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同的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常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对外语教学有重要作用。外语写作中词汇、语法、篇章结构、思维模式和语气都存在特定的常规关系模式,文章分析了写作在主要层面所存在的中西不同常规关系,以期有助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写作。
关键词: 常规关系模式 外语写作教学 认知启示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两种语言转换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使得“中国式英语”极为突出,词汇使用、语法选择、结构搭配出现了诸多错误,语感凌乱。而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写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衡量语言综合能力的标准,却又是最难掌握的技能。尽管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但是写出来的只是生搬硬套的文章。学习者大多认为只要词汇量够,就能写出文章,但实际上只是词汇的堆积毫无美感可言。而所有这些语言使用不当的原因都可归为没有树立中英常规关系模式意识。
一、常规关系模式
针对用中式思维学习和表达外语,徐盛桓教授在1996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教学模式,即“常规关系”模式。十几年来这个模式一直被应用在语言教学研究中,并不断发展和深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常规关系模式概念
常规关系是新格赖斯语用机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列文森在他的论文中对常规关系没下明确的定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徐盛桓教授潜心研究,在剖析列文森信息原则的过程中发展了“常规关系”方面的理论,并于1996年对“常规关系”作了简略概括:若事物(或其特征等)A一般总是常规性地同事物B(同样或其特征等)联系在一起,A和B就结成了常规关系。提起A在一定条件、环境下就会联系到B,而B就可能是A所暗含的隐喻(徐盛桓,1996)[1]。例如,当我们提到“教室”,总会联想到书桌、椅子、学生学习等,因为“教室”和“学习”在人们的脑海里已经联成常规关系,提到“教室”时自然会联想到学习的地方。
2.常规关系分类
常规关系是含意本体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基本观点是:从本体论来说,常规关系是事物自身的关系,为语言的表达所利用;从话语的理解特别是含意推导来说,常规关系被提炼为“常规范型”,在话语中体现为含意或隐性表述的具体内容,对语句的显性表述作出阐释或补足,使话语得以理解为相对完备的表达,达至交际的理解;从认识论来说,常规关系是社会群体以关系来把握世界的认知方式的存在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方法论来说,常规关系作为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对人认识事物的具体方法的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成为自觉或不自觉认识事物的一种视角、一种图式、一种框架、一种模型(徐盛桓,2002)[2]。
常规关系同时还具有共识性、普遍性和惯常性的特点。但是共识性也是相对的,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故形成的常规关系也会不同,所以常规关系又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区域性和文化性。
从文化教学的角度看,常规关系可分为科学型取向型和人类型取向型。“前者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的学科概括所形成的常规关系;后者指人们生存发展的方式及同这一方式相联系而形成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契约、生活习惯、民情风俗、文艺活动等所表现出的常规关系”(徐盛桓,1996)[1]。前者有普遍性特点,但不是教学研究的对象;后者是常规关系在文化层面的反映,即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这种常规关系与教学息息相关。
3.建立常规关系意识指导教学的目的
通过建立常规关系意识,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引导他们在写作中正确进行双语的转换,建立目的语的词汇、结构习惯和思维观。
二、常规关系对写作的启示
1.常规关系对词汇的认知启示
外语学习者通常认为增大词汇量是写作的基础,却往往忽视词汇层面在不同文化中的常规关系差异。比如中英颜色词的常规范型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中的“蓝色”既可指心情沮丧,又可指猥琐;而“白色”既指纯洁又暗示喜庆。又如,柳树在中国诗歌中常被赋予分离、思念之意,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而柳树在英文中常使人联想起悲哀与忧愁,失去心爱的人,如在莎士比亚的《奥塞罗》中,戴斯德蒙娜就曾唱过一首“柳树歌”,表达她的悲哀,同时暗示了她的死亡(贾玉新,2002)[3]。
汉语文章中常用叠词成语,如“风度翩翩”、“含情脉脉”之类,而英文重意义而不重形式,更多平铺直叙。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细加考察,留心于两种语言的常规关系认知,才能在写作中选择正确的词汇和表达,而不仅仅是汉译英的写作方式。
2.常规关系对语法结构的认知启示
在句子结构方面,中英的常规关系差异尤为显著。汉语句子结构以传递意义为主,不重形式,经常省略句子成分。如常见寒暄语“吃了么?”省略了主语,而这样的句子在英文中语法是错误的。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主句、紧缩句、省略句,而这些句子在英语中都是不正确的。英文句子重形式,重语义,句子结构严格按照语法。这一点使得很多学习者在初学写作时吃了不少亏。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多教授与结构相关的英语常规关系,多进行练习,才能摆脱母语常规关系的影响。
