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与“普通话”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哪吒”兩个字怎么念?看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家对此产生了热烈讨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读音,甚至同一个城市都有多种读音,引发了不少笑话。
  其实关于语言的笑话,在中国古代更多,因为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普通话,外地人交流起来,困难更大。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听你口音,不是本地人啊!”这其实完全不夸张,那会儿的人说话,真的能听出口音。
  没有普通话,交流难如登天。
  夏朝和商朝有没有国家通用的普通话,基本不可考。但到了周朝资料一下子就多了,比如,在《尚书大传》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在他摄政的第六年,当时越裳氏(今越南区域)派人送来几只特产白鸡,以示友好。但是问题也来了。那时候越南的语言和周王室使用的语言不通,而且根本没人懂越南语。所以,越裳氏就找了“三象”翻译,也就是三种语言的翻译各三人。这九个人先将越南话转成诸越语(今浙江、福建、广东古代使用的语言),再由诸越语转为南方诸侯的方言,最后再由南方诸侯的方言转成周朝王室京畿一带的用语。
  瞧瞧,就送几只鸡,还费这么大的周折。
  另外,春秋时期的吴越语言也不通。吴国在今天的江苏南部,越国则在今天的浙江北部,虽然相邻,但十里不同音,两国边境的民众经常会因语言不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打得不可开交。
  慢慢地,周朝的中央官员们发现,无论是进贡问题、战争问题,抑或是其他问题,不少时候都只是因为语言不通而造成的。所以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雅言。
  公元前770年,周朝迁都洛邑,洛阳话正式被规定为雅言的基础语音。当时,几乎所有的贵族们都会学这种雅言,目的就是为了跟老百姓区别开来。就像近代欧洲,英国上层贵族说法语,下层平民说英语;德国贵族发小舌音,平民发大舌音等等。孔子当年讲学时使用的,也是这种雅言,以标榜其贵族身份。
  后来,历朝历代都延续了雅言这种语言。其中以洛阳话、金陵(南京)话、大都(北京)话为最多选择的标准音。
  拼音出现以前怎么注音?
  在汉朝时,中国人还没发明汉语拼音,朝廷为了推广统一的官话,发明了三种学习雅言的读法。第一种叫“直音”,第二种叫“读若”,第三种叫“反切”。直音是直接告诉某个字和哪个字的读音完全一样,这适合已经会读一些字的人,但对于满口方言的人基本没用。读若呢,就是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因为前两种读法太难掌握了,所以人们又创造了“反切”,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简单说,就是将两个字快读,读出来的音就是要学习的新字。据说这是当年佛教徒们根据梵语的注音法发明出来的。
  反切读音法在中国兴盛了近2000年,不过它也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将某个字认错了,那就永远拼不对正确读音;第二,如果一个人分不出来一个字的声母韵母,这个字便绝对念不准。
  《颜氏家训》记载,北魏的时候,有个大官是个老花眼,闹出了不少笑话。此人特别喜欢反切,在读古书时候,看到有反切的字就跟着读,可读的时候他又因为看不清经常把字搞错。比如有一次他读《史记》,发现“颛顼”的“顼”(xū)下面写着“许绿反”,可他一花眼,将“绿”看成了“缘”,结果“颛顼”就念成了“颛翲(piao)”(许、绿、缘古音与现在的读音不同)。
  这一念错不要紧,他倒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找着了古人的错处,于是大肆宣扬,让身边人也跟着他一起纠正过来。尽管大家都知道他念错了,却不敢和大官较劲,便纷纷错着念。直到有一天,另一位较真的大官和他连续辩论了三天三夜,终于让他明白了错的是自己。
  在清朝的小说《镜花缘》中也多次提到过“反切”,如唐敖一行人路过淑士国、黑齿国、白民国都有反切的存在,甚至书中有个岐舌国,更以“反切”作为立国之本。
  唐玄宗时期,《唐六典·卷四礼部》规定,为了防止臣下信口开河或是说话念不准音,必须先进行礼仪的学习。这些礼仪的名字统称“嘉礼”,在进行各种礼仪仪式前,必须先提前几天去礼部学习。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那些从外国来的使者们,他们无论语言还是礼仪都不会,所以最好先准备准备再说。说不好雅言,竟然被提升到了这种高度。
  你家乡方言曾是天下通行的“普通话”?
