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比金玉昂贵得多的博山琉璃,一直秉承着手作的传统,总是在电光石火之间迸发奇迹……如今,琉璃艺术如何走向世界?琉璃大师们将如何传承手艺?追本溯源,我们走进了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这座在长久的历史中守望琉璃艺术的鲁中小镇。
上下琉璃两千年
有人说,流光之物,难寄真情。然而,这次对博山琉璃的探访,却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人工艺术的看法,短短两天,与流传了千年的琉璃艺术进行了一次超时空对话,不能不为它的神奇与缔造者的匠心折服。
琉璃,不仅能焕发出厚重而深邃的绚彩,并且变化万千,能作古瓷之釉色,能拟璞玉之温润,能摹翡翠之通透,然而它的奇彩又不局限于充玉仿翠,忽而如南红,忽而似田黄,忽而赛青金之满天繁星,忽而胜琥珀之包罗万象。2008年6月,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博山琉璃博物馆中初见那些形态各异的传世珍品,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想起了儿时最爱的万花筒,一个纸筒,几把彩色的碎纸,随便转一转,就能幻化出许多图案一一琉璃亦然,一些矿物,添加些化学成份,用一两千度的高温熔了,挑在长长的吹筒上,再拿简单的几件工具帮忙,居然就变成了那一件件流光溢彩的杰作,并且每一件都不一样,无与伦比,实在是奇迹。
传说中的五色石,不补苍天妆点人间
什么是琉璃?琉璃,亦作“瑠璃”,是用各种颜色(颜色是由各种稀有金属形成)的人造水晶(含240的二氧化铅)为原料,是在超过1400℃的高温下烧制加工而成的工艺品,其色流云漓彩,其品晶莹剔透。
熟悉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人都知道,沙僧的原身卷帘大将便是因为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一个琉璃盏,不但被免去仙籍贬入凡间,还要罚到流沙河受苦。神话虽然不是现实,但这个典故足以说明在作者吴承恩所生活的明朝,琉璃是宝贝而且是皇室以及达官贵人争相推崇的炫富之物。
史书上对于琉璃的最早记载始于西周,也就是俗称的“五色石”。五色石因石呈五色而得名。据记载,五色石外表珠圆玉润,小巧玲珑,晶莹透明似玛瑙,深红圆润似樱桃,有的又似翡翠、珊瑚或试金石不等。更为稀奇可贵的是石内“多含水珠,有类空青”。五色石分水、陆两种,其中水石尤为珍贵。
近年来,倍受考古学界瞩目的江西海昏侯墓发现了汉代琉璃席。海昏侯刘贺死后铺在身下的是金缕连缀的琉璃席。刘贺死后,先在他的内棺的底部铺了一层金饼,然后在金饼上铺了一床金缕连缀的琉璃席。琉璃席横向由12块琉璃组成,纵向则有32块,而每块小琉璃长约6厘米,宽约4厘米,紧紧压在内棺底板之上。有关专家称,琉璃在西汉时期也是非常贵重,是皇家宫廷专用的东西。
从淄郡淄州,到颜神颜山,穿越博山的琉璃历史
博山是我国著名的琉璃之乡,中国琉璃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琉璃工业产业形成最早的地区之一。博山琉璃产业的兴起,不仅嘉惠了世人,也成就了博山这座文化山城和淄博这座工业城市。博山琉璃制作原料如紫石、长英石、宝晶石等矿藏丰富。1982年在博山大街北首发掘了全国迄今唯一的一处元代琉璃炉作坊遗址,炉有大小之分,大炉生产琉璃原料,小炉生产琉璃器皿;常见器类有簪、珠、环、管等。淄博地区最早发现的琉璃制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墓葬发掘出土的琉璃器皿,近年考古工作者在临淄郎家、商王、单家、相家大型战国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琉璃器皿,器类有:珠、环、管等40余件,其中“蜻蜓眼”珠制作技艺最高。
