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智斗勇一路前行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的一个下午,记者如约来到新四军老战士丁公量老人的住所拜访。丁老家中陈设简朴,但不乏书香气息。半天的交谈,这个年近百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爽朗大气。他动情地讲述自己的年少时光、青春岁月,历历往事生动而具体;谈起早年革命生涯,令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精神风貌。
  官宦公子汇入革命洪流
  丁公量1921年10月出生于浙江定海北门一名门望族。祖父丁七爷在清朝时当过县官,父亲辛亥革命之后当了浙江定海县第一任县长,可以说是官宦之家。父亲爱好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丁公量一直读的是私塾。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学堂多起来了,在母亲的敦促下,1934年丁公量去考舟山中学,并被录取。
  从中学时代起,因家境衰落,丁公量便脱离了“少爷”生活,走上了自立的道路。面临失学,他勤工俭学,通过同学关系找到了为民政科抄户口簿的工作,抄一本两角钱。他白天认认真真上课,晚上就在煤油灯下抄写,有时通宵达旦;星期天更是充分利用,躲在小房中抄写。这样边打工边读书,他才得以勉强读完中学。家境衰败后的苦难给了他生活阅历,也给了他跟穷人之间沟通的基础,让他对社会的不平不公有了一个直接的体验。这也是他年少时就产生革命意识的一个原始的动因吧。
  舟山中学(原定海公学)的创办人刘鸿生先生,聘请了当代教育家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担任办校顾问,负责教学课程的设计,以及延聘师资等有关事宜。在三名教育家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下,舟山中学的师资阵容之强为全国同类学校所罕见。其间,有不少国内名师和进步教师(包括多名共产党员)。在他们的影响下,丁公量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最初启蒙。1935年,年仅14岁的丁公量参加了抗日救国童子军。
  1936年3月31日,丁公量作为18名童子军代表之一,由蔡焕、华恩熙老师率领赴杭参加浙江省第五次童子军大检阅。他和陈安羽等四人代表学校参加双旗笔书旗语比赛,四人分成两组,一边打旗语,一边记录,以出色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获得了全省第一。1936年10月,在南京举行了全国童子军第二次大检阅暨大露营活动。全国一万多童子军聚集南京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检阅活动。时任童子军会长的蒋介石和宋美龄一起检阅了童子军。丁公量作为舟中派出的代表之一,参加双旗笔书旗语比赛,又获得第一。
  最让丁公量难忘的是,他在检阅结束后,和同学一起专门前往东北流亡学生童子军的营地看望流亡学生,了解他们的现状,关注他们的生活。请东北学生签名时,他们高喊“舟山同胞共救我东北三千万同胞”!他在心里铭刻下了这句誓言,这为他日后奔赴抗日战场埋下了不灭的火种。
  1936年上半年,舟山成立了学生救国会,丁公量由上海进步青年杨子华介绍参加了救国会,在共产党员王起等人的领导下,开展地下工作。第二年他考入上海中法工学院,被选为学生会主席,他组织学生与散布亡国论的学院院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年冬,他参加共产国际情报组织,任政治交通。
  1938年1月,丁公量参加新四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17岁的他,担任新四军教导团特派员,曾两次接受艰巨任务:护送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林枫经温州回上海,途中他机警行事,避开日军哨卡,确保领导安全,出色完成任务;此后,又赴温州巧妙接应700名爱国志士来皖南参加新四军。
  皖南事变,挣脱集中营牢笼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丁公量时任新四军教导总队特派员。教导总队是军部的最后预备队,在皖南事变期间一直跟在军部后面且战且退。当时,连日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溪水陡涨,给部队行军作战带来极大困难。最后他弹尽粮绝,极度疲乏,在顽军的层层围歼中被俘。
  皖南事变后,驻在上饶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把被俘的新四军干部近600人,集中关押在上饶的上下周田村。集中营共分五队,丁公量被编在三队,这个队被国民党特务们称为“顽固队”。他们对被俘人员打、骂、饿等百般折磨,企图逼他们“自新悔过”。但是,特务的残酷折磨,并没有磨灭战士斗争的意志。很快,在特务的眼皮底下,他们利用上大课和集中会操等机会,通过联系,建立了秘密党组织。丁公量和汪海粟被选为三队党支部负责人。当时正值八一,为了纪念这个节日,并借此对被囚同志进行激励和教育,他请汪写一篇宣传教育提纲。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汪海粟能够避开监守的耳目,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着实不简单。提纲在小范围内传阅,加以口头传达,大家对此反应强烈,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随后他们又开展了教唱革命歌曲的活动,大家暗中三五成群,秘密传唱,进行革命教育。