3.常规关系对语篇的认知启示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别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式,以及篇章结构。从语篇写作模式来看,英汉写作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汉语的篇章意义取决于语境,主要观点由读者来领悟,作者不一定明确表明,文章结构比较松散;而英语的写作特点是直线型的,一开始就表明观点,文章开展紧扣主题,针对性强,作者观点明确。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接受英文语篇的常规关系模式,并转换为自己的写作习惯,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4.常规关系对思维差异的认知启示 不论是词汇差异,还是语法结构或是语篇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的常规关系差异。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其结果会造成写作中的编码方式、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有三家——儒家、道家、佛教(中国版),不管是孔子强调的“悟性教育”之说,还是老子强调的“无”中生“有”之说,或是庄子强调的“得意妄言”之说,还是东汉以后形成的两个佛教宗派:禅宗、密宗强调的顿悟与文字的神秘性,这些哲学思想都重视悟性,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的内心所思和欲做之事似乎都不愿意让他人马上知之,它含蓄不露,使人经过思考后方可悟出来,这一思想表现形式处处可见:文学作品、诗歌绘画、甚至日常的言谈举止。从不解到逐渐悟出,迫使人们形成一种思维的跳跃,听者、读者、观者最终从某种顿悟中豁然清醒,这是绕圈子的思维效果,是其他文化背景下难以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接受的哲学思想影响不同,西方人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的严密形式逻辑及后来的(主要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理性主义。他们强调科学,注重形式论证,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种哲学思想对语言的影响为:强调语言形态的外露和表达形式的完整,有人称其为“形足型语言”(潘文国,1997)[4]。
就思维形成的定势而言,凭直觉思维的整体性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核心。凭直觉的特点是通过人们的下意识活动把握事物,首先对所处环境中的事物统而取之,然后产生悟性,无须对事物各个部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而是靠个人的经验所突然产生的直接灵感、顿悟。所谓思维的整体性指的是思维对象、成果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加以改造,二者都表现出综合和整体的特征。中国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是天人合一,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也是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思维能使事物得到互补和协调,达到事物整体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中国人做事时特别强调把握全局,以整体利益为重,局部服从整体。这种直觉整体的思维模式被称之为“圆式思维模式”。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强调理性原则,对宇宙间的事物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看成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强调保持物我之间距离;把人世间的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断然分开,把统一的世界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把事物放在对立的两个方面去把握,追求“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使得西方人遇事习惯于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形成解析式的思维方法,即由点到线、以线性为主题的线式思维模式(贾玉新2002)。
因此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词汇,语法的掌握,而是要融入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外人”的眼光看待外语,这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写作中需要注意并注重培养的能力。
5.常规关系对话语语气的认知启示
常规关系意识也体现在说话的语气上。在说理性文章中,英文的语气和措辞不那么强硬或是富有挑战性,如社论、政治争论文章的语气比较温和。在陈述事实时,主要用事例说明,并有证据证明,强调客观性、证据性,把事实摆出来,由读者自己判定。写出的文章不是要读者做什么,想什么,而是希望读者能接受作者的观点。而英语学习者写出的文章往往语气强硬,措辞强烈,会用一些较极端的词,如“必须”、“一直”、“绝对”等词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让读者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提醒学生避免这种强硬语气,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观点。
6.培养学生写作的常规关系意识
为了指导学生写出地道的英文文章,除了上述提到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和思维,以及语气的常规关系意识,也可以多开设些与文化有关的课程,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推荐学生多读些外国名著,文化比较类书籍;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不同文化的常规关系差异。
三、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个人的文化背景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外显的语言表达背后深藏着各自的常规关系。英语写作也一样,它受常规关系意识的支配,许多表面上看似表达形式的错误,实际上是深层文化内涵在起作用。问题表现在用词、句法、篇章组织方面,真正原因并不是语言能力所致,而是常规关系差异干扰造成的结果。分析写作在主要层面所存在的中西不同文化蕴含,将有助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徐盛桓.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1):13-15.
