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多元矛盾的路径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gsmall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广泛性与重要性的统一、众多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艰难性与隐蔽性的统一特点,提出要强化专业课程教师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能力;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思政建设途径和方法;建立专业课教师集体教研交流制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各类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课程思政共建帮扶机制;加强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前沿性问题的研究,构建校际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联盟等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多元矛盾 实践逻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这不仅论述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明确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多元矛盾,当前学术界从多方面对如何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矛盾展开研究,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多维角度对如何解决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矛盾展开研究,探讨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
  课程思政建设的对象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各类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其分为公共基础类、专业教育类和实践类等三大类课程。从总体来看,专业教育课程即专业课课程与其他类型课比较,有不同功能属性和目标,因而,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自身特点。
  (一)广泛性与重要性的统一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方向。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理工科高技能人才,而且也需要从事服务于人、从事管理工作的文科技能性人才。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各类专业课程占了整个高职课程的绝大多数。由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所涉及的课程广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众多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由于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多,相应地也需要大量的专业课教师来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各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中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数众多、比重最大。从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参与度来看,与公共基础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相比较,专业课程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数量最多,其中每个人尽管学科和专业背景不同,从教的年限和经验多少不一,但都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都是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充分调动广大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主力军作用,对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艰难性与隐蔽性的统一
  《指导纲要》对公共基础类、专业教育类和实践类的课程思政建设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专业课的基本要求是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对专业课教师来说,贯彻落实这一基本要求是相当有难度的。一方面,在高职院校的各类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为主线,以学生的文化素养或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来设计的,其职业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十分明显。专业课程内容的职业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特点,导致有的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十分隱蔽,使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其难以把握和挖掘。另一方面,有的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社会学科素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其课程思政能人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推进,先选择在部分师资力量比较强、课堂教学建设比较好的专业课程实施,待到取得经验之后再在其他专业课程推广。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矛盾
  近年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由于专业课程具有自身特点,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课程内容技术显性与价值隐性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传统课程建设坚持能力本位,课程设置及其教学目标直接与岗位对接,强化技能育人,教育目标偏差,以“强技”代替“树人”,教育的本真功能缺位。但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各类专业课程及其教材都有其相应的价值理念、道德要求、思维方法和文化内涵,都有其内含课程思政的元素。与公共基础课相比较,由于高职院校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也有所区别,蕴藏在专业课程及其教材课程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思政元素各有侧重。同时,由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特点不同,专业课程及其教材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体现程度不一样。相对来说,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类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隐性较小;而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农学类专业课程,医学类专业课程和艺术学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明显,其课程教学内容或者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隐性较大。特别是专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明显的理学和工学类专业课程,虽然也蕴含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等课程思政元素,但是其课程思政元素相对于其他学科专业课来说蕴藏得更加隐蔽,更加难以发现和挖掘。正是由于这些专业课程具有课程思政元素隐藏深特点的制约与影响,导致有的专业课教师在发现和挖掘课程或者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时比较困难,有的专业课教师则无法发现和挖掘,进而就无法将课程或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激活”并利用,以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无声效果。   (二)专业教师育人意识及能力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矛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宏观层面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将教育的条块分割现状贯穿到一起,达到教育工作的共性和个性统一。任何学科、任何专业,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精髓。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方面上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少数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别是在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形势的影响下,少数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促进学生就业更为重要。所以在其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了重技能传授轻思想价值引领的功利性倾向,具体的表现是对课程思政育人在认识上的漠视、在实践中的忽视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忽略。另一方面,受专业和学科出身的限制与影响,少数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识和把握不准确,不能准确地挖掘出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从而无法将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技术知识传授有机地融合起来,无法达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三)学生对不同课程认知的重要性与非重要性的矛盾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对象是各类专业的学生,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证明,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对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带来一定的制约与影响。由于受到专业优劣论等社会思潮影响,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识是不同的,而这些情感认同和思想认识差别,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又直接影响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优势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思想稳定,学习劲头比较足,甚至能够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和国家共同理想之中,表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他们对课程思政教育比较认同,接受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较好。与此相反,就业前景不佳的专业的学生,容易对学业和就业前途悲观失望,对所学专业缺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失去了内在动力,他们对课程思政教育就缺乏认同,课程思政教育就难以实现效果。
  (四)专业课程建设的完善性与不完善性的矛盾
  近年来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证明,专业课课堂教学建设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托,专业课课堂教学建设水平对增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产生重要影响。有的专业课课堂教学建设较好,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的变化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落实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重要平台,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有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效果不显著,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本专业课堂教学建设为依托,专业课教师缺少了课堂教学建设这个重要平台。为此,《指导纲要》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课堂教学建设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课堂教学建设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托作用。
  三、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要从专业课程内容、教师育人能力、学生思想认识等方面的特点出发,按照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专业课程教师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能力
