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来很多家庭的钱全部存定期或者买国债,余额宝出现之后,又一股脑地买了宝宝类理财产品。如今,宝宝们跌破“4”之后,很多家庭在理财产品选择上将会慢慢由比较单一的“余额宝”模式走向选择的多元化。这将会让很多家庭如何理财产生困惑,业内人士给出了适合于所有家庭做好理财的几条“通用”定律:4321定律、72定律、80定律、双10定律、31定律。
№1 4321定律
目前比较实用的家庭资产配置比例可以简单归纳为4321定律。
这些家庭比较合适的支出比例是:40%用于买房及股票、基金等方面的投资;30%用于家庭的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不时之需;10%用于保险。
按这个定律安排资产,既可满足家庭生活的日常需要,又可通过投资保值增值,还能为家庭提供基本保险保障。如果把绝大部分的钱拿去做投资,反而影响了生活,即使赚钱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何况,投资还有风险,亏钱了更影响家庭生活。
№2 72定律
如果你存一笔款,利率是x%,每年的利息不取出来,利滚利,也就是复利计算,那么经过72/X年后本金和利息之和就会翻一番。举个例子,如果现在存入银行10万元,利率是每年6%,每年利滚利,12年后(72/6),银行存款就会变成20万元。
根据家庭保险双十定律,家庭保险设定的合理额度应该是家庭收入的10倍。同时年保费支出应该是家庭收入10%。例如,一个家庭收入有12万元,那么总保险额比较适合的为120万元,年保费支出可以到12000元。
№3 80定律
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行风险投资的比例应该逐步降低。80定律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把总资产的某一比例投资于股票等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而这个比例的算法是,80减去你的年龄再乘以1%。
若现在是30岁,那么可将总资产的50%+(80-30)×1%投资于股票,但当到50岁时,这个比例应该不超过30%。
№4 家庭保险双10定律
所谓双10定律,就是家庭保险设定的适宜额度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费支出的适当比重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与此同时,在家庭成员间保险费用配比还应当遵循6:3:1原则,即为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成员购买保险的保费和保额应当占整个家庭保险资产的60%左右,为次要收入来源家庭成员购买的保险比例为30%,为孩子购买保险的适当比例为10%。
№5 “房贷三一”定律
“房奴”的日子惨吧?这定律是指,每月房贷金额以不超过家庭当月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为宜,否则你会觉得手头很紧,一旦碰到意外支出,就会捉襟见肘。
最后还要注意,家庭理财规划要在全面考察家庭收支、资产财务情况之后制定,要根据家庭风险承担能力、不同阶段家庭需求等灵活使用,确定合理的家庭理财目标和投资理财方案。
摘自《金融投资报》
№1 4321定律
目前比较实用的家庭资产配置比例可以简单归纳为4321定律。
这些家庭比较合适的支出比例是:40%用于买房及股票、基金等方面的投资;30%用于家庭的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不时之需;10%用于保险。
按这个定律安排资产,既可满足家庭生活的日常需要,又可通过投资保值增值,还能为家庭提供基本保险保障。如果把绝大部分的钱拿去做投资,反而影响了生活,即使赚钱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何况,投资还有风险,亏钱了更影响家庭生活。
№2 72定律
如果你存一笔款,利率是x%,每年的利息不取出来,利滚利,也就是复利计算,那么经过72/X年后本金和利息之和就会翻一番。举个例子,如果现在存入银行10万元,利率是每年6%,每年利滚利,12年后(72/6),银行存款就会变成20万元。
根据家庭保险双十定律,家庭保险设定的合理额度应该是家庭收入的10倍。同时年保费支出应该是家庭收入10%。例如,一个家庭收入有12万元,那么总保险额比较适合的为120万元,年保费支出可以到12000元。
№3 80定律
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行风险投资的比例应该逐步降低。80定律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把总资产的某一比例投资于股票等风险较高的投资品种。而这个比例的算法是,80减去你的年龄再乘以1%。
若现在是30岁,那么可将总资产的50%+(80-30)×1%投资于股票,但当到50岁时,这个比例应该不超过30%。
№4 家庭保险双10定律
所谓双10定律,就是家庭保险设定的适宜额度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费支出的适当比重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与此同时,在家庭成员间保险费用配比还应当遵循6:3:1原则,即为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成员购买保险的保费和保额应当占整个家庭保险资产的60%左右,为次要收入来源家庭成员购买的保险比例为30%,为孩子购买保险的适当比例为10%。
№5 “房贷三一”定律
“房奴”的日子惨吧?这定律是指,每月房贷金额以不超过家庭当月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为宜,否则你会觉得手头很紧,一旦碰到意外支出,就会捉襟见肘。
最后还要注意,家庭理财规划要在全面考察家庭收支、资产财务情况之后制定,要根据家庭风险承担能力、不同阶段家庭需求等灵活使用,确定合理的家庭理财目标和投资理财方案。
摘自《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