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练习(二)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122700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散文,并回答问题。
  
  依旧沈园
  张雨生
  
  到了绍兴,得去看看沈园。不仅因为她是宋代名园,也不仅因为那里记述着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我来之前,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寄来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其中选有郭沫若的《访沈园》。读过之后,脑子里划上了问号,沈园真的毁弃了吗?
  沈园在宋代是私园,为沈姓旧业,因有极高的园艺价值和人文价值,一直保存到现代。郭老去的时候,见到的情景却是——“在陆游生前已经是‘非复旧池台’的沈园,今天更完全改变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沈园是一片田圃。”“我走到有些树木掩阴着的葫芦池边去看了一下,一池都是苔藻。池边有些高低不平的土堆,据说是当年的假山。大方池也远远望了一下,水量看来是丰富的,周围是稻田。”据这些记述,可知那时候,沈园是挤进了好些居民。假山平掉了,古池废弃了,园子开辟了菜地稻田。
  郭老这次访沈园,在1962年10月29日。那时候,毁园种菜栽稻,不足为奇。沈园遭废弃,深深地烙上了那个年代的印记。郭老记下了一笔,让后人晓得曾经发生的这件事情。
  作为历史学家的郭老,当然深知沈园的价值。然而,那个年代,革命激情往往会掩盖冷静的思考,加之郭老是诗人,浪漫气质很浓。见到一生多唱悲歌的陆游,似乎还想用自己的气质去影响人家。他说:“陆游有之,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园来,他决不会伤心落泪,而是会引吭高歌的。”说沈园变田圃是一种“蜕变”,“蜕变”者,也就是他曾为之高歌的凤凰涅槃。
  又过去了四十年,沈园“蜕变”成了什么样子,这只凤凰真的飞走了?我忐忑不安地走近了她。
  进门得买门票,便看到了吉祥之光,说明这里已有人管理。园内没有住户,当是都搬走了。复修的亭台楼阁皆为仿宋建筑。葫芦池还在,上面有石板小桥,旁边有水井,标示为宋代旧物。大方池里水清透澈,有小鱼欢快地游动。周围是成片莲池,想来当年曾是郭老所见的稻田。假山也恢复了,筑有石壁,刻着陆游的那首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陆游初婚唐琬,后被迫离异,十多年后,两人在园内邂逅。此时唐琬已改嫁,陆游亦另娶。触景生情,感慨万端,陆游在园壁上题写了这首词。唐琬见后,和作一阕,不久悒郁而死。和词也书写在石壁上,有“病魂常似秋千索”,“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等语。有人对和词的作者表示怀疑。郭老亦说,“和词韵调不甚谐,或许是好事者所托。”
  这里是沈园的精华。一座历史名园,一处文化富地,毁了岂不可惜。绍兴的土地再紧张,也不至于缺少这几亩菜地和稻田。今日沈园复旧,古池无恙,我忐忑的心落了地。站在题壁前,我特意高声朗诵这两首词。心忽,这能不能替代陆游的“引吭高歌”呢?
  我之所以想提这件事,是因为今日许多青年人,不一定都有机会到绍兴见到沈园,而他们读过这篇课文之后,留下的记忆将是沈园被“蜕变”的形象,而今天已经并非如此。另一方面,对于那个“蜕变”观念,也需要做点说明,以免让今天的青年人感到隔膜。他们面对沈园,应该有新的观念,新的态度。
  回想起来,几十年间,对待沈园这类的文化遗产,教训相当深刻。不仅是重视不够,保护不力,更多的是以“革命”的名义,人为地去毁坏。别说沈园挤进了居民,开荒种地,连北京的故宫也曾被一些单位和居民占据,设店办厂。挤进圆明园的单位和住尸,如今搬迁,竟要花费巨款。此类问题实在太普遍了。文化遗产自然侵蚀,那是无法抗拒的,被人为地毁坏,则是可惜的,痛心的。对于今天的青年人,也包括全体人民,还要加强爱护文物教育。随着那个年代的逝去,“蜕变”之类的观念,还是尘封起来为好。
  沈园终究恢复了旧貌。正读着这篇课文,可能也心存疑惑的师生们,是否愿听我再套说几句呢?——宫墙柳,旧池藕,沈园依在怀诗叟。居民撤,稻田没,阁楼如宋,壁留遗墨。妥,妥,妥。
  1.第一段中说“我到绍兴得去看看沈园”,为什么这么说?
