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梳理“丝绸之路”语境下的宗教艺术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七卷本)是第一套关于丝绸之路上墓室壁画艺术成就的学术成果,该书由总论和分论组成,对墓室壁画的数量、型制、题材、影响等进行了全面整理,归纳总结出艺术特征,图文并茂,有很强的综合性。该书侧重现有考古成果材料梳理,强调中原文化的主导性,在“丝绸之路”语境下进行了完整的学术归纳。
  关键词:中国   丝绸之路   墓室壁画   宗教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057-02
  一、层次丰富的描述特征
  《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共有七卷,总论之外,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域划分有六卷分册,其中东部卷有:山东分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分卷;中部卷有:河南分卷,陕西分卷;西部卷有:甘肃分卷,宁夏、青海、新疆分卷。全书共120余万字,约1500幅图。该书以丝绸之路上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为序,对相关考古材料的数量、型制、题材、影响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纳并总结出主要艺术特征,注重深入浅出和图文并茂,注重新材料和新观点的运用。该书科学严谨,为艺术史及中外艺术交流史的进一步深入拓展提供了工具材料,综合性、实用性极强。捧读之下,受益良多,总结其特征如下。
   (一)独立的查询体系。对于史论科研来说,最重要的是对既有考古材料的科学有效梳理,以及新发现考古材料的使用。新中国考古发掘简报及考古调查,纷繁复杂,有其独立的章法和体系,为专业研究使用所不便。那么,此套多卷本是建立了一个的独立查询体系,完成了中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考古成果的筛选,应该说一书在手,资料无忧,是学者最希望看到的。
   (二)严谨的写作过程。在大的框架下,完成这么大部头的写作,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没有辛勤苦干的精神是办不到的。首先,对相关图文的筛选、分类和排序,必须要积累有深厚学养基础,才能达到有量有质;其次,在区域和时间的要求下,对相关成果进行的总结比对,必须依靠宗教艺术创作风格与创作观念发展变化的真正链条,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所以说,千淘万漉,得到不易。
   (三)层次丰富的学术表达。该书以墓室壁画本体发展的纵向为主线,兼顾丝绸之路大背景的横向拓展,形成了“丝绸之路”和“墓室壁画”两个主题。同时,以符合学术需求为出发,使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达,特别是图像的大量运用,使全书得到了丰满、完整的效果。
  二、多元语境的特别关注
  作为“丝绸之路”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古代遗存,墓室壁画一直是宗教美术研究的显学。“中国墓室壁画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具有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宗教层面上的一个艺术现象”①。而在“丝绸之路”主题下所进行的学术梳理,将最能客观呈现既有的研究成果。
   中国丝绸之路,是有着多元意义的,首先呈现为商业的、贸易的、交流的主题,但从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艺术密不可分。作为一门显学,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越来越多地落实到文化艺术的中西交流层面,也越来越重视考古新材料。在中国丝绸之路极其丰富的考古成果中,出现最多的是墓葬壁画艺术。相比较之下,墓室壁画更能体现政治、文化、民俗等和艺术的融合。
   学界对于墓室壁画的关注,缺乏整体性,且远远落后于其考古成果。中国墓室壁画艺术,遗存最多,沿革有序,各个时期、各个阶层都存在,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上,洛阳、西安、嘉峪关、吐鲁番等都有重要的发现,汪小洋教授曾将其划分为两京图像体系、河西图像体系和西域图像体系②。这些体系之间,以各自艺术特征向外辐射,又彼此融合,将中央集权、重生信仰、艺术喜好、宗教观念等呈现并传播,是丝绸之路文化精神核心之所在。所以说,如果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语境的话,在这其所进行的墓室壁画研究,更显得必要和时尚。
   那么,关于“丝绸之路”这个语境,针对于宗教艺术研究,重点在哪里呢?以这一语境归纳和解读墓室壁画,如何梳理并做有效的研究呢?笔者个人认为,丝绸之路上重要地区、重要节点的相异又相连的图像艺术特征,是最重要的。要说明图像属性,不仅要做图像志的比较,更要从其功能、文化传统等方面判定其图像学意义③。还有就是其社会属性,是墓室壁画之于宗教、之于社会、之于人文等各方面的关联研究。
   在《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中,关于材料的分析和整理,也做了较为完备的基础工作。第一,作为非普通墓葬形式的壁画墓,其明确的等级特征和社会观念;第二,“洛阳模式”“京畿模式”亦或是“河西模式”“西域模式”的特征和影响力,以及所影响的范围及时间段;第三,壁画题材的型制、类型以及叙事性;第四,艺术表达的特征,写实性或符号化。
  三、本土文化传统的系统梳理
   此套《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大书,首先是规范和界定了特定语境,然后是对既有材料进行的客观梳理和比对。那么,如何进一步应用这些成果,如何更深入地进行这一语境下的艺术史思考,如何把握方法,为我所用呢?关注本土文化传统是该书的特征。
   第一,对本土宗教文化影响的强调。宗教美术中,墓葬美术是受外来宗教影响最小的领域,也是弱势文本、无字传承体系。“就墓室壁画和宗教造像的研究而言,如果没有宗教、考古成果的帮助,甚至连直接的文本都不能得到。因此,圖像艺术是弱势文本体系,语图关系中应当关注外力作用下建立的平衡结构④”。在“丝绸之路”语境下,首先要强调一个整体的概念,要清楚墓葬艺术和石窟艺术、商品艺术等是相关联、密不可分的。丝绸之路各区域的本土特征均受到来自政治中心、商业流通、宗教传播的巨大影响,同时不断融合、改良,才得以形成了丰富遗存。    第二,对本土考古成果的关注。对于墓室壁画具体材料的梳理是该书的重点,作者关注造像内容、仪式形态、艺术价值等,并逐步建立研究的架构和标准。由造像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仪式形态,是否能代表一定的宗教仪式规范,并转化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和价值目标呢?强调与丝绸之路整体之间的关联,才能更多体现现代宗教美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壁画遗存着眼,是寻找艺术原貌的关键,同样可以关照宗教内容及世俗内容,串联物质与非物质,解读西学东渐亦或是东学西渐。
   第三,从本土文化关系出发的图像学梳理。图像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的关注点,该书运用图像学,但侧重点是本土文化关系的梳理。“广泛搜集现存图像并将图像特征系统化,将着眼点放在图像的对立、组合、乃至图像的整体形成上”⑤。在图像学方法中,图像象征的形成和变化问题,必须尽量建立在整体的原则之上。这个“整体”,既要求将墓室型制、图像组合、石窟造型、器物风格等放在一起研究,也要求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内容进行比对,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从考古成果看,汉画像石与汉墓壁画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们不仅是不同图像样式的选择,同时也是不同阶层的墓葬形式选择”⑥。这样的观点在总论和中部卷有特别体现,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予以了特别强调。
  最后,是立足于中西关系比较中的本土文化关注。多元而复杂的宗教美术形态,在运用图像象征系统为宗教服务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对于研究来讲,除了图像象征系统,图像创作者所进行的自觉而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也能反映传播、传承和发展。随着新的考古材料的不断涌现,继续不断寻找处理和解释考古材料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可以使中国宗教美术史进一步充实或改写,并不断巩固这一学科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毋庸置疑,进一步强调思考,把握方法,进一步对考古材料的比对和认知,必将会引发更多关于艺术之于宗教、之于社会、之于人文等各方面研究的新成果。《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这套大书所给予的启迪,也预示着其将要产生的巨大影响。
  
