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泰戈尔:谁还不是文化人了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ting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4年4月23日,印度诗人泰戈尔率访华代表团到达北京,由徐志摩等人接待。泰戈尔原计划从北京到大连,然后从大连乘船东渡日本,但听到徐志摩介绍山西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顿时生出浓厚的兴趣。
  除了诗人身份,泰戈尔还是积极活跃的社会改革家,曾在印度进行乡村建设计划,主要内容是在乡村设立学校、医疗队等,加强畜牧业和手工业,并提倡全民性的文艺活动。于是泰戈尔临时改变行程,在徐志摩的陪同下來到山西太原。
  听说泰戈尔造访,“山西王”阎锡山深感荣幸,认为这是宣传他所谓的“山西经验”的大好机会,便安排人手用心接待。
  5月21日下午,泰戈尔来到山西督署门口时,阎锡山早已等在那里了。年过四十的他身材矮小,留着两撇胡子,身穿黑布褂,脚穿黑布鞋,一点也不像赳赳武夫,倒像个气质十足的乡村学究。
  阎锡山虽是军阀,但向来标榜自己是文武双全的儒将,所以略微寒暄几句就将话题转向哲学方面。泰戈尔说:“印度与中国都是东方古国,所以我到这里就像到了第二故乡。”说到这里,他仿佛有意考问阎锡山,“请问阎先生,什么是东方文化?”阎锡山沉吟片刻,故作高深地说:“东方文化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中’字。”
  泰戈尔微笑着点头,稍顿一下,又问:“都说中国奉行‘中道文化’,可我们此行经过上海、天津、北京,怎么见不到一点‘中道文化’的痕迹呢?”阎锡山叹了口气,挠挠头皮,说:“不只上海、天津、北京,就是在太原也难找,乡村或许可以找到一点。”
  就这样,两人像打哑谜一样聊了起来,竟觉相谈甚欢。泰戈尔说:“我这次来山西,想找一块地方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阎锡山当场痛快地答应下来,同意在晋祠一带给他划块地方。泰戈尔很高兴,立刻委托徐志摩具体负责这件事。
  泰戈尔不愧是伟大的诗人,在宴席结束后用格外优美语言向阎锡山抒发激情,“凡是被征服的、被压迫的、被夺取活力的,都应联合起来,拿回主权,重现美丽、和谐的世界。相信以我们的经验与努力,这项乡村建设实验一定会成功的,然后逐渐向中国推广,让它全面开花结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仅仅过了五年,徐志摩在给泰戈尔私人秘书的信中说:“当下中国时局动荡、政策多变,腐败、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严峻,计划难以进行。”
  虽然计划没能实现,但与泰戈尔的这次会面成为阎锡山终生难忘的经历,他常向旁人谈及,语气颇为自豪。1949年8月27日,阎锡山在台湾主持孔子2500年诞辰纪念典礼时发表讲话,再次提到与泰戈尔会面一事,说:“在我的指引和启发下,泰戈尔先生在太原考察了六个多月,并说‘中国文化确实就在乡村,从人民生活常态中即可略见端倪’。”
其他文献
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皇帝颁发上谕,“听说西山煤窑的窑主常诱拐良家子弟入窑,动辄打骂,死伤无数,到底怎么回事?”顺天府不敢怠慢,忙派人严密查访,按律治罪。严打之下,西山窑工的悲惨境遇才暂时有所改善。  皇帝的一时兴起或许能妥善处置个案,却难以根治全国煤窑的病灶。21年后,能吏徐寅第升任顺天西路同知时,西山有个门头沟,分布大小煤窑二百多所,京城所用之煤皆产于此。窑主依然延续骗人入窑的“传统”
一只黄绿相问的鸟停在宫殿前,孙权没见过,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答:“白头翁!”满头白发的张昭怀疑诸葛恪是在损他,便问:“从没听过有鸟叫这名字,你能再找出一只白头婆吗?”诸葛恪答:“有种鸟叫鹦母,你能再找出一只鹦父吗?”  诸葛恪因机灵善辩而在吴国迅速走红,但也开始变得目空一切。  孙权病危,向诸葛恪托付国家大事后就咽气了。诸葛恪出来后,军委主席吕岱提醒他,“世方多难,子每事必十思!”诸葛恪一听,满睑
北宋史学家孔平仲的《孔氏谈苑》中载,宋朝官员致仕后,福利待遇比历代都优厚,因此北宋的集贤殿校理丁讽病退后,国家照样按时发给他银子,还管养老。  丁家是大族,丁讽的老爸当过副相,家境殷实,按说这日子应该过得很滋润,可丁讽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他晚年患上了风疾,半身不遂。不过丁讽身残心不残,他喜欢美女,还喜欢买美女,把美女们买来干吗?养眼,满足自己的爱美之心。  因此,丁讽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和焦点人物