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年间,长安贩夫王二狗往淄郡贩丝不遂欲死,遇财帛星君指点,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其中所说的“淄郡”,后来又叫“淄州”、“颜神”、“颜山”,其主要区域,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境内。
博山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立县的,在这以前叫颜神镇。明、清屬于山东省青州府的益都县。博山最早的志书叫《颜神镇志》,在该书的“物产”项下,有关琉璃的一段记载是:“杂产则铅、铁、煤炭、明矾、黄丹、红土、五色琉璃、大小黑磁及砂窑,砖瓦之属”。又说:“至于琉璃灯、棋、簪、扣等物费多工料始得成,小人借以谋衣食。”在集市篇里还说,“西关大街八巷,每月三、八大集,东西门街每月一、六中集,四、九日小集,西关、西冶街专有琉璃市。”
之所以能形成专门的集市,令商贩聚集,可以想见当时博山的琉璃生产已成规模。除了《颜神镇志>和孙廷铨的《颜山杂记》,还有很多地方史志里都记载了博山自古“土多煤矿利有窑冶”,而这个“窑冶”就是陶瓷和琉璃。西冶这个地名,应该就是出自琉璃之炉冶的说法。今天博山很多的琉璃世家,曾经都是西冶街上的住客或店家。
据历史学家考证,元代时博山琉璃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当时博山一带不仅盛产冶炼琉璃所必需的原料,而且工匠熟练地掌握了冶炼的技术。制作琉璃料的生产,习惯称作“大炉”。给琉璃料上着色,就需要另加变色物质,即“非铜铁丹铅则不精”。加什么料,变什么色,《颜山杂记》都有详细记述,当时已能生产的琉璃色料计有:水晶、正白、梅萼红、蓝、秋黄、映青、牙白、正黑、绿、鹅黄等,共十余种。琉璃料再加工,制成各种琉璃制品,习惯上叫做”小炉”生产。据《颜山杂记》记载,琉璃制品中最贵者为青帘,其次是佩玉,丁当,再次是华灯,屏风,这些在当时都属于高档产品。青帘是专供宫廷使用的,能制青帘的琉璃工匠要入垛籍(也叫匠籍).受内廷专管,要按时供奉。
到明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由徐应元等发起建起博山炉神庙。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孙延寿等人发起结成博山琉璃业第一个行业组织一一炉行醮会。
康雍乾盛世时期琉璃业也空前繁荣,至咸丰年间达到极盛
康、雍、乾三世的一百多年间,是清代的所谓盛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琉璃业也水涨船高。海外贸易不断扩大,中国的手工成为出口产品中的一个大项,琉璃产品更是首当其冲。 在诸多琉璃产品中,特别值得提起的是鼻烟壶。鼻烟和鼻烟壶是当时非常贵重的物品,为朝廷、大臣、贵族豪门所专用,皇帝以之赠送外使为礼遇,赐之臣下为上赏。鼻烟壶可用珠玉、玛瑙、瓷石、竹木等精制而成。但自从琉璃鼻烟壶问世,可谓一剑既出,谁与争锋。清沈豫《秋阴杂记》说:“鼻烟壶起于本朝……最行者烧料套红,以藕粉地为上,久贮不干者名老皮,价甚郑重。”烧料即是琉璃。套红,是套料中上色佳品。所谓套料,就是琉璃套色,在一色琉璃为底的壶坯上,套上一层或数层不同的包料,经过雕琢,显现出色彩鲜艳的花纹、图形。套料起始于康熙年间,一出现便使别种鼻烟壶品种相形见绌。
当时的琉璃生产分作两部分,内府琉璃厂主要是雕琢成型的再加工,而套料毛坯则取给于外地,其中套料毛坯的重要供应基地,就是山东的博山,并且内府还不断征用博山炉工。与此同时,博山日趋成为全国琉璃生产的中心基地。
正是由于琉璃之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博山由镇建县,经济空间繁荣,并且成了鲁中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金周村,银潍县,赶不上一个小博山”,足见当时博山琉璃业之强大。
清同治八年(1869年).欧洲人阿·威廉逊曾专程到博山参观访问,了解当地琉璃生产的情况。他在《北中国旅行记》中写道:“在许多年代中,当地居民制造琉璃,我看到他们……制造灯、珠子、以及各种装饰品,他们并将琉璃制成棒状,长约30时,束之成捆,外运全国各地。”又说:“琉璃至纯,着色极美,其操作亦臻相当纯熟之境,许多制品,均经精心磨制。”
