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命脉所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然而,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却逐渐偏离,资本“避实就虚”,资源错配,引发实体经济“空心化”。为此,文章提出需要从源头引导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优化信贷结构,分层服务,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均衡经济结构。同时,要在严把风险底线的基础上,疏通现有融资渠道,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关键词:金融活水;实体经济;资源错配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坚守的大政方针。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在前不久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定位为未来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政策上已经明确,推动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大局是未来金融工作的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的发展实体经济,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经济迅猛增长,社会财富急剧攀升,金融业也“乘风”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金融业的高歌猛进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资本“避实就虚”、实体经济空心化、产业泡沫等(颜慧,2010)。这些问题的出现反射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金融业的发展正在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相背离。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金融业内在特性,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单一线性或者说均衡的,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张亦春、王国强,2015)。适度的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源流向竞争力强,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部门,改善资源在实体经济的配置效率(李青原等,2013),而且能丰富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成本,加速资本积累,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周小柯等,2015)。相反,过度膨胀的金融体系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向影响,破坏经济发展均衡,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将使资源从实体经济抽离,避实就虚,降低了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李强、徐康宁,2013)。有鉴于此,如何把握金融业发展方向,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热议的问题之一。
一、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昌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夯实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丁兆庆,2013)。建立稳定、健康、发达的实体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举措(金碚,2012);也是转变社会氛围,纠正低俗致富观、改正浮躁发展态度的客观需要(赵晷湘,2012);同时也是防止经济过热,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彭智敏,2012)。不难发现,实体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一旦实体经济发展“空心化”,资本“避实就虚”,不仅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风险,而且攸关金融安全,社会稳定(郑湘明2013)。因此,应当正本清源,确定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步调(王克群,2012)。
不仅如此,稳固实体经济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近年来,经济发展“脱实就虚”,资本“空转”,产业“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频繁在重要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勞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在2012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这一内容进一步做了阐述“坚决抑制社会资本避实就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不仅如此,十八大上,这一概念再一次得到说明并升华“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2013年,在考察湖北和辽宁时,习近平同志两次强调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指出“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
二、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代表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造,是物质财富产生和消费的基本形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达稳健,结构合理的实体经济不仅能够极大的丰富物质生活,创造财富,还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收入,保证社会稳定。由此可见,实体经济的发展事关一国的发展大局,维持一国竞争力经久不衰的关键在于夯实实体经济(郑湘明,201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不论总量,还是增量,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近年来这一情况却有所改变,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发展“避实就虚”,经济转型遭遇阻滞,实现可持续发展难度增大,其根源都在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1. 融资难、融资贵。近年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十分突出。中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占比近98%,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然而,与此极不相称的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却非常滞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小企业骨子里“小、散、乱”,其风险防控能力较弱,财务制度建设不足,运营管理手段欠佳,资信情况难以把控,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抵押物等,这些问题困扰着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满足放贷条件,使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无法实现信贷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虽然体系内开始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新的信贷政策,设计新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但短期内,这种状况还没有办法得到有效改善。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2. 资本“避实就虚”,加剧了产业泡沫。资本具有逐利性,在金融发展水平偏高时极易“避实就虚”。实体经济涵括的行业众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偏重,导致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资本回报存在强弱差别。若任由资本逐利,大量资本势必集中于少数几个发展态势良好的行业,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资本投入对于行业发展而言是有利的,不仅能够扩大产业的规模,还能促进产业内的创新活动。但过多的资本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就会导致这些产业的发展迅猛,远高于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过度集中将会使得产业发展虚高,催生泡沫。而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加剧这一情况,助推金融资本从弱势行业抽离,流入盈利高的部门,加剧产业泡沫。
3. 金融资源错配,存在结构性问题。从目前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看,存在金融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错配问题。金融资源偏好流向规模大,资质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而回避相比之下规模小,资信差的民营企业,资金投向集中。然而,实际情况是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却比较分散,融资需求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就导致金融体系的供给与实体经济的需求间出现了错位,诱发了金融资源错配,产生了结构性问题。在实际的融资结构中,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即便民营企业经营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更强。相反,国有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渠道多,要求也更低,其实际融资需求很容易就得到满足,即便有些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亏损情况更为严重。不难发现,金融机构的资源流向存在倾向性,产生了结构性问题,金融资源的供给无法有效对接需求。
三、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追本溯源,是金融体系内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所导致的。这些问题不仅包括制度和体系上的缺陷,还有发展理念上的缺失。