[2]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J].外国语,2002(1):6-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132400410253。
关键词: 常规关系模式 外语写作教学 认知启示
在英语教学中,老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在两种语言转换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使得“中国式英语”极为突出,词汇使用、语法选择、结构搭配出现了诸多错误,语感凌乱。而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写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衡量语言综合能力的标准,却又是最难掌握的技能。尽管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但是写出来的只是生搬硬套的文章。学习者大多认为只要词汇量够,就能写出文章,但实际上只是词汇的堆积毫无美感可言。而所有这些语言使用不当的原因都可归为没有树立中英常规关系模式意识。
一、常规关系模式
针对用中式思维学习和表达外语,徐盛桓教授在1996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化教学模式,即“常规关系”模式。十几年来这个模式一直被应用在语言教学研究中,并不断发展和深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常规关系模式概念
常规关系是新格赖斯语用机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列文森在他的论文中对常规关系没下明确的定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徐盛桓教授潜心研究,在剖析列文森信息原则的过程中发展了“常规关系”方面的理论,并于1996年对“常规关系”作了简略概括:若事物(或其特征等)A一般总是常规性地同事物B(同样或其特征等)联系在一起,A和B就结成了常规关系。提起A在一定条件、环境下就会联系到B,而B就可能是A所暗含的隐喻(徐盛桓,1996)[1]。例如,当我们提到“教室”,总会联想到书桌、椅子、学生学习等,因为“教室”和“学习”在人们的脑海里已经联成常规关系,提到“教室”时自然会联想到学习的地方。
2.常规关系分类
常规关系是含意本体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基本观点是:从本体论来说,常规关系是事物自身的关系,为语言的表达所利用;从话语的理解特别是含意推导来说,常规关系被提炼为“常规范型”,在话语中体现为含意或隐性表述的具体内容,对语句的显性表述作出阐释或补足,使话语得以理解为相对完备的表达,达至交际的理解;从认识论来说,常规关系是社会群体以关系来把握世界的认知方式的存在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方法论来说,常规关系作为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对人认识事物的具体方法的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成为自觉或不自觉认识事物的一种视角、一种图式、一种框架、一种模型(徐盛桓,2002)[2]。
常规关系同时还具有共识性、普遍性和惯常性的特点。但是共识性也是相对的,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故形成的常规关系也会不同,所以常规关系又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区域性和文化性。
从文化教学的角度看,常规关系可分为科学型取向型和人类型取向型。“前者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的学科概括所形成的常规关系;后者指人们生存发展的方式及同这一方式相联系而形成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契约、生活习惯、民情风俗、文艺活动等所表现出的常规关系”(徐盛桓,1996)[1]。前者有普遍性特点,但不是教学研究的对象;后者是常规关系在文化层面的反映,即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这种常规关系与教学息息相关。
3.建立常规关系意识指导教学的目的
通过建立常规关系意识,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引导他们在写作中正确进行双语的转换,建立目的语的词汇、结构习惯和思维观。
二、常规关系对写作的启示
1.常规关系对词汇的认知启示
外语学习者通常认为增大词汇量是写作的基础,却往往忽视词汇层面在不同文化中的常规关系差异。比如中英颜色词的常规范型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中的“蓝色”既可指心情沮丧,又可指猥琐;而“白色”既指纯洁又暗示喜庆。又如,柳树在中国诗歌中常被赋予分离、思念之意,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而柳树在英文中常使人联想起悲哀与忧愁,失去心爱的人,如在莎士比亚的《奥塞罗》中,戴斯德蒙娜就曾唱过一首“柳树歌”,表达她的悲哀,同时暗示了她的死亡(贾玉新,2002)[3]。
汉语文章中常用叠词成语,如“风度翩翩”、“含情脉脉”之类,而英文重意义而不重形式,更多平铺直叙。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细加考察,留心于两种语言的常规关系认知,才能在写作中选择正确的词汇和表达,而不仅仅是汉译英的写作方式。
2.常规关系对语法结构的认知启示
在句子结构方面,中英的常规关系差异尤为显著。汉语句子结构以传递意义为主,不重形式,经常省略句子成分。如常见寒暄语“吃了么?”省略了主语,而这样的句子在英文中语法是错误的。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主句、紧缩句、省略句,而这些句子在英语中都是不正确的。英文句子重形式,重语义,句子结构严格按照语法。这一点使得很多学习者在初学写作时吃了不少亏。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多教授与结构相关的英语常规关系,多进行练习,才能摆脱母语常规关系的影响。
