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碱处理污泥与木耳菌糠共发酵产酸性能的研究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yea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克服单一剩余活性污泥(WAS)发酵产酸效率低的问题和资源化利用废弃木耳菌糠(SMS),本文对热-碱预处理污泥(PWS)和菌糠进行共发酵,研究预处理和菌糠添加对共发酵体系的产酸性能影响.试验基于原料的总固体含量(TS)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污泥(WAS∶SMS=1∶0)、预处理污泥(PWS∶SMS=1∶0)、菌糠(PWS∶SMS=0∶1)、预处理污泥∶菌糠=1∶1(PWS∶SMS=1∶1)、污泥∶菌糠=1∶2(WAS∶SMS=1∶2)以及预处理污泥∶菌糠=1∶2(PWS∶SMS=1∶2),测定并分析了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总磷、SCOD、酶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PWS∶SMS=1∶2时,VFAs产量最高,可达5496.70mg·L-1,分别较单独污泥和单独菌糠产酸量提升了 56.71%、54.97%;同时,该处理的氨态氮、正磷酸盐、SCOD的含量、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酶的相对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处理组.预处理和菌糠的添加均能提高共发酵产酸性能,预处理可破坏污泥和细胞结构,促使SCOD、氨态氮和正磷酸盐释放,为水解酶提供了充足的反应底物;菌糠的添加则可为水解微生物提供合适的C/N,促进水解微生物大量繁殖,有利于分泌水解酶.热碱预处理污泥与菌糠构成的共发酵体系可高效转化污泥与菌糠固体废弃物为发酵代谢产物VFAs,为二者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为探明河套灌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时空演变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选择乌拉特灌域为研究区,采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相关分析和离子比值等方法,探究了该地区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时空变化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拉特灌域地下水氮素主要以NO3--N为主,ρ(NO3--N)存在极高值(60.00 mg·L-1),超标率达10.50%;时间分布:8月地下水 ρ(NO3--N)最高(平均值为6.61 mg·L-1),10月(6.22 mg·L-1)和 11 月(6.25 mg·L-1)次之,3月(平均值为
位于淮河下游典型冲海积平原区的盐城,地下水具有开发利用程度高,浅层水显著咸化的特点.在浅层地下水空间采样的基础上,通过各要素空间分布、Pipper、水化学侵蚀模式和富集因子法,研究离子的主要来源及其成因,探讨人类活动的作用.结果表明:①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总固体(TDS)范围为211~3790 mg·L-1,其中,微咸水样品占30.28%.阴、阳离子浓度顺序分别为:HCO3->Cl->SO42->NO3-和Na+>Ca2+>Mg2+>K+,但从Ⅰ、Ⅱ类水至Ⅴ类水中,随TDS值增大,居支配地位的阴、阳离子分别
为评估飞机细颗粒物(PM2.5)排放对机场周边环境的影响,构建了飞机起飞着陆(LTO)循环排放及扩散特性评估模型.首先基于机载QAR数据中的空燃比、燃烧室入口温度等热力学参数,采用一阶近似-形成氧化法的耦合模型(FOA-FOX)对细颗粒物排放特性进行评估;然后建立飞机LTO循环坐标系,结合航空器运行特征对Gaussian Puff模型进行修正,将实时排放强度及气象数据作为输入源,计算LTO循环不同时刻下的扩散浓度分布,分析影响扩散浓度的因素;最后结合计算结果,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进行污染物监测点的布局.结果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被认为是一种新型污染物,而水环境系统是ARGs释放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为探究汾河水体环境中ARGs的赋存特征及分布特征,选取汾河水体从源头到入黄口的12个位点,对环境因子、ARGs的丰度及多样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汾河水体中检测到62种ARGs、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ARGs和MGEs相对丰度在水体中呈现中游>下游>上游的趋势.blaTEM和int
为获取长三角地区家禽养殖氨排放因子和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在线高分辨率监测系统对典型规模化蛋鸡养殖场棚舍养殖和粪便堆肥环节的氨浓度进行连续监测,获取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的氨浓度和排放因子,并建立基于本地化排放因子的长三角家禽养殖氨排放清单.结果表明,棚舍养殖和粪便堆肥环节春夏秋冬4个季节ρ(NH3)日均值分别为:(1.85±0.38)、(4.58±0.33)、(3.87±0.12)、(2.83±0.47)mg·m-3和(2.04±0.50)、(4.04±1.04)、(2.51±0.67)、(1.55±0.1
为了考察大气细颗粒物水溶性成分与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对北京市石景山区PM2.5中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对文献中报道的有机酸浓度进行总结,选取其中9种典型水溶性无机盐(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钠、无水硫酸钠、硝酸钾、硫酸钾、硝酸钙、硫酸钙)及3种水溶性有机酸(丙二酸、丁二酸、乙二酸)进行肥大细胞激活实验,观察上述成分经IgE及非IgE途径对肥大细胞β-Hex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铵离子、硝酸离子和硫酸离子是研究区PM2.5中占比最大的3种离子,丙二酸、丁二酸、乙二酸是北京市PM2.5中3种浓度较
采用自主设计的流化床生物膜反应器(FBB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主要研究了不同构型填料、填充率和不同进水C/N比下反应器的启动效能,采用响应面法对稳定运行期的有机负荷、曝气量、水力停留时间进行优化,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启动期间,填充率为40%时,MFD填料上生物量较多,挂膜时间较短,最大生物量为66.7 mg·g-1(以VSS计,下同);进水C/N比为10∶1时,FBBR的COD和氨氮去除效能最好.FBBR稳定运行期最佳运行参数为:进水有机负荷4.18g·m-3·d-1(以COD计,
自来水供水厂在运行过程会产生大量高浊度废水,其中富集了许多微生物、有机物及无机杂质,若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河流水体及周边土壤.采用磁絮凝工艺处理自来水厂供水过程中产生的高浊度废水,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磁种(Fe3O4)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和沉降时间对废水中浊度、COD和UV254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为5 mg·L-1,Fe3O4投加量为20mg·L-1,沉降时间为5 min,pH为7~9条件下,废水中浊度由140.8 NTU降低至5 NTU,COD由6
为了解圆明园水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现状,掌握圆明园生态修复区长期恢复状况,于2017年对圆明园水系末端长春园开展水质、大型水生植物、蜻蜓目(Odonata)昆虫、鱼类(Piscium)和软甲动物(Malacostraca)的调查.结果表明:圆明园经过园区内水生生物群落的净化作用,水质基本达到地表Ⅲ类~Ⅳ类水体标准,属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在修复区玉玲珑馆水域,除COD外,TN、TP含量并未与10年前发生明显变化;圆明园共发现28种蜻蜓目昆虫,包括极度濒危物种低斑蜻(Libellula angelina Se
采用K.oxytoca菌株制成生物吸附剂(LRC)对亚甲基蓝染料(MB)和Pb(Ⅱ)二元体系的吸附进行实验研究,并结合高等统计物理模型对吸附机理进行阐述.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接触时间和溶液pH条件下对LRC去除染料MB和Pb(Ⅱ)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两种污染物在二元吸附体系中表现出了吸附拮抗作用.利用单能量单吸附层(MSA)和单层扩展(MBA)统计物理模型对一元吸附体系和二元吸附体系进行拟合,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结果.在单元体系中,LRC对MB和Pb(Ⅱ)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63.61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