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散文的方式为时代作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kaizh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对散文情有独钟,可谓偏爱之至。曾有不少朋友劝我改写小说,我也尝试着去写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散文。究其原因,大概是我觉得散文适合我,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诉求,都适合用散文这种文体来呈现。它不需要过多的虚构,只需要真诚。而真诚恰恰是我所喜欢的。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落后、贫穷的小山村。父母均是地道的农民,没有文化,整日的劳动和对苦难的承担,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在我的记忆里,父母脸上的表情从来都是愁苦的,不见一丝笑容,像我们置身的那块土地,干裂、荒败、缺乏生机。他们除了种地,不善说话,畏惧权势,性格自闭,沉默是他们的品质。他们一辈子都不会也不需要去关心国家大事,他们只关心立春、秋分、寒露、霜降;小麦什么时候播种,果树什么时候杀虫,归仓的粮食应该怎样储藏过冬;天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黑,何时该睡觉,何时该劳动。他们只担心寒冷会不会冻死圈里的牛羊,黄历上预示来年是个荒年,还是丰年。除此之外的一切,他们是不会去关注的,包括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包括他们子孙的命运。这不是他们自私,不愿去关心更长远更深刻的人和事,而是没这个能力。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童年经历是一块胎记,镶嵌在人的灵魂里,并时刻影响他现在的生活和思考。于是,我的文字就这样诞生了。我不是要借文字去刻意宣扬苦难,而是对记忆的唤醒,记录或见证一类人的生命历程——那种人与土地的关系,现实的无奈与精神的疼痛,以及生为底层人的苦乐悲欢,生离死别。
  提到现实,我不妨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这两件事,都是我近年来回乡时亲眼见到的。一件事是我陪一个亲戚去镇上的卫生院看病,恰好这个卫生院的一个医生是我初中时的同学。因为多年不见,我们彼此都为突然的相逢而感到高兴。那天下午,他陪我说了很多话。从谈话中,我明显感觉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很满意。穿着打扮也很时尚。后来,可能是因为炫耀,也可能是因为真诚。他毫不避讳地说:“老同学,这几年我在卫生院也算没白干。我在县城买了两套商品房,车也有了。”说完,他用手指给我看他停在卫生院门口的车。这位同学的话,让我很是诧异。我想,我在城里辛苦打拼这么多年,都买不起一套房,他竟有如此大的能耐。再后来,我才真正了解到。这个卫生院实行的是自主管理,医生收入跟看病数量挂钩。为医院创收越多,自己拿的工资就越高。这里的每个医生都在想办法如何挣钱。有的病人本来生的是小病,可医生却故意说得很严重。动不动就要求病人输水、住院,或者尽开些高档药品。同时,他们还给县里面的一些医院介绍病人。介绍一个得不少回扣费。当得知个中真相后,再看看躺在医院病床上那些衣衫褴褛、神情沮丧的农民们,说实话,我的心情很不好。
  第二件事发生在今年春节。一对长年在外打工的中年夫妇春节回家,决定要在镇上购买一套商品房。可他们这些年在外打工的所有积蓄,还不够交付5万元首付款。万般无奈之下,这对中年夫妇打起了他们父母喂养的几头猪的主意。可没曾想,当儿子儿媳刚一提出这个想法,即遭到了老人的坚决反对。老人用手指着儿子说:“这几头猪,是我跟你妈熬更守夜养大的,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年,你们俩口子在外头打工,不但没寄一分钱回来,还把两个孩子丢给我们抚养。你说,把猪卖了,我们吃什么?你妈身体又不好,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更没想到的是,老人的这番话却激怒了心急火燎的儿子。于是,父子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吵着吵着,儿子跨步上前抡起手就给老头一耳光。老头当即被吓傻了。当天后半夜,那个挨了儿子打的老人,实在难消心中的屈辱,偷偷地跑去村前的池塘里自尽了。
  这两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搞不明白,到底是这个社会的什么东西,使得现在的很多人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什么东西导致了亲情的冷漠和人伦的丧失?
