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江湖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10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岳永逸,三联书店,2011
  
  作为老北京市井文化的聚集地,天桥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而频现于众人的文字与叙述之中。然而太多的天桥记忆都不免呈现出单调的一致,似乎天桥只是老舍、张恨水笔下那个已经失落了的江湖,充满着惋惜和怀念。但历史上真实的天桥感受未必如此,比如岳氏书中就提到解放初期天桥是作为“邪恶的杂吧地”而进行整治的,而且天桥民众特别是艺人们也是真心欢迎和拥戴的。有些反讽的转变中,我们的记忆怀着现实的诉求诗意地改写了天桥。不过正因如此,《老北京天桥》一书的意义才凸现出来:作者并没有选择流行的话语方式,从而加入到泛滥的民俗猎奇大军当中,而是采取了“下层、下体不卑不亢的‘眼睛向上看’的平视”以及历史意义上的向“后”看的角度,还原了一个多重姿态的“记忆天桥”,继而再造了一个“学术天桥”。
  书中的14位访谈者不仅有亲身在天桥卖过艺的老人、当年的观众、老艺人的后人或传人,还有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其中有12位都出生于上世纪前30年,他们见证了天桥由盛转衰甚至自兴而亡的全过程。他们的叙述中既有坐视沧桑的感慨,也有淡看春秋的平静,既有身怀绝技的骄傲,也有谋生艰难的落魄,既有把式行当的规矩,也有市井江湖的事故,既有以充谈资的轶闻奇事,也有未必入流的学问常识,更有的是一份历史的厚重感。通俗的文字里具象出一个我们似曾相识却又陌生新奇的老北京杂吧地。
  当然,口述材料的精彩并不表示可以忽略这本书的理论价值,而且恰恰相反,此书在学术上的闪光点是极难被掩盖掉的。作者在分析了施坚雅、艾莉森、王笛、黄金麟和地方感觉结构等以往的城市研究之后,根据北京“八臂哪吒城”的传说提出了独特的“城市生理学”的说法。岳氏通过老北京城的“凸”字形态和城市内部的具体功用划分及形态、成分构成,区分出内城与外城、北城与南城的以上、下体为总体代表的相对关系,即:
  “内城:外城/鞑靼城:汉城/上半身:下半身/男:女/阳:阴/治:乱/正:邪/洁:不洁/神圣:世俗/生:死/大:小/開明:愚昧/丰盈:匮乏”(325页)
  进而也就推出了居于外城的天桥相对于内城紫禁城的“下体”中的“下体”角色:
  “[天桥/下体:紫禁城/上体=天桥/下体]:[外城/下体:内城/上体=外城/下体]=天桥/下体,其中,冒号表示对立关系,等号表示涵盖关系。”(327—328页)
  而且作者解释道:
  “外城、天桥是下体,但又不仅仅是下体,它既是与内城、紫禁城这个上体相对的下体,又是涵盖、承载和孕育上体的下体,是低俗而又神圣和伟大的下体。”(327页)至此,这样的一种“城市生理学”不仅概括出了天桥以及外城的杂吧地特征,也体现出其在北京城整体内的区域意义。
  可是在作者推演天桥为下体的结论时却毫无解释和说明地直接采取了外城为下体的取向,使得结论的前提失去了应有的说服力,所得结论的可信性也随之大打折扣,虽然这并不至于全盘抹杀其理论视点上的创新。
  实际上,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回忆录或者口述史来阅读。既然天桥如此“杂吧”,拥有着“下体角色”涵盖的种种不堪形象,甚至从1930年代开始直到解放后整治之前处于“失范”状态,那么为何于今又会转变成一个“失落的江湖”而获得美好的想象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天桥早已成为了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想象体。一方面,由于老北京的故都身份,旧京以及天桥极其幸运地成为许多文人笔下的偏爱,从而获得了一个超越实体的文化镜像。相较于前者,后者拥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力,也承担着更为厚重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于是这样一个天桥对于当下,不仅尤其具备唾手可得而又韵味无穷的审美意义,更凭借那隔日的乡土味道慰藉着闹世里奔忙疲沓的心。失落不是因为挥别昨日的江湖,而是对今天太不适应。