八卦炉成就的琉光璃彩
初夏的一个多雨的下午,为了一座已不多见的八卦炉我们走进了山东金祥琉璃的车间。车间外面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的装饰真是别致,一个大大的藤架,架子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西瓜”地,“西瓜”脉络清晰,花纹俨然,感觉都是熟透了的模样,当然,那些不是真瓜,而是炉工所作的最简单的琉璃作品。院子里也有花圃,不过花圃里也没有花,而是盛放着婀娜的琉璃花丛。
进入车间,赫然一座大炉,直径约有3米,八边八角.8个取料口,几十位炉工师傅来回穿梭忙碌着,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根长长的管子,管子头上挑着一团团散发着炙热红光的熔化的玻璃料。车间的生产主管刘建宏告诉我,这座炉是博山仅存的几座八卦炉之一,最老的一座已经封存,目前还在烧煤炭的大型八卦炉就这一座了。
—座烧炭八卦炉,在电炉遍地的博山几成绝响
博山的琉璃技艺主要是手作琉璃,也可以叫热成型琉璃,就是不打胚,不铸模,不用石膏,完全靠玻璃料熔化之后冷却之前的那一瞬间,用简单的工具雕琢出最后的形状,成形以后再经过精细加工而成。常见的手作琉璃有三种炉作形式。
大炉技术、圆炉技术和米珠炉技术。像金祥八卦炉这样的大炉,主要用于生产器皿(水响货)、瓶碗、料条等大料。圆炉则是博山的小型琉璃作坊里常用的形式,主要用于生产小件工艺品,如烟嘴、花球、料珠、杂件等。炉子较大炉为小,略高于地面60厘米至70厘米。坩锅周围有圆形工作台面,围绕台面有6人至8人同时工作。料件熔融后,围炉工作的人根据需要取料做活,通常一昼夜可出料两次,工作10小时至12小时。米珠炉则是一种只能供2人工作的小型炉,主要用于生产料珠等类小型件。米珠炉炉温较低,生产工艺中靠手工形成圆珠均匀粒度,所以技术性很强。越是小粒珠,要做到大小一致,圆润均匀,就越是困难。目前在博山米珠炉已经很少很少了。
金祥这座炉子的形式就是大炉常见的“冲天炉”,中央有坩锅,原料按配方投入坩锅后,即加温鼓风至完全熔融。吹货匠将熔成的料用吹杆取出吹成形状,我们所看到的炉工所拿的长管就是吹杆。大炉熔料较多,工作辛苦,是琉璃业中的基础工。像这座八卦炉,它的最高温度是1480℃左右,平常的恒温也会在1390℃-1400℃之间,车间的室温哪怕是冬天都在38.9℃以上,每天都有40个人围着这台大炉工作,其中会有几位工艺技师,其余的人是取料工。虽然现在的天气还不算太热,下雨的时候外面只有十几度,但车间里每个人都是大汗淋漓。在离大炉两米远的地方站几分钟,感觉就比最热的汗蒸还要难熬了。
几乎每座大炉都会有一位工艺大师领衔,金祥八卦炉也不例外,公司负责人袁世祥不常在厂里,另一位38岁的申成水师傅是这里的技术主管,他也是一位省级琉璃工艺大师。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在钻研手里的一只料瓶,器型不太大,但光滑圆润,很明显已具雏形,我问申师傅想把它做成什么样,他笑而不语,只是手里拿着一把小剪刀上下翻飞几下,瓶子便出现了一个优美的弧旋,那种无比自然的流畅线条,实在让人感叹。像这样的琉璃艺术品,申咸水一天大概只能做两件,至多三件,他完成的都是高档礼品的订单,而不像大炉所生产的大宗制品一一以普通器型花瓶等摆件为主的工艺品,一个月可能会有三万多件。
从古至今炉工就是一份极尽艰苦的工作,刘建宏告诉我,過去他们的先人做炉工,不但经常要被炉主盘剥,还要经常超负荷工作,由于作坊里噪音巨大,所以大多数炉工年纪轻轻就听力都很差了,以致落下终身残疾。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博山美术琉璃厂为代表的工厂恢复了大宗琉璃生产,新社会的炉工待遇也有了很大改善,一年可以休息两个月,平常也可以轮休,有保险和其他很多劳动保障,有技术的炉工可以赚到四五千月薪,但是工作的辛苦程度还是很大,所以有经验的炉工非常难招,各琉璃厂老板们也常常担心年轻人怕吃苦,炉工会后继无人。
