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作文,写起来头疼。” 一提到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同学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
说到底还是一个写作需要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写信,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不吐不快,又有一种诉之对方的使命感,所以他会如此认真负责地对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平常写信给朋友,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内容决定形式,技术上也乐意尽心,而且也容易安排。”所以叶老强调:“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而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文,大多是出于“跟其他作业没什么两样”、“写给老师看的”、“应付一下差使”的思想。显然,这种写作思想与写作时应当需要的那种心理状态是格格不入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没有积极的写作需要,又怎么会写出优秀的作文呢?
由此,笔者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一个设想: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像写信那样,心中有明确的“读者”,明确了写作目的,有感而发,以认真的态度与“读者”交谈对话,那么就不会无话可说,行文也就不成问题了,语言也容易流畅得体了。在这里,有必要阐释一下“读者”的含义。颇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读者”的解释是“阅读书刊文章的人”,我们这里的“读者”则有其特定的含义:读者,即学生写作时心目中要倾诉的对象和阅读学生作文的人。据此,我们可以界定,教师、学生以及假想的倾诉对象都是读者。教师自然要阅读、评判学生的作文,因此教师自然是读者。每个学生写好作文后,他既是作者,又是自己作文的第一个读者,也应从读者的角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判、修改。其他学生也是读者,因为他们要去阅读、评判这篇作文。另外,写作时假想的倾诉对象也是读者。明确了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意识。
一、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
一般说来,学生刚接触一个作文题,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硬着头皮泛泛而谈,自然难以写好。但是,如能围绕题意,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倾诉对象即读者,学生写起来就不难。应该说,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比如《谈学习》这样的命题作文,如果你对一些同学认为学习太苦的感叹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以朋友的身份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或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和改变现在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对一些同学学得很累却成绩不佳的现象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真诚地说说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的办法。如果你对有些同学以为读书无用的情况很有看法,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从个人的就业、生活、修养及国家建设的角度,用身边的事例谈谈学习的意义……由于有了“读者”的存在,学生就会娓娓叙来,显得驾轻就熟,从容不迫。
二、多途径“发表”学生的作文
我们这里所讲的概念“发表”,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发,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叫发表;在墙报上张贴,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
三、多写书信体作文
这类作文,只是形式上是书信,而内容上可以叙事,可以说理,可以描写景物,可以介绍事物。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书信来承载。要写好书信体作文,势必要求学生写作时时时刻刻想到“读信人”。因此,多写书信体作文,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建立和强化“读者意识”。
四、让学生自办手抄报
办手抄报,学生们不再是“学生”,而当了一回“编辑”,因为要将自己的“大作”展示给“读者”,所以他们都得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一位学生在《编者心语》中说:“以前,我只有看报纸的份儿,至于办报,简直有点天方夜谭。可今天,我真的当上了‘蹩脚’的编辑。虽不是正式的,可毕竟给了我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别小看我这份小报,它可凝聚了我的心血,可谓‘绞尽脑汁’了。——读者们,请评判我的‘成果’吧!”从刊登的作文质量上看,较以前确有大大的提高!
通过以上几个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使他们在每次写作文时,都有一种意识——“我的作文是写给某人看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写作热情,大面积地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学生心目中有了“读者”,就会产生“鱼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读者”,“胸中的积蓄”和感情有了倾诉的对象,思路就再也不会堵塞不畅,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那么,学生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佳构妙作,完全是指日可待的!
说到底还是一个写作需要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写信,是因为自己的感受不吐不快,又有一种诉之对方的使命感,所以他会如此认真负责地对待。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平常写信给朋友,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内容决定形式,技术上也乐意尽心,而且也容易安排。”所以叶老强调:“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而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文,大多是出于“跟其他作业没什么两样”、“写给老师看的”、“应付一下差使”的思想。显然,这种写作思想与写作时应当需要的那种心理状态是格格不入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没有积极的写作需要,又怎么会写出优秀的作文呢?
由此,笔者在这里大胆地提出一个设想: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像写信那样,心中有明确的“读者”,明确了写作目的,有感而发,以认真的态度与“读者”交谈对话,那么就不会无话可说,行文也就不成问题了,语言也容易流畅得体了。在这里,有必要阐释一下“读者”的含义。颇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读者”的解释是“阅读书刊文章的人”,我们这里的“读者”则有其特定的含义:读者,即学生写作时心目中要倾诉的对象和阅读学生作文的人。据此,我们可以界定,教师、学生以及假想的倾诉对象都是读者。教师自然要阅读、评判学生的作文,因此教师自然是读者。每个学生写好作文后,他既是作者,又是自己作文的第一个读者,也应从读者的角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判、修改。其他学生也是读者,因为他们要去阅读、评判这篇作文。另外,写作时假想的倾诉对象也是读者。明确了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意识。
一、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读者
一般说来,学生刚接触一个作文题,往往觉得无从下笔,硬着头皮泛泛而谈,自然难以写好。但是,如能围绕题意,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倾诉对象即读者,学生写起来就不难。应该说,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比如《谈学习》这样的命题作文,如果你对一些同学认为学习太苦的感叹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以朋友的身份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或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和改变现在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对一些同学学得很累却成绩不佳的现象深有感触,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真诚地说说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的办法。如果你对有些同学以为读书无用的情况很有看法,那么你就可以假想这些同学为你作文的“读者”,从个人的就业、生活、修养及国家建设的角度,用身边的事例谈谈学习的意义……由于有了“读者”的存在,学生就会娓娓叙来,显得驾轻就熟,从容不迫。
二、多途径“发表”学生的作文
我们这里所讲的概念“发表”,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发,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叫发表;在墙报上张贴,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
三、多写书信体作文
这类作文,只是形式上是书信,而内容上可以叙事,可以说理,可以描写景物,可以介绍事物。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书信来承载。要写好书信体作文,势必要求学生写作时时时刻刻想到“读信人”。因此,多写书信体作文,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建立和强化“读者意识”。
四、让学生自办手抄报
办手抄报,学生们不再是“学生”,而当了一回“编辑”,因为要将自己的“大作”展示给“读者”,所以他们都得严肃认真地对待作文。一位学生在《编者心语》中说:“以前,我只有看报纸的份儿,至于办报,简直有点天方夜谭。可今天,我真的当上了‘蹩脚’的编辑。虽不是正式的,可毕竟给了我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别小看我这份小报,它可凝聚了我的心血,可谓‘绞尽脑汁’了。——读者们,请评判我的‘成果’吧!”从刊登的作文质量上看,较以前确有大大的提高!
通过以上几个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使他们在每次写作文时,都有一种意识——“我的作文是写给某人看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写作热情,大面积地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学生心目中有了“读者”,就会产生“鱼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读者”,“胸中的积蓄”和感情有了倾诉的对象,思路就再也不会堵塞不畅,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那么,学生写出一篇篇文情并茂的佳构妙作,完全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