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瓶颈”分析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y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推进下,信息技术课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业评价等方面经历着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当然,快速成长背后潜藏的问题也逐渐凸显,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日益突出。
  关于“效率”,其基本的涵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也有解释为“对有限资源(如原材料、人力、资金等)的最佳分配方法”。对课堂效率而言,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还应有“学生掌握和运用的知识与技术的程度”等。课堂效率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尤其对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课时少、间隔长的现状让每一节课都变得异常珍贵。面对新课程的全新任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与调查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之策。
  
  教学内容庞杂 主题过大
  
  信息技术新课程在主题内容上提倡技术、文化、道德、情感等综合元素的一体化教育。但如果一堂课内容太杂,会直接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少教师为提高教学的“层次”,采用琳琅满目的主题,大到国家、民族,小到搞笑故事,甚至不惜离开技术本质随意选题。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以伤害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代价。
  多数学校一周一节信息技术课。在这课时有限、前后间隔过长的情况下,主题过大、内容过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甚至有些学生“前面学习,后面忘记”,对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进展不利,从而影响到课堂效率。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课程的本位,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该课程所独有的价值与魅力。就像英语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说”、“读”、“写”的技能,淡化以往的语法概念,体现出语言课程的价值;数学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体现出工具学科与理论学科的高度融合。对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技术应用是其核心,文化、道德等综合素养以及信息活动能力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鉴别与加工技能。所有的课程都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只是分工不同,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素养更倾向于信息素养或者更要针对技术价值体现的素养。这种素养是一种内化的、持续的、长期的培养内容,我们不能也无法急于求成,而应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渗透,长期地关注与关爱学生,对于一堂课而言,其素养目标不宜过重,其学习过程也不必要在一堂课上过于复杂。
  
  教学情景夸大 功能冗余
  
  情景化教学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在虚拟或实际场景中实践的有效方式。一般以事例、故事、对话或现实应用等方式呈现。目前,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程以虚拟化的主题模拟或故事穿插为主进行情景设计。这样,情景大小的设置和情景发展的控制是教师应掌握的要素,因为冗余的情景不仅不会让学生在技术学习上有实际的提高,并且会阻碍教学进程,妨碍目标的落实。
  有些情景设计过于夸大,容易造成功能冗余。对于原本是一些比较简单、实用的技术,针对具体的使用实例讲述或探索即可,没有必要人为增加课堂内涵。比如,在讲解图像旋转、缩小、复制等技术时,有的教材或课堂采用了“孙悟空金箍棒”、“班级扫除需要把凳子翻转到桌面上”等情景故事,夸大了图像加工技术的功能,远离了生活的真实应用。如果采用对学生更实用一些的数码照片修改的情景,不更能直抵教育目标吗?
  还有些情景设计偏离了教学目标,也会造成功能冗余。如,为了讲解资源管理器的树状结构,教师在课堂开头引入时,设计了听唱《好大一棵树》歌曲的情景,虽然歌曲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但除了歌名与“树”有关之外,似乎找不到该情景对学生学习资源管理的意义。
  
  课程整合无效 本位遗失
  
  新课程倡导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学习主题,既使学生容易掌握技术的应用性,又能培养其综合素养,这是体现学习价值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让其他学科内容成为主体,冲淡了技术课堂的特色。比如有些公开课建立在学生对很多相应技术都已经了解的基础上,给人以综合课的印象。
  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课程本位,让其他学科知识服务于技术学习的主线,而不是技术过于跳跃、杂乱地去迎合其他学科完备的知识体系。此外,其他学科也具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和价值取向,但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这样一个偏重技术的群体,综合知识素养不够,过度偏重综合教育,比如复杂的历史背景问题、敏感的政治问题、专业化较强的美术知识等,则很容易出错。因此,为避免给学生造成错误的概念,对于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课,其内容要事先得到专业教师的指点。
  
  教学方法杂乱 教条照搬
  
  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为例,教师们越来越侧重于对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大家对采取分组、分层、探究、主题活动等“创新”课堂趋之若骛,恨不得在一堂课内贯彻所有的教学方法,却缺少具体课堂具体分析,有选择地使用而非照搬。一堂课方法太多会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主线。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场面,有好多小组在合作学习,各个小组针对自己选择的主题搜索图文资料,最后围绕主题形成汇报。可实际上,各小组内只有少数学生比较合作,大部分学生只想自己动手。尤其是由于时间限制,往往参与制作的人越多效率越低。
  这种形式上的合作问题出在哪儿呢?经分析,问题多存在于没有针对技术特点进行分工、合作,没有发挥局域网的共享功能进行资料的共享、文稿制作分工与合成等。尤其对低年级学生需要多节课分阶段实施合作学习,他们的合作意识需要逐步养成。对高年级的学生,又要考虑和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伙伴的意愿,也要适当肯定他们独立探索的欲望。
  由于一堂课内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尤其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非零起点、超越软件等原因造成的跨越较大,如果再在形式上过多地追求花样,每节课都落实大量的教育措施,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即使要采取一些大场面的方法也不宜过多,要么重点采用一种方式,任务驱动或问题探究,要么把方法肢解、融合,但在环节上都要注意控制、疏导、检测。
  