普通的石英砂,加上一些化工颜料,在大师的手里化成了传奇
基础的炉工难找,能制作出精品的琉璃工艺大师就更是凤毛麟角。像袁世祥和申成水这样,18岁开始学徒的师傅已经算晚的了。如果是琉璃世家,恐怕不到十岁就已经开始拿吹杆了。不过,各人有各人的悟性,来自沂源的申成水就在短短几年的学徒期内做出了精品。在金祥琉璃展示间里,就有他的一件作品一一《重生》,那是一件特别造型的摆件,申师傅自己给我讲,那是在火山上盛放的一朵雪莲,火山炽热,雪莲圣洁,既有冲突又相得益彰,不过,在作品成型之前他也没有多少想法,完全是瞬间迸发的灵感。看琉璃制作的原料,不过是普通的石英砂,再加上化工颜料,竟合成出这样美妙绝伦的作品,我不禁感叹,手作琉璃之美,不在造作,而是未知的天成。在电光石火之间所突现的异彩,实在摄人心魂。
在清咸丰年间,琉璃制作的鼎盛时期,博山琉璃料已达七十余种,这些色料,有的用金属原料,有的用化工颜料。据《博山乡土志》记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颜料多由外洋输入。博山一隅,炉行购颜料每年不下十数万元。”像翠绿、奶白、亮黄、老山玉、水品,骨紫、鱼骨白、鸡肝石、月蓝、湖水、红玛瑙、琥珀色、蓝宝石、正黑、牛角石等色料销路最广以高(玉富)家的金红,周(志津)家的鸡油黄,孙(焕宸)家的珐琅料(景泰蓝),还有鸡血红金星料等最有名。
颜料不复杂,复杂的都是配方,当然每位工艺大师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方,都是不传之秘。单说吹制琉璃的技术,那也是相当奇妙。有时候简单的吹制作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主要用的工具有喷灯、铁砧、镊子、针、剪刀、不锈钢管、钳子等。吹制琉璃的制作工序其一是挑料,先将琉璃管放入炉内加热,使其能够粘住琉璃液。其二是吹泡,将挑出的料在滚料板上滚成琉璃料团,将粘住琉璃的吹杆放在操作台上,从杆的另一端开始吹气,使其中间产生小泡,或者根据琉璃的流动性把他吹成料泡。其三是塑形,先用吹杆把琉璃吹成想要的大小,然后再用剪刀、钳子、铁砧等工具来规整自己想要的形状,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其四是整理,退火后再对细节处进行加工处理。
上下琉璃两千年
有人说,流光之物,难寄真情。然而,这次对博山琉璃的探访,却完全改变了我们对人工艺术的看法,短短两天,与流传了千年的琉璃艺术进行了一次超时空对话,不能不为它的神奇与缔造者的匠心折服。
琉璃,不仅能焕发出厚重而深邃的绚彩,并且变化万千,能作古瓷之釉色,能拟璞玉之温润,能摹翡翠之通透,然而它的奇彩又不局限于充玉仿翠,忽而如南红,忽而似田黄,忽而赛青金之满天繁星,忽而胜琥珀之包罗万象。2008年6月,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博山琉璃博物馆中初见那些形态各异的传世珍品,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想起了儿时最爱的万花筒,一个纸筒,几把彩色的碎纸,随便转一转,就能幻化出许多图案一一琉璃亦然,一些矿物,添加些化学成份,用一两千度的高温熔了,挑在长长的吹筒上,再拿简单的几件工具帮忙,居然就变成了那一件件流光溢彩的杰作,并且每一件都不一样,无与伦比,实在是奇迹。
传说中的五色石,不补苍天妆点人间
什么是琉璃?琉璃,亦作“瑠璃”,是用各种颜色(颜色是由各种稀有金属形成)的人造水晶(含240的二氧化铅)为原料,是在超过1400℃的高温下烧制加工而成的工艺品,其色流云漓彩,其品晶莹剔透。
熟悉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人都知道,沙僧的原身卷帘大将便是因为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一个琉璃盏,不但被免去仙籍贬入凡间,还要罚到流沙河受苦。神话虽然不是现实,但这个典故足以说明在作者吴承恩所生活的明朝,琉璃是宝贝而且是皇室以及达官贵人争相推崇的炫富之物。
