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三点思考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第四期刊出“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辑后,收到不少读者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的认识、解读。本期刊出其中观点不一的几篇,欢迎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展开讨论,以推动这一专题的研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2011年版课标中,凡“语言文字的运用”(或“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运用”“语文综合运用”)出现15次之多,频率之高,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重要性。对于课标“语言文字运用”的诠释、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人认为课标这样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注重“表达”,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有人提出要从“表达本位”的角度来认识新课标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提法……正确领会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定位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运用”不等于“写作”
  什么是“运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其近义词应是“使用”或“用”。至于“运用”的外延,新课标在“前言”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可见,“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第一,从“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这个界定可以看出,“运用”所指的范畴绝非仅是书面表达!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课标这种提法是为了强调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更不能以此为理由,认定写作是语文的终极目标。从社会交际作用看,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在工作生活中,“听说读”的行为要比“写”的行为来的多。而“听说读写”之间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读为写之基础,写又对读产生促进作用。从写可以看出读的能力,但不能以写来代替读。所以,我们更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的实践中,落实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第二,从“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与“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个界定中,可以体会到语文运用能力涉及的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切不可将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的学习、学校的学习。必须用大语文观统领语文教学,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视野范围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不仅仅是“表达”
  “表达”的定义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表示(思想、感情)。”从词义就可以看出,它与“运用”,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与外延的词语。表达包括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人们通常的理解是: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是表达。根据新课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外延的界定,“运用”的范畴显然比“表达”要广得多!所以二者不能混合,也不能相互取代。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新课标与实验稿相比,为什么删去“理解”一词?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削弱“理解”,而强调“表达”呢?我们可以先看看这二者的区别。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提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而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二者相比,确实删掉了“理解”一词。这样的改动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理解”不重要,也不能说明是为了强调“表达”。
  首先,就阅读教学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理解内容是基础,是过程,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内容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其他的训练!很难想象,学生连起码的课文内容尚不理解,就能对课文的形式有很好的感悟、体会,甚至运用。因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也离不开内容。那么是否如一些人所讲的,“理解”就是“理解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我觉得,也不尽然。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既要理解“文章说了些什么?”,也要理解“文章是怎么说的?”和“文章为什么这么说?”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过于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多是停留在“文章说了些什么?”这一层次上,似乎知道了文章写什么就万事大吉。忽视了对“文章是怎么说的?”与“文章为什么这么说?”的学习,也就忽略了对文章形式方面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是需要加以改进的。但也要防止一个倾向,片面地强调文章形式的重要性,抛开内容讲形式,孤立地进行语言形式的探讨与学习。其实新课标在其他部分多次提到了理解:“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所以说,把“理解”定位在“理解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也是片面的看法。
  其次,就能力而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个理解能力很差的人,其表达能力绝不可能会很强的。
  那为什么在课程定位中要删掉“理解”这个词呢?笔者以为,可能原因有两点:其一,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的过程中,已经涉及“理解”,也就是说,运用已含有“理解”的意思,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其二,前一阶段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过于偏重“理解”的倾向,为防止与克服这一倾向,更强调运用,而不提“理解”。但绝不是为了强调“表达”的重要性,而删掉“理解”一词。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三、“运用”才是本位