  丁公量在国民党军统的姐姐特地赶到了上饶。“我姐姐是专门来保我的,但是没有见面,就写了一封信给我,这封信内容是这样的:你应该在委员长(蒋介石)的领导下,做一个忠实的三民主义的信徒。”很明显,姐姐希望弟弟能够通过向蒋委员长表忠心来换得自由。然而她没有想到,悔过书没拿到,反倒是收到了一封“诀别信”,丁公量在信中毅然写到:“同时同地同母生,各走各自道,一刀断亲根,大义赛天高。”
  这封信表明了丁公量切断骨肉亲情、誓死抗争的决心。丁公量和被关押在集中营里的革命志士一道,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沉重的劳役、残忍的酷刑没有让这些战士们放弃过希望,斑驳脱落的墙壁上,留下了见证他们信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画像。“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嘹亮的新四军军歌在囚牢中回荡。
  与其被动地坐穿牢底,不如选准时机,主动地打破牢笼冲出去,重返革命队伍。丁公量和狱中的战友商量,准备秘密发起越狱暴动。
  1941年10月,三队秘密党支部酝酿在中秋暴动,因叛徒告密流产。特务得知丁公量和汪海粟是“暴动头子”,对他们一番毒打后,便将两人秘密关押进了茅家岭监狱,他们被戴上了沉重的脚镣,关在一间石头砌的谷仓里,随时可能被杀。两人巧妙地用皮带扣撬开脚镣上的销子,并骗过看守的士兵,幸运地冲出了樊笼!死里逃生,丁公量和汪海粟都异常激动,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在汪海粟的建议下,他们决定往南走。在躲避集中营追捕时,两人忍受着饥饿和疼痛,幸运的是一路上得到了不少老百姓的帮助。老乡见他们两个身着带有血迹的军装,就告诉他们,这一带抓壮丁特别厉害,这样走容易引人注目,提议他们去找当地打得一手好棍棒的“大爷”寻求帮助。“大爷”是个豪爽的人,听了他们的诉说后,便帮助他们化装成香菇客继续上路了。
  因为化装过,并携带有“大爷”帮着弄的路条,丁公量胆子就大了些,两人走上了大路,结果晚上在福建蒲城境内一个叫盘亭乡的地方,还是被乡公所抓了壮丁。汪假装成夜盲症,逃脱了被抓的命运。丁公量当时正当壮年,就自然被抓了。丁公量和汪海粟这一对生死之交就这样分别了。
  抓壮丁之后丁公量被安排到了新兵连,没想到国民党的壮丁队跟集中营里差不多,每天只吃两餐,加上餐费层层克扣,到士兵口里的就只有两碗稀饭,根本不顶饱。有人因忍受不了恶劣的环境,试图逃跑,但被抓回来就只有死路一条——活埋。那些被抓到壮丁队的人非常想家,迫切想告诉家里自己的情况,苦于不会写信,便请丁公量帮助他们写家信。
  丁公量帮忙写家信写出了名气,被新兵连连长提拔了去,做起了新兵连里的抄写员。“做抄写有个特权,就是可以出去,自由一些。那时候大家都饿,我就帮助他们买些饼吃。有一次我在外面买饼时,偶遇从集中营逃出来的同志。他们中有个福建人,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地方党组织,我便设法从新兵连里逃出来了。先是住在他的一个亲戚家,等新兵连离开了那个地方才敢出来活动。”就这样一步一步,丁公量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从福建到金华再到上海,最后在上海地下党的帮助下又回到了新四军。
  英勇机智,情报战线展身手
  1942年12月,丁公量随部队前往浙东开辟抗日根据地,由于他在对敌情报战方面富有经验,故出任敌工委副书记,负责杭州至宁波沿线城市地工委工作。1945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急剧变化,苏美两军在战略上占据优势,攻克柏林,攻占吕宋岛,登陆琉球岛,日本本土被轰炸遭重创。日本士兵厌战逃跑,士气低落,浙东地区的日军也不例外,时有士兵手持新四军创办的日文《解放周报》和投诚通行证,寻找新四军三五支队投诚。敌工委在分析形势后,丁公量率先作出决断,以组织秘密“策反”行动,加紧编印日文《解放周报》,建立“反战同盟”等特工斗争方法,多途径、大规模地发动对驻宁波日军的反战攻势。在一次大的行动中,敌工委利用日军一个大队集中到戏院看电影的时机,事前作出反战部署,争取了电影放映员做“内线”,在影院每个座位上放上印有日文的《解放周报》和投诚通行证。当日本兵发现每人拿到的是一份反战材料时,慌了神、乱了阵。此后,敌军又陆续个别甚至集体拿着投诚通行证,向新四军投降。
  在朝鲜战场,丁公量负责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对敌情报战屡建奇功,通过诱敌入网,捕获高级敌特,缴获军用物资;采取逆用电台打反情报战,与敌斗智斗勇,迫使美军精心策划的“两栖登陆”作战方案搁浅。对此,罗瑞卿将军给予充分肯定:“这是我军保卫部门战地反情报战的一个典范,其斗争手段新颖、成效明显。”
  走近这位可敬的革命老人,细心聆听他的叙述,我们感受到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也正是他在革命生涯前行中保持信仰不变,宗旨不变,才一次又一次地挺过难关。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努力过了才能看到希望。
其他文献
在岳西县城南面10公里处,有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秀丽小山村,几十座红顶白墙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人们走到这里时,总是伫立观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这里就是著名的请水寨农民暴动发生地,原本贫穷落后,最近几年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探索其中的奥秘,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岳西县委党史研究室联合组成“昔日根据地,今日新农村”课题组,对这里进行了专题调查。  忆往昔峥嵘岁月  岳西县响肠镇请水
期刊
