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IP视阈下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s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世界各国,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及旅游资源,而如何高效地将独特的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IP,这是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先决条件和关键之处,同时也是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无形资产和主体资源。本文从武汉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所承载的人文故事、历史渊源以及地域特色等作为切入点,旨在优化木兰生态景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新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文化IP;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木兰生态景区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77-02
  一、旅游文创产品及文化IP的概念
  (一)旅游文创产品概念
  文创产品是指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新性产品。旅游文创产品是众多文创产品中的一类,即将旅游所在地的文化通过设计师的理解与提取,结合特定地域的文化载体所形成的文创产品。旅游文创商品凝聚着某一地区特色的文化精神,也连接着消费市场。
  (二)文化IP概念解读
  IP即知识产权体系,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
  的缩写,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方面的作品版权[1]。目前IP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知识产权领域,如电视剧、博物馆、游戏、旅游景点等均有延伸运用。文化IP,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特地域美丽,且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
  二、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
  优势分析
  (一)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的人文价值分析
  全国政协委员范稳先生曾指出,“在各类文化IP之中,最能够跨越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鸿沟,被全球消费者所认可的,便是英雄人物IP”。而木兰生态景区的名称,便源于中国民族英雄——花木兰,其代父从军的故事千古流传,被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著名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曾以一首“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表达了诗人对于巾帼英雄木兰的敬仰之情。木兰的故事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如儿女对父母的具有“孝道”的爱、“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以及虽以男装方式取得成就,但仍坚持自己的女性身份,种种高贵品质都无不让人动容。因此,木兰生态景区的旅游文创产品可以串联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并注入时代特色,将古老的历史与新生的现代事物相联系,让游客感受景区的魅力,从而跨越历史的鸿沟,增强游客对于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的认同感,有效进行木兰生态景区文化品牌输出。
  (二)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的历史渊源分析
  木蘭生态景区坐落于武汉市黄陂区,黄陂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木兰的故事最早也发源在那个时代。木兰文化早期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广为流传,但也不乏史料记载:汉代《舆地纪胜》称,《乐府》所载女子,为男装代父从军者也;明代著名学者焦紘在其《焦氏笔乘》里留下了关于木兰行事与遗迹的内容:“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缺”;清康熙、雍正年间钦定官修的万卷文献典册《古今图书集成》将关于木兰的事迹诗文都置于黄陂的条目里。黄陂境内的木兰山,据史料记载,原名“建明山”,因木兰将军墓在该山,为纪念木兰将军,故改名木兰山。木兰虽名未记录于正史之中,但可以在古代研究价值颇高的民歌—— 《木兰辞》中找到这一文学形象。花木兰有胆有识且一心效忠国家,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中最动人心魄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像“木兰”这样具体的“人”,从而得以提炼及升华出“爱国”的精神意象并最终千古传颂。因此,其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能够为木兰景区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不竭动力和灵感源泉。
  (三)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的地域特色分析
  木兰生态景区号称西陵胜景,三楚极冠,其坐落的黄陂区,历史上两为国都,六位州府,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为打造出优秀文化IP作了重要的积淀。如四大景区之一的木兰天池,相传为花木兰将军外婆的家,小时候木兰将军在此生活、习武。其地理位置优越,山清水秀,瀑布飞流,向游人展示出一种山水交融的和谐生态。再如木兰山景区,其石雕均为当地特产的石料——绿帘石镌刻而成,坐落于山峰之上的唐代建筑——玉皇阁,相传是木兰将军凯旋归朝后,朝廷赐冠的地方。同时,木兰山的宗教文化有两大流派,分别为正一教和全真教。正一教的道士信奉张道陵,“画符念咒,降妖驱鬼,唱道斋醮,超度亡灵”,在民间分布甚广。全真教则于唐、宋时期进入木兰山,他们大兴土木,建造道观宫殿,且道士们均超世脱凡,隐居深山道观修炼,以图得道升天。而木兰山的宗教文化也因此形成了以南天门为界,道中有佛、佛中有道的宗教格局,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因此,木兰生态景区的文创产品设计,要结合当地地域特色进行创作。