史书上对于琉璃的最早记载始于西周,也就是俗称的“五色石”。五色石因石呈五色而得名。据记载,五色石外表珠圆玉润,小巧玲珑,晶莹透明似玛瑙,深红圆润似樱桃,有的又似翡翠、珊瑚或试金石不等。更为稀奇可贵的是石内“多含水珠,有类空青”。五色石分水、陆两种,其中水石尤为珍贵。
近年来,倍受考古学界瞩目的江西海昏侯墓发现了汉代琉璃席。海昏侯刘贺死后铺在身下的是金缕连缀的琉璃席。刘贺死后,先在他的内棺的底部铺了一层金饼,然后在金饼上铺了一床金缕连缀的琉璃席。琉璃席横向由12块琉璃组成,纵向则有32块,而每块小琉璃长约6厘米,宽约4厘米,紧紧压在内棺底板之上。有关专家称,琉璃在西汉时期也是非常贵重,是皇家宫廷专用的东西。
从淄郡淄州,到颜神颜山,穿越博山的琉璃历史
博山是我国著名的琉璃之乡,中国琉璃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琉璃工业产业形成最早的地区之一。博山琉璃产业的兴起,不仅嘉惠了世人,也成就了博山这座文化山城和淄博这座工业城市。博山琉璃制作原料如紫石、长英石、宝晶石等矿藏丰富。1982年在博山大街北首发掘了全国迄今唯一的一处元代琉璃炉作坊遗址,炉有大小之分,大炉生产琉璃原料,小炉生产琉璃器皿;常见器类有簪、珠、环、管等。淄博地区最早发现的琉璃制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墓葬发掘出土的琉璃器皿,近年考古工作者在临淄郎家、商王、单家、相家大型战国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琉璃器皿,器类有:珠、环、管等40余件,其中“蜻蜓眼”珠制作技艺最高。
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年间,长安贩夫王二狗往淄郡贩丝不遂欲死,遇财帛星君指点,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其中所说的“淄郡”,后来又叫“淄州”、“颜神”、“颜山”,其主要区域,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境内。
博山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立县的,在这以前叫颜神镇。明、清屬于山东省青州府的益都县。博山最早的志书叫《颜神镇志》,在该书的“物产”项下,有关琉璃的一段记载是:“杂产则铅、铁、煤炭、明矾、黄丹、红土、五色琉璃、大小黑磁及砂窑,砖瓦之属”。又说:“至于琉璃灯、棋、簪、扣等物费多工料始得成,小人借以谋衣食。”在集市篇里还说,“西关大街八巷,每月三、八大集,东西门街每月一、六中集,四、九日小集,西关、西冶街专有琉璃市。”
之所以能形成专门的集市,令商贩聚集,可以想见当时博山的琉璃生产已成规模。除了《颜神镇志>和孙廷铨的《颜山杂记》,还有很多地方史志里都记载了博山自古“土多煤矿利有窑冶”,而这个“窑冶”就是陶瓷和琉璃。西冶这个地名,应该就是出自琉璃之炉冶的说法。今天博山很多的琉璃世家,曾经都是西冶街上的住客或店家。
据历史学家考证,元代时博山琉璃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当时博山一带不仅盛产冶炼琉璃所必需的原料,而且工匠熟练地掌握了冶炼的技术。制作琉璃料的生产,习惯称作“大炉”。给琉璃料上着色,就需要另加变色物质,即“非铜铁丹铅则不精”。加什么料,变什么色,《颜山杂记》都有详细记述,当时已能生产的琉璃色料计有:水晶、正白、梅萼红、蓝、秋黄、映青、牙白、正黑、绿、鹅黄等,共十余种。琉璃料再加工,制成各种琉璃制品,习惯上叫做”小炉”生产。据《颜山杂记》记载,琉璃制品中最贵者为青帘,其次是佩玉,丁当,再次是华灯,屏风,这些在当时都属于高档产品。青帘是专供宫廷使用的,能制青帘的琉璃工匠要入垛籍(也叫匠籍).受内廷专管,要按时供奉。
到明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由徐应元等发起建起博山炉神庙。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孙延寿等人发起结成博山琉璃业第一个行业组织一一炉行醮会。