经历了数十年战争烽火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海军建设。在海军尚处于初创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他为解决海军的装备问题,不仅多次亲自给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写信、打电话,而且两次视察造船厂,了解舰艇建造情况。  1956年1月10日,毛主席视察上海江南造船厂。  此前的1月5日至9日,毛主席在杭州主持召开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讨论修改了《1956年到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返北京途
期刊
在淮海决战中,一位在安徽省萧县魏楼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广东籍团级干部赖峰,当时被离魏楼三公里的丁庄村民王长治收殓厚葬。此后60多年,王长治父女接力守护,在一年四次的祭拜中,不仅礼重于祖坟,还带领家人面对先烈拷问和净化一番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什么情谊?人们不停地在问。  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下的回廊里,人们从那一排排、一块块大理石上,看到了三万多名烈士的名字,他们有的是留下姓名的英雄,还有的是没有留下姓
期刊
我的奶奶叫胡其英,如果还活着,该是109岁了。她在临终前,一再叮咛我的母亲,一定要找到小板凳的主人——  说起这个小板凳,话就长了。1942年春的一天,我奶奶正在家给我不到五个月的二叔喂奶,忽然家里来了几位新四军女兵,她们一阵寒暄后,看着奶奶怀中的孩子,似乎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奶奶说:“你们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不用客气。”一位女兵说:“是这样,我们的一位同事也生了个小男孩,但没有奶水,你能帮助
期刊
l943年1月底,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接到军部转来的电报,来电大意是:中央同意华中抽调前线部分团以上干部到中央党校学习,以保存干部,进行培训,准备迎接全国大反攻。黄克诚立即召开了师党委会议。三师决定选派彭雄、田守尧等11位团以上干部赴延安学习,并准备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请示军部和华中局,得到批准。  这样,由三师师直、八旅、涟东独立团及地方单位抽调的部分干部组成了赴延安学习
期刊
坐落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的“爱联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笔者在阔别多年返乡时惊奇地发现,她已被“曾钰村”所取代。怀着对故乡的深情眷恋,笔者探索更名的秘密。  提起“曾钰村”不得不从一位奇女子说起,她就是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年仅19岁的小姑娘——胡曾钰。  胡曾钰,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人,1923年4月,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937年11月无锡被日寇占领,她随同母亲流落到八士桥姨母家中,当时只有15
期刊
1941年1月皖南事变期间,新四军党的最高领导人项英,抛下正在浴血奋战的部队和叶挺军长,带着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以及少数随行人员,于1月8日深夜悄悄出走,试图钻出敌人的包围圈未果,于1月10日下午回到新四军军部,这是项英革命生涯中极其遗憾的一段历史。归队后项英给中共中央发电报检讨说,“临时动摇”、“行动甚坏”、“影响甚坏”。长期以来对这一历史事实并无争议。但近几年来有一些书籍和文章,蓄
期刊
在浙江的东北部,有一座绵亘于鄞州、奉化、余姚、上虞、嵊州、新昌的大山,名叫四明山。在它的怀抱——余姚市梁弄镇西的狮子山上,有一座占地四万平方米的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前不久,绍兴市公安文联组织文学协会会员举行了一次“四明山革命老区行”,主题就是拜谒烈士陵园。  经过长途跋涉,车子沿着“S”形的山间公路行至狮子山顶。空气清新而潮湿,捏一把,几乎可以渗出水来。我放眼眺望,只见穹庐般的天空犹似水墨浸染,厚
期刊
1953年6月4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署了第一个关于海军装备的正式文件《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习惯上,按签订时间称“六四”协定。  为了签订这一协定,从中央军委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到政务院、海军,上上下下都做了大量工作。  1952年4月至6月,由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任团长,率领由海军分管装备的副司令员罗舜初、海军修造部部长林真、重工业部船舶局副局长罗叔平等人组成
期刊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令人壮志鼓舞,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信心倍增,赋诗一首以贺。  东方飞起一苍龙,直上云霄傲碧穹。  华夏千年前少有,环球遍地亦称雄。  远航大海稳持舵,高举红旗指行踪。  潜海探空志无限,前程锦绣气如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