  三、搭载文化IP热点的木兰生态景区旅游文创产品优化路径
  (一)推陈出新,不断创新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内涵
  首先要提炼出木兰生态景区中最为可贵的精神之一——儿女对父母的“孝道”,木兰代父从军这是非常让人为之动容的巨大人文财富,在景区文创产品设计中,可以把这种儿女对于父母的爱与表达巧妙转化,融合当下的时代热点,用文创产品来表达木兰景区文化符号所搭载的非凡意义。其次,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其心存国家大义,成为了一名有担当的女性,并且依靠自身的努力拼搏,最终取得荣耀。而放眼当下,无数女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挥洒汗水,默默耕耘,为实现“中国梦”而奉献一生,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新时期的女性依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再有,木兰“功成身退”“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让人为之动容,放眼新时代,同样涌现出了无数让人敬佩的“无名英雄”,他们深藏功与名,“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在全社会弘扬出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也成为了新时代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因此可以从理想抱负方面提炼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IP资源,带动游客产生共鸣,增强木兰景区传统文化不断释放内在魅力。   (二)整合木兰生态景区人性化故事,重组文化IP
  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忠孝两全民族文化载体,“花木兰”的形象深入人心,以“花木兰”为主要创作内容的文字、影视作品众多。在某种意义上,“花木兰”已成为一个带有中国印记的鲜明文化符号。但讲好木兰景区文化IP故事,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握好新时代新语境下受众的接受方式,更要把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结合起来,在原有的民间传说及史料记载上进行故事的整合和筛选,同时要尊重历史。如电影《花木兰》票房并不尽如人意,故事中角色的呈现与传统形象大相径庭。在《木兰传说》中由于现实原因木兰不得不隐藏女性身份替父从军,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而该片故事中却有多处并未尊重历史,如木兰住所为福建土楼、为了逃婚而参军等等,故未能获得观众认可。由此可见创新不可脱离历史,需要以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的审美和需要为基础进行故事的整合于创新。民间故事中的花木兰以自己的行动为国尽忠,成为全国所有人敬仰的女英雄;功成之后为尽孝拒绝宰相官职,回到家乡侍奉父母。她不仅是自己的英雄,也是国家的英雄,还为花家带来无上荣耀。现实中的人们也会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在追寻成功的路途里,会遭遇失败,会一蹶不振,会有各种“内卷”,但往往在艰难的时刻里,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及不懈的拼搏,最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成为自己的英雄。因此可以通过新时代新语境下受众的接受方式把传统故事和现实生活结合进行创编,同时不拘泥于原有的传播方式,大胆推陈出新,如借用实下热门的抖音、新浪微博、快手或是开发新的App资源进行强化宣传,打造鲜活的故事,并进行传播。
  (三)利用地域特色,凸显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独特性
  地域特色的呈现,是通过该地域居民的生活习俗、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沉淀等众多因素组合的。在木兰生态景区,如木兰山上的重点庙宇——木兰殿,也叫木兰将军坊,上面雕刻着“双凤朝阳”,下有“二龙戏珠”,这种“凤上龙下”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的“龙上凤下”的建筑习惯截然不同,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木兰将军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为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的开发提供了优质基础;再如位于木兰山北麓第一天峰的明代建筑——玉皇阁,是木兰山影响最为深远的道教名观,也是当年朝廷为木兰将军赐冠之所。同时为了表明木兰“功悬日月”,赐冠之所便定在了最高峰,寓意可触日揽月。因此,木兰生态景区文创产品要想取得持续的良性发展,可以结合如“凤上龙下”等一反传统习惯的地域特色,打造标志性文创產品。通过景区生态资源带动景区文创产品的热度,同时优质的文创产品又能够反哺于景区,给景区带来更多的客流量。
  四、结语
  旅游文创产品蕴含着的人文故事、历史渊源以及地域特色,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利用该思路对木兰生态景区进行探讨,深入挖掘木兰生态景区文化IP内涵并整合优质IP特点实现设计创新,高效地将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结合,满足当代旅游消费者对于景区文创产品的相关需求,讲好“木兰”故事,从而将木兰生态景区文化转化为能够为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束霞平.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等艺术教育互动发展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2]徐同磊,徐隆.基于IP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J].遗产保护与研究,2019(2):41-43.