1. 金融服务理念落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首先是理念问题。金融机构在服务过程中理念较为狭隘,过于重视眼前得失,以利益为驱动,资源配置遵循“低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金融服务的方向出现了偏差,使得短期利益凌驾于长远发展之上,资金的投向偏好规模大、实力雄厚、经营状况良好而实际上融资需求并不强烈的企业,但融资需求急迫的中小企业却被拒之门外。实际上,基于良性发展的需求,经济建设不仅要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还需要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只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才能营造出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当前金融服务过程中“逐利”的狭隘理念制约了金融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导致融资结构错配,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2. 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其一,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过去中国经济依靠粗放模式保持了高速增长,金融服务的水平虽然不高,但也保持了较高的服务效率,并且回报也相对比较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转型,陈旧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增长模式的要求。金融体系提供的高质量服务还略显不足。其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导致的局部供给不足问题。从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资本市场配置的资源量巨大,但资源却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避实就虚”,受到高收益的驱使,资金在资本市场“空转”,抑或流向房地产等行业。资源过于集中于少数几个行业,一方面催生了产业泡沫,提高了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发展也出现了逆向选择,有能力融资的企业也改变经营方向,转投收益高的行业,进一步推升产业泡沫。
3. 金融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显出了金融体系的缺陷。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都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相对落后。在实际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占比仍然偏低,股權、债券等融资方式还未发挥出其在融资方面的高效性。此外,在间接融资中,银行主体也不够多元化,外资银行、民营银行等活力较强,创新能力强、较为灵活的机构较少。银行主体的单一性导致间接融资模式固化,企业融资只能仰赖国有大型银行,而这些银行则因为风险控制和规模偏好,往往倾向于服务大型国有企业,这就形成了金融服务的洼地。与此同时,其他间接融资模式发展相对落后,针对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极为匮乏,无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4. 金融服务有效性欠佳。资本市场门槛较高、限制条件较多,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具体而言,股票市场、债权市场和证券市场在融资者资质、准入标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法满足条件,达不到进入的标准。市场机制在金融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也有限,无法对资本市场进行合理定价,引导长期资金进入直接融资环节,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有效支撑。另外,在直接融资中,仍然以债务融资为主,股权融资的占比较低,无法发挥股权融资对业务存在不确定性的初创企业的扶持作用。不难发现,虽然当前我国构建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融资体系,但金融系统在服务实体经济时的有效性仍然欠佳,无法充分发挥多层次、结构化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势作用。
四、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还体现出其经济发展的稳健性、增长性和未来的潜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需借助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夯实基础。为此,需要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
1. 源头引流,滋润实体经济。引导金融活水,注入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和乱象,其根源都在于资源配置不均衡。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不同,地位存在很大差异,银行的优势明显,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在此情况下,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效果欠佳,容易形成实体经济发展的洼地。为此,应当因势利导,利用银行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注入金融活水,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与此同时,从供给侧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将资本市场的服务对象牢牢锁定于实体经济,完善激励和补偿机制,通过有效供给诱导、拉动有效需求,形成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 2. 分层服务,均衡经济结构。推进信贷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均衡经济结构。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机构的分层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实体经济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供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各地金融机构应当围绕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和渠道。设计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时,要着力研究不同行业的特征和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通过创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支持与行业的兼容性。与此同时,要注意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挥金融对资源的调配作用,疏导资本,匹配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激发行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均衡经济结构。
3. 渠道疏通,降低融资成本。渠道再疏通,简化融资手续,降低融资门槛。一方面,建立一套多元化、结构化的信用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简化投融资手续提供支撑,为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渠道优势;另一方面,完善担保制度和体系建设,消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要鼓励建设形式多样的担保机构,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指引担保机构定位服务对象,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服务。如此,将可实现现有融资渠道的疏通,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并且畅通的融资渠道,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4. 标本兼治,严守风险底线。引导资本“脱虚向实”,重新激活市场活力。为纠正近年来金融业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相背离的现象,严守不发生系统风险的底线,应当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深化体制改革,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牢牢把握资本流向,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切实保证信贷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监管机构应当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利用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支持,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合理增长,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颜慧.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失衡与调整[J].中国金融,2010,(12):69-70.
[2] 张亦春,王国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非均衡关系研究——基于双门槛回归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5,(6):45-54.
[3] 李青原,李江冰,江春,Kevin X.D.Huang.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3,12(2): 527-548.
[4] 周小柯,席艳玲,陈一.地方政府行为视角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219个地市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5,(1):25-29,44.
[5] 李强,徐康宁.金融发展、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25(9):3-11,57.
[6] 丁兆庆.加快推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学刊,2013,(9):39-43.
[7] 金碚.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J].求是,2012,(7):24-26.
[8] 彭智敏.加快实体经济发展[N].湖北日报,2012-05-09(014).
[9] 赵晷湘.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阻隔与对策选择[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127-131.
[10] 郑湘明.论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5):46-51.
[11] 王克群.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挑战及建议——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14(1):50-53.