  转眼来到了明朝,当时雅言已经改为叫“官话”了,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音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永乐年间,明朝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调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正音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即便到了清朝前期,南京官话仍旧是全国通行的官话。
  雍正八年,清朝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便是在清朝中后期逐渐奠定基础的。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第一次接见康有为的时候,两个人足足谈了两个半小时,颇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根据另一位戊戌变法的重臣、后来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张元济记载,当时康有为与光绪皇帝仅仅聊了一刻钟就出来了,而且康有为出来时一脸茫然。
  后来大家分析,因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而且在京的时间也不长,最擅长的莫过于广东话,而光绪从小在深宫大院长大,讲一口宫廷的官方语言,两个人其实是存在沟通障碍的。加之康有为初次面圣,难免紧张,一口广东话很有可能让光绪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沟通尚成问题,更不要说相谈甚欢了。如此,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是有多尴尬。
  最开始光绪皇帝只给了康有为一个六品官做,说不定也是有这个原因的。一些人认为,最后戊戌变法的失败,估计也和方言不同,造成鸡同鸭讲有一定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统一各地方言,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今天,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就是从此而来。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某些地方感叹自己的方言越来越不被重视,纷纷打起了保卫方言的旗号。这也许就是对古早以前各地方言文化的一种怀念吧。
  摘自《廉政瞭望》
其他文献
5月4日早晨,睡眼惺忪,还沉浸在昨晚甜美梦乡的余韵里,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瞌睡被吓跑了。弟弟说,老爸正在打摆子(疟疾),情况不大好,让我赶紧过来送医院治疗,姐姐已经通知了,姐姐和姐夫马上就到。  匆匆洗漱完毕,妻子已经热好三个包子,让我路上带着吃。火急火燎启动小车,驱车前往老爸居住的小区,一路上频繁按喇叭。妻子说:“前边没有什么障碍物,按喇叭做么事?”老爸情况不妙,我心里焦急……  到了
期刊
暮色沉下来的时候,他的电话随之来了,我也要下班了。  家里停电了。约好在楼下超市门口碰头,一起吃小炒。  远远的,他瘦高的身影映入眼帘,旁边的一切竟是模糊。想起恋爱时,也总是这样清冷的暮色,他也喜站在厂门口等我。  二十多年过去,远远看去,他仍然是老样子,只是走近后,眼神少了清亮,头发也稀疏了许多,看到我时的神情也不如从前明亮。  走到离他还有一两米左右的距离站定,撅着嘴看他。他的眼睛投向别处,慢
期刊
三伏天,两个影子并排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路边,爱热闹的牵牛花有气无力地收起了喇叭,银杏叶子不高兴地撅着小嘴巴。  影子甲不停擦着额头冒出的汗珠。影子乙扭动着身子,感觉自己就像在蒸笼里。  “哎!夏天的脾气太坏了,动不动就下一团火,我都快被烧糊了!”影子甲对影子乙发牢骚。  “我也一样!”影子乙看了一眼影子甲。  “唉,我们真是命苦,身子一直貼着火辣辣的路面,就跟在锅里烙饼一样,哎哟,我好难受,
期刊
读长江流域先贤陶渊明的诗与赋,我便遥望着他那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的背影。对于他的诗与赋,以及名高节清,我是默默地读,不出声,唯恐惊扰了这位先贤“不与世相逐”的清静。  长江边的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也很清静,这里遍山的橘子压弯树枝,树枝不会叫一声“累”。人把脚伸进清水,会有小鱼游过来。偶有狗吠、猫叫,听上去也是一句纯朴自然的田园诗句。当然,也少不了古诗“鸡鸣桑树颠”的遗绪。宜都天龙湾富含陶渊
期刊
上学时,他们都在刑侦系,虽然不在同一个班,却时常见面,快毕业的那一年,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  算起来,这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但对于他来说,仿佛是昨日。他和她没有分在一个城市,但也说不上远,三四百公里的路程,大巴车一上午差不多就到了,只是忙,说不上是忙什么,每天睁开眼就像打仗一般。当然也打电话,她打给他的多一些,所以放下电话他就后悔,明明自己想她想得不得了,怎么会连给她打电话的工夫也没有呢?可他嘴
期刊
2010年我从香港浸会大学毕业,出了新书,之后被拉去全国签售一圈。那种累不是体力的累,是心累,感觉像被人牵着当戏看。心像个想飞的热气球,吊篮里却挂了太多沙袋,怎么都飞不起来,觉得胀得快要破掉了,一看,还在原地。  那年年底,回到老家,宅着。天天手脚冰冷,冷得发抖——我真是觉得,从来没有那么冷的冬天。我可是在北方下雪的时候都只穿单裤出门的人;那会儿生活空荡荡的,喊一声都有回音。大雪天一个人骑车去游泳
期刊
一位打扮时髦的女郎牽着一只哈巴狗在公园里溜达。  站在树上的小麻雀见哈巴狗跟在主人身后撒着欢儿,便嘲笑道:“哈巴狗,主人牵;脖套绳,真可怜!”  哈巴狗朝小麻雀翻了个白眼,汪汪地叫道:“小麻雀,眼光浅;我牵人,没看见?”  哈巴狗说完,从主人身后猛地蹿到身前,险些将主人拉了一个趔趄。  望着哈巴狗“牵”着主人一路小跑地走远,小麻雀陷入了沉思。
期刊
我和女儿去图书馆看书,没过多久,女儿便喊口渴,要我带她去门口的自动售货机买饮料。自动售货机前站着一个小伙子,于是我和女儿便停在不远处等待。  看小伙子的装束,我猜想他应该是附近建筑工地的工人,下了工到这里来看书。也许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自动售货机,小伙子很想试用一下,可面对这种新式家伙他又显得有点无措。他先用力的扳了一下售货机的门,门当然没有打开;他又把手里的硬币往售货机的投币孔里乱塞一气,可硬币却偏
期刊
清嘉庆年间,满洲镶黄旗青年完颜麟庆离开父亲的任职地,到北京顺天府考举人。考完试,他没走,像别的考生一样,在旅店里苦等,等待官府放榜。  放榜那天,完颜麟庆让旅店老板帮他雇了一辆马车,带上书童阿升,坐着车去看榜。马车很颠簸,完颜麟庆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榜单上有没有我的名字呢?如果有,那真比中奖都开心;万一没有呢?我怎么有脸回去见父亲大人?怎么有脸回去见少年玩伴?过去十年的寒窗苦读岂不是等于白费工夫?
期刊
电视剧《庆余年》,陈道明、吴刚等一众老戏骨,带着张若昀、李沁等青年演员,引发一轮又一轮的热议。  网友们还捕捉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知否》里圈粉无数的曹翠芬老师,这回饰演男主范闲的奶奶。  范老太太一出场,弹幕就沸腾了,宠完明兰,护范闲,依旧教养有方,还是那般慈爱、睿智,有气场。把中国式老人的深情和隐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  凭借精湛的演技,曹翠芬深入人心。75岁高龄的她,依然活跃在荧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