  近年来,我们经常见到有关本位的提法,比如“阅读本位”“写作本位”“表达本位”……什么是“本位”呢?所谓“本位”,《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点解释:①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价值的计算单位;②自己所在的单位,自己工作的岗位。我想,在上述提法中的“本位”,所体现的应该是第二个解释条的引申义,也就是用“本位”来强调该词组前面词语的重要性,意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比如“写作本位”,就是强调要以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笔者以为,这些提法,都强调了一方面的重要,但同时都表示了对其他方面的忽视。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主张,一个流派,都有存在与发展的价值,都有深入探究的意义。但用这样的提法对课标中“语言文字运用”这个定位与核心任务进行诠释,又都有失偏颇。我觉得如果要用“本位”这个词来诠释与解读的话,应该提“运用本位”为宜。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围绕着这门课程的特性与核心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在“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运用本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绝不是重走课改之前“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老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是目的不同。“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虽然也强调培养语文技能,但表现在课堂上往往主要是以理解与记忆课文内容为目的。新课标强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力图不断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二是对待练习题的态度不同。前者追求训练的形式与数量,搞题海战术,繁琐练习,课堂内外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练习,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容易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后者强调的是语文实践,因为练习仅是言语实践的形式之一。所以新课标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读书,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对话,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是在落脚点有区别。前者一般强调的是书面练习,往往用文字训练取代其他项目的实践。后者指向于“语言文字”,涵盖了“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尤其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只重视“文字”,也要注意“语言”,听说读写要并重,不要有所偏废。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教师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心灵世界;教师的智力生活广博多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开阔无垠的未来;教师的灵魂世界丰盈充实,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双双莹润智慧的眼睛……未经书籍点染的世界是荒芜的,未经书籍净化的生活是粗糙的,未经书籍涵润的日子是浑浑噩噩的。在我的教育教学及阅读体验中,感触最深的是,在学校中总有一些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只是体会到一种无休无止的煎熬或是麻木不仁的随从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线上线下模式的推广,生鲜电商也逐渐进入到新零售时代,销售模式也产生巨大转变,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对产品的需求,有效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新零售背景入手,力求相对全面地分析影响生鲜电商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生鲜电商发展;新零售背景;因素研究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领域中生鲜电商
期刊
摘要:从基本思路上讲,要想保障广大农民收入的可持续性增长,要依靠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的振兴;从重要途径上讲,要想快速提高广大农民的的收入分配,要依靠农民自身能力的提升。但无论如何,政府都必须发挥好“组织员”、“协调员”以及“监督员”的功能,从制度上保障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收入;保障  客观的说,我国的财政资金投入农村的较少、投入农业的不足、补贴农民的不够。但我
期刊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的“语言文字运用”在课标中被反复强调,对当前语文课堂的转型(教课文转化为教语文)应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为何这么说?我们不妨把2001年版和2011年版课标中对“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的表述作个对比: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数字平台的优势愈发凸显,本文首先介绍了基建安全稽查数字化管理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各部分详细设计做了具体的描述;再次,概括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及阶段分析。基建安全稽查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安全稽查等相关工作人员做出更科学、更标准的决策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安全稽查;数字化管理;科学决策;大数据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统的安全稽查主要采取过程管理,这种稽查方式效果
期刊
《圆的认识》是华应龙老师的代表课之一,他的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出神入化,一招一式,游刃有余。课堂上,朴实而智慧的他散发的是一种“大气”,然而“大气”是需要“底气”作后盾的,这份“底气”来自哪里?  一、底气,从他对教材的深度思考与挖掘而来  教学片段1:  师: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
期刊
近日细读了彭才华老师主持的“‘同题轮流·多元互动’小学习作训练策略探究”项目组的课题研究资料,深觉这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项有益尝试。  首先,“同题轮流·多元互动”的习作训练实践,体现的是强调“读者意识”的写作观,能够给予学生明确的写作目的并保持持续的创造动力。  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的作用,认为“写作是由作者和读者合作完成的,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而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与之矛盾的是,写作文时学生们却常常冥思苦想,下笔艰难。如何利用“即兴作文”,激起学生“内心的兴趣”,把学生手中的那支生涩凝重的笔,尽可能打造得娴熟轻巧呢?  一、巧用即兴作文,诱发“心血来潮”  “心血来潮”是学生对写作产生了一种急于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作“灵感”,即我国古代所描述的“神思”“神会”“神来之笔”等,是写作的最佳状态。但这种“心血来潮”不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但环顾我们的教育,幸福似乎离我们还有点远,突出表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较繁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较严重,校园生活较沉闷。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追求“幸福”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目标。在福州市教育系统2012年工作会议上,福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勇提出“幸福教育应成为福州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是福州市教育系统工
期刊
1.引言  佛山A洗衣机有限公司是最有代表性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企业,在“互联网+”成为国内制造业重要转型战略之时,佛山A洗衣机有限公司互联工厂成为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契合了全球趋势及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了国内洗衣机行业的升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各种内在管理机制及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公司产线员工存在流失更迭频繁的状况。为此,笔者借助企业实践的时机,对佛山A洗衣机有限公司一线员工工作现状进行了问卷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