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明确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也点明了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未来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社区为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内的各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抚慰、文化娱乐等多方面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综合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建设要求低、可行性高、运营费用少,可有效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降低社会总体养老压力。
一、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
截至目前,天津市马场街全街人口约4.2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4万人,占全街总人口的33.3%。其中,低保、残疾、空巢、独居等生活困难老年人3900余人,占全街老年人口的33.8%,已进入实际意义上的老龄化社会。根据马场街工作人员的实地调研与入户走访,目前的具体情况如下。
1.老年人基本情况。一是居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约52.2%的老年人和配偶一起居住,约35.3%的老年人和子女共同居住,约12.5%的老年人为独居老人或与未成年的孙子女共同居住。由此可见,老年人配偶和成年子女或成年孙子女是照料老年人日常起居生活的主要群体。二是文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37.5%,受过高中及以下教育的约为18.2%。马场街过半数老年人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普遍文化素质比较高。三是职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退休以前在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老年人约占95.8%(其中,40.5%的老年人任职于领导岗位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约4.2%的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或者其他无法归类的职业。四是收入支出。调查结果显示,约92.5%的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养老金、退休金,约5.7%的老年人依靠配偶或成年子女供养,约0.54%的老年人最主要收入来源为政府救助,约1.26%的老年人依靠其他经济来源维持生活。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保健食品、医药费等占据多数,食品和服装等日常用品支出占据少数。五是身体条件。经过入户走访,约93%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关节炎等老年人常见疾病,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常见疾病的老年人更是高达80%。
2.服务需求状况。一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问题和最需要的服务。老年人普遍生活中遇到的健康问题包括:思维不清晰、记忆力下降、视力减退、耳朵听不清、手脚不方便、吞咽咀嚼困难等。老年人最急需的服务按照比例依次为医疗健康、生活照料和精神心理服务。二是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统计结果显示,照料老年人日常起居的群体中超过52%为配偶、成年子女或者家政人员。针对社区可以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范围,老年人对助餐、日间照料、上门助洁服务(打扫房间、理发、修脚)的需求量最高。三是健康服务需求。目前,以社区卫生院为主体、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基层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已建立。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可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照料、专业护理、代办取药、急救康复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心理指導等共8项内容。其中,对心理指导和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最高。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在社区健康服务方面存在设立社区全科大夫、专业家庭护理、疾病提前诊断预防和养生健康知识讲座等诉求,其中对于设立全科大夫的需求最为迫切。四是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幸福、安稳的晚年生活的追求也逐渐提高。他们的娱乐生活不仅仅满足于看电视和听收音机,而是需要通过参加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等活动扩大交往途径、实现相互沟通。统计结果显示,老年人对文体娱乐、读书读报、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的需求最高。有超过45%的老年人表示自己愿意作为志愿者为其他老人提供服务。
可见,银发浪潮加大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为此,2020年马场街在河西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河西区文静路建成面积达1600平方米的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建成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马场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群众参与”的居家养老新思路,重点关注中低收入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以“一卡、一键、一中心、一平台”为切入点,以一张居家养老服务卡、一个与家庭紧急联络按键(热线呼叫、一键通),服务于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大数据养老互联网平台,面向不同层面、不同收入、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做好生活保障和精神关怀。特别是针对高龄、失能、独居、孤老等特殊人群进行重点监护,打造全方位、高水准、社区化、规模化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新格局,为大中型城市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居家养老之路。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
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起步较晚,相关管理制度、行业习惯和操作规程尚不完善,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1.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相关制度保障、社会服务不够成熟,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因政府投入有限,在发动社会资源、引入社会服务方面,需要出台相应的支持奖励措施,完善有关政策保障。对目前正在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监督管理不严,缺乏负面清单和淘汰机制,监督约束制度不够健全。对好的做法,需要进行经验推广,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提升。
2.服务内容有待丰富。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餐饮、娱乐和家政等方面,缺乏针对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如高龄老人看护服务,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等需要的精神慰藉和关怀服务,针对高龄人群患病后康复的医疗照护服务,等等。
3.专业人才依然短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属于新兴产业,目前主要由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推动,企业参与意愿不足,市场化程度低,因此从业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对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差,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均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地位不高、薪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较大,使得从业人员的工作忠诚度极低,从业人员稳定性差,不利于专业人员的培养。 4.覆盖范围依然有限。马场街已建成1个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配餐中心,但受场地因素限制,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还较为滞后,能为老年人提供的免费服务较少。同时,受老年人自身财力和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许多中低收入老年人不愿意付费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就大大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老年群体中的覆盖范围。