  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觉得,我有责任把这些人的生存隐痛传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幸福生活之外,还有另一类人的存在。世界不是哪一个人的,历史的发展也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
  活着的每一个人,都有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我的文字,代表了我的写作态度和精神立场。自拙著《掌纹》《院墙》《在黄昏眺望黎明》等散文集出版以来,很多人都给予赞赏和鼓励,其中有专业的文学评论家,更多的则是普通的读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反馈信息,说看了我的文章,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要感谢一直以来,对我的散文给予关注的朋友们。是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同时,也给了我写作的力量和信心。
  写作一旦找到了理由,要想改变是困难的。这好比让一个农民放下手里的锄头,去握一把小提琴一样,结果只能徒增笑料罢了。
  倘若说故土是我文字的根。那么,那些在故土上生活着的人,则是我文字的藤。他们与我的关系,是血脉的关系,是骨肉的关系。他们的生存状态,决定我文字的走向。他们的精神处境,塑造我文字的内质。
  基于此,我把自己对当下社会的感受和思考,转化成了笔下的文字,它们来自于我对生活的观察,以及生命的直觉。我的文字是从我的血脉里流出来的。有痛感、有抵抗、有挣扎、有宽容,它们是我心灵的“场”和精神的“核”。我所写的是我的生活观感和生命体验。拒绝虚蹈、拒绝浮华。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所传达出来的,除了美,更是力量——向下的、金属般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在求善、求美之前,先要求真。
  我尊重散文,就像尊重生活给予我的一切。散文不是一种小摆设,更不是供人轻蔑的小玩意儿。那么,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散文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真正的散文应该是那种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具有强烈的文学性,诗意,睿智,深邃,饱满,能够触及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文体,是具有纯正的文学品质和写作难度的文字,让人读起来质朴,亲切,牵动心灵,启迪思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散文的认识。于我而言,就其中的某一项标准恐怕永远也难于达到,但我不放弃探索的努力。
  吴佳骏,著名作家,现居重庆。责任编校:晓 苏
其他文献
艺术的痕迹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贡布里希在其经典著作《艺术的故事》中的这个开头,如今早已被机械复制于各大博物馆解说词、艺术史教科书以及文艺青年社区,“艺术”本身似乎正失去其往日灵光,宏大叙事消解于个人经验,客观标准变得暧昧模糊,受众被细分,焦点被转移,艺术不再神秘难懂,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的名言终于应验,被印作高端杂志s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神奇小钟表琦(qí)琦。我来考考你们,我的钟面上有12个数,有一根长针叫()针,还有一根短针叫做()针。只要你们认真观察这两根针的位置,你们就能认
认识张炜好多年了,除了几次电话里零打碎敲的采访,几乎还没有坐下来听他谈谈自己的创作。他的作品我读过许多,有的还读过多次,比如《外省书》、《刺猬歌》、《芳心似火》……
“九久读书人”重印“新人文论丛书”,我的这本也忝列其中,与有荣焉。依我的建议,同为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一本小册子《文学的意思》,也得以加入到此书的后边,使得《沉思的老
<正>贝多芬"阴影"是学界的一个特定词汇,用以概述贝多芬对于浪漫主义的影响。从词意本身看,"阴影"并非褒义。但从影响角度,它却恰如其分地指出贝多芬对于浪漫主义音乐尤其是
根据国家计委对重点实验室的验收要求,国家教委于1987年11月10日至11日在济南组织了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实验室主任闵乃本教授为主任的专家验收委员会,对山东大学晶体材料
每次临近黄昏,我就会抬头向远处望去。那蔚蓝的天空,不知什么时候,会慢慢地暗淡下去。这段时间里,夕阳西下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那夕阳红彤彤的,泛出一大片光芒,映红了萦(y
非洲昆人(Kung),知者不多,但看过电影((上帝也疯狂》(1980)的不少,影片里的土著就是昆人,生活在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边缘,靠采集狩猎为生。
以《鲁滨孙漂流记》闻名的英国作家笛福另有一部小说《罗克珊娜》(Roxana),写一个女角一生的沉浮。此女本是良家,无奈嫁给纨绔,坐吃山空后,连同五个孩子一起被丈夫抛弃。她只得打发了孩子,靠女人天生的“本钱”在男人中求生存。最初只是为了温饱,后来因贪钱越走越远。数度辗转间,她从英国跑到欧陆再跑回英国,一路从商人情妇变成贵族外室,再到国王宠嬖。伴君三年后自言“脏污掉色”,但仍和一老贵族厮混,直至真正色
一  在《我知道?》的前言里,陈安栋写道:这本小书诞生于巴黎马拉盖建筑学院一次课程答辩时所面临的窘迫。这个略带翻译腔的句子,一方面是向“福柯之笑”的形式上的致敬,另一方面也自起点确立了行文的基本色—一种目视《词与物》的雄心,一种以他们的方式展开言说的努力。  那天,当他将位于巴黎北部某个区域描述为“这是一片低矮的贫民窟”时,他吃惊地发现他的法国老师和同学完全茫然于这个平淡无奇的句子,并随即展开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