  另一方面,老北京独特的城市生理结构和文化肌理,天然地决定了天桥作为与“上体”相对的“下体”,独立于皇权体系之外而自成天地。其外部虽然显示出与“上体”相反的混乱、不洁和愚昧,却在内部构成和运行上呈现出与“上体”相似的层级、模式。这样的“下体”可以不依靠“上体”而独自成活,也可以平静地接受着“上体”的支配和统辖,无怨地供养着“上体”,但同时也保存了颠覆“上体”甚至取而代之的实力和可能。这样的一个天桥江湖实际上寄托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侠客梦”。当今中国,在经历过体制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控制的年代之后,人们急切渴望着拥有一个江湖,能够逃离体制,于是天桥这样一个虽被神化却真实存在过的江湖便沾染上满足现实诉求的理想色彩。这里的江湖不是武侠小说里那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世界,也不尽同于范仲淹“处江湖之远”的所指,有些类似于西方语境中的“市民社会”,却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不一定具有实际的政治诉求,也不决然地与权力体制界限分明,只是单纯地希望保留住一份退隐性,在找寻快乐的同时享受自由,回归世俗的生活本身。
  不过,往者不可谏,来者似乎也未必可追。昔日位于“下半身”的崇文、宣武如今已并入东西二城,“招安”于“上半身”了。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 袁剑)
其他文献
早晨6:20,闹钟响了,棋盘展开,棋子(我)睁开了朦胧的双眼。起床、洗漱、吃早饭,一边听英语磁带一边上学。按时且安全地到校,向前进3格。第一节课,数学老师拿着厚厚一摞卷子走
<正> 我馆自1998年开放以来以其幽雅的阅读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新颖的服务方式吸引了广大读者,据统计平均读者日流量近千人次,累计办理各种借书证近万个。为了最大限度地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自1982年起逐步试行统一计量单位。我们感到,在开始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时往往不熟悉、不习惯,似乎增添了额外负担。但实际上,由此结束了米制、市制、英制等
<正> 在《图书与情报》2000年第2期上,我们拜读了黄俊贵先生的大作《丑陋的图书馆学——&#39;实话实说&#39;访谈录》。&#39;有勇气讲自己的丑陋,并有智慧发现自己的丑陋,正是
"砰!"随着关门声,我赶着去上学。"嚓!"是谁?我下意识地回头一看,没有人。莫非是听错了? "嚓!"又是同样的声音。这下我听清楚了,这是按相机快门的声音!我警惕地往四周望去,发
在《冲绳札记》中,作者试图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所谓“日本”这个近代国家是如何形成的?近代化的结果让它在世界,特别是在紧邻诸国中,居于怎样的存在?它真强大吗?日本人真正吸取了战败的悲惨教训了吗?于是,作者把焦点转向冲绳,讲述了那个叫琉球的国家是如何被纳入日本的,还论述了作为美军基地的冲绳以及由美国返还的冲绳县民在战后的生存状态。大江健三郎在《冲绳札记》中译本序中说,论述了他一生的主题的,就是《冲绳札记》。
我们家的“小宠物”可不一般,他呀,给我们带来了好多乐趣.
□对于传统与现代转型期间人们所作出努力的忽视和误解,是造成中国法学还在困扰自己走向的根源,当前的中国公法学的基因不全在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不全在于西方政治思想和
有人谈古代文章,首举唐宋八大家,跳过南宋、元、明,便到清代桐城派。但要讲中国文章史,却不能如此痛快爽快。中国文章史如一条长河,自发源至入海,通体一贯,绝无间断,如此才能浩瀚万里,朝宗于海,如此才有波澜壮阔,奇异景观。元代文章,就是中国文章史之一段奇观。元代文章家姚燧,被称为有元一代文章宗工,比之为汉之司马,唐之韩、柳,宋之欧、苏。他本人也颇以文章自负,有曲云:“金鱼玉带罗袍就,皂盖朱幡赛五侯。山河
只有那些“科学文化”书籍,即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同时更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并上升到文化研究层面的书籍,才有可能进入公众的阅读视野    岁月难留,时光易过,转眼又已经告别了2009年。不过盘点这一年本人经眼的科学文化好书,还是颇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纯粹的科学技术书籍现在早已无法进入公众阅读层面,究竟是科学技术自己主动退出公众阅读视野,还是它被公众阅读所遗弃,这是一个难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