  注释:
  ①汪小洋:《中国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讨论》,《民族艺术》,2014年第1期。
  ②汪小洋:《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探讨》,《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
  ③[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郑岩译,北京: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版。
  ④汪小洋:《汉赋与汉画的本体关系及比较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第194页。
  ⑤刘伟冬:《图像学和中国宗教美術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100页。
  ⑥汪小洋:《汉赋与汉画的本体关系及比较意义》,第185页。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传承作为一个宏大的命题,在民族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音乐的传承在中国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传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音乐的发展,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传承音乐之源,弘扬民族文化。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以期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初中音乐 文化传承
期刊
摘要:作为科技时代的直接产物,电影以其机械复制性和符合人类感官认知的视听效果,迅速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一种方式。然而,“祛魅观”下艺术作品神秘感的丧失,对本质的凝神观照被短暂的快感所取代,人类潜意识里对完整经验的渴求以及对艺术作品进行反思的诉求,向以视觉冲击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艺术作品发起拷问。  关键词:“祛魅观” 视觉冲击 经验 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
期刊
摘要:陳怡作为从中国走向世界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位女性作曲家,她有自身特殊的学习经历和音乐创作理念,有自己柔情似水般对家乡音乐的眷恋和挚爱,也有包罗万象的胸怀,乃至致力于传播弘扬世界民族音乐。她的音乐创作美学观和审美观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协调统一,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音乐韵律,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音乐词汇编织出突显个人风格的音乐语言。陈怡从国内走入国际主流音乐界的作曲家,她的人生经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性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化,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在此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已经成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围绕市场需求,将音乐表演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 高等院校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民族民间音乐是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掘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也是当代音乐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本文旨在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对如何在高校的大学音乐欣赏课开展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做到更好的传承这些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传承 大学音乐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期刊
摘要:本文選取两首具有代表性故乡主题歌曲《北国儿女》《都说故土难离》,由刘锡津作曲、王德作词,针对主题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和声调性以及词曲关系等方面对这四首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力图通过创作技法分析进一步探究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关键词:刘锡津 歌曲 创作技法 故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
期刊
摘要: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提名的《黑天鹅》讲述了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性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与自己性格完全对立的“黑天鹅”角色,通过人格的对抗而走向重生的故事。这部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心理学领域的症候,存在诸多精神分析学的符号特征。精神分析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电影文本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本文将运用精神分析学中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心理
期刊
摘要:管虎是我国第六代导演中的一员,具有独特的个性,他的电影一向以作者为底色,展示出对底层的关怀、非线性叙事以及寓言化风格和情绪化影像,将艺术、商业和体制等多种元素糅合在一起,在万变中不变,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本文对管虎的电影导演制作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管虎 电影导演 创作分析 风格转换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60-02  提
期刊
摘要:本文从研究波兰民间的玛祖卡音乐开始,结合对肖邦玛祖卡音乐特殊的创作背景的认识,去考察作曲家独特的“玛祖卡”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特征,进而把研究中得到的一些体会与演奏实践结合起来。  关键词:波兰民间玛祖卡 肖邦玛祖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006-04  一、波兰民间玛祖卡的基本形态  玛祖卡是波兰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三种类型
期刊
摘要:“迻译”是新西兰著名作曲家杰克·波蒂(Jack Body)尤为擅长的创作方式,至于迻译,便是立足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通过精确的记谱力求还原原始音乐素材的本真特质,因此,迻译的实质是一种利用现有音乐素材的二次改编创作。这一创作手法不仅为杰克·波蒂赢得了世界声誉,更影响了新西兰一代作曲家的创作,其影响和意义不言自明。本文拟通过分析杰克·波蒂创作的第一首真正意义的迻译作品——《管弦乐旋律》(M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