康雍乾盛世时期琉璃业也空前繁荣,至咸丰年间达到极盛
康、雍、乾三世的一百多年间,是清代的所谓盛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琉璃业也水涨船高。海外贸易不断扩大,中国的手工成为出口产品中的一个大项,琉璃产品更是首当其冲。 在诸多琉璃产品中,特别值得提起的是鼻烟壶。鼻烟和鼻烟壶是当时非常贵重的物品,为朝廷、大臣、贵族豪门所专用,皇帝以之赠送外使为礼遇,赐之臣下为上赏。鼻烟壶可用珠玉、玛瑙、瓷石、竹木等精制而成。但自从琉璃鼻烟壶问世,可谓一剑既出,谁与争锋。清沈豫《秋阴杂记》说:“鼻烟壶起于本朝……最行者烧料套红,以藕粉地为上,久贮不干者名老皮,价甚郑重。”烧料即是琉璃。套红,是套料中上色佳品。所谓套料,就是琉璃套色,在一色琉璃为底的壶坯上,套上一层或数层不同的包料,经过雕琢,显现出色彩鲜艳的花纹、图形。套料起始于康熙年间,一出现便使别种鼻烟壶品种相形见绌。
当时的琉璃生产分作两部分,内府琉璃厂主要是雕琢成型的再加工,而套料毛坯则取给于外地,其中套料毛坯的重要供应基地,就是山东的博山,并且内府还不断征用博山炉工。与此同时,博山日趋成为全国琉璃生产的中心基地。
正是由于琉璃之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博山由镇建县,经济空间繁荣,并且成了鲁中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金周村,银潍县,赶不上一个小博山”,足见当时博山琉璃业之强大。
清同治八年(1869年).欧洲人阿·威廉逊曾专程到博山参观访问,了解当地琉璃生产的情况。他在《北中国旅行记》中写道:“在许多年代中,当地居民制造琉璃,我看到他们……制造灯、珠子、以及各种装饰品,他们并将琉璃制成棒状,长约30时,束之成捆,外运全国各地。”又说:“琉璃至纯,着色极美,其操作亦臻相当纯熟之境,许多制品,均经精心磨制。”
八卦炉成就的琉光璃彩
初夏的一个多雨的下午,为了一座已不多见的八卦炉我们走进了山东金祥琉璃的车间。车间外面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的装饰真是别致,一个大大的藤架,架子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西瓜”地,“西瓜”脉络清晰,花纹俨然,感觉都是熟透了的模样,当然,那些不是真瓜,而是炉工所作的最简单的琉璃作品。院子里也有花圃,不过花圃里也没有花,而是盛放着婀娜的琉璃花丛。
进入车间,赫然一座大炉,直径约有3米,八边八角.8个取料口,几十位炉工师傅来回穿梭忙碌着,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根长长的管子,管子头上挑着一团团散发着炙热红光的熔化的玻璃料。车间的生产主管刘建宏告诉我,这座炉是博山仅存的几座八卦炉之一,最老的一座已经封存,目前还在烧煤炭的大型八卦炉就这一座了。
—座烧炭八卦炉,在电炉遍地的博山几成绝响
博山的琉璃技艺主要是手作琉璃,也可以叫热成型琉璃,就是不打胚,不铸模,不用石膏,完全靠玻璃料熔化之后冷却之前的那一瞬间,用简单的工具雕琢出最后的形状,成形以后再经过精细加工而成。常见的手作琉璃有三种炉作形式。
大炉技术、圆炉技术和米珠炉技术。像金祥八卦炉这样的大炉,主要用于生产器皿(水响货)、瓶碗、料条等大料。圆炉则是博山的小型琉璃作坊里常用的形式,主要用于生产小件工艺品,如烟嘴、花球、料珠、杂件等。炉子较大炉为小,略高于地面60厘米至70厘米。坩锅周围有圆形工作台面,围绕台面有6人至8人同时工作。料件熔融后,围炉工作的人根据需要取料做活,通常一昼夜可出料两次,工作10小时至12小时。米珠炉则是一种只能供2人工作的小型炉,主要用于生产料珠等类小型件。米珠炉炉温较低,生产工艺中靠手工形成圆珠均匀粒度,所以技术性很强。越是小粒珠,要做到大小一致,圆润均匀,就越是困难。目前在博山米珠炉已经很少很少了。
