蛋白T、心脏彩超、心电图评估急性肺栓塞预后的价值,为急性肺栓塞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确诊并收治住院
随着大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不断建成投入使用,这些新小区规划超前、设计时尚、技术先进、设施完善、物业完备、配套充足,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了我市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