3.常规关系对语篇的认知启示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别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式,以及篇章结构。从语篇写作模式来看,英汉写作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汉语的篇章意义取决于语境,主要观点由读者来领悟,作者不一定明确表明,文章结构比较松散;而英语的写作特点是直线型的,一开始就表明观点,文章开展紧扣主题,针对性强,作者观点明确。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接受英文语篇的常规关系模式,并转换为自己的写作习惯,才能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4.常规关系对思维差异的认知启示 不论是词汇差异,还是语法结构或是语篇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的常规关系差异。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其结果会造成写作中的编码方式、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有三家——儒家、道家、佛教(中国版),不管是孔子强调的“悟性教育”之说,还是老子强调的“无”中生“有”之说,或是庄子强调的“得意妄言”之说,还是东汉以后形成的两个佛教宗派:禅宗、密宗强调的顿悟与文字的神秘性,这些哲学思想都重视悟性,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的内心所思和欲做之事似乎都不愿意让他人马上知之,它含蓄不露,使人经过思考后方可悟出来,这一思想表现形式处处可见:文学作品、诗歌绘画、甚至日常的言谈举止。从不解到逐渐悟出,迫使人们形成一种思维的跳跃,听者、读者、观者最终从某种顿悟中豁然清醒,这是绕圈子的思维效果,是其他文化背景下难以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接受的哲学思想影响不同,西方人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的严密形式逻辑及后来的(主要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理性主义。他们强调科学,注重形式论证,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种哲学思想对语言的影响为:强调语言形态的外露和表达形式的完整,有人称其为“形足型语言”(潘文国,1997)[4]。
就思维形成的定势而言,凭直觉思维的整体性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核心。凭直觉的特点是通过人们的下意识活动把握事物,首先对所处环境中的事物统而取之,然后产生悟性,无须对事物各个部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而是靠个人的经验所突然产生的直接灵感、顿悟。所谓思维的整体性指的是思维对象、成果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加以改造,二者都表现出综合和整体的特征。中国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是天人合一,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也是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思维能使事物得到互补和协调,达到事物整体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所以中国人做事时特别强调把握全局,以整体利益为重,局部服从整体。这种直觉整体的思维模式被称之为“圆式思维模式”。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强调理性原则,对宇宙间的事物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看成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强调保持物我之间距离;把人世间的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断然分开,把统一的世界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把事物放在对立的两个方面去把握,追求“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使得西方人遇事习惯于从具体或局部到整体,形成解析式的思维方法,即由点到线、以线性为主题的线式思维模式(贾玉新2002)。
因此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是词汇,语法的掌握,而是要融入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外人”的眼光看待外语,这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写作中需要注意并注重培养的能力。
5.常规关系对话语语气的认知启示
常规关系意识也体现在说话的语气上。在说理性文章中,英文的语气和措辞不那么强硬或是富有挑战性,如社论、政治争论文章的语气比较温和。在陈述事实时,主要用事例说明,并有证据证明,强调客观性、证据性,把事实摆出来,由读者自己判定。写出的文章不是要读者做什么,想什么,而是希望读者能接受作者的观点。而英语学习者写出的文章往往语气强硬,措辞强烈,会用一些较极端的词,如“必须”、“一直”、“绝对”等词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让读者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提醒学生避免这种强硬语气,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观点。
6.培养学生写作的常规关系意识
为了指导学生写出地道的英文文章,除了上述提到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和思维,以及语气的常规关系意识,也可以多开设些与文化有关的课程,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推荐学生多读些外国名著,文化比较类书籍;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不同文化的常规关系差异。
三、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个人的文化背景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外显的语言表达背后深藏着各自的常规关系。英语写作也一样,它受常规关系意识的支配,许多表面上看似表达形式的错误,实际上是深层文化内涵在起作用。问题表现在用词、句法、篇章组织方面,真正原因并不是语言能力所致,而是常规关系差异干扰造成的结果。分析写作在主要层面所存在的中西不同文化蕴含,将有助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徐盛桓.常规关系和文化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1):13-15.
[2]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J].外国语,2002(1):6-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13240041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