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吸血鬼”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uian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已经存在了3.6亿年的古老水生物,它们是如何隐秘生活的?
  它们就像是从外星来的怪物,在地球的海洋和河流湖泊中悠哉漫游。它们的外表平平凡凡,但一张开那血盆大口,立马会令人发怵,而它们的攻击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们是深海里恐怖的吸血鬼——海八目鳗。
  海八目鳗的解剖学
  乍一看海八目鳗,外形跟鳗鱼非常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远亲,就像鳗鱼与哺乳动物的关系一样。严格地说,海八目鳗与鱼纲中的鱼类动物并不属于一类,也就是说它们甚至连鱼类都不是。
  海八目鳗是脊椎动物古老的进化历程中的唯一幸存者——圆口纲的生物,标志是没有下巴。它们的家族包括3亚类,9属和40种。海八目鳗也被称为“七鳃鳗”,因为除了头部有一个鼻孔和一对眼睛,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七个外鳃孔。而七个外鳃孔看起来特别像眼睛,这也就是它们被叫做海八目鳗的缘由。
  长长的身体没有鳍,但配备有鳍状短毛。圆口张开后像是一条深不见底的隧道,里面长满了锋利的牙齿,有意思的是,利齿也是古代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
  它们的原栖息地在大西洋和波罗的海、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20世纪早期,它们通过运河,偷溜进了北美的五大湖区,也出现在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部的水域。它们进入淡水领域后,几乎摧毁了北美五大湖区的白鲑鱼和湖鳟鱼渔场,给渔业带来严重损失,让水生研究人员头疼不已。
  甩不掉的猎人
  此时,在一个湖泊里,正在上演一场激烈追击战:9千克重的鲑鱼奋力逃跑,鲑鱼的追击者——海八目鳗,尽管在身体大小上存在明显劣势,可是鲑鱼就是无法摆脱它。海八目鳗就像拥有激光指示器的狙击手,一直紧紧地跟着猎物鲑鱼。
  它是怎么做到的?其实海八目鳗整个身体周边都分布了特殊的细胞,能够感受到水的振动。当它感觉猎物就在附近,海八目鳗就会转换到“视力飞行模式”,用视觉感官来寻找猎物的准确位置,快速“飞行”到鲑鱼身体的侧面,用嘴巴吸盘紧紧吸住。一旦它锁定它的猎物,那么猎物就没有任何逃跑的机会,只能乖乖“被宰”。
  与此同时,海八目鳗嘴巴的边缘镶嵌着细密的纤毛,能牢牢抓住猎物的皮肤,帮助吸盘嘴巴制造出一种完美的密封状态。形成了一种“真空吸盘”,使海八目鳗能轻松寄生到其他动物身上,强大的吸力甚至能挂住比海八目鳗重300多倍的重量。
  因此,顽强的海八目鳗紧紧地挂在那条不幸的鲑鱼身体一侧。尽管鲑鱼重达9千克,仍是无力抵抗捕食者的吸力,只能无奈地任其操控。
  利用巨大的口腔吸盘,这种长得像鳗鱼的猎人产生一个吸力,效果甚至超过了高科技真空系统,它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最有效的吸盘。3.6亿多年来,吸血、无颌的海八目鳗一直用这个捕猎利器,讲述着一则成功生存的故事。
  尖牙利齿的吸血鬼
  除了高性能吸力,古老的吸血鬼还隐藏了另一种特殊的特性:不同大小的几十个角蛋白牙齿,时刻准备扎进宿主的鲜肉当中。
  海八目鳗的隧道口腔分布着一圈又一圈的钩状牙齿。长在口腔中央的牙齿,长约2厘米,形状像一个W型,相当于完美的锉刀。此外,嘎嘎作响的舌头上也布满一排排角蛋白构成的锋利舌齿。
  海八目鳗正是利用这些白森森的锋利的牙齿和舌齿,咬断宿主鱼的鳞片,扎到宿主鱼白嫩的鲜肉里,刮开血管,然后吸血。
  为了尽可能长时间地吸血,海八目鳗使用了整个动物王国中最狡猾的方法:向猎物注入抗凝剂粘液。它的喉咙里有一种腺体,能让口盘分泌抗凝血剂,防止血液凝结。也就是说,猎物的伤口会一直不停地流血,而海八目鳗就有更多的时间寻找其它血管、吮吸血液。
  如果猎物的伤口没有被感染,一些特别强大的鱼或许就能存活下来。然而,一般来说,只有1/7的鱼能有幸感受到第二天的太阳。
  而鲑鱼就是不幸者之一。在和海八目鳗的战斗中,鲑鱼以失败告终。结果非常惨烈,鲑鱼被吸干了。两天后,它的尸体慢慢沉到河床底部,头部还有一个5厘米大小的洞。
  吸血猎人,活化石
  每一天,数以百万计的鱼类被海八目鳗完全吸干血,沉到湖泊和海洋的底部。对于渔业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种危险的古老食肉动物,拥有恐怖的魔鬼天性。
  不过,“吸血猎人”海八目鳗却是寒武纪的最后幸存者,这使得它们成为研究古生物的一种活化石,亿年以来,它的模样几乎没有怎么改变。但为什么在进化生存的道路上,它比其他物种更成功呢?
