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离绅士有多远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您肯定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带着家人下馆子,不想邻桌一群客人闹得正欢,偏有个喝得醉醺醺的家伙(也可能根本就没醉)在大声宣读黄段子。此时,面对一桌子的珍馐美味,您一口也咽不下去了。因为心情被弄脏,食欲当然就差。
  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保持公共场所的安静,已成为不言而喻的纪律。早几年,手机这玩意儿刚流行,日本一位时髦小青年拿着它在公交车上高声煲粥,被身旁一位老先生予以严厉斥责。他还没还嘴,又遭到全体乘客的一致谴责。最后,小青年只好羞愧地低着头红着脸提前下车。此事如果发生在我们的国度,情形会是怎样呢?全车人肯定一声不吭,忍受到底。因为一开口,就可能被人骂作“土老冒儿”。再说,其他乘客打起手机来,嗓门只能比那小青年更“洪亮”。
  “嘘,请您不要打扰别人。”我估计今后中国人会经常听到这种劝告。别担心,就像饭后打包、见面问好、红灯停车、礼让女士等习惯礼节,大家现在不也全接受了吗?从内心抵触到愉快接受,需要一介过程。一旦习惯成自然,许多看似约束的“紧身衣”,很容易被“剪裁”为潇洒的“时装”。
  ’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曾在一家杂志社做过一阵子编辑,同事中有位年过不惑的“海龟”,此君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 (H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管理硕士),表面看来给人很沉稳很绅士的样子,接触多了就会有一种被假相迷惑了的感觉。他是部门主任,有独立的办公室。他还有许多很奇怪的举动,每次开全社大会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摆弄他的手机。他如果专心摆弄手机倒也罢了,他还时不时地插上几句,也不管是谁在说话,他插的话大多是与会议主题无关的,常常因此而使会议偏离主题,结果无形中就延长了会议时间。他一开口就是“我在美国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美国人会……”,搞得好像自己是美国人的干儿子似的。
  关于他摆弄手机,有这样一个颇为经典的段子:有一次,杂志社在郊区一个颇有些名气的度假村开研讨会,他竟拿着新买不久的手机,很高声地问坐在他旁边的女同事:“我的手机怎么发不了中文短信?”弄得那女同事十分难堪。事后那女同事说她当时真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回答他吧,领导在上面讲话,而且他声音那么大,估计大家都听到了;不回答吧,他又是一副很认真很谦虚的样子,再说他年长那么多,又是部门主任,总不能不理他吧。思量再三,她只好无声地摇了摇头。
  有一次,我们部门几位成员正在他的办公室里开会。他的手机响了,他连个招呼也没打就到办公室外面的楼梯口接电话去了,我们几人等了20多分钟他才回来,竟然还一脸的坦然,一句抱歉的话也没有,就好像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一样。
  还有一次,我们在讨论一篇文稿的时候,发生了意见分歧,他竟然怒不可遏地一边用手里的文稿反复摔打着桌子,一边很高声地冲我嚷嚷。看他那副气急败坏的样子,我真是又可气又好笑,因为他那副嘴脸让我想起了老家村子里那个经常双手叉腰歪着嘴骂街的又矮又胖的泼妇。那天我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以致晚上睡觉时他那浑厚高亢的男高音还在我耳边嗡嗡作响,犹如一只令人讨厌的苍蝇,怎么赶也赶不走。这次事件后不久,我就向领导申请换岗,转到另外一个编辑室去了。
  这些都是几年前的旧事了,我从那家杂志社辞职也有五六年光景了,但这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留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记忆力向来不怎么好的我能对多年前的旧事如数家珍,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英国人有句古话:“一夜之间可以造就一个百万富翁,但要培养一个贵族却要三代人的努力。”从事文明学研究的学者北野认为,作为绅士,只有金钱是不够的,他们把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懂得怎么尊重别人,懂得怎样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
  中国男人丢掉了精致和细节,所以,中国男人永远距离绅士的标准差那么一步——不是一小步,而是一大步!
