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和提高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在小城镇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小城镇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笔者根据工作实践介绍了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并对城镇化化发展的生活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城镇;现状;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1.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07%,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也造成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决不能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化等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小城镇的定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在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些人口、工业、商业集中的小城镇。所谓小城镇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型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型社区。一般来说,小城镇主要指县城关镇和建制镇的镇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县城关镇将有一部分发展成为小城市,县城以外建制镇将成为小城镇的主要部分。对于目前与建制镇同属于基层政权所在地的乡集镇, 将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可称其为未建制镇。小城镇处于城乡过渡的中介状态,是我国的农村中心。由于小城镇与周围的村庄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常把小城镇与村庄放在一起讨论,统称之为村镇。
3.小城镇体系构成及划分
小城镇体系是指在我国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目前我国的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关镇、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构成的。
4.搞好小城镇的生态规划
根据国家小城镇发展和建设方针及各项技术政策,结合小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发展现状、资源状况,全面规划小城镇建设目标和体系,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土地资源,对其环境、生态、文化、经济、公用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和方案设计。
5.小城镇环境的主要特点
小城镇环境是由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构成的,其主要特点是:
(1)小城镇虽然有明确的地界线,但又田园交错,具有村野、乡居兼有的景观特色。因而自然环境与生态功能很接近自然,有很大的环境资源潜力。
(2)小城镇经济中,种植业和畜禽饲养占有相当的比重,不能脱离农业经济的特色。
(3)小城镇受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公共设施简陋,如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集中供热基本未实现,公园绿地甚少,人工环境较差。
(4)乡镇工业污染是小城镇环境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低,“三废”不经处理任意排放,污染严重。许多城镇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近处的城镇,不少都是城市污染工业的扩散地,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6.小城镇的污染源
废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包括城镇中的发电、水泥、化工、冶炼等企业的排放;交通污染包括铁路、公路的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生活污染主要是饭店、居民做饭、取暖使用燃料排放的废气。
废水污染: 小城镇废水污染来源于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工业企业包括城镇中的造纸、印染、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工厂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包括居民家中、旅馆、饭店、洗车、洗浴、照相等服务业排放的废水。
固体废物污染:小城镇的废渣主要来自采矿、冶炼、化工、建材、制糖和居民生活的废弃物等。废渣大量倾倒在湖泊、江河、洼地,有的还占用了农田,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
噪声污染:一些小城镇位于交通要道两侧,受到来往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影响严重以及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噪声污染。
小城镇环境污染在于它与城市污染相比更容易、更直接地进入人食物链,因此,危害的程度就更大,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7.小城镇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7.1调整企业发展方向
当地政府要根据本地资源和环境状况,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企业。对于技术装备落后、缺少劳动保护污染防治设施的企业,不准从事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如石棉制品、土硫黄、电镀、制革、造纸制浆、土炼焦、漂染、炼油、土磷肥和染料等,以及噪声很大、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工业项目,已建成的要进行调整,分别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
7.2保护重点区域
在城镇的上风向、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地段、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地和自然保护区内,不准建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已建成投产的企业,要限期迁走,到期没有迁走的,要强行拆除。我国许多小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先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有特色的民居, 我们应当加以保护,切不能以建设新城镇为理由, 毁掉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老建筑。对于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应当尽快修缮,但要注意“修旧如旧”保持老建筑的特色。
7.3坚决制止污染转嫁行为
严禁将有毒、有害的产品委托或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城镇企业生产;严禁将污染严重的城市企业转移到小城镇生产。对于转嫁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接受转嫁的有关人员,要给予经济的、法律的处罚。
7.4污染集中治理、限期治理
小城镇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要求每个企业都建设一套污染处理设施,从经济上来说不合算,可以对性质相近的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如集中供热、共建污水处理积习难改施等。对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的企业,要由政府下令,限期治理或搬迁。
7.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例如道路等级不高,市政设施不配套,缺少排水管道,没有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暖系统、公共交通、通讯系统建设落后等。要发展经济和工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环境保护创造有利的条件。
7.6植树造林,美化城镇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在改善大气质量,防止尘埃污染、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将植树造林作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城镇规划时,要留出绿地空间;在城镇建设中,公园、街道旁、生产区、生活区等地的植树造林要同时进行。小城镇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2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8 平方米以上,其中包括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区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7.7小城镇的环境规划
(1)小城鎮环境规划的内容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确定规划的任务、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及评价、环境功能区(大气、水、噪声、生态)的划分、可持续发展预测、规划方案(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经济预算及效益分析等。
(2)制订规划的方法
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组成队伍,在全面掌握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基础上, 经过调查研究,并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包括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制订本地区的环境规划。
8.结束语
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在保证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建立明确的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使用“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我们无需刻意追求完全绿色化建筑,保护生态环境,但要时刻秉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2]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新华出版社,2004 年6月版.
