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一文两相融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到文化内涵,每篇都堪称经典。那里有志节高尚的仁人,更有才情横溢的豪杰,还有悲歌慷慨的英雄。手捧如此精美的佳作,如何将其中的文言知识与其中蕴含的种种文化与思想传承下去,对老师们来说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急功近利,过分关注高考,特别是关注高考对文言文考查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对“言”的追求高于对“文”的鉴赏。一篇经典之作没有经过精心解读,只掌握皮毛的几个字、几个词、几个句、几个语法,就算万事大吉了,这样下去,就会导致丰富的文化资源流失。教师费了好大力气准备的文言知识讲解,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腊,效果也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学生厌烦了对文言文的学习,更谈不上课外的拓展阅读,好多的名家名作就这样成了案头的一堆废纸,确实令人心痛。所以有老师说:“当一个学生磕磕绊绊地为一个虚词或一个实词找意义时,他实际上是在阉割古文。”此话一点都不言过其实。现在很多老师还在“认真而努力地”引领学生重复着这样无聊且无效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然如此,老师就避免不了要教授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但如果把这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失去了教学的实际意义。新课标中对学习文言知识有明确规定:“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常见”一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史记》要拿出专门的时间研究学习文言基础知识大有必要,因为其中的知识既典范又是高考中的重点,且文体也符合高考文言文考试的要求,但如果过分地考究它的文言基础知识,而偏废了对其内涵精华的探究,就毫无价值可言。张翼健先生认为,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教育,语文学习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解读要求解释得很清楚。古人云:“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国古代优秀作品饱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人文内涵,蕴藏着思辨之美、自然之美、人生之美、人性之美等人文内容,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在文言经典这棵“老树”枝头绽放着无尽的光彩。
  如何让中国古代的文言经典《史记》这棵“老树”永远闪耀着光芒呢?
  首先要解决“言”与“文”的关系问题。其实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没有对“言”的理解,何来对“文”的解读与鉴赏?所以“言”为先,“文”承后,不能厚此薄彼。只有读准了句读,梳通了文意,掌握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语法与文法,我们才能从文中收获更多的人文思想、文化情感、民族意识等文化精髓,学生才能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张开合理的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学以致用。
  但如何指导学生去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这也是一个比较艰难也是多年来困扰教师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不妨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利用导学案清楚明白地指导学生利用好工具书。另外古文的音律、节奏与白话文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反复诵读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古人就有“书读百扁,其义自见”的说法。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确定诵读的遍数,并具体指导每一遍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例如《廉颇与蔺相如》一文的学习,诵读第一遍时要求读准字音,将读错的字音利用工具书查实后标在书中相应的位置;第二遍再读需要读准句读,以便正确地理解文意;第三遍诵读对照文下的小注,疏通文意;第四遍需要划出认为比较重要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词、特殊句式、重点的成语等,并写在导学案中;第五遍诵读就要求达到顺畅流利的程度,并能顺利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利用这五遍朗读基本上就达到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程度,老师只利用课上十几分钟的时间来检查和答疑就可以了。这些基本性的工作,完全可以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老师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解读文章中精彩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情感和精妙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去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体味“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精神。同时学生可以进行拓展性阅读或个性化阅读,还可以通过写颁奖词或评论或读后感,甚至写点评的形式,进一步领悟泱泱中华经典中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事实证明,将“言”与“文”的双向结合会使考生在高考获得双赢。如0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05年的《永远的苏武》和09年湖北考生的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就是“言”与“文”双结合的最好见证。如果没有平日老师对“言”与“文”的双向重视与积累,特别是在掌握“言”的基础上对“文”的精辟解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引发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与文学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考生怎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
  实际上,对于类似《史记》这样的文言文中“言”的学习,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学生除了在自主探究中养成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的习惯外,再不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就能在系统性掌握好文言规律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对于“文”的解读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一言一文是两相融合、不可分割的。张翼健先生断言,语文教育如果不是从“人”这一根本点出发,是不能获得成功的。我敢断言,像《史记》这样的文言文的教学,如果只重“言”的学习,而忽略“文”的研读,语文教学就会举步维艰,古典文言这棵老树很快就会失去它的源头活水,从而走向“死亡”。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有效乃至高效学习的关键是发扬全体学生能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必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们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也无论是小学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上都应该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无论是来
期刊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笔者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入解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期刊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经常在计算上出问题,有些教师把这些都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马虎,是不是这样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未掌握计算法则造成的错误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大多数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习惯所致
期刊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的确,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主动学和坚持学的内驱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审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就得从实践中获得。  一、游戏引趣促学习  如:我在教
期刊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  有感情地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学科,没有实验化学就失去了本来的魅力,更谈不上化学课的生命化。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依赖于师生生命活力的释放,化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在实施生命化课堂的教学中能够起到润滑剂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生命化课堂的实施中点亮实验教学呢?  一、灵活变通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比知识更为重要。”伟大的创新皆起源于伟大的想像和浓厚的
期刊
最近有许多媒体刊登了儿童过于肥胖引发多种疾病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平均体重也随之升高,各种“富贵病”也接踵而至,且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小胖墩”的增加。虽然我国学生目前的肥胖流行状况尚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并非表面上的肥胖和超重率,而是其迅猛增长速度;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民众中对肥胖的错
期刊
读背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读背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加强读背,才能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切实转变观念。要认识到读背是文言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多读多背一些名篇佳作,既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开阔知识视野。文言文的教读,固然需要作些讲解,但更
期刊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是对赏识教育的一个最好的诠释。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运用赏识教育,把它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积极强化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个班的学生写作水平当然是参差不齐的,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总是注意发现每篇作文中的“点点星光”。从学生的写作愿望来说,他们都有追求美好、憧憬未来、渴望成才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想用优美的词句、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来写一篇“得意之作”,以得到老
期刊
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我们要着眼于学生智能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