三、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務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社会总体养老负担,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还需要对现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式和思路进行优化调整。
1.进一步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当前,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能提供的服务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共性需求,在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应逐步丰富自身服务内容,将自身服务范畴从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向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转变,如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政策解读服务和养生讲座服务等。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群体精神状态、心理状况的特别关注,可设置心理评估室(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咨询室、沙盘室(沙盘和沙具)、宣泄室(沙包、拳套、玩偶人物)、放松治疗室(音乐床)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专题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和小组活动,让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2.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而是应积极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要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机制,加大对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的扶持力度、政策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按照差异化需求,明确不同老年人的服务供给方式,推进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包”,以中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推出“套餐服务”,通过服务项目菜单化、点选化,满足新时期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让养老更精准,并保证其服务的公平性。
3.进一步壮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首先,促进养老服务队伍壮大。可出台并落实养老护理员入职奖补、持证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事业中。其次,鼓励高校、专业院校和专业养老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逐步推进志愿者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稳定化和职业化。继续做大做强“50、60”帮帮团老年志愿队,补充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实现老年人互相帮助的良性循环。
4.进一步探索政策体系制度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层制度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依据制定和完善,政府部门可聘请第三方组织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评估,从而确定为其提供哪些服务。利用大数据平台嵌入老年人照料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与养老服务资源有效对接。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准入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对于服务水平高、公众评价好的机构要予以适当的支持奖励;对于服务水平差、公众评价低的机构坚决予以关停淘汰。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鼓励和吸引更多涵盖商贸、金融、信息等企业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促进老年特殊用品(助行器、听力辅助、操作器具)开发和市场化。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2020年“加强社区治理”专题班学员,天津市河西区马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责任编辑:朱 健
一、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
截至目前,天津市马场街全街人口约4.2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4万人,占全街总人口的33.3%。其中,低保、残疾、空巢、独居等生活困难老年人3900余人,占全街老年人口的33.8%,已进入实际意义上的老龄化社会。根据马场街工作人员的实地调研与入户走访,目前的具体情况如下。
1.老年人基本情况。一是居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约52.2%的老年人和配偶一起居住,约35.3%的老年人和子女共同居住,约12.5%的老年人为独居老人或与未成年的孙子女共同居住。由此可见,老年人配偶和成年子女或成年孙子女是照料老年人日常起居生活的主要群体。二是文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37.5%,受过高中及以下教育的约为18.2%。马场街过半数老年人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普遍文化素质比较高。三是职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退休以前在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老年人约占95.8%(其中,40.5%的老年人任职于领导岗位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约4.2%的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或者其他无法归类的职业。四是收入支出。调查结果显示,约92.5%的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养老金、退休金,约5.7%的老年人依靠配偶或成年子女供养,约0.54%的老年人最主要收入来源为政府救助,约1.26%的老年人依靠其他经济来源维持生活。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保健食品、医药费等占据多数,食品和服装等日常用品支出占据少数。五是身体条件。经过入户走访,约93%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关节炎等老年人常见疾病,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常见疾病的老年人更是高达80%。
2.服务需求状况。一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问题和最需要的服务。老年人普遍生活中遇到的健康问题包括:思维不清晰、记忆力下降、视力减退、耳朵听不清、手脚不方便、吞咽咀嚼困难等。老年人最急需的服务按照比例依次为医疗健康、生活照料和精神心理服务。二是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统计结果显示,照料老年人日常起居的群体中超过52%为配偶、成年子女或者家政人员。针对社区可以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范围,老年人对助餐、日间照料、上门助洁服务(打扫房间、理发、修脚)的需求量最高。三是健康服务需求。目前,以社区卫生院为主体、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基层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已建立。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可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照料、专业护理、代办取药、急救康复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心理指導等共8项内容。其中,对心理指导和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最高。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在社区健康服务方面存在设立社区全科大夫、专业家庭护理、疾病提前诊断预防和养生健康知识讲座等诉求,其中对于设立全科大夫的需求最为迫切。四是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幸福、安稳的晚年生活的追求也逐渐提高。他们的娱乐生活不仅仅满足于看电视和听收音机,而是需要通过参加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等活动扩大交往途径、实现相互沟通。统计结果显示,老年人对文体娱乐、读书读报、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的需求最高。有超过45%的老年人表示自己愿意作为志愿者为其他老人提供服务。