  2.概括郭老所见的沈园景象(15字以内);郭老态度怎样?作者怎样看待他的举动?
  3.补出陆游的《钗头凤》下片。
  4.根据最后三段,概括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5.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y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项有( )
  A.文章标题富有诗意,立刻使人想到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引起阅读兴趣,同时也指沈园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B.沈园遭毁弃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是人们以“革命”的名义人为毁坏文物的表现。
  C.沈园、故宫、圆明园被占的事例都说明:人们革命热情高,响应时代的号召。
  D.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主旨是沈园恢复了旧貌,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了应有的保护,郭老可以放心了。
  E.文章写了昔日“蜕变”的沈园和今天重修的沈园,主旨是呼唤人们加强保护文物教育,切实爱护文物,避免人为毁坏文物的现象。
  (河北于静英)
其他文献
文章写好不易;文章写得短而好更不容易。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八十余字,字字珠玑,增一字则为赘,减一字则为憾,实在是一篇绝妙的精品。  苏轼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释放后被贬黄州;后又以“元佑党人”一再遭贬,被放逐琼州(今海南岛)。然而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以凄清寒冷的笔调,寄托了自己寂寞幽楚的情
期刊
“嘻!阿Q,黄辫子,癞痢头,儿子打老子,得得,锵锵,锵令锵!”  “假洋鬼子,小尼姑,哭丧棒,好玩!”  初读《阿Q正传》,学生常处于一种幼稚心态,教师如何导读,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阿Q这一具有丰富内涵和世界意义的典型形象,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分层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应共同经历一个思想感情的深化过程,这种情感经历可分四个阶段,即:可嘲笑——可鄙弃——可同情——可深思。  
期刊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文发表了演说,这就是选人高一课本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此前,恩格斯起草了演说稿。这篇英文稿以《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为题载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在第19卷。草稿和最后的演说稿差别很大,对比阅读,对我们应该颇有启发。这篇草稿原文如下:  就在15个月以前,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曾聚集在这座坟墓周围,当时,这里将是一位高贵的崇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文学这个领域,自由对散文的恩惠比任何文体都多。它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写,又可以行云流水最无定式,散的体式先天地拒绝规则。散文的精髓是自由,(志摩,来自丰子恺还是周作人。)假若说散文是天国,这里却不存在一体遵从的(神圣)。  散文可以这样写,可以那样写,也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唯一不要的是大家都这么写。一旦散文创作出现了一种或几种范式,散文的灾难便不可
期刊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经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也一定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期刊
阅读《滕王阁》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帝子,指滕王。据《滕王阁序》载:  披绣闼①,俯雕甍②,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③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④。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
期刊
《草戒指》是铁凝的散文代表作。  铁凝,河北赵县人,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始发表作品,至今发表约150万字。在中国当代众多的女作家中,铁凝以其特有的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她的作品,无论是,卜说还是散丈,大多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用细腻的笔触关注着中国女性的生存空间,反映着她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草戒指》正是向我们展示着女性细腻的情感和朴素的人生理想。“草”本是极普通极卑贱,随处
期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莹传    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八岁能诵诗书,十二岁为中书①(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其盛。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②。”时中书博士③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
期刊
阅读下面一段现代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景和浓郁的抒情。以(“辨多页情激”)著称的庄子,正
期刊
首先我认为,不是任何作品都可以写成赏析文字的,它必须有赏析的价值和可赏析的特点。人们每说某篇赏析文章写得好,我说这是由于原作精彩。如果一篇作品本经不起分析推敲,却硬要拿来作文章,那就是为赏析而赏析。有时原作中没有这层意思,而赏析者却从文中引申出许多内容来,这就未免失之于无中生有的主观臆测。其次,对某一篇作品进行赏析,或多或少总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不宜人云亦云,敷衍成章。这样的赏析文章才有特色,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