  [3]杜湖湘,田斯雨.文化IP视角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以武汉黄鹤楼景区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21,36(03):112-115.
  [4]于丽娜,钟蕾.IP时代下的文创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8):306-312.
  [5]张岩松.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6]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和平发展思想历史悠久,上古有舜帝“以德化之”和平治国,儒家有“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庸之道,墨家有“兼爱、非攻”的和平论断,道家提倡“无为、无争”的和平观。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根本出发,多角度论证揭示“和平养无限天机”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 和平养无限天机;和平发展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50-
期刊
【摘要】 《管子》是先秦诸子学中百科全书式的哲学思想著作,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篇幅宏伟、思想丰富、博大精深、包揽各家,是一部杂儒、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在内的论文汇编,是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依据管仲立论的著作总集。《管子》全书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于研究先秦時期的学术文化思想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值得继续进行深入地挖掘和阐释。  【关键词】 《管子》;天人观;道论;气论  【中图
期刊
【摘要】 目前,国家十分重视“研学旅”项目发展,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视阈下研究“研学旅”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对景德镇“研学旅”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助力试验区文化发展的实施路径,期望能够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布局试验区文化产业新发展,激活试验区发展“新动能”。  【关键词】 文旅融合;研学旅;景德镇;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279
期刊
【摘要】 中国人重“意”讲“意”不仅是自古以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儿女刻在骨血里的民族气节,还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本文以青藤老人为发端,继往圣,开来学。探究中国传统文人写意中的民族气派与当代传承。  【关键词】 文人画;徐渭;多元化;民族精神  【中圖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1-0091-02  何为写意?写意
期刊
【摘要】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联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浩大战争,几乎涉及了当时整个希腊世界。在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可以看到伯里克利或许应该为他的两个错误负责。第一,伯里克利对雅典实力的过度估计,傲慢地拒绝了最后的和平机会。第二,在战争开始后他采取了保守的军事路线,并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地把原来世代居住在乡村的雅典人迁入了城邦,而这直接导致
期刊
【摘要】 新世纪以来,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很多民间音乐被收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背景下,河北民歌文化发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形成了系统化的传承体系,使很多濒临失传的民歌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性保护。当前,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启动之际,河北民歌也面临新的契机。河北省应该把握新的机遇做好自身文化传承的布局,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做好创新工作,赋予河北民歌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史逐渐从政治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婚俗研究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史学界对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婚俗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更加细化,具体如下:华北乡村经济落后对民国华北婚俗的影响,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婚俗变迁的特点,妇女解放程度与华北婚俗的关系,并深入研究了华北地区不同省份各自的特点。尽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
期刊
【摘要】 “自然”概念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对“自然”概念下了定义。马克思从辩证的角度理解自然,把自然解释为“自在自然”“人自身的自然”和“人化自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的著作在国内介绍、翻译出版,马克思自然观逐渐被我国学者研究并应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  【关键词】 马克思;自然;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导演拍摄而成,《霸王别姬》以中华传统文化京剧作为拍摄背景,展现了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人性的领悟。在影片中,画面色彩中出现的不同的颜色,更是将色彩与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暗示了人物的一生。各种颜色交织辉映,展现了那个年代对京剧表演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 《霸王别姬》;陈凯歌;画面色彩;光影;程蝶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十分善用诗歌和山水画来表达他们的理念和人生态度。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历代的思想家、文艺家在朝代更替及政治气候变迁中积累和碰撞的结果,于是不同朝代的绘画虽然在视觉表现上的气度、气势等方面仍有相似之处,但艺术家们对所处时代社会环境的强调使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通过对宋元时期画家郭熙与王蒙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当时的政治氛围以及艺术家与朝政的关系,这可以显示出政治在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