作者简介:刘辉(1985-),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部投资经理,博士,研究方向:宏觀经济、债券市场、大类资产配置等。
收稿日期:2019-09-14。
关键词:金融活水;实体经济;资源错配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坚守的大政方针。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在前不久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定位为未来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政策上已经明确,推动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大局是未来金融工作的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的发展实体经济,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经济迅猛增长,社会财富急剧攀升,金融业也“乘风”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金融业的高歌猛进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结构性问题,比如,资本“避实就虚”、实体经济空心化、产业泡沫等(颜慧,2010)。这些问题的出现反射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金融业的发展正在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相背离。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金融业内在特性,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单一线性或者说均衡的,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张亦春、王国强,2015)。适度的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源流向竞争力强,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部门,改善资源在实体经济的配置效率(李青原等,2013),而且能丰富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成本,加速资本积累,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周小柯等,2015)。相反,过度膨胀的金融体系则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向影响,破坏经济发展均衡,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将使资源从实体经济抽离,避实就虚,降低了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李强、徐康宁,2013)。有鉴于此,如何把握金融业发展方向,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热议的问题之一。
一、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昌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夯实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丁兆庆,2013)。建立稳定、健康、发达的实体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举措(金碚,2012);也是转变社会氛围,纠正低俗致富观、改正浮躁发展态度的客观需要(赵晷湘,2012);同时也是防止经济过热,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彭智敏,2012)。不难发现,实体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一旦实体经济发展“空心化”,资本“避实就虚”,不仅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风险,而且攸关金融安全,社会稳定(郑湘明2013)。因此,应当正本清源,确定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步调(王克群,2012)。
不仅如此,稳固实体经济也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近年来,经济发展“脱实就虚”,资本“空转”,产业“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频繁在重要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勞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在2012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这一内容进一步做了阐述“坚决抑制社会资本避实就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不仅如此,十八大上,这一概念再一次得到说明并升华“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2013年,在考察湖北和辽宁时,习近平同志两次强调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指出“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
二、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代表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造,是物质财富产生和消费的基本形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达稳健,结构合理的实体经济不仅能够极大的丰富物质生活,创造财富,还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收入,保证社会稳定。由此可见,实体经济的发展事关一国的发展大局,维持一国竞争力经久不衰的关键在于夯实实体经济(郑湘明,201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不论总量,还是增量,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近年来这一情况却有所改变,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发展“避实就虚”,经济转型遭遇阻滞,实现可持续发展难度增大,其根源都在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1. 融资难、融资贵。近年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十分突出。中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占比近98%,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然而,与此极不相称的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却非常滞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小企业骨子里“小、散、乱”,其风险防控能力较弱,财务制度建设不足,运营管理手段欠佳,资信情况难以把控,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抵押物等,这些问题困扰着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满足放贷条件,使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无法实现信贷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虽然体系内开始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新的信贷政策,设计新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但短期内,这种状况还没有办法得到有效改善。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2. 资本“避实就虚”,加剧了产业泡沫。资本具有逐利性,在金融发展水平偏高时极易“避实就虚”。实体经济涵括的行业众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偏重,导致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资本回报存在强弱差别。若任由资本逐利,大量资本势必集中于少数几个发展态势良好的行业,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资本投入对于行业发展而言是有利的,不仅能够扩大产业的规模,还能促进产业内的创新活动。但过多的资本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就会导致这些产业的发展迅猛,远高于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的过度集中将会使得产业发展虚高,催生泡沫。而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加剧这一情况,助推金融资本从弱势行业抽离,流入盈利高的部门,加剧产业泡沫。
3. 金融资源错配,存在结构性问题。从目前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看,存在金融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结构性错配问题。金融资源偏好流向规模大,资质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而回避相比之下规模小,资信差的民营企业,资金投向集中。然而,实际情况是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却比较分散,融资需求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就导致金融体系的供给与实体经济的需求间出现了错位,诱发了金融资源错配,产生了结构性问题。在实际的融资结构中,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即便民营企业经营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更强。相反,国有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渠道多,要求也更低,其实际融资需求很容易就得到满足,即便有些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亏损情况更为严重。不难发现,金融机构的资源流向存在倾向性,产生了结构性问题,金融资源的供给无法有效对接需求。
三、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追本溯源,是金融体系内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所导致的。这些问题不仅包括制度和体系上的缺陷,还有发展理念上的缺失。