  课堂纪律失控 处理极端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调皮学生的控制与引导显得尤其重要。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偶然的纪律问题往往会让课堂的气氛、场面发生剧烈变化,甚至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控乃至失败。影响课堂的偶然因素既可能是有人偷偷地玩游戏,也可能有人搜索或制作出搞笑信息,甚至还有学生不服从教师管理等。如果像有些不当的教师那样采取了罚站、驱逐、扣分、通知班主任等不当措施,容易激化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的深度发展不利。相反,如果像有些过于和气的教师那样一味迎合学生,采用玩游戏等奖励措施,或者干脆任由学生我行我素……走向两个极端的纪律管理都无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构建一个师生和谐、活泼有序、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提高。为有效处理好课堂纪律,教师需要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信、互敬关系,既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又要严格控制学习的进度。教师还可以着重培养一支有力的管理小队伍,既能为教师分忧,又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更重要的是对管理队伍要赏罚适度、标准合理。
  
  教学评价死板 流于形式
  
  新课程非常注重评价,尤其是提倡远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的结合。一时间以“量规”为主角的评价模式涌入课堂。可时间一长,我们似乎对评价出现了审美疲劳,学生只是感性地填写量规表,教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人情分。这样的评价无疑已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障碍。
  实际上,课堂教学的评价更应该关心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氛围如何,关心学习活动的交流、指导是否有效。只有当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激活、神采飞扬、精神充电的乐园,而不是统一罐装的车间、机械操练的作坊,课堂教学才谈得上有意义、有效率。
  要防止评价的形式化,就要针对具体的课堂问题、具体的学生,尤其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校正,并要注意反馈指导,提高评价的实用性,避免评价之后再没后文的“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实施并不一定非常正式和完备,只要能帮助师生反思,能调整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就对课堂的效率提高有益。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涉及的因素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如何从内容到方法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上文所述,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瓶颈”的分析、解决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况且,还有很多课堂偶然因素、学生个体因素等也可能随时降低课堂效率,我们需要更多的驾驭能力来应对。
  (作者单位:辽宁锦州渤海大学公共计算机教研部 山东青州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应朝着自主式的方向发展。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多媒体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多媒体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缺陷,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监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凭借其传递的高速度、交互的高强度、信息的高密度、反馈的高效率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但是,如何将其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应用,成为当前教学设计的迫切任务。  课例一:《影子》  《影子》是美国一位山村小学教师向小学生们提出的一项研究小课题——观察春夏秋冬自己影子的变化,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并
如何开展专题性研究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转变,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问题。下文便是本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历史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探索。  高三历史有一个知识点——从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英国农业人口比重骤降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教师结合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圈地运动的推行、大量农业人口流入非农产业或城镇等方面来讲解。然而,农村人口流动在英国历史上远远不止一次,人口的
近两年,网络上流行一种采用P2P或非P2P技术传输,内含视频、音频、Flash等多媒体表现形式,模仿传统刊物翻页样式的电子杂志。本文就来介绍一种电子杂志制作软件Zinemake 2006。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于2008年12月21日在深圳市拉开帷幕。此次年会的主题是“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来自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的
一、培训背景    2005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作为深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要基地,于2006年开始了教学人员的初级培训活动,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现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培训效果十分必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后续工作包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培训等。    二、培训方案与策略    培训效果与培训措施
福建省教育厅2010年前将组织1000名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省级培训,以提升农村校长和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福建省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规划近日
在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中,词汇一直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心理词典理论、二语词汇习得理论为指导,构建了英语词汇主题语义网络和英语词汇情景化学习过程模型,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开发了英语词汇情景化认知工具。试用结果显示,本工具对促进学生积极词汇的发展有较好效果。    一、英语词汇主题-语义网络的构建与英语词汇情景化学习    1. 心理词典  心理词典又称心理词库,是大脑中关于词汇信息的内存,是人脑中词
经过紧张的评审,第二届“用智慧经营课堂”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征文活动于5月15日落下了帷幕。此次征文活动共评出515篇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52篇、二等奖1O6篇、三等奖254篇
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是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的一部分,蕴含了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包括基础课程与成功技能两门课程,旨在通过“培训培训者”、“教师教教师”的模式提高农村一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帮助他们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同时,该项目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培训有效性的界定    英特尔R未来教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