  
  (月月鸟摘自《大众健康》2010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每当黄昏降临,她便欣然期待着邮差那美妙的敲门声。  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15岁以前,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到乡间总骑着小白马在绿色的草原上驰骋。15岁那年,她骑马时不幸摔下来,此后二十余年,她一直与床榻相伴。  不幸接踵而至:先是母亲去世,尔后是陪她在乡间养病的弟弟溺死在从她窗前流过的河里。她不得不从乡间回到伦敦,但城里阴冷潮湿的气候使她的身体越来越糟。她蛰居在屋里,像一只冬眠的睡鼠,动弹
期刊
我注意到小唯,是在一次歌唱比赛上。我记得自己得了第一,下台后骄傲地坐在选手席上,却并没有几个人,朝神采飞扬的我看过来。我甚至试图用大声的咳嗽,来引起落选歌手的关注与仰慕;可惜,周围依然是一片清冷,有几个女孩,还在我得意的低声哼唱里,不屑一顾地白了我一眼。我的快乐,在外人的冷落里,瞬间黯淡无光。小唯就在这时,从背后拍拍我的肩膀,微笑说道:安,你的歌声,真美。我回头,在忽闪忽灭的灯光里,看见一股暖流,
期刊
他身体前倾,手紧紧相握,指尖都有点发白。脸,埋在黑色礼帽里。  他是个潇洒的舞者,在健身机构上班。他爱上了前来健身的大学女生小琪。热恋期间,他曾经把一枚戒指缝在玩具熊里,送给女友。针脚肯定很蹩脚,却让对方十分感动。  相恋两年,因为种种原因,女友决意离去,不接电话,不回短信,拒绝见面。生性骄傲的他不得不求助电视台某档节目,宁肯在大庭广众曝光私密,也要做最后一搏。  讲完自己的故事,他听到主持人说:
期刊
小时候,她和他玩得很好,放学总是一起回家。那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不知被他们走了多少遍,春天路上有油菜、粉蝶,夏天有西红柿,秋天有稻谷,冬天有白雪,总也看不够。五年级,他有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每天开始从大路骑车上学,她还是一直走小路,她和他碰面的机会少了。后来,他书读得越来越差,高中没毕业就辍了学,跟着村里人去大城市打工,倒是她,一路磕磕碰碰,竞读到了研究生。  那么多年,他从没和她联系过,她也从没联
期刊
办公室的晓琳和她的男朋友相恋五年,马上就要走上红地毯了。我发现晓琳这些天一直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按说即将做新娘了,应该很快乐才对,晓琳怎么会这样呢?一问才知道,晓琳正在和她男朋友因为买房子的事闹别扭,晓琳坚决要求把她的名字也写进房产证,可这个想法遭到男朋友父母的强烈反对,毕竟购买这套两居室的房子男方出了所有的钱。晓琳也有她的理由,既然他爱我,还在乎房产证上有我的名字吗?我劝晓琳想开点,反正以后结婚
期刊
儿子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从他14岁到16岁。他对我和朋友们的谈话主题兴趣很浓,15岁的他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朋友们的一个特征?”我说没有。  他说:“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啊?!  我其实没听懂他的意思,但是我们接着做了一次实验,就是观察朋友
期刊
一位博友在其博客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周末,她和男友去逛街,手机被偷了。发现手机丢了之后,她马上用男友的手机拨打自己的手机,居然通了。对方摁断了电话,然后用公用电话打了过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也太不小心了,像你这样粗心大意,丢手机是迟早的事,就算我不偷,肯定也会被别人偷。手机以后不要赦在背囊里,一定要记住了。”  她跟小偷谈判:“手机就当我送给你了,但你能不能把卡还给我?它对你没啥用,但对我却很重要
期刊
朋友刘生喜获麟儿,寄照片写信通知我此一好消息,信末并加注一句:“请为我祝福。”  过了几个月,朋友罗生的儿子即将成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这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挂上电话的前一刻,竟也郑重地宣示一句:“请为我祝福。”  左一句“请为我祝福”,右一句“请为我祝福”,咦!莫非正在流行吗?听到好消息,心里产生欢喜,对别人说声祝贺、道声恭喜,应该是最直接且自然的反应。为什么刘生和罗生还要不厌其烦地提醒:“请为我祝
期刊
到加拿大的第二个春天,我要去一个叫兰多里的小镇。兰多里距离我所居住的城市有800多公里,但却没有直接开往那里的火车,我必须去一个叫德唯斯的小镇转车。  一大早我就出发了,下了火车后,我站在德唯斯小镇的站台上。一位瘦削矮小的老太太正挥动着右手,目光一直追随着刚发出去的那趟列车。当火车完全消失于她的视线中时,她才将挥动的手放下,转过身,准备走出站台。  “请问,去兰多里的车几点出发呢?”  老太太回过
期刊
人到中年,常听到旁边的同龄人自嘲:老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则是:过去的事情一清二楚,而今天上午做了什么,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如果这就意味着老了的话,那自己恐怕早已老去,因为每一次同学聚会,局面都大致如此。上学的事情,每一个细节都被挖掘出来,知道的不知道的都知道了。然而聚会前后那几天怎么过的,好像都忘了,因为注意力都在聚会当中。  不知什么因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地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儿子与同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