1. 金融服务理念落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首先是理念问题。金融机构在服务过程中理念较为狭隘,过于重视眼前得失,以利益为驱动,资源配置遵循“低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金融服务的方向出现了偏差,使得短期利益凌驾于长远发展之上,资金的投向偏好规模大、实力雄厚、经营状况良好而实际上融资需求并不强烈的企业,但融资需求急迫的中小企业却被拒之门外。实际上,基于良性发展的需求,经济建设不仅要经营主体的多元化,还需要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只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才能营造出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当前金融服务过程中“逐利”的狭隘理念制约了金融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导致融资结构错配,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2. 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其一,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过去中国经济依靠粗放模式保持了高速增长,金融服务的水平虽然不高,但也保持了较高的服务效率,并且回报也相对比较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转型,陈旧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增长模式的要求。金融体系提供的高质量服务还略显不足。其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导致的局部供给不足问题。从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资本市场配置的资源量巨大,但资源却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避实就虚”,受到高收益的驱使,资金在资本市场“空转”,抑或流向房地产等行业。资源过于集中于少数几个行业,一方面催生了产业泡沫,提高了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发展也出现了逆向选择,有能力融资的企业也改变经营方向,转投收益高的行业,进一步推升产业泡沫。
3. 金融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显出了金融体系的缺陷。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都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相对落后。在实际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占比仍然偏低,股權、债券等融资方式还未发挥出其在融资方面的高效性。此外,在间接融资中,银行主体也不够多元化,外资银行、民营银行等活力较强,创新能力强、较为灵活的机构较少。银行主体的单一性导致间接融资模式固化,企业融资只能仰赖国有大型银行,而这些银行则因为风险控制和规模偏好,往往倾向于服务大型国有企业,这就形成了金融服务的洼地。与此同时,其他间接融资模式发展相对落后,针对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极为匮乏,无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4. 金融服务有效性欠佳。资本市场门槛较高、限制条件较多,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具体而言,股票市场、债权市场和证券市场在融资者资质、准入标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法满足条件,达不到进入的标准。市场机制在金融服务中发挥的作用也有限,无法对资本市场进行合理定价,引导长期资金进入直接融资环节,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有效支撑。另外,在直接融资中,仍然以债务融资为主,股权融资的占比较低,无法发挥股权融资对业务存在不确定性的初创企业的扶持作用。不难发现,虽然当前我国构建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融资体系,但金融系统在服务实体经济时的有效性仍然欠佳,无法充分发挥多层次、结构化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势作用。
四、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还体现出其经济发展的稳健性、增长性和未来的潜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需借助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夯实基础。为此,需要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
1. 源头引流,滋润实体经济。引导金融活水,注入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和乱象,其根源都在于资源配置不均衡。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不同,地位存在很大差异,银行的优势明显,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在此情况下,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效果欠佳,容易形成实体经济发展的洼地。为此,应当因势利导,利用银行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注入金融活水,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与此同时,从供给侧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将资本市场的服务对象牢牢锁定于实体经济,完善激励和补偿机制,通过有效供给诱导、拉动有效需求,形成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 2. 分层服务,均衡经济结构。推进信贷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均衡经济结构。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机构的分层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为实体经济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供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各地金融机构应当围绕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产品和服务,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和渠道。设计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时,要着力研究不同行业的特征和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通过创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支持与行业的兼容性。与此同时,要注意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挥金融对资源的调配作用,疏导资本,匹配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激发行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均衡经济结构。
3. 渠道疏通,降低融资成本。渠道再疏通,简化融资手续,降低融资门槛。一方面,建立一套多元化、结构化的信用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简化投融资手续提供支撑,为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渠道优势;另一方面,完善担保制度和体系建设,消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要鼓励建设形式多样的担保机构,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指引担保机构定位服务对象,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服务。如此,将可实现现有融资渠道的疏通,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并且畅通的融资渠道,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4. 标本兼治,严守风险底线。引导资本“脱虚向实”,重新激活市场活力。为纠正近年来金融业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相背离的现象,严守不发生系统风险的底线,应当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深化体制改革,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牢牢把握资本流向,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切实保证信贷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监管机构应当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利用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支持,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合理增长,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颜慧.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失衡与调整[J].中国金融,2010,(12):69-70.
[2] 张亦春,王国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非均衡关系研究——基于双门槛回归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5,(6):45-54.
[3] 李青原,李江冰,江春,Kevin X.D.Huang.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3,12(2): 527-548.
[4] 周小柯,席艳玲,陈一.地方政府行为视角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219个地市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5,(1):25-29,44.
[5] 李强,徐康宁.金融发展、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25(9):3-11,57.
[6] 丁兆庆.加快推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学刊,2013,(9):39-43.
[7] 金碚.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J].求是,2012,(7):24-26.
[8] 彭智敏.加快实体经济发展[N].湖北日报,2012-05-09(014).
[9] 赵晷湘.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阻隔与对策选择[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127-131.
[10] 郑湘明.论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5):46-51.
[11] 王克群.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挑战及建议——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14(1):50-53.
作者简介:刘辉(1985-),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场部投资经理,博士,研究方向:宏觀经济、债券市场、大类资产配置等。
收稿日期: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