很多人只知道林则徐睁眼观世的明智、虎门销烟的壮举,却不知他还是水利专家,在治水领域颇有功绩。  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升任东河河道总督,管辖山东与河南境内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他到任时正值隆冬,河岸朔风怒号、冰雪封堵,但他仍多次亲赴现场督促工匠修坝筑堤,随时提出不足之处。在开挖运河的过程中,工匠挑土之路都被泥浆抛撒成“泥龙”,他们历来都是在竣工后才统一清除“泥龙”的,但林则徐认为这是“偷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使得很多手工工人失去了饭碗,尤其对纺织女工来说,更是致命打击。为了补贴家用,一个名叫山特夫人的纺织女工好不容易才在某皮鞋厂找到一份手工缝制皮鞋的工作。山特夫人下班后经常把一些材料带回家,在油灯下进行缝制,以便多挣些工资,非常辛苦。山特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发明一种可以缝制皮鞋的机器。  后来,山特先生果然制造出一台缝制皮鞋的缝纫机,并具备了最基础的打洞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这样一首小诗:“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  我们每天都会见到许多人,经历很多事,都希望自己再聪明一点,能多得的利绝不少拿,能走捷径的绝不走原路。结果,人们却发现生活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变好,反而每天抱怨压力太大、生活太苦,亲友太恶、命运不公。  其实,太聪明的人终会被聪明所误,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懂得:笨,才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交友笨一点,
1907年到1909年,國内革命高潮迭起,孙中山指挥的六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革命陷入低谷。当时还是革命青年的汪精卫给孙中山写信,表示愿意冒死一搏,行刺摄政王载沣。  载沣位高权重,每天出入都是警戒森严,根本无法接近。于是,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商议用烈性炸药突袭。他们专门找到铁匠铺子,定制了一个特大号铁桶,可装50公斤左右的炸药。做好准备后,他们开始踩点。  经过几天跟踪蹲守,他们发现载沣每天上朝必走
说到故宫,有个奇怪的历史遗留问题:它为什么这么火?确切说是,它为什么着过这么多次火?据没有精确到个位数的记载,故宫建成600年,着火百余起。这是什么概念?上下五千年加起来,皇宫着火次数不过200起,故宫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故宫这么容易着火,难道是因为紫禁城红得发紫?并不是,而是被那些年的防火设备给坑的!   比如故宫防火主力——吻兽。   那是故宫刚建成的第二年一个吃瓜的夏天,突然天空一道闪电
探春和黛玉都是有些刚性的。   黛玉初进贾府,就敢跟送宫花的周瑞家的放话:“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她宁可不要,也不戴人家“挑剩下的”宫花。她平日里的言语尖利就更不用说了。   探春更厉害,连小厮们都暗地里叫她“玫瑰花”,说她又香又扎手。抄检大观园时,谁都没敢说什么,探春“啪”一巴掌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原因是王善保家的不长眼,想在一群“检察官”面前露个俏,掀着探春的衣襟开了句玩笑:“连
1885年,在英国的支持下,意大利野蛮入侵埃塞俄比亚,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北部领土,并于1889年迫使埃塞俄比亚签订《乌西亚利条约》。条文规定埃塞俄比亚割让其北部领土,而意大利人仅需付出200万里拉的代价。1894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宣布拒绝继续履行《乌西亚利条约》,愤怒的意大利人派出1.4万全副武装的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结果被手持落后步枪与长矛木棒的埃塞俄比亚人民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失利的意大利人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