可见,银发浪潮加大了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为此,2020年马场街在河西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河西区文静路建成面积达1600平方米的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建成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马场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群众参与”的居家养老新思路,重点关注中低收入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以“一卡、一键、一中心、一平台”为切入点,以一张居家养老服务卡、一个与家庭紧急联络按键(热线呼叫、一键通),服务于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大数据养老互联网平台,面向不同层面、不同收入、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做好生活保障和精神关怀。特别是针对高龄、失能、独居、孤老等特殊人群进行重点监护,打造全方位、高水准、社区化、规模化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新格局,为大中型城市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居家养老之路。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
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起步较晚,相关管理制度、行业习惯和操作规程尚不完善,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1.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相关制度保障、社会服务不够成熟,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因政府投入有限,在发动社会资源、引入社会服务方面,需要出台相应的支持奖励措施,完善有关政策保障。对目前正在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监督管理不严,缺乏负面清单和淘汰机制,监督约束制度不够健全。对好的做法,需要进行经验推广,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提升。
2.服务内容有待丰富。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餐饮、娱乐和家政等方面,缺乏针对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如高龄老人看护服务,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等需要的精神慰藉和关怀服务,针对高龄人群患病后康复的医疗照护服务,等等。
3.专业人才依然短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属于新兴产业,目前主要由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推动,企业参与意愿不足,市场化程度低,因此从业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对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差,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均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地位不高、薪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较大,使得从业人员的工作忠诚度极低,从业人员稳定性差,不利于专业人员的培养。 4.覆盖范围依然有限。马场街已建成1个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配餐中心,但受场地因素限制,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还较为滞后,能为老年人提供的免费服务较少。同时,受老年人自身财力和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许多中低收入老年人不愿意付费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就大大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老年群体中的覆盖范围。
三、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務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社会总体养老负担,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还需要对现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式和思路进行优化调整。
1.进一步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当前,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能提供的服务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共性需求,在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应逐步丰富自身服务内容,将自身服务范畴从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向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转变,如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政策解读服务和养生讲座服务等。应该加大对老年人群体精神状态、心理状况的特别关注,可设置心理评估室(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咨询室、沙盘室(沙盘和沙具)、宣泄室(沙包、拳套、玩偶人物)、放松治疗室(音乐床)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专题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和小组活动,让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2.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而是应积极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要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机制,加大对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的扶持力度、政策优惠,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按照差异化需求,明确不同老年人的服务供给方式,推进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包”,以中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推出“套餐服务”,通过服务项目菜单化、点选化,满足新时期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让养老更精准,并保证其服务的公平性。
3.进一步壮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首先,促进养老服务队伍壮大。可出台并落实养老护理员入职奖补、持证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事业中。其次,鼓励高校、专业院校和专业养老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完善志愿者工作机制,逐步推进志愿者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稳定化和职业化。继续做大做强“50、60”帮帮团老年志愿队,补充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实现老年人互相帮助的良性循环。
4.进一步探索政策体系制度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层制度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依据制定和完善,政府部门可聘请第三方组织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评估,从而确定为其提供哪些服务。利用大数据平台嵌入老年人照料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与养老服务资源有效对接。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准入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对于服务水平高、公众评价好的机构要予以适当的支持奖励;对于服务水平差、公众评价低的机构坚决予以关停淘汰。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鼓励和吸引更多涵盖商贸、金融、信息等企业加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来,促进老年特殊用品(助行器、听力辅助、操作器具)开发和市场化。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2020年“加强社区治理”专题班学员,天津市河西区马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责任编辑:朱 健