  教育理念是教师的重要素养,理念指导其行为。“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这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明确了工作的重难点所在。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抓好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教育与培训工作。
  责任意识是做好工作的思想认识基础和前提,专业课教师树立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意识,但也有少部分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因此,要组织安排专业课教师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的指示精神,认真学习和领会《指导纲要》,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专业课教师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意识。
  政治理论素养和育人能力是专业课教师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而政治理论素养又是提升育人能力的基础条件。总的看来,政治理论素养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足是制约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在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上发力,一方面,要组织专业课教师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专业课课程思政途径来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目标。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掌握“四史”知识,学习和掌握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和医学人文教育等人文社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二)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思政建设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能够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构建必须以课堂教学建设为载体,要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特点出发着力加强课堂教学建设。一是按照《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修订各类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案课件,从宏观上对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二是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是在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和作业论文各环节因地制宜地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实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四是在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训活动中增设有关思政教育的內容和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以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建立专业课教师集体教研交流制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各类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课程思政共建帮扶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独特优势,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因此,要建立专业课教师集体教研交流制度,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各类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课程思政共建帮扶机制。一是要建立专业课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不定期地组织本专业课程或者专业群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教研,对本课程或教材中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技术传授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以增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二是发挥专业课程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其他专业课教师到课堂观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主导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案例的提炼,以帮助其他专业课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搭建各类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建课程思政的帮扶平台机制,由思政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或教材特点来指导专业课教师修订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案课件,共同挖掘思政元素,研究和确定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途径和方式,以“共建课程思政”等平台和方式来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四)加强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前沿性问题的研究,构建校际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联盟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升格或者改制而来的,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经验普遍不多、单个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条件和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必须实行多校联合共同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一是跨校成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心,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难点和前瞻性问题,为各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二是按专业课程来组织跨校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教研,形成各类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案课件等教学成果多校共建共享;三是充分发挥校际的专业课带头人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校际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石,田洪芳.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
  [2]燕连福,温海霞.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7(4).
  【作者简介】黄 祐(1962— ),男,壯族,广西宾阳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李卫东(1966— ),男,回族,甘肃临洮人,博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武付华(1981— ),女,山东菏泽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 煌)
其他文献
本文以八年级物理《密度》一课为例,探索以随堂实验为抓手,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总结。
【摘 要】本文分析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机制的现状,认为构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机制,为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提供制度依循和导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评价机制的构建应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设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并设计合理的评价组织框架确保评价机制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 立德树人 评价机制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落实立
【摘 要】本文阐述当前部分高职体育课程存在体育课程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目标泛化;育人功能不突出;课程内容创新不够,教学手段单一;评价多样性不足;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足;专业教师和体育资源不足等六方面的问题,提出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明确体育教育目标,创新立德树人理念和手段;优化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课程供给侧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构建“职业导向”体育课程体系;重构科学评价指标,完
本刊讯2021年防漏水和游泳安全进校园公益宜讲活动启动仪式日前在南宁市举行。据了解,广西防溺水和游泳安全公益宣讲活动2020年共走进了300多所中小学校,有近21万师生受益,间接教育影响60多万人。今年活动首站设在南宁市翡翠园学校,并将面向全区中小学,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系统地传授安全知识,提升孩子们的避险意识,保障生命健康安全。
【摘 要】本文阐述青少年死亡教育开展的基本原则,指出面向青少年的死亡教育有别于医护专业人士的死亡教育,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认知、体验与实作相结合原则,自助、他助与援助结合原则,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力原则,干预、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和面向全体与关照特殊相结合原则;采用主动教育、循序渐进、体验先行、结合困境教育等策略,才能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与自主建构生命的目的。  【关键词】青
【摘 要】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有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同源文化优势同时也有教育资源劣势与地方政策扶持劣势,论述中国加入RCEP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带来新发展契机及区内外高等院校竞争带来的新挑战,提出RCEP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应对策略:政府与区域组织做好顶层设计,对接RCEP发展契机,完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深化与东盟的合作,拓展境外校企合作,依托优
本文阐述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认同的重要性,分析广西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认同现状,针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认同程度的调研结果,提出应注重强化理论认同教育、升华情感认同教育和固化行为认同教育。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企业单位当下对柬埔寨语口译员的岗位要求和能力要求等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当前市场对柬埔寨语口译人才的需求,认为当下企业更青睐柬埔寨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础扎实、同时兼具较好的英语语言能力、了解柬埔寨政策法律法规、有单个或多个领域行业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出从校企合作打造“柬埔寨语+专业”或“专业+柬埔寨语”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和深化“3+1”或“7+1”国际联合培养模式、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良性互动关系的建构,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在交流交往中存在自我中心主义偏向、师生之间情感比较淡漠、思政教育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师生双方应树立思政教育双主体教育理念、自觉培育发展以平等尊重为底蕴的师生情感、建立健全促进师生关系良性互动制度等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 大学生 良性互动关系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钢琴教育理念也在不断革新。如何与时俱进,有效提升钢琴学习水平,成为了钢琴学习者和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内容。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钢琴学习经验,阐述当下我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旨在促进我国高等钢琴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