金祥这座炉子的形式就是大炉常见的“冲天炉”,中央有坩锅,原料按配方投入坩锅后,即加温鼓风至完全熔融。吹货匠将熔成的料用吹杆取出吹成形状,我们所看到的炉工所拿的长管就是吹杆。大炉熔料较多,工作辛苦,是琉璃业中的基础工。像这座八卦炉,它的最高温度是1480℃左右,平常的恒温也会在1390℃-1400℃之间,车间的室温哪怕是冬天都在38.9℃以上,每天都有40个人围着这台大炉工作,其中会有几位工艺技师,其余的人是取料工。虽然现在的天气还不算太热,下雨的时候外面只有十几度,但车间里每个人都是大汗淋漓。在离大炉两米远的地方站几分钟,感觉就比最热的汗蒸还要难熬了。
几乎每座大炉都会有一位工艺大师领衔,金祥八卦炉也不例外,公司负责人袁世祥不常在厂里,另一位38岁的申成水师傅是这里的技术主管,他也是一位省级琉璃工艺大师。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在钻研手里的一只料瓶,器型不太大,但光滑圆润,很明显已具雏形,我问申师傅想把它做成什么样,他笑而不语,只是手里拿着一把小剪刀上下翻飞几下,瓶子便出现了一个优美的弧旋,那种无比自然的流畅线条,实在让人感叹。像这样的琉璃艺术品,申咸水一天大概只能做两件,至多三件,他完成的都是高档礼品的订单,而不像大炉所生产的大宗制品一一以普通器型花瓶等摆件为主的工艺品,一个月可能会有三万多件。
从古至今炉工就是一份极尽艰苦的工作,刘建宏告诉我,過去他们的先人做炉工,不但经常要被炉主盘剥,还要经常超负荷工作,由于作坊里噪音巨大,所以大多数炉工年纪轻轻就听力都很差了,以致落下终身残疾。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博山美术琉璃厂为代表的工厂恢复了大宗琉璃生产,新社会的炉工待遇也有了很大改善,一年可以休息两个月,平常也可以轮休,有保险和其他很多劳动保障,有技术的炉工可以赚到四五千月薪,但是工作的辛苦程度还是很大,所以有经验的炉工非常难招,各琉璃厂老板们也常常担心年轻人怕吃苦,炉工会后继无人。
普通的石英砂,加上一些化工颜料,在大师的手里化成了传奇
基础的炉工难找,能制作出精品的琉璃工艺大师就更是凤毛麟角。像袁世祥和申成水这样,18岁开始学徒的师傅已经算晚的了。如果是琉璃世家,恐怕不到十岁就已经开始拿吹杆了。不过,各人有各人的悟性,来自沂源的申成水就在短短几年的学徒期内做出了精品。在金祥琉璃展示间里,就有他的一件作品一一《重生》,那是一件特别造型的摆件,申师傅自己给我讲,那是在火山上盛放的一朵雪莲,火山炽热,雪莲圣洁,既有冲突又相得益彰,不过,在作品成型之前他也没有多少想法,完全是瞬间迸发的灵感。看琉璃制作的原料,不过是普通的石英砂,再加上化工颜料,竟合成出这样美妙绝伦的作品,我不禁感叹,手作琉璃之美,不在造作,而是未知的天成。在电光石火之间所突现的异彩,实在摄人心魂。
在清咸丰年间,琉璃制作的鼎盛时期,博山琉璃料已达七十余种,这些色料,有的用金属原料,有的用化工颜料。据《博山乡土志》记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颜料多由外洋输入。博山一隅,炉行购颜料每年不下十数万元。”像翠绿、奶白、亮黄、老山玉、水品,骨紫、鱼骨白、鸡肝石、月蓝、湖水、红玛瑙、琥珀色、蓝宝石、正黑、牛角石等色料销路最广以高(玉富)家的金红,周(志津)家的鸡油黄,孙(焕宸)家的珐琅料(景泰蓝),还有鸡血红金星料等最有名。
颜料不复杂,复杂的都是配方,当然每位工艺大师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方,都是不传之秘。单说吹制琉璃的技术,那也是相当奇妙。有时候简单的吹制作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主要用的工具有喷灯、铁砧、镊子、针、剪刀、不锈钢管、钳子等。吹制琉璃的制作工序其一是挑料,先将琉璃管放入炉内加热,使其能够粘住琉璃液。其二是吹泡,将挑出的料在滚料板上滚成琉璃料团,将粘住琉璃的吹杆放在操作台上,从杆的另一端开始吹气,使其中间产生小泡,或者根据琉璃的流动性把他吹成料泡。其三是塑形,先用吹杆把琉璃吹成想要的大小,然后再用剪刀、钳子、铁砧等工具来规整自己想要的形状,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其四是整理,退火后再对细节处进行加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