[3]姚巨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2)
关键词:小城镇;现状;生态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1.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07%,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也造成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决不能走以前的老路,而是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化等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小城镇的定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在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些人口、工业、商业集中的小城镇。所谓小城镇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型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型社区。一般来说,小城镇主要指县城关镇和建制镇的镇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县城关镇将有一部分发展成为小城市,县城以外建制镇将成为小城镇的主要部分。对于目前与建制镇同属于基层政权所在地的乡集镇, 将逐步发展成为小城镇,可称其为未建制镇。小城镇处于城乡过渡的中介状态,是我国的农村中心。由于小城镇与周围的村庄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常把小城镇与村庄放在一起讨论,统称之为村镇。
3.小城镇体系构成及划分
小城镇体系是指在我国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目前我国的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城关镇、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构成的。
4.搞好小城镇的生态规划
根据国家小城镇发展和建设方针及各项技术政策,结合小城镇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发展现状、资源状况,全面规划小城镇建设目标和体系,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规模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土地资源,对其环境、生态、文化、经济、公用设施等进行科学规划和方案设计。
5.小城镇环境的主要特点
小城镇环境是由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构成的,其主要特点是:
(1)小城镇虽然有明确的地界线,但又田园交错,具有村野、乡居兼有的景观特色。因而自然环境与生态功能很接近自然,有很大的环境资源潜力。
(2)小城镇经济中,种植业和畜禽饲养占有相当的比重,不能脱离农业经济的特色。
(3)小城镇受历史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公共设施简陋,如给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集中供热基本未实现,公园绿地甚少,人工环境较差。
(4)乡镇工业污染是小城镇环境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低,“三废”不经处理任意排放,污染严重。许多城镇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近处的城镇,不少都是城市污染工业的扩散地,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6.小城镇的污染源
废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包括城镇中的发电、水泥、化工、冶炼等企业的排放;交通污染包括铁路、公路的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生活污染主要是饭店、居民做饭、取暖使用燃料排放的废气。
废水污染: 小城镇废水污染来源于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工业企业包括城镇中的造纸、印染、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工厂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包括居民家中、旅馆、饭店、洗车、洗浴、照相等服务业排放的废水。
固体废物污染:小城镇的废渣主要来自采矿、冶炼、化工、建材、制糖和居民生活的废弃物等。废渣大量倾倒在湖泊、江河、洼地,有的还占用了农田,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污染。
噪声污染:一些小城镇位于交通要道两侧,受到来往的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影响严重以及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噪声污染。
小城镇环境污染在于它与城市污染相比更容易、更直接地进入人食物链,因此,危害的程度就更大,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7.小城镇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7.1调整企业发展方向
当地政府要根据本地资源和环境状况,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地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企业。对于技术装备落后、缺少劳动保护污染防治设施的企业,不准从事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如石棉制品、土硫黄、电镀、制革、造纸制浆、土炼焦、漂染、炼油、土磷肥和染料等,以及噪声很大、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工业项目,已建成的要进行调整,分别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
7.2保护重点区域
在城镇的上风向、居民稠密区、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地段、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地和自然保护区内,不准建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已建成投产的企业,要限期迁走,到期没有迁走的,要强行拆除。我国许多小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先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和有特色的民居, 我们应当加以保护,切不能以建设新城镇为理由, 毁掉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老建筑。对于年久失修的老建筑,应当尽快修缮,但要注意“修旧如旧”保持老建筑的特色。
7.3坚决制止污染转嫁行为
严禁将有毒、有害的产品委托或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城镇企业生产;严禁将污染严重的城市企业转移到小城镇生产。对于转嫁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接受转嫁的有关人员,要给予经济的、法律的处罚。
7.4污染集中治理、限期治理
小城镇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要求每个企业都建设一套污染处理设施,从经济上来说不合算,可以对性质相近的企业进行集中治理,如集中供热、共建污水处理积习难改施等。对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大的企业,要由政府下令,限期治理或搬迁。
7.5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例如道路等级不高,市政设施不配套,缺少排水管道,没有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暖系统、公共交通、通讯系统建设落后等。要发展经济和工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环境保护创造有利的条件。
7.6植树造林,美化城镇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在改善大气质量,防止尘埃污染、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将植树造林作为小城镇环境保护的一件大事来抓。在城镇规划时,要留出绿地空间;在城镇建设中,公园、街道旁、生产区、生活区等地的植树造林要同时进行。小城镇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2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8 平方米以上,其中包括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区绿地、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等。
7.7小城镇的环境规划
(1)小城鎮环境规划的内容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内容包括:确定规划的任务、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及评价、环境功能区(大气、水、噪声、生态)的划分、可持续发展预测、规划方案(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经济预算及效益分析等。
(2)制订规划的方法
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组成队伍,在全面掌握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计划的基础上, 经过调查研究,并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包括听取广大公众的意见,制订本地区的环境规划。
8.结束语
追求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建筑是在保证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建立明确的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使用“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我们无需刻意追求完全绿色化建筑,保护生态环境,但要时刻秉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2]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新华出版社,2004 年6月版.
[3]姚巨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