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对14例基因型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基因组中E2/NS1(含HVR1和HVR2)、NS5A区准种异质性进行了检测,对HVR区准种异质性程度与干扰素(IFN)疗效的关系、NS5A2209-2248区是否存在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为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IFN抗病毒治疗时进行疗效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机 构】
:
110004,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传染科,110004,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传染科,110004,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传染科,110004,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14例基因型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基因组中E2/NS1(含HVR1和HVR2)、NS5A区准种异质性进行了检测,对HVR区准种异质性程度与干扰素(IFN)疗效的关系、NS5A2209-2248区是否存在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为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IFN抗病毒治疗时进行疗效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在针对大量的外环境无害抗原、食物蛋白和共生菌群所引发的免疫耐受与针对入侵病原体引发的免疫反应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的状态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内的中心事件。
目的 通过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V基因耐药性变异的长期监测,验证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针对HBV3个主要的拉米夫定耐药性相关突变设计探针,制成HBV耐药寡核苷酸芯片,选取51例应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基因芯片和传统测序的方法对其进行24个月的监测,观察HBV基因变异情况.结果 39%的患者在用药2年内发生了耐药性突变,使用基因芯片与传统的测序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并
原耶鲁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临床病毒研究室主任世界著名美籍华裔病毒学家熊菊贞教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2006年8月20日在美国康湟狄克洲临终医院逝世.享年88岁。
1概述 干扰素-α历史上曾用名为:B-细胞干扰素(Bcell interferon);血浆沉淀淡黄色表层干扰素(Buffy coat interferon);外源性细胞干扰素(Foreign cellinduced interferon);白细胞干扰素(Leukocyte interferon,LeIFN);淋巴母细胞干扰素(Lymphoblast interferon,LyIFN-alpha)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又称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是一类侵袭人类及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退行性脑病,潜伏期长,病死率100%.人类对朊病毒病的认识始于1730年发生在绵羊的羊瘙痒病(Scrapie),目前已经在人类以及20余种动物中发现有朊病毒病,共有的病理改变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海绵
干扰素-α2b的副反应 干扰素最常见的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疼、乏力等,大部分患者都可耐受.长期、高剂量使用时可出现骨髓抑制现象,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等,同时出现干扰素抗体,干扰素-α2a产生抗体的概率大于干扰素-α2b。
目的 为分析中国SHIV/猕猴AIDS模型的病毒载量变化趋势,建立一种实时、灵敏、特异的针对人/猴免疫缺陷病毒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体外转录制备RNA标准品,利用TaqMan EZRT-PCR试剂盒的反应体系和针对SHIV gag保守区91个碱基的TaqMan探针和引物,建立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提取126份来自SHIV-CN97001感染恒河猴血浆病毒RNA并定量检测.结果 利用梯度稀
目的 观察抗肝纤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5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抗肝纤冲剂配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对照组12例仅用常规护肝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恢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P<
目的 研制HIV-1/2抗体和P24抗原联合检测酶免疫试剂盒并评价其实用性.方法 联合使用基因工程HIV1/2型抗原和抗HIV P24单克隆抗体包被酶联反应板,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HIV1/2型抗原和生物素化的兔抗HIV P24抗体作为标记物,研制了联合检测HIV1/2抗体和P24抗原的ELISA诊断试剂,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等进行评价和临床考评.结果 检测P24抗原质控品的灵敏度可达0
国外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结合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可以进行病毒基因分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等,并用基因分型和进化理论揭示病毒的起源和疾病的预防控制.我国此项工作起步较晚,尤其对乙脑病毒分子特征如毒株基因型别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等缺乏了解.但是近几年发展很快,有些研究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本期杂志收集了一些我国最近几年有关乙脑的研究报告,包括疾病的流行,宿主和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