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车器中的辖与軎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tr12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古代车制中,各种青铜车器构件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车器构件的形制、风格、制作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审美观念,从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推测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关于车器的讨论和研究多着眼于用途分析和演变规律,本文选取车器中的辖与軎,简单阐述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发展。
  [关键词]辖;軎;古代车制
  
  辖、軎是古代车制中车轴上的重要构件。车轴端凿孔施辖用以制轮(毂),为防辖孔开裂,以軎固之,这就是关于辖和軎功用的最简单说明。在我国古代车制的发展进步中,辖和軎也在形制和功用上逐渐地发生着变化。目前车器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车器的用途和演变规律上,前人也多有研究,本文试从形制与用途方面浅谈我国古代车制中辖和軎的发展与变化。
  一、辖、軎释义
  辖,《说文解字》释为:“从车害声,一曰辖,键也。”而軎释为:“车轴耑也,从车,象形,或称轊。”郭宝钧先生的《殷周车器研究》一书中将我国古代的车器按照其所起作用分为转动部分、曳引部分、承载部分和系马部分。①转动部分是车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转动部分,整个车辆难以前行。转动部分由轮和轴两部分组成,轴用以把持车轮而承接舆厢,轮是承轴任重而行的,但车在实际的行进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轮与轴常常有相互分离的趋势。相离则车无法行进,这就需要某种构件用以制约车轮,防止其脱离。车轴末端与轴相垂直的突起即可起到这样的作用,使其不能出,于是便在车轴端凿孔以施辖,这就是辖的最初来源。汉语中“管辖”一词,其义大概即从此处演化而来。车辆长期行进,车轮与辖相互摩擦碰撞,容易造成轴端辖孔的开裂与损坏,因此需要以某种管状之物加固车轴末端,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开裂等问题,古人常以铜铸管状物以饰之,这即是軎的最初来源。
  二、辖、軎的演变
  由于辖、軎在古代车制中所起到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往往配套使用,因而,辖形制和功用的变化往往影响到軎相应的改变;反之,軎的不断改变,也促进了辖的变化。只有将两者结合,放到一起来讨论其演变过程,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辖和軎的演变过程。
  (一)一般形制的辖、軎
  考古出土殷代的车中尚无铜质的辖发现,据推测,在我国车制发展的初期,辖应为木质,由于年代久远,木质腐朽,痕迹荡然无存,因而其形制也就不可考,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墨子·鲁问》中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可见,木质辖的使用一直延续到青铜质辖的出现,并与其共存很长的时间。殷代出土的車軎数量较少,样式简单,多状如圆筒,中腰以一凸线装饰,将軎分为内、外两节,其内一节为辖孔所在,外一节较内一节长。这一时期的軎的长度多在15厘米左右。②
  
  西周初、中期,始见铜辖,但数量依然较少,出土的为数不多的辖,大多上端肥大,一般铸成兽头状,两耳之间相互贯通,兽脑后为半月形平面,凹口向下,半月凹处与轴径相吻合,平面即是与轮(毂)的接触面,下端为扁平长枘状,有的辖枘末端有小孔,应是同兽头双耳贯穿处的孔结合使用,用以穿皮条,将铜辖缚于轴上,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在行进中由于轴的转动而导致的辖脱落。西周初的铜辖长度多在9厘米左右,较之后期出现的辖,兽头相对较为肥大。同时期的铜軎,与殷代大致相同,为内、外两节的长型軎,长度为15~20厘米之间。③
  
  西周末期,铜辖的变化规律是上端的兽头部分较之初、中期缩小,而下端枘部则相应加长,枘末端的小孔多透出軎之外。西周末期的軎除继续存在早中期的中腰带有凸线的长型軎之外,开始出现短型軎,短型軎的形制与长型軎大略相同,变化在于凸线外一节的长度已不再比内一节长,而是略等于内一节或者甚至更短。这一时期的短型軎总长度多在11厘米左右。④
  
  到了东周时期,随着造车技术的发展,辖与軎的形制均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这一时期的辖,兽头更加缩小,有的甚至简化为钉盖式,总体长度为6~8厘米。軎的改变最为明显,较之东周以前的圆筒状,出现了带有折边的軎。之前的軎,辖孔以内的部分都是压在车毂以内的,在车辆的行进过程中,毂与軎相互摩擦,两者都容易造成损毁,折边軎是将辖孔以内的部分翻转过来,与軎的径向成90度夹角,改车毂压车軎为车軎包车毂,并将折边部分加厚,这样,既可不压入毂内伤毂,又能起到制毂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促成了铜辖的逐渐变小。
  