  答案在于它的适应能力:它既可以在寒冷生活,也能在温带地区生存。对海八目鳗来说,不管是生活在淡水还是咸水,都一样能自由漫游和舒适生存。因为,它毕竟不是鱼。它自己已经形成了一类独特的动物——具有软骨骨架的圆口纲,与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不同。
  那么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据研究,海八目鳗的家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基因添加。面对古时候陨石撞击、气候灾害或氧气不足,额外的基因意味着海八目鳗会变得更灵活:相比于其他古动物,它能更迅速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毫不夸张地说,在漫漫进化道路中,它把大批动物都“干掉”了。
其他文献
在很多科学实验中,实验对象都是小白鼠。但是用小白鼠来做实验真的可靠吗?  通常实验室的室温是20℃到26℃,这不仅让科学家们能舒服地工作,还能减少闷热导致的异味。但如果实验对象是老鼠,那么室温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老鼠耐寒和耐热的本领很强,但是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老鼠的心率和代谢机制会发生变化,而且它们需要吃更多的食物来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而这些老鼠为了产生热量,免疫系统就免不
期刊
舌头是我们口腔中非常重要的器官,非常敏感,上面遍布味蕾,是我们感知各种独特味道的重要助手。而且,舌头还与我们的语言功能有很大联系,舌头灵活,发音才能清晰、准确,我们才可能舌战群儒,口才出众。  人的舌头如此有用,那么其他动物的舌头又如何呢?在动物王国里,舌头是各种动物有利的工具,它们的舌头用途千奇百怪,毫不逊色于人类。  长颈鹿:舌头皮革质感有妙用  金合欢树长出的小小嫩芽是长颈鹿最喜欢吃的食物之
期刊
过去早有人提出,地球生命可能起源于火星。那时是基于“生命能进化到今天这么复杂的程度,地球年龄还不够长”这一论据。现在,科学家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某个温暖的小池塘”——1871年,达尔文给朋友写信,描述他对地球生命诞生的摇篮的推测时,这样写道。他认为,只要在湿润的环境下,准备好适当的材料,再给一点光照或电火花的刺激,生命就可从无到有被制造出来。  自那以后,人们还提出过另一些生命起
期刊
月球正对着我们地球这一面,明暗相间,异常美丽,激发了无数文人的灵感;而月球的背面却长着个麻花脸,异常丑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距呢?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在晴朗的夜晚,当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时,古人甚至仅凭肉眼就能分辨出月面的大体结构——明亮的地方是月陆,黯淡的地方是月海。今天,借助于宇宙飞船和太空探测器,我们已经可以绘制出完整的月面地图,检测出月球的物质组成,甚至模拟出月球的内部结构。 
期刊
尽管地球上的大象比蚂蚁重很多,一个星系看上去比一个原子大很多,但是一些物理学家开始怀疑,物质的长度和质量的差异不过是一场幻觉。他们认为,描述宇宙最为基本的理论是不含“长度”和“质量”这些概念的。大自然的本质里没有什么长度和质量。  标准模型的麻烦  今天的物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基本粒子的质量都来源于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是50多年前由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和他的同事提出的,认为其他基本粒子,例如电
期刊
没错,我们都被海豚可爱的外貌给蒙了!  面相憨厚、可爱的海豚,因为被驯化后十分乖巧,所以一直被人们当做人类的高智商朋友。但随着科学家对海豚的深入了解,人们才逐渐醒悟:海豚并不那么可爱。  优点岂止海豚有?  美国动物学家指出,虽然海豚有许多看似复杂的行为,例如生活在庞大的社会群体、有同理心、善于与同类沟通等等,还能接受人类的驯化,做出很多高难度动作。但这种智商水平并非为海豚所独有,在其他动物身上也
期刊
这些超自然术语是怎么诞生的?那些创造了它们的主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位于美国东南沿海的大西洋中,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神秘地点之一。1945年命运多舛的美国第19飞行中队在训练时离开美国的佛罗里达后,突然消失在这片三角形神秘水域内,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百慕大三角”这个词本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美国作家文森特·加迪斯一篇杂志文章中首次将
期刊
2013年,一颗陨石在俄罗斯乌拉尔山区的车里雅宾斯克市坠落,造成了巨大损失。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比如摄影师马拉特·艾哈迈塔利耶夫,碰巧拍摄到了陨石坠落的场景(如图)。但设想一下,如果那时天文学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在事先得到“陨石预警”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去现场围观,那时会看到些什么样的震撼景象呢?  迎接“疯狂的石头”  2013年2月15日,乌拉尔山区原本极其普通的一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最不平凡的
期刊
在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并非按部就班地进行的。我们知道,最早的细胞生命大约是在35亿年前诞生的。可是在大约17~7亿年前这差不多10亿年的时间里,生命一直停留在蓝藻和微生物的水平。这段单调而漫长的岁月,被称为“进化的停滞期”。进化的进程直到大约7.5亿年前才开始重启,到了距今约5.2亿年前的寒武纪,终于迎来了一场大爆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涌现了大量复杂的生命。关于寒武纪大爆发,大家已经提出过很多解
期刊
现代物理学研究基本上是一项“烧钱”的活,动辄需要高精尖的技术设备。不过,假如你以为离开“高精尖”就寸步难行,那就错了。有时候,一个简单朴素的小主意,也可以漂亮地解决一些大难题。  搞笑和不搞笑的诺贝尔奖  1996年,安德烈·海姆还是荷兰一所大学的一名教授。他日常的工作是研究超导体的磁性,但他渴望去探索另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水能被磁化吗?  教科书上告诉我们:不能。但海姆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觉得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