  东周之后,小型铜辖和折边軎基本上成为通制。
  (二)特殊形制的辖、軎
  横刃式折边軎和飞铃式折边軎是东周时期出现的形制较为特殊的軎。横刃式折边軎与折边軎的区别是在軎的外端铸一圭头形的横刃;飞铃式折边軎是在軎的圆筒上附加上一个活动的方环,可以在方环上系各种织锦、串珠以为装饰。横刃式折边軎一般应用在战车之上,起到较为实用的功能,在行进中能利用车辆的冲击力冲伤敌人或者冲坏敌方的战车。相较而言,飞铃式折边軎更多是一种显示车主人尊贵的装饰。
  
  概括地来讲,古代车器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辖的变化趋势是体型由大变小,装饰由繁变简,而軎的变化趋势是体型由长变短,装饰由简变繁。
  三、辖、軎演变浅析
  在整个古代车制技术发展过程中,车制逐渐变化最基本的要求是对车辆实用性的提高,这也是推动车制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作为车辆重要部件的辖和軎,其发展也符合同样的规律。
  初期,长型軎的使用可能考虑到的是车的整体坚固程度,辖也一样,故都做得比较大,以保证其整体的强度。而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较长的軎在多辆车共同行进的道路上更容易造成车辆的相互碰撞,不利于车辆行进,《史记·田单列传》中记载:“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类似这样的事情一定常有发生,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工匠们想方设法避免长型车軎的缺点,铸造更短的軎,这也就是軎的长度变短的实用性原因。反之,横刃式折边軎恰恰是利用了軎的长度,在战场上利用其长度优势来造成对其他车的冲击。折边軎的出现同样是实用为上的考虑,圆筒状軎由于是压在车毂内,行进之中的摩擦会造成两者的磨损,使用不久就要进行更换。为了避免这种损坏,工匠们巧妙地将軎里端辖孔以内的部分翻转过来,变毂对軎的压迫为軎对毂的包容,这样既起到连接作用,又有避免了摩擦,大大增加了軎的使用寿命。由于折边軎的出现,軎的折边起到了辖制毂的作用,客观上降低了对辖的要求,也就促成了铜辖的逐渐变小。
  [注释]
  ①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②③④李成:《从青铜车器窥视先秦马车之发展》,《文博》,2010年第6期。
  
其他文献
仔猪黄痢又称大肠杆菌病,主要侵袭1~10日龄内的仔猪,尤其3~7日龄发病率最高。在临床上以下痢、排黄色或黄白色液状粪便,个别患猪还出现口吐白沫、四肢爬行、泳动为特征。该病传染迅速,死
编者按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得好,要把东山猪这个地方品种选育为育成品种,要有严密的组织,从事检疫防疫、改善饲管与种猪测定工作。长白猪的后裔测定从1907年开始,经半个世纪而成名,现在仍
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以发热、奇痒、脑脊髓炎为特征的猪的急性传染病,新生仔猪表现为高热及神经症状;成年猪常隐性感染,而长期带毒;妊娠母猪以繁殖障碍为主。本病最早于1813年
大理沙溪古镇  沙溪位于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澜沧江水系黑漶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两者
养猪业是平乐县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但1997年下半年以来,全县养猪业开始呈现滑坡局面。据本县8个乡镇816户的调查,养猪户共780户,占总户数的956%,共养生猪5036头,户均养猪617头。其中肉猪仅存栏1576头,户均1
[摘要]汪氏文化是漳县独有、突出的文化品牌,在宣传、发展漳县旅游,推动县域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漳县应依托汪氏文化资源优势,争取建成全国唯一的元代王侯文化保护和展示区。  [关键词]漳县;汪氏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52-02  漳县汪氏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一个家族,依靠显赫军功,汪氏得以封王封公。
该文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扩展的角度出发,参考当前较为流行的娱乐电子杂志形式,提出了区别于传统阅读的'新阅读'概念,